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桂娜
初級中學的數學教學工作往往是學校教學工作中的“心中之痛”:不僅合格率低,高分段的學生也寥寥無幾。曾經有同事這樣開玩笑說:“初級中學的數學,到了九年級時,就成了少數人的游戲了。”話語雖然尖刻,但是確實是一個客觀的現象。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對初級中學的數學教學工作有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要注重基礎知識的理解
尤其是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的記憶和理解。
“文科背和記,理科做習題”,這是大家公認的。但是,結合實際教學工作,我認為:作為理科的基礎性學科,數學也要做好記憶與背誦工作。首先要把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能記得住,才談得上理解,才能進一步進行運用。對于容易混淆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更要和文科一樣,整理、歸納、記憶、理解,直到能夠運用為止。比如說:完全平方公式農村學生經常錯記,這些容易混淆的公式應是學生記憶理解的重點。公式概念記不住,記不準,也就談不上理解,更談不上運用。市場上經常能夠看到有名目繁多的“公式歸納”、“定理手冊”,也說明了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的記憶和理解的重要性。
二.要充分重視預習的重要性
很多有經驗的教師都提到了預習在數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我認為,預習的作用在于:能夠讓學生提前熟悉教學內容,有利于教師上課時有針對性的指導;培養學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教師在授課時有針對性地答疑;培養學生的學習數學興趣。一句話,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當然,要使數學的預習工作取得應有的效果而不流于形式,要注意以下幾點:
1.指導學生如何預習。哪些內容是識記內容,哪些內容要理解,哪些內容要與學過的知識做比較,哪些內容要重點練習等等。
2.指導學生適當完成課后的練習題。預習過程中不能夠只是“看看”而已,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做練習題的必要性。在指導學生完成課后練習題時,要注意對學生進行分層次布置練習題。不同層次的學生一般只能完成相應的練習題,如果搞成一刀切,就會打擊“學困生”和優生的積極性。
3.指導學生學會在預習過程中發現問題,學會做課前筆記。
4.還要積極鼓勵學生針對預習中發現的問題積極提問。
三.加強基礎練習訓練,注重典型例題的積累,做好“錯題集”
1.要加強基礎練習訓練
基礎練習訓練首先體現在計算能力方面。眾所周知,初中代數內容教學其實一直是立足于“恒等變形”的知識、方法、技能教學,以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為教學目標的。但農村初級中學的學生數學基礎往往比較薄弱,在計算能力方面尤其薄弱。數學的學科特點決定計算能力板塊貫穿整個數學教學。所以,在學生剛剛進入七年級的時候,教師要有意識地加強這方面的訓練;并在以后的教學中一直貫徹下去。比如說:七年級上冊數學第二章就是《有理數的運算》,這一章是中學數學計算的基礎所在,也是中學數學計算的靈魂所在。其中的有理數混合運算法則:“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減,有括號先算括號,且按先小后大的順序”基本上是日后數學的計算總綱,即使到高中復數運算也沒有改變。同時《有理數的運算》與小學的計算也相聯系,僅僅多了一個確定符號。所以,這一章除了要教學生最基本的運算方法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也很關鍵。
2.注重典型例題的積累。
做練習題是必要的,但要適度。有的學生在“題海”中“埋頭苦干”,除了教師的相關練習題外,課外輔導書做了一本又一本,成績卻老是不見提高。數學需要實踐,需要大量做題,但要“認真做題,善于總結”。在做題中關注思路、方法、技巧,善于總結題型,把經典題型作為提高數學的捷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善于總結題型,喜歡多看題型的學生,一般數學成績都比較好。
例如:在中學數學中關于中位線的習題中,有這樣一題,已知:如圖,四邊形ABCD中AD=BC,M、N分別為AB、CD的中點,MN所在直線與AD、BC的延長線交于P、Q。求證:∠APM=∠BQM.(連接BD,取中點為E后連接EM,EN,利用中位線與底邊的平行關系可以很快得證。)本題可以堪稱中位線運用的經典題,既有效地運用了中位線的性質,又完美體現平行線性質,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一種重要的添加輔助線的方法。
又如:對中學幾何中關于不等關系的題型進行總結,你會發現初中階段的不等關系只有兩種:線段不等和角的不等,進一步總結,還可發現它們運用的知識點也是唯一的。線段不等總是運用三角形三邊關系公式: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角不等總是運用三角形內外角關系定理的推論: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一個和它不相鄰的內角。當學生對它們進行總結,明白了初中階段不等關系題考查到的知識唯一性后,做這類題自然不在話下。
3.做好“錯題集”的工作
數學教學中,要求做的練習題是比較多的:家庭作業、平時測試、各種調研考試等等。應該說,在初級中學校的學科教學中,數學是作業相對比較多一點的學科。作業與練習是做了不少,但是不能夠“做了就了”的。作業與練習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課堂教學效果,不能夠是“為了練習而練習”的,更主要的是做好總結。所以,做好“錯題集”工作是至關重要的。
讓學生做“錯題集”不是要求學生見錯題就記錄,而是要和典型例題相結合。如果只是因為粗心失誤造成的錯題,這樣的錯題是沒有做“錯題集”的必要的。“錯題集”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從錯誤中吸取教訓,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達到舉一反三的目的;同時,也讓學生做好記錄,多見典型題型和多見新題型,讓學生達到對數學知識掌握和運用的目的。
四.多與學生交流,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很多教師會認為,與學生交流是班主任的工作,科任教師的任務是上好自己的課。數學教師與學生多交流,可以及時了解自己教學中的不足與學生對數學的反應。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常常會在不經意中發現學生運用了出人意料的好的解題方法。如:“已知等腰△ABC的周長為50cm,AD是底邊BC上的高,△ABD的周長為40cm。求AD的長。”對此題我們最常用的方法是設未知數后解出AD的長度。但是我在批改學生的作業時發現有個別學生卻用了一種叫“半周長”解法。就是用△ABD的周長40cm減去△ABC的半周長,從而得到AD的長度。這的確也能算得上一種非常妙的解法,難道不值得我們的教師學習嗎?所以,我們只有從學生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學生的意見后,才能夠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綜合上述,可以看得出: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應該不斷地接受新的知識與理論,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方法,本著一顆為學生服務、為教育事業盡一份綿薄之力的心,才能全心全意地搞好教育工作。當然,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式與教學風格,也有自己不同的教學環境。但是,為學生服務使學生成材是我們所有教師的共同目的。
(作者通聯:562300貴州省興仁縣職業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