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維
(新疆財經大學經濟學院,新疆烏魯木齊830012)
城市競爭力是一個具有明確含義卻又不易精確把握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一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所擁有的與其他城市爭奪、吸引和轉化資源以創造更多財富的能力。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和城市化戰略的實施,城市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分析和比較城市競爭力可以客觀地評價城市的綜合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為科學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提供決策依據,以期改變城市化進程明顯滯后于工業化進程的現狀。
國內對城市競爭力的研究著述頗多,其中較早提出城市競爭力概念的是南開大學的郝壽義教授等人,但國內外學者對于城市競爭力的評價指標體系還沒有形成共識,已建立的指標體系存在很大差異,本文在參考借鑒國內外已有的城市競爭力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從城市競爭力豐富的內涵出發,遵循針對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實用性等原則,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科教文衛、投資環境和環境治理等方面共選取18個指標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東部地區副省級(含)以上城市進行分類評價和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具體如下:經濟發展包括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地方財政收入、城鄉居民儲蓄額、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包括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國際互聯網用戶數、移動電話用戶數;科教文衛包括科學事業費支出、教育事業費支出、醫生數、百人公共圖書館藏書、高校在校學生數;投資環境包括外商直接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工業總產值;環境治理包括人均綠地面積、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
本文選取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天津、南京、杭州、廈門、大連、青島、沈陽、濟南、寧波和重慶14個副省級(含)以上城市為研究樣本,評價結果見表1。

表1 中國城市競爭力得分與排名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性較大,得分最高的北京是得分最低的重慶的4.82倍,各城市經濟發展要素的平均得分為50.3,高于這個值的只有4個城市,占總數的28.57%,分別為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這4個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水平遠高于其他城市。重慶作為直轄市,其人均GDP和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得分都是倒數第一,其他指標的值均不很高,所以最終排在倒數第一,而北京、上海和天津3個直轄市則分別排在第一、第二和第五名。中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得分的標準差為23.94,變異系數為0.476。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差異性較大,得分最高的上海是得分最低的廈門的3.97倍,得分的平均值為49.34,高于這個值的有6個城市,占總數的42.8%。上海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相對其他城市而言有較大優勢,排在前4位的仍是4個一線城市,廈門的國際互聯網用戶數倒數第一,移動電話用戶數倒數第一,人均城市道路面積的排名也不靠前,所以其基礎設施水平最終排最后一名。中國城市基礎設施得分的標準差為20.86,變異系數為0.423。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科教文衛發展水平差異性較大,得分最高的北京是得分最低的廈門的4.77倍,得分的平均值為49.27,高于這個值的城市只有5個,占城市總數的35.71%。北京擁有眾多的知名學府和科研機構,在科教文衛發展水平上排名第一,上海其次,廈門的科學事業費和教育事業費均排倒數第二,醫生人數排倒數第一,其他兩個指標的排名也不靠前,最終排在倒數第一。中國城市科教文衛發展水平得分的標準差為23.65,變異系數為0.48。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投資環境發展水平差異很大,得分最高的北京是得分最低的濟南的5.34倍,得分平均值為44.45,高于這個值的城市有6個,占城市總數的42.86%。上海的投資環境相對其他城市優勢明顯,一方面是由于上海的區位優勢明顯,聚集著眾多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的企業總部,發展總部經濟形成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另外一方面由于上海證券交易所的存在,也為資本市場的形成和高效運行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投資環境的兩個指標中,濟南都排在最后一名,最終得分排在最后一名。中國城市投資環境得分的標準差為20.92,變異系數為0.471。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環境建設水平差異性較大,得分最高的深圳是得分最低的天津的4.12倍,平均值為56.186,高于這個值的城市有7個,占城市總數的50%,深圳特區由于國家政策的傾斜,較早完成了原始的資本積累,已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同時由于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戰略的實施,使得深圳投資環境各個指標的值均排在前列,環境要素得分排名第一;天津作為一個直轄市,盡管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排在第一位,但是人均綠地面積和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都排在倒數第一位,并且分值較低,最終導致天津排在最后一位。環境建設得分的標準差為17.31,變異系數為0.308,是五個子要素中最小的。
從表1可知,中國城市競爭力水平差異性較大,得分最高的上海是得分最低的濟南的5.2倍,平均值為44.93,高于這個值的城市有4個,分別為上海、北京、深圳和廣州,均為一線城市,其得分遙遙領先于其他城市,占城市總數的28.57%。上海有兩個第一,兩個第二,一個第六,北京有兩個第一,一個第二,一個第三,一個第四,最終排名上海第一,北京第二。濟南和廈門在五個子要素中,排名都較靠后,同時廈門有兩個倒數第一,濟南有一個倒數第一,兩個倒數第二,最終導致這兩個城市排名最后兩位。中國城市競爭力得分的標準差為25.78,變異系數為0.574。
本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從經濟發展、基礎設施、科教文衛、投資環境和環境治理五方面對中國副省級以上城市的競爭力水平進行評價和分析,得出的結果符合實際,對各城市認識并提高城市競爭力水平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通過對14個城市的競爭力評價分析可知,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4個一線城市的城市競爭力有明顯優勢,其得分遠遠高于其他城市。這4個城市分別是京津塘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珠三角地區的經濟增長中心,輻射地區內其他城市的經濟發展,長期內還具有很大的優勢,其城市競爭力發展水平與其他城市的差距將進一步擴大。
本文僅選擇東部地區的副省級城市和4個直轄市進行城市競爭力評價,得出的結果不能反映出中國整體城市競爭力發展水平,副省級(含)以上城市主要分布在東部地區,不利于評價東部、中部、西部城市之間競爭力發展水平的差異。
[1] 李娜,于濤方.論城市競爭力及評價方法和程序[J] .人文地理,2005(3):44 -48.
[2] 倪鵬飛.中國城市競爭力與基礎設施關系的實證研究[J] .中國工業經濟,2002(5):62-69.
[3] 翟冬平.蘇錫常城市競爭力評價與比較研究[J] .城市發展研究,2011(9):21 -24.
[4] 高志剛.新疆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預警及調控[M] .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6:7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