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云
昔日炎帝在林中采藥,聽到啄木鳥啄樹的聲音,進而聯想到人們縫制衣裳時將線繩兩頭拉緊發出的聲音,受其啟發,他找來一根桐木,挖空、削平之后,取其作琴身,再用麻搓成長短粗細不同的五根線裝在琴的正面作為琴弦,即所謂“神農制琴”。也有“伏羲制琴”、“舜作琴”之傳說,孰是孰非,難于考證,但琴的歷史確實是相當悠久了,其最早見之于典籍的是《詩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也就是說,琴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歷史。
一把琴,蘊涵了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精華。琴身前廣后狹,象征尊卑之別;五弦宮、商、角、徵、羽,象征君、臣、民、事、物等五種社會等級;琴音有泛音、按音和散音三種音色,分別象征天、地、人之和合。這些古琴的形制命名其象征意義反映出儒家的禮樂思想及國人所重視的和合性,因為禮的作用是為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群體諧協,禮樂之同時并用可使個體和群體之間相互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和平而合理地生活。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名稱來看,可見其制作形制即寓有人倫教化之義。
儒釋道三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琴為三教皆崇。在古代,琴棋書畫,被視為才子佳人的標幟,人的文化修為用琴棋書畫四方面才能衡量,而琴為之首。操琴通樂是君子修為的最高層次,人樂合一共同顯現出一種平和敦厚的風范。
琴,來源于生活,傾述著生活。它閑時恬靜,動時雀躍。時而亢進,時而低徊,虛與實相間,平和與超脫并存,音質清澈,音色清醇。猶有弦外之音,往往營造出一種空靈漫泛的意境。琴聲里,依稀可以感悟春與秋,日與月,感悟悲歡與離合,滄桑與悠遠。琴聲中,孔子聽到了文王圣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不知現在與將來,我們聽到了什么以及還能聽出什么?
琴聲傳承了許多優美的故事。昔日司馬相如訪友,豪富卓王孫慕名設宴款待。酒興正濃時,有人說:聽說您琴彈得極好,請操一曲,讓我輩一飽耳福。相如早就聽說卓王孫的女兒文君才華出眾,精通琴藝,而且對他極為仰慕,于是就彈起琴歌《鳳求凰》傾吐愛意。文君心有靈犀,為琴曲心馳神往。她傾心相如的文才,為酬“知音之遇”,便夜奔相如住所,締結良緣。而俞伯牙之與鐘子期,因為知音故去,遂摔琴不再。還有諸葛亮于危急時刻競在城樓悠然撫琴,巧用空城計,智退司馬懿雄兵十萬。諸如“焚琴煮鶴”、“對牛彈琴”等典故,源遠流長,給人以啟迪與教誨。古人彈琴、聽琴、愛琴,留下了許多動人的詩篇,如王維“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還有蘇軾“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詩詞清新流暢,又富有哲理,為古今傳誦。
如今,在鄉間小道,在酒肆茶坊,在音樂殿堂,到處都可以聽到悠揚的琴聲。琴可以修生養性,傳情達意。琴和人一樣,可以居廟堂之高,在音樂的圣殿里獨占一隅。可以退江湖之遠,在曲徑通幽處孤芳自賞。琴的妙處就在于它能夠煥發出賞心悅耳的聲音,給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愉悅和精神上的享受。琴早就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并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樂趣,寄予了許多美好的憧憬。
據說,琴誕生不久,瑟也接踵問世。其與琴比較,體形更大,弦也更多,音域更廣,或許其就是琴衍生而來,或許其就是琴的一個別類。它們一個輕盈,一個雄渾;一個低酌淺唱,一個敦實厚重;兩種樂器一起彈奏,演繹出一種優美和諧的聲音。琴與瑟的區別還在于演奏的場合不同。在古時,琴主要用于在賓客面前演奏,瑟則用于背景音樂的烘托。琴立于前臺,面對賓客;瑟被置于屏后,遠離客人;琴師大都是美女,瑟師則一般是男子。是以有人說琴與瑟是陰陽結合及其陰陽之氣之和諧。
眾所周知,原始琴為五弦,即五弦琴,后來周文王別出心裁,加了一根弦,變為六弦琴;周武王效之,再加一根,更為七弦琴。文武二王之本意,是寄予君臣和恩,卻未料導致一時琴瑟不和,音律失衡。后來經年磨合,方彼此交融,琴瑟和鳴。
琴瑟悠悠,余音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