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古今中外的哲人是很重視發現問題的。費爾巴哈說:“新知識從疑問中產生”。我國宋代的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需疑,學貴善疑”。李政道博士說:“學生最主要的就是學會提問,否則將來就做不好第一流的工作”。我們要培養開拓性人才,就應該教會學生生疑、質疑、善疑,而不是由教師來代替他們,要把由教師提出的問題逐漸變成就學生來提出。初中生,已經具有一定的基礎,經過有計劃的訓練,是能做到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發展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的創造力,才能使學生由“學會”轉變為“會學”,使教師就“教”過度到“不教”。那么,怎樣來培養學生生疑、質疑、善疑的能力呢?
首先,要形成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教學氛圍。每個學生都有求知欲、表現欲和成就欲,這是產生學習興趣并進而形成學習動機的基礎,而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是滿足學生求知欲、表現欲和成就欲的前提。教師應當用廣博的知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可親的教態、生動的語言、富有吸引力的教學方法,啟發誘導鼓勵學生去思考、去探究;要愛護和相信每一個學生,平等的對待每一位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自信自強;對學生的每一點發現、每一點提高都給予充分的肯定。應當設造這樣一種環境氛圍:每一位學生隨時都可以提出問題,各抒己見,暢所欲言,不管自己的意見正確與否,都會受到正確的對待,因為任何探索都是有意義的。這樣才能使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才能積極的生疑、質疑、解疑。那種“一言堂”“滿堂灌”,容不得學生發問的做法,只能壓抑學生的求知欲,久而久之,只能把學生培養成為被動的知識接收器。
其次,教師示范,授之以法。學生生疑、質疑之后,還要教會學生善疑,這才是最重要的。學生往往是從模仿和借鑒開始的,要教會學生善疑,首先教師要做好示范。而課堂上分析作品時,教師要做到立場觀點正確鮮明,思路條理清晰,方法科學得當,語言準確生動。具體操作時,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把一篇作品遵照其邏輯規律,分解為切入角度準確、梯度合理、深度適宜的一個個問題,然后分析問題。不僅要搞懂“是什么”,更要弄清“為什么”,要具體問題具體對待。教師的示范,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會教材,更重要的是從中總結出規律性的東西,立足于學習它遵循的思路和使用的方法,重視對隱含信息的發掘、零散信息的總結以及對他們的評價,落腳于培養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和發現提出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古人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正是這個道理。
再次,激發引導,組織調控。學生生疑、質疑、善疑的能力是逐漸培養出來的。教師要有計劃地由自己提問過度到學生提出問題。開始,教師要先激發學生生疑、質疑,要激活學生的思維,擴展學生的思路,誘導學生開口。常用的方法有:投石法、暗示法、懸念法、辨析法、對比法、連續法、聯想法等等。學生動起來后,要引導學生反復深入思考。不僅從常理、常規、常式中去生疑,也要從特殊、拗格、變式中著眼去生疑;要多注意教材中的深沉含蓄和意在言外的文句,多注意起關鍵作用的部分;要培養學生由提出孤立的單個問題而逐漸能提出系列化的問題;由提出比較簡單的表面化的問題到提出比較復雜的深刻的問題。這當中,如果學生提到了獨到的有新意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勵。學生開始生疑、質疑后,會出現種種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的組織調控。當學生的思維裹足不前時,這就需要教師點撥疏通;當學生提出的問題偏離了教材時,這就需要教師調整修正;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過于分散雜亂,這就需要教師集中理順。當時機成熟時,還要歸納總結。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一般來說,教師不要急于表態下結論,而應組織學生討論,最好是七嘴八舌,甚至是爭得臉紅脖子粗。這樣多方交流,相互啟發,深刻反思,使思維處于最積極最活躍的狀態,將大大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最容易出現“頓悟”,產生認識上的飛躍。有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不宜讓學生討論,教師也可以來講解,但講解要有啟發性。如問題沒有普遍性,可指點途徑,讓學生課后自己去解決,或者在課下做個別講解。
最后,提出問題的方式多樣。學生可以在教師講授和學生討論中隨時提問,也可以在教學進行了一個階段后教師留出的一定的時間內提問;可以單人提問,也可以在小組內討論的基礎上提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目的是讓學生多提問題,多提有價值有水平的問題。
當然,培養學生生疑、質疑、善疑的能力,對教師的要求也將更高。要求教師要知識廣博,尤其備課要充分,不僅要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還要著重備問題,要預知學生可能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有備在先。盡管這樣,仍會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情況和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隨機應變,實事求是,妥善處理。
(作者通聯:444324湖北省巴東縣民族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