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國暉
(安徽財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蚌埠233030)
在我國中小企業創造了60%的GDP,貢獻了50%的稅收,占據60%的社會總銷售額,吸納了80%的城鎮就業。根據2011年《中國統計年鑒》和2011年《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10年我國主營業務收入500萬元以上的中小型工業企業共449130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99.17%,總產值達468644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總產值的67.08%,上繳稅金18176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上繳稅金總額的54.01%。中小企業不僅在國內經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其在對外貿易中也占據半壁江山,2010年中小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為49195億元,占全部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的54.72%。
一個國家的經濟活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小企業的經營情況,中小企業不僅是拉動經濟增長、促進就業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一國經濟抵御外部經濟風險的基礎。2008年爆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全球經濟持續低迷,期間德國經濟能夠較快地走出困境,就得益于其擁有大量素有“隱形冠軍”稱號的中小企業,這些企業依靠精專的技術和高質量的管理創造出卓越的市場業績。同樣我國廣大中小企業對平衡經濟波動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2009年,我國出口貿易額為12016.1億美元,同比下降16%。2007年,我國大型工業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增長率為39%,顯著高于中小企業,但到2008年,其出口交貨值增長率僅為4.2%,分別低于中、小型工業企業4和10個百分點,而在出口形勢最為困難的2009年,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出口交貨值增長率大體持平,為-12.1%左右,到2010年,大型企業又恢復了較高水平的出口增長率,達到33.3%,顯著高于中小企業的平均水平。中小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的貿易增長呈較為穩定,有利于平衡因國際市場需求波動而對我國經濟產生的沖擊。
從數量上看,我國的中小企業多數為私營企業,這些企業在經營中受到資金少、渠道單一等現實條件的制約,企業生產技術總體上較為落后,企業進行的科研活動相對較少,創新資金投入微薄,在生產技術上通常是采取“拿來主義”的辦法,即將外國成熟技術直接引入企業加以使用,這些技術一般是已經被國外所淘汰的、水平相對較低的技術。
技術上的“拿來主義”有利于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發揮后發優勢,能夠以相對較為低廉的成本獲取現實生產能力。這不僅為企業盈利提供可能,也為增加出口創匯、提高全社會就業率提供了條件,但同時中小企業對陳舊技術的抱殘守缺也制約了工業技術升級的步伐和出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表1顯示,2006—2010年我國中小型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占全部工業企業出口交貨值比重平均為54.72%,這顯示中小企業在對外貿易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同時,中小企業出口交貨值占總產值的比重超過10%,但近年來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從2006年的17.9%下降到2010年的10.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中小企業外向型經濟特征正在弱化。這主要是源自于中小企業自身出口能力在減弱,雖然中小企業數量及其產量也在增多。

表1 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部分經濟指標

數據來源: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中小企業年鑒2007—2010》《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2011》
從中小企業的內部行業結構上看,出口中小企業主要集中在傳統制造業部門。根據《2010年中國中小企業年鑒》數據顯示,如紡織服裝業、金屬制品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等傳統制造業是中小企業出口傾向較高的行業,即在這些行業中由中小企業完成的產品出口比重相對較高,例如2009年紡織及紡織服裝行業出口交貨值為6878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完成5915.8億元,占比超過86%;而在代表現代科技水平的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和化學纖維制造業等行業中,中小企業出口所占份額相對較小,如2009年我國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出口交貨值為27224億元,其中中小企業完成出口交貨值為8111.5億元,占比僅約30%,這反映中小企業總體上在高技術產品制造領域還缺乏國際競爭實力。
按西方國際貿易理論,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使用相對較為落后的技術可以盡快掌握它,同時落后技術與企業所處的經濟環境相適應,可以幫助企業在進入市場的最初階段即獲取經營收益。中小企業獲取了成熟技術以后,通過管理創新和技術改造的辦法,調整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投入比例來實現節約總成本的目的,即使用相對較為廉價的勞動要素替代相對較為昂貴的資本要素,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增加企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可能。產品總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從而提高其產品進入國際市場的機會。對中小企業而言,其技術能力可以從企業的出口商品結構中反映出來。2009年,我國中小企業中傳統行業企業(出口交貨值高于100億元的企業)的出口交貨值約占全部出口交貨值的50%,這一比率相對低于前幾年的水平,即在中小企業的出口中,產品結構呈現逐漸優化的趨勢。另一方面,從每單位出口額帶來的就業增量來看,傳統制造業部門要顯著高于現代制造業部門,這反映出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資本對勞動的替代是必然的趨勢。在當前我國面臨較大就業壓力的情況下,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增加出口是帶動全社會勞動就業的重要途徑之一。但是,隨著中小企業的技術實力不斷提高,生產投入中勞動逐漸被資本要素所替代,資本要素的收入份額顯著提高,而勞動要素的收入份額不斷下降,所以在積極擴大中小企業出口貿易的基礎上要著重擴大中小企業就業吸納效應。
從宏觀政策上看,擴大出口的政策本質是要通過增加外部需求的辦法來擴大國內就業,以消化國內剩余勞動力,但是長期以來,中小企業出口貿易就業效應的發揮受到多重因素的制約。
第一,傳統的加工貿易依賴兩頭在外的增長模式,對就業的帶動效果有限。加工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占據很大的比重,2010年我國加工貿易出口額8354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44%。而加工貿易企業中,中小企業占較大比重,并利用勞動力資源豐富、勞動報酬低廉的優勢開展代工生產。盡管加工貿易的“大進大出”帶動了國內就業的提高,但是由于加工貿易企業的生產物料基本上來自國外并且多是產成品,尤其是中間產品,國內產業的滲透作用相對較小,所以中小企業的加工貿易對就業的帶動作用只體現在中間的加工生產環節,其對上下游產業的帶動作用相對較小,就業的行業間聯動作用相對較小。
第二,出口型中小企業地區分布不均。受歷史和地理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在地域上分部有著顯著的非均衡性,這一特點也體現在中小企業的地區分布不平衡上。2009年,占企業總數65.3%的中小企業位于東部沿海地區,而中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數量占比不到30%,這一數據與2005年的情況相比基本相似。根據中國中小企業國際合作協會在《中國工業類中小企業出口額最大500家分析報告2005—2010》中發布的數據,2005年出口額最大的500家企業中有478家企業分布在東部地區,其出口交貨值為6345.23億元,占這500家企業的全部出口交貨值的97.52%;2009年,東部地區企業數量475家,出口交貨值為7264.30億元,占出口交貨值總額的94.96%。大量的出口型中小企業集中的東南沿海地區主要是因為該地區有著較為寬松的政策環境和相對廉價的經濟資源,但是隨著東南亞其他新興市場經濟的發展,東南沿海地區的傳統優勢開始逐漸弱化,部分傳統產業,尤其是加工貿易產業受到成本壓力開始逐漸向經濟資源更加廉價的其他國家轉移,從而限制了出口型中小企業就業帶動效應的發揮。
第三,人才資源缺乏限制了出口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長期以來,在我國的勞動教育中通常只注重單一勞動技能的培訓而忽視對創業精神的培養。我國的中小企業受到多重條件的制約在復雜而艱難的生存環境中成長起來,面對越發激烈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小企業要想生存并不斷壯大,需要懂管理、擅經營的優秀企業家來領導企業。同時,普通勞動者掌握的實際技能與企業需求脫軌也是制約就業增長的原因之一。
第一,加強對企業家精神培養和對普通勞動者就業技能的培訓。應在學校教育中就加強對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增加創業類課程的開設,使得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得到經營管理實用知識。同時,要加強對社會再就業勞動者的技能培訓,把流動勞動人口納入有序的技能培訓體系。
第二,以稅收等財政工具為杠桿,激勵中小加工貿易企業轉型升級,鼓勵其采購國內的原材料和中間產品,通過產業間的需求聯動機制帶動經濟的協調發展,把原先的兩頭在外貿易模式逐漸轉變成一頭在外,充分發揮中小企業多種貿易方式的就業帶動作用。
第三,構建合理的出口型中小企業空間布局。一方面要積極引導東南沿海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向內陸地區轉移,用更加優惠的落地政策和廉價的勞動力資源等條件吸引中小企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聯合生產、原材料專供等辦法,鼓勵中西部地區有條件的中小企業和東部地區企業進行合作,促進中西部地區的中小企業發展出口貿易,從而帶動就業增長。
[1]趙愛英.出口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動力機制的個案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9(7).
[2]吳翔陽.全球金融危機對中小企業吸納就業能力的影響——以沿海地區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集群為例[J].社會科學研究,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