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栗陽
企業社會責任視角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
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 栗陽
缺陷產品“召回”是企業的一項法律義務,摒棄了片面追求利潤而忽視社會公益的傳統理念,強調了企業的社會責任感。上世紀60年代,美國首先確立了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之后世界諸多國家紛紛效仿。近年來,缺陷產品造成我國消費者人身財產損害的事件日益增多,但我國現有的相關法律制度十分不完善,企業對缺陷產品召回不重視。應該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構建和完善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引導企業履行社會責任。
缺陷產品召回 法律制度 立法完善
近年來我國缺陷產品召回事件日益增多,如:2004年安徽大頭娃娃奶粉事件,2008年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以及2012年伊利奶粉召回事件等等。由于這些事件頻發,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缺陷產品召回制度起源于1966年美國對汽車產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后來被召回的缺陷產品的范圍逐漸擴大到食品、玩具、藥品等幾乎所有商品。缺陷產品召回制度把企業重質量、重社會責任的道德標準落實為一種法律制度,能有效促使企業提高技術和管理水平,提升企業的形象,使消費者權益和企業發展達到雙贏。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始于2004年的《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后來又擴展到了藥品、玩具等領域。總體來說,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還極不完善,亟需加強。
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不能以利潤為唯一目標,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對社會的責任。缺陷召回產品的產生大多不是簡單的產品質量問題,而是由于科學技術的局限性造成的不可避免的缺陷,并非企業故意或者疏忽造成,但是一旦發現這種缺陷,無論消費者是否意識到或者主張權利,企業都應該履行召回義務,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
近年來缺陷產品召回事件不斷出現,缺陷產品給消費者造成了極大的人身傷害和財產損失。該制度有助于推動消費、促進經濟增長、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并且有助于與國際接軌,維護我國消費者對進口產品的合法利益。我國已經入世,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缺失使我國市場準入門坎低,洋垃圾趁虛而入,有損我國消費者的利益。
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可以加速淘汰技術落后企業,促進企業之間良性競爭。企業面對高昂的召回費用和召回賠償,必然會為了降低成本而注重產品質量、改進工藝、完善技術。大量重質量、重社會責任的企業被培養出來,形成響當當的企業品牌形象,能極大地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有利于公平競爭市場秩序的建立。
缺陷產品侵害的是不特定消費者,損害的是公眾對社會誠實信用體系的信賴。當前,產品質量、食品安全等問題已經嚴重損害了公眾的安全感和對整個國家質量監督體系以及相關法律體系的信心。商業社會的發展和完善最終要靠誠實信用體系的構建,縱然有再完美的法律制度但沒有誠實信用,那么這種法律制度也會被執行的偏差,實現不了制度設計之初的預期目標。
2004年《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是我國在缺陷產品召回方面出臺的第一部部門規章,在指定類別產品上開始嘗試使用產品召回制度。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缺陷產品召回的種類,2007年出臺了兒童玩具、食品、藥品等一系列缺陷產品召回管理辦法,為我國產品召回法律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礎。2007年《國務院關于加強食品等產品安全監督管理的特別規定》是我國第一部規定產品召回制度的行政法規。2009年《食品安全法》是我國第一部規定產品召回制度的法律。2009年4月,《缺陷產品召回管理條例》進行了立法聽證并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我國的缺陷產品召回立法起步比較晚,落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并且立法層級低,但逐漸有所提升,涵蓋的范圍小,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求,亟待加強和完善。
(1)立法層次低。我國缺陷產品召回相關法律法規大多是部門規章、行政法規,沒有全國人大或其常委會制定的具有除了憲法以外最高效力的基本法律。而國外發達國家則基本都有國會通過的國家大法來規范缺陷產品召回。我國《產品質量法》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對缺陷產品召回無直接規定,《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只是一個部門的規章,無法產生普遍法律效力,在使用過程中缺乏執行基礎。在《侵權行為法》中也僅有幾條涉及召回,規定籠統,可操作性不強。(2)對企業的召回法律責任定位有誤,罰款數額過低。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對缺陷產品召回的法律責任理解不準確。把召回定位成一種責任,直接導致認為企業一旦召回產品則該企業一定存在嚴重過錯,企業主動承擔召回責任被認為有損企業形象。混淆了召回責任與召喚義務的概念。另外以《缺陷汽車產品召回管理規定》為例,對不履行召回義務的最高罰款數額是5萬元,結合當今經濟發展的現狀,這個數額太低,不足以產生足夠的威懾力,起不到懲罰警戒的作用。(3)缺陷產品召回主管部門職權不清,影響監督效力。現行有關法律法規對召回主管部門規定不清,對其職能劃分、監管程序、不作為的法律后果等未做規定。再加上某些部門職權重疊,該介入的不能適時介入,不該介入的卻要插一杠子,使得缺陷產品召回的政府監管力度被削弱,缺陷產品召回制度難以落實。(4)缺陷產品召回法律程序規定不明確。
應該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以法律形式制定一部《缺陷產品召回法》,對缺陷產品的召回在實體、程序以及法律責任方面做出詳細規定。從而提高缺陷產品召回法的立法層級,增強其權威性和普遍適用性。對具體的配套措施由國務院或有關部門制定行政法規或部門規章給出實施細則,形成一套完整的召回法律體系。
要糾正對召回企業法律責任的誤解。缺陷產品召回并不必然是一個貶義詞,不能由此對企業的產品質量進行簡單否定,也不能因此對企業本身進行簡單否定。被召回的產品往往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局限而產生缺陷,大多數這種缺陷并未被消費者發現,企業的召回行為恰恰是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的表現。罰款和賠償不是對召回行為的處罰,而是對不履行召回義務的處罰。目前規定的罰款和賠償數額都很低,無法觸動企業的神經去重視缺陷產品召回。召回付出的成本要大于罰款和賠償的金額,所以當發現產品缺陷的時候,企業從自身利益角度出發,寧可承擔罰款和賠償也不啟動召回。
相關法律制定時,必須明確召回主管機構,否則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無法徹底落實。要明確各行政主管部門的權限劃分,避免監管真空和多頭重復的情況發生。目前我國缺陷產品召回的監管工作主要由國家質檢總局負責,這種體制不利于召回的實施,因為該機構承擔了全國數量龐大的質檢工作,無法承擔更多的監管職能。并且不同行業的缺陷產品認定都需要不同的專業知識和技術,應該分門別類地由相應的專業機構進行監督檢驗。例如,對車輛的監督檢驗應該由交通安全部門負責;食品、藥品、化妝品的監督檢驗應該由衛生監督部門負責。
我國目前的相關立法對召回程序規定不明確,使召回缺乏參照標準。應該參照世界發達國家的召回程序,結合我國實際,以立法的形式對召回程序加以規定。召回程序中應該明確召回的幾個步驟,規定每個步驟的實施主體和監管主體,明確每個步驟的時限,并規定違反程序的法律責任和懲罰措施。
[1] 鄭國輝.召回缺陷汽車產品的法律制度探析[J].商場現代化,2008(9).
[2] 徐煥.論缺陷產品召回法律制度[J].經濟研究導刊,2009(14).
[3] 王利明.關于完善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若干問題[J].法學家,2008(2).
[4] 馬晨清.我國缺陷產品召回制度的立法探討[J].法治與社會,2008(12).
F272
A
1005-5800(2012)08(a)-246-02
栗陽(1979-),女,河南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山大學法學碩士,主要從事公司企業法,民商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