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茜,王正才,吳立超
(常州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常州 213002)
現代護理是對患者開展軀體、心理、社會等多方面的整體護理。用藥護理作為整體護理的一部分,通過各種手段使接受藥物治療的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的方法應用藥物,從而充分發揮藥物的療效。護理人員利用所學的用藥護理知識為患者進行正確的用藥指導和宣傳咨詢,使患者及其家屬理解并配合藥物治療方案的實施是其護理工作的內容之一。這要求護理人員在工作中不僅要熟悉藥物的藥理學基礎理論,還應掌握如何采用護理程序方法來評價藥效和及時發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從而防止或減少藥源性疾病和事故的發生,確保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用藥護理是護理專業重要的專業基礎課程之一,教師按精品課程建設的要求進行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學習效果,為學生學習內科護理、外科護理、母嬰護理、兒科護理等專業核心課程奠定基礎,為后續的教學見習、畢業實習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們于2010年著手準備申報用藥護理精品課程,2011年4月該課程被列為校級精品課程進行實踐研究。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是體現現代性、科學性、先進性和鮮明特色并具有輻射作用的優秀課程[1]。根據教育部對精品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我們科學制訂了切實可行的課程建設計劃,在加強教學團隊建設、重視教材建設、重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注重實訓基地建設、建立切實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了實踐研究。
課程建設小組是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的主力軍,是主要的參與者、實踐者,小組成員應能確保精品課程建設順利進行、達到預期效果,主要有3類人員。(1)從事用藥護理課程教學的專兼職教師。籌建時應考慮職稱、年齡、學緣結構,組建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在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實訓基地建設、建立有效的激勵和評價機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2)具有教學管理經驗的人員。明確課程建設要求,督促并保證課程建設實現預期目標。(3)精通計算機應用技術和網絡技術教師。保證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
應用文獻法查詢國內相關職業學校開展用藥護理精品課程建設的資料;應用訪談法對護理專業教師和臨床一線護理人員采用個別訪談、問卷調查、專題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專業課教學和臨床護理工作需要的用藥知識與技能,作為制定課程標準、編寫校本教材、開展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要依據。
在社會調研的基礎上,科學制定課程建設目標。(1)明確課程定位,努力形成定位準確、適應護理專業特點、體現課程改革理念的課程標準;(2)開發具有較強針對性與實用性的校本教材;(3)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著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用藥護理知識的能力;(4)創建和改造能滿足實驗教學要求,具有較強實用性的校內實訓基地;(5)完善評價體系,采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教學團隊建設是課程建設的核心內容。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可以全面提高教學團隊整體素質,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教學能力強、教學效果好、綜合素質高的精良教學團隊,并由一名事業心強、教學與科研能力強、在行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學科帶頭人帶領。
組織新教師進行崗前培訓,學習《職業教育法》、《教學管理規范》、《教師職業道德》等內容,提出明確的目標和任務,促使新教師熟悉教師使命、權利和義務,能對自己準確定位,制訂自身發展規劃;實行指導教師制,配備高年資教師作為新教師的指導教師,對新教師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教學能力和科研素養等方面進行帶教與指導,促進新教師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積極參加上級部門組織的優秀教研室評比活動,進一步明確教研室工作職責,充分發揮教研室功能;教研室內定期進行集體備課,由高年資教師負責對課程內容進行剖析,統一課時分配,對難點、重點部分進行示范講授,明確課程標準要求;定期開設新知識、新技能講座,使全體教師了解本學科最新進展;組織教師間相互聽課并及時反饋聽課意見,揚長避短、相互促進;積極配合教務處組織的教案和備課筆記檢查、期中教學質量檢查,加強對教師平時備課環節的管理和教學管理規范的落實。
組織開展各類教學活動,對重點和難點教學內容在教研室內開展“一課同上”活動,即分別由不同教師講授同一教學內容,呈現不同的教學方式和風格,充分發揮教師的創新才能,取長補短,不斷探索適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組織市級和校級示范教學公開課,由資深教師精心準備,力爭在教學理念、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等方面起到引領、示范作用,達到教師間相互交流、互相學習、不斷提高的目的;認真組織教師參加主管部門組織的技能大賽,通過參與技能大賽,切實提高專業實踐技能;組織15分鐘微型教學比賽、說課比賽、計算機應用技能比賽、普通話比賽、板書設計與書寫比賽、教案與備課筆記的檢查與評比等活動,全面提高教學團隊的整體素質。
為教師參加各種學術會議、短期培訓創造條件,使教師及時了解最新信息,不斷更新專業知識、拓寬知識面、提高專業技能;制定激勵政策,鼓勵教師積極參加課題研究、撰寫論文,提高教師的教科研能力。目前,我教研室4位主講教師都已成為具有執業醫師和執業藥師資格的“雙師型”教師。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各種護理服務的需求在不斷變化,要求當代護理人員具備促進健康、防治疾病、進行康復和保健指導的知識與技能,因此,學生必須掌握用藥護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我們重新修訂了課程標準,確定了編寫思路,使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為后續護理專業課程的學習、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臨床護理工作、工作后的繼續教育和職稱考試打下良好的基礎。教材編寫時應體現以下原則:(1)嚴格貫徹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精神,合理編排課程內容,注重學生能力培養;(2)構建“必需、夠用、實用”的知識體系,體現本課程的時代性、基礎性、實用性[2]。
根據人才培養方案規定的教學時數,對教學內容進行適當調整,按“5、2、3”框架構建課程體系,即教學內容分精講、講座、自學3部分,比例分別為5∶2∶3。將理論性較強、有代表性的藥物作為精講內容,結合病案教學,講深講透,以點帶面,舉一反三;將更新較快,反映學科前沿的藥物作為講座內容,結合藥物的發展史補充最新動態,拓寬學生視野;將與精講內容類同的藥物作為自學內容,在精講的基礎上編寫自學提綱、提供參考書目、組織學生開展討論。
按職業學校課程改革精神重新設計實驗內容,刪減演示性、驗證性實驗,增加科研性、設計性實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加強學生的操作能力訓練。(1)將教師的演示性示教改為學生親自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團隊協作意識。如講授“傳出神經系統藥物對血壓的影響”一節時,將由教師在狗體進行示教實驗改為學生用兔進行實驗。(2)改變實驗設計理念,將原有的由教師設計實驗步驟改為由教師提出實驗要達到的目的,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步驟與方法。學生在自行設計實驗以及在實驗中解決一系列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分析和思考,培養了科研思維。(3)增加病案討論實驗,教師收集臨床用藥病案,要求學生根據所學理論知識判斷用藥是否合理,從中尋找理論依據,促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組織上,注重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從護理工作任務著手,使學生熟悉藥物的規格、劑型、劑量等;通過引入臨床病案,使學生全面了解藥物的藥理作用特點、不良反應;運用課外活動、興趣小組、開放實驗室等手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藥物的作用與副作用,為其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從護理工作崗位需求和學生認知規律出發,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樂于思考、積極實踐,讓學生在全面認識護理工作過程的同時,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和團結協作能力。常用的教學方法:(1)比較教學法:主要適用于具有共性、相似內容的教學,通過比較,便于學生掌握不同藥物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進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2)啟發教學法:在教學中不按照教學內容平輔直敘,而是舉出實例、設立問題,啟發學生積極思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3)學導式教學法:選定自學內容要求學生自學、自制課件,走上講臺講課,并進行評比,鍛煉學生的自學能力、對知識的提煉能力、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4)形象教學法:對一些抽象、難懂的內容通過形象的比喻使學生理解教學重點、難點內容,增進記憶;(5)案例教學法:從介紹典型病例入手,以解決病案提出的問題為主線,引出需要應用的藥物,講解藥物的作用機制、用途及不良反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用藥護理課程性質添置先進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儀器設備,正確運用多媒體技術,制作符合用藥護理教學要求的多媒體課件,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運用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硬件設施保障。
充分利用學校校園網絡資源,如讀秀中文學術搜索、百科視頻、隨書資源、萬方數字化期刊全文數據庫、中華醫學會數字化期刊、超星數字圖書館、多媒體教學評估系統、圖書自動化管理系統、電子閱覽室等,為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查閱資料提供幫助。依托學校信息中心將相關教學內容(課程介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授課教案、教學課件、教學錄像、測試題、學習指導、實驗指導、參考文獻、互動交流、使用教材等)上傳到校園網,為教學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并做到教學資源共享。
根據用藥護理實驗教學需要,建立4個功能不同的實驗場館。其中,藥理動物實驗室1個,添置生理藥理刺激儀等儀器;藥品陳列室1個,擺放各種常用藥品,藥品旁有說明,方便學生觀察藥品;臨床藥學實驗室1個;模擬病房1個,為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提供保障,讓學生在仿真環境下模擬給藥、監測與處理不良反應,將學校教學與臨床護理實踐密切聯系,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充分提高實驗室的利用率,實行實驗室開放制度,開放期間有教師值班、巡回指導,提高實驗效果。
教研室經常會同專業課教師走訪校外實訓基地,聽取臨床護理專家的意見和建議,根據護理工作崗位的要求,遵循“實用、實踐、實效”的原則,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編寫課程標準,努力構建以能力為本位、以職業實踐為主線的課程體系[2]。
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采用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的形式,評價時不僅關注學生對知識和技能的掌握程度,還關注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不僅關注學生期末考試成績,還關注學生平時學習知識、技能過程中做出的努力。通過筆試、口試、作業、課堂討論、回答問題和實踐能力考查等多種形式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評價。從學習態度、同學和其他教師反映的平時學習情況對學生進行過程性評價,力求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狀態與學習效果,積極引導學生全面發展。
我們通過開展用藥護理精品課程建設,構建了一支精良的教學團隊,全面提升了教師的綜合素養,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切實推進了教育創新、教學改革,起到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效果,為培養合格的高級護理人才打下良好基礎。
[1]劉修生.《高等數學》精品課程建設與實踐研究[J].黃石理工學院學報,2008,24(2):59-61.
[2]譚鴻,王正才,袁海華.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人體解剖組織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研究[J].科協論壇,2011(7):15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