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是當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課堂教學則是培養創新精神及實踐能力的主陣地。更新教育觀念,解放思想,培養出一代基礎扎實、富有創新精神,勇于開拓的一代新人,是時代的需要,是我們當今教育的首要任務。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呢?
一.因材施教,營造創新教學氛圍
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按著教學內容或語言材料,設計適量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給學生分層次布置作業。讓每個學生都感受到獨立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務的喜悅感,激勵創新興趣,養成創新品格,培養學生積極求異的思維能力。使學習總處于一種主動的狀態。課堂里,教師應不失時機地給學生創造學習英語的氛圍,讓學生自由自在的在這個空間里充分的發展,營造創新教學氛圍。
二.培養學生自立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方法,通過多種途徑,引導和激勵全體學生的主動參與,銳意創新。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設計和安排注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想方設法培養其獨立獲得知識,創造性運用知識的能力。
教師在教學的設計和安排上必須更加注意教法新穎有創意,以便更好的調動和發揮學生創造語言的交際情景,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參加聽、說、讀寫的學習活動。為了更好的讓學生置身于語言環境中學習,要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扮演角色,自由對話,看圖敘述,唱英語歌曲,做一些小游戲等。寓教于樂的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如何獲得知識的方法,以達到培養創新的意識,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三.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形成良好的教學氣氛
教師的情緒狀態對學生的認知和師生關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教師面帶微笑,學生會感到親切、溫暖,學習就會有勁頭。幾句鼓勵的語言,表揚的話語,就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反之,當教師表情冷漠,用諷刺挖苦的語言,學生會感到壓抑、緊張,影響知識的接受。因此,教師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利用自己的情緒的感染力,使知識、信息帶有情感色彩,使課堂具有融洽、親切、充滿溫暖的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接受知識。在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教學目的,目標及意圖能否讓學生理解和接受與師生之間的心理溝通息息相關。教學中教師不應該把個人意志強加與學生,應寬容、理解和信任學生。只有贏得學生的尊敬和信賴,學生才會自然理解和接受教師的愿望及教學方式。
四.培養發散思維,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要讓學生豐富想象,積極探索求異,堅持獨立見解,這就要求教師認真備課,善于挖掘教材蘊含的創造性因素,通過設疑創設情境,給予每位學生參與的機會。讓學生積極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進行發散創造。如:在教過去進行時,出示一副間筆畫--有關一位學生在學習的情況,而旁邊有她的媽媽在看報。在出示圖時,我們可以先把這個學生在干什么蓋住一半,然后問:What were the children when her mo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那么這時同學就會進行guess,并積極發言,從而給他們提供了發散思維的機會。
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并能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討論,集思廣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識,讓學生自由的求異發散,編寫新的內容。如一篇課文教完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現幾個Key words讓學生自己編一些內容。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相互交流,從而以創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
總之,學生學習過程既是認識過程,也是一種探索過程。教育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探索與創造,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的進行統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培養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新意識,逐步培養他們求異創造能力。
(作者通聯:336300江西省宜豐縣新昌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