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全萍,劉茹萍
(1.金城關回民中學,甘肅 蘭州 730046;2.甘南州衛生學校,甘肅 合作 747000)
在人類社會中,信息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把這些表現形式(或者說傳播形式)叫做“媒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嘗試著將各種媒體手段結合運用,尤其是計算機技術的成熟與推廣應用更是促成了多媒體技術的產生發展。從這個層面來說,多媒體技術就是指能夠同時抓取、處理、編輯、存儲和展示兩個以上不同類型信息媒體的技術。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它是一種把超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聲音等運載信息的媒體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的技術[1]。使人通過多個感官來獲取相關信息,提高信息傳播效率。在歷史課教學中采用這種教學手段,可將抽象內容具體化、形象化,微觀事物宏觀化,復雜事物簡約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和發展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質。
由于多媒體技術涵蓋了以計算機為核心的各種傳遞信息的媒體技術,有時,人們又把它稱為現代教育技術或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育教學手段相比,多媒體技術具有以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化設備為工具,以形象、生動、直觀為主要特色和以互聯網為依托3個特點,能夠化繁為簡、變抽象為形象,將多媒體技術運用在歷史課教學中能讓學生將歷史知識學得更多、更好。傳統的教學手段教具簡單,使原本就讀起來比較枯燥、抽象且內容繁多的歷史課教材“雪上加霜”,學生“昏昏欲睡”。其實,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有很多,如果能運用好多媒體技術,那么一定會“柳暗花明”,學生也會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因為多媒體技術具有視聽結合、手眼并用的特點以及擁有模擬反饋、個別指導和游戲的內在感染力,它有利于創造優美的歷史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突破教學重點、難點,切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進而改變傳統教育的單調模式,切實推進素質教育。
多媒體的交互性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作用,充分發揮人機交互、立即反饋的顯著特點,是任何其他媒體所沒有的。多媒體計算機進一步把電視機所具有的視聽合一功能與計算機的交互功能結合在一起,產生出一種新的、圖文并茂的、豐富多彩的人機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饋。這樣一種交互方式對于教學過程具有重要意義,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學習動機。傳統的歷史課教學往往是一只粉筆,一塊黑板,偶爾加上一兩件教學工具,很難長時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面對黑板上所列的提綱,忙于記筆記,加之歷史具有過去性,只靠文字和語言往往不易理解,學生感到枯燥,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而多媒體教學手段恰恰在視覺、聽覺效果方面有其獨特的優勢。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律,運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富有創意的畫面、動態的示意、豐富的影視資料,創設悅耳、悅心的情境。可以打破時空的界限,為學生再現歷史畫卷,縮小學生與歷史的時代距離,使之目睹歷史的真實。變被動的“聽”、“記”為主動的“看”,使學生產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身臨其境的感受,催發出學生積極探索的情感,調動學生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從而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比如:在學習三國鼎立時,使用學生熟悉的連續劇《三國演義》片頭曲導入新課,激發學生對本課探究的興趣,在授課過程中利用多媒體火燒赤壁的視頻,讓學生可以清楚地看到赤壁之戰的場面,有利于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的辯證觀點來分析歷史事件的習慣。同時,在多媒體課件中運用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的動態地圖使學生能夠直觀的看到戰爭的路線,有利于學生通過直接觀察后清晰的分析戰爭勝負的原因。這些活生生的場面會使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有利于學生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同時提高分析事件的能力,并且也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多媒體程序具有極長的存儲期,而中學教科書則有它的使用壽命,且年限不長。可以將相同的媒體信息存儲在光盤中,只需要備有學習工具即可長年使用。信息系統一旦建成,就可以在教學中長期使用,同時讓資料和信息得到永久性的保存,這樣就可以使歷史教師的工作負擔大大減輕,備課效率大大提高,他們可以利用更多的時間去不斷學習、研究新的科學知識,探索、發現新的教學方法,也會有更多的時間去接觸每一位學生,參與到學生思想、行為、能力等各方面綜合素質的培養上。
素質教育任務中的思想道德素質是靈魂的導向,應將其放在首要地位。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而做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單純靠教師的傳統說教,效果是不理想的。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挖掘歷史教材中蘊含的思想內容來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單靠語言來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學生產生共鳴,難以發揮歷史學科的思想教育功能,而多媒體教學對于思想品德教育卻有著非凡的“魔力”。它能將空洞抽象的概念制作成影像,運用其聲像效果和感染力強的特點為學生營造一個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歷史情景,再現歷史場面體會其真實感,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氛圍,幫助學生評古論今、認識生活、了解社會、明辨是非、分清善惡,并用鮮明、生動的道德形象把歷史人物表現出來,給學生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同時,學生通過內心體驗,引起情感共鳴,自覺地接受熏陶。例如,講“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播放視頻中的畫面:731 部隊的形成及實驗過程的片段,短短幾個鏡頭,不僅形象地再現了日本軍國主義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還增強了學生對科技的認識,使學生在接受歷史知識的同時認識到知識、科技對國家發展和強大的重要性。又如,在講授“抗日戰爭的勝利”時,可播放電影《金陵十三釵》,中國軍人為了救女學生放棄了安全撤離的惟一機會,英勇犧牲,平日里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在侵略者喪失人性的屠刀前,身披唱詩袍,懷揣剪刀、碎玻璃,代替教堂里的女學生去赴一場悲壯的“死亡之約”。激發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達到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2]。
多媒體技術與教學的結合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但是,當前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卻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主要包括觀念存在認識誤區、技術應用水平不高和多媒體教學替代傳統教學結構不合理等。
很多教師對多媒體教學模式存在著嚴重的崇拜和依賴,在觀念上顯得超前和樂觀,片面地否定傳統教學模式,認為只要將所有課程都轉化為多媒體教學,就能達到比傳統教學模式優越的教學效果。同時把多媒體教學等同于教學改革,實事上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教學手段的變革,它并非課堂教學的改革。但是,有不少歷史教師誤認為使用多媒體就是教育改革的表現,從而使我們的歷史課教學仍然停留在“新瓶裝舊酒”的層次上。設備更新了、思想仍然陳舊,技術先進了、教學方法仍然落后;學生還是教師的“奴才”,教師更退化為機器的“奴才”,甚至由原來單純的“人灌”模式演化為“人灌+機灌”模式。另外,在教學實踐當中,還有很多學校和教師往往將多媒體教學作為惟一可選擇的教學實施手段,完全忽視了傳統教學手段的優勢。有不少的歷史課教師在教學中把教學目標、板書、練習等所講的內容都轉制成多媒體課件,上課時教師操作計算機,學生隨著屏幕的演示而學習,課堂上看不到教師寫一個字,聽不到教師講幾句話,加之節奏較快,學生做筆記難,這是突出的問題。學生在多媒體教學中對大容量、快節奏的教學內容無法及時抄記,經常留下許多空白,而課后又無法全部回憶出來,從而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復習鞏固和整個結構體系的理解掌握,最終導致多媒體教學實際效果還不如傳統教學。
多媒體技術以其豐富的表現形式深得廣大師生的喜愛,但是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課堂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3]。例如,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由于課件是事先設計好的,教學思路一定要按課件設計來進行,學生只能沿著教師劃定的嚴密軌跡走、只能循著教師固定的思路來思考問題和學習知識。這與要求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是相矛盾的,部分教師將原有課本中的內容堆砌羅列在多媒體課件當中,或要求在此基礎上插入聲音、圖片和視頻等多媒體元素,僅僅實現了紙質教學內容的電子化,而其他教學手段和方法絲毫沒有變化。這樣的做法,使得課堂很熱鬧,但實際效果卻不理想。由于過多、過強的聲音和動畫的刺激很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又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思考和想象,不但顯得課件內容冗雜、制作水平低劣不堪,而且很難凸顯課程內容的重點、難點和知識點,喧賓奪主,使教師對學生的知識傳遞和思想啟迪大大受阻。同時,學生長時間觀看大屏幕,太強的光刺激易使學生頭痛眼花,對學生的身體不利。以上情況導致多媒體教學變成了機械的教學模式,不但沒有發揮出多媒體技術同教學過程相結合的技術優勢,反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和學習能力發揮,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教學水平,根本無法起到提高教學質量的作用。
針對當前多媒體技術教學中存在的上述問題,筆者認為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歷史課媒體教學的功能,從觀念認識、技術應用和教學實施等方面抓起,揚長避短,使多媒體技術發揮更大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認識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多媒體教學模式需要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無論是在教學的哪個環節都應該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恰當的應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4];其次,處理好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的關系,辯證看待、統籌兼顧。一方面,不能過分夸大多媒體技術教學的優越性,而拋棄傳統的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教學只是一種技術和輔助教學的手段,不是課堂教學的主宰和中心,它與傳統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互換。事實上,從當前的教學實際來看,傳統的教學手段仍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這一點不能改變,如教科書能使理論知識具有概括性、系統性和連續性,黑板則具有隨講隨寫的靈活性,掛圖模型則具有可操作性與直觀性等優點。另一方面,對于日新月異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師應“主動突擊”,學習并掌握新事物,反對固步自封,在教學中應大膽嘗試,合理利用資源。在多媒體教學課堂上,師生都不能機械、被動地跟著課件走、跟著電腦轉,教師應該注意營造課堂的氣氛并與學生互動,把正確的學習思路及方法傳授給學生,并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控。這樣才使得多媒體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相得益彰,最大限度地優化我們的教學,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
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的變革,也給每一位教師帶來了挑戰。作為一名歷史課教師,應自覺地加強信息技術知識方面的學習與提高,隨時關注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態而不致于落后。目前還有許多學校沒有這方面的條件,利用多媒體從事教學還無法實現。即便是有條件的學校,也只是部分教師偶爾利用而已。要想讓每一位教師都能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來改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惟有國家或當地政府加大對這方面地教育投入。教師需要掌握多種制作課件的軟件技術并且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制作精致的課件。多媒體課件作為當今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的主要媒介,其質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劣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堂教學效果的好壞;電子教案和多媒體課件的編排和制作要以教學目標、內容、實施方法和策略等教學要素為依據,突出教學內容的重要性,有利于最大化課件的展現效果,有利于激發課堂中學生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盡管多媒體教學有著相當多的優點,但是我們不應忘記它只是一種課堂教學的輔助手段。教師在課堂的主導作用和傳統教學方法都不應該忽視,更不能把它作為“裝點門面”的一種手段[5]。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實際條件、自身特點采用適當的多媒體技術,為教學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課件美觀、新奇而忽略其實用性。目前,國內面向課堂教學的課件逐漸多起來,學校可利用電教代辦費適當購買一些,這樣使用起來就更方便了。對于現成的課件,教師可利用抓圖、抓動畫等軟件截取其中所需部分,或者融進自己的想法,在充分考慮學生素質的基礎上,重新組合與加工,才能真正有利于教與學。我們堅信,只要在多媒體課件的設計中更多地考慮學生的需求,提供更大的靈活性,那么,不光是中學歷史課,任何學科都將從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中獲得益處。
[1]辜曉波,繆毅.信息技術教學方法探討[J].江西教育,2003(19):30.
[2]黃春方.多媒體在思想政治課教學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教育技術,2005(10):26-27.
[3]胡小勇.信息化教育中的知識框架:結構與關系[J].全球教育展望,2004(3):59-64.
[4]張沛.談多媒體教學的管理與運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31):101-102.
[5]趙淑芳.正確處理多媒體教學與常規教學的關系[J].考試周刊,2007(26):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