高 飛,沈香蘭,張 民
(館陶縣水務局,河北館陶 057750)
館陶縣地處河北省南部、海河流域黑龍港上游,屬暖溫帶半濕潤地區、大陸性季風氣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48.7 mm,無外來水源。館陶縣土地面積為456.3 km2,耕地為3.1萬hm2,總人口為32.9萬。全縣水資源總量為6 260萬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196 m3,遠遠低于省、國家的水資源平均占有量,屬于資源性缺水地區。筆者對如何實現水資源的供耗平衡,實現地下水零超采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世界銀行節水1期項目中引進了ET(EvaporTranspiration,以下簡稱ET)的概念和管理模式,這在井灌區是第1次。在世界銀行全球環境基金(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以下簡稱GEF)項目中又引進了水權的概念,這在井灌區也是第1次。ET是一個抽象性的概念,人們難以理解,更不易操作。而農業用水量占全縣總用水量的80%以上,是地下水管理的重點。因此,把降雨入滲補給地下水部分的水量作為可控水量即水權,分配到鄉鎮、村、各家各戶即地塊。
其計算公式為:

式中:ET單為單項作物蒸騰蒸發量(mm);P效為被作物吸收的有效降雨量(mm);W灌為灌溉作物需要的地下水開采量(mm)。

式中:ET耕為耕地的蒸騰蒸發量(mm);ETi為第i項作物的蒸騰蒸發量(mm);wi為第i項作物的播種面積占總播種面積的權重。

式中:Ai為第i項作物的播種面積(hm2)。

式中:ET非為非耕地的蒸騰蒸發量(mm)。

式中:ET綜為耕地與非耕地的綜合蒸騰蒸發量(mm);η為耕地的有效利用系數。
綜上所述,只要我們控制了W灌,也就控制了ET綜。
據館陶縣氣象長系列降雨資料統計,全縣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48.7mm,在GEF項目中1985—2005年系列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為530.2 mm,海河水利委員會分配的ET值為556 mm。經綜合分析,我們把多年平均年降雨量作為目標ET值。這樣天上降多少雨就用多少水,枯欠豐補,實現1塊天對1塊地,實現一個地區多年水資源量的流入與流出平衡。
水權分配的目標是變傳統的管理為以ET為水權決策基線的可操作管理模式,全面實施工程節水、農業節水和管理節水措施,減少蒸騰蒸發的無效消耗,實現地下水的零超采,并使年ET總量等于當地年均降雨量,確保農業和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農村社會的穩定。
水權分配以政府行為進行,對全縣水資源重新評價,計算確定全縣ET耕、ET非、ET綜及相應的多年平均地下水允許開采量,主要對農業用水進行分配,具體做法為:
(1)根據地下水的水文分區類型,把全縣分為3個大區、10個亞區。以全縣的ET耕、ET綜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為基準值,分別計算出3個大區的ET耕、ET綜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再以3個大區的ET耕、ET綜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為基準值,分別計算出10個亞區的ET耕、ET綜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
(2)把全縣各村在圖上圈入各個亞區,依據作物種植結構分別計算出各村的ET耕、ET綜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
(3)各村按照所有承包戶承包的土地面積,把全村的ET耕和相應的允許開采量分攤到各戶即地塊。
(4)非耕地的ET歸全村統一支配,主要用于人畜生活飲水和其他公益事業用水,多余的水量在干旱季節可用在農業灌溉上,但實行梯級加價制度收取水費。
(5)在地下水超采區,必須按照合理性原則開采利用地下水。如地下水短缺,每個農戶要分攤不足部分的相應水量。
館陶縣GEF項目辦與縣水政水資源管理辦公室的技術人員,經過多年的分析計算,已把地下水權分配到鄉鎮、行政村、戶,詳見表1-2。

表1 館陶縣水權水資源分配

表2 王橋鄉東蘆里村以ET定額為基線的水權分配(節選)
沒有水權體系任何水資源分配都很難實現。因此,水權體系是水資源分配的可靠保證。
根據館陶縣的實際情況,實施的水權原則是:
(1)館陶縣人民政府代表國務院和上級地方政府管理館陶縣境內的地下水資源,并全面協調地下水資源分配。
(2)任何土地使用者對其地面覆蓋下的地下水資源擁有使用權(或相對所有權),其中包括優先權。
(3)水資源的使用權可以隨著土地使用目標而改變或轉讓。
(4)對于不顧國家法律限制和其他用水戶的利益,任意開采和浪費地下水資源的用水戶要賠償由此造成的一切損失。
(5)建立農業水權交易市場,節水的農戶可對自己節余的水權進行有償轉讓,其轉讓原則和收益按照《館陶縣地下水管理辦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1)職能部門:館陶縣水資源管理委員會作為執行部門,行使縣級水資源司法和管理職能,該委員會下設水政水資源管理辦公室和2個執法大隊。
(2)執法依據:執法依據為國家和上級人民政府制定的水資源法律與法規。同時,館陶縣也制定了一些法規性文件。包括由政府批轉的“水資源分配與水權體系建設方案”“水價核定與水費計收制度”“IWEMP規劃”“館陶縣GEF示范項目進一步加強地下水管理計劃”“館陶縣微咸水、咸水開發利用技術及管理指南”和由館陶縣人大通過的《館陶縣地下水管理辦法》等。
(3)管理機制:在館陶縣水資源管理委員會的統一管理下,基層組織和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水權管理體系和運行機制。
有了較為完善的法規制度,就要進一步加大水事執法力度,貫徹落實各種水事法規制度。在用水管理上實施最嚴格的用水定額制度,實施梯級加價制度,實行超罰節獎。在井灌區逐步全面推廣水表、智能卡等量水設施,實現真正的按方計量。
館陶縣自2000年起作為世行節水項目示范縣,地下水管理已取得顯著成效。之后又被GEF項目列為“有咸水區地下水管理示范項目縣”,這就為全縣地下水管理的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條件。實踐證明,地下水管理不僅能夠持續發展,而且更加全面、系統和科學化。
地下水管理效果顯著,地下水位下降速率大大減緩,2000—2009年10年間地下水平均下降速率為0.126 m/a,比2000年前的0.73 m/a減少了0.604 m/a。自GEF項目實施以來,以2004年為基準年,2005—2009年5年間地下水下降速率為0.024 m/a,農業灌溉地下水超采量由基線的2 523萬m3降到2009年的1 140.1萬m3,降低了50.1%,這說明GEF項目的實施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項目實施使得館陶縣的水資源與水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地下水零超采、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目標有望實現。淺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見表3。

表3 淺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 m
用ET來進行地下水管理,控制地下水開采量,用水權來完善ET管理,這在平原區尤其是在機井灌區是首次提出并付諸實施,館陶縣第1次進行了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為海河流域利用ET管理地下水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嘗試。
[1]周忠生,張紀廣,高飛,等.ET理論與應用 [J].地下水,2006,28(5):60-63.
[2]張紅麗,高飛,郜書杰,等.淺談井灌區地下水管理[J].地下水,2007,29(1):59-71.
[3]沈振榮,汪林,于福亮,等.節水新概念——真實節水的研究與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