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波
(遼東學院醫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2)
淺析構建基層需求的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的培養模式
劉波
(遼東學院醫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2)
根據高職醫學的教育特點和高職臨床醫學的專業培養目標,以滿足當前地方基層醫療衛生服務工作為宗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緊貼基層衛生機構,集醫療、保健、康復等多功能需要為一體,構建適合基層需求的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1],建立新的課程體系,強化臨床操作技能訓練和臨床思維能力,為農村、社區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質技能型、應用型臨床醫學專業人才。
基層;應用型;醫學人才
高職醫學院校擔負著為農村、社區等基層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及培養和建設一支能夠滿足基層衛生服務急需的實用型醫學人才隊伍的重任[2]。但目前醫學高等專科院校的專業設置和專業建設與社會需要結合得不夠緊密,不能滿足社會需求。所以,應以服務于基層醫療衛生工作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改革現行高職臨床醫學課程體系,構建基層需求的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成為目前高職醫學教育所面臨的緊迫任務。我校作為省內最主要的高職臨床醫學專業人才培養院校,培養適應我省基層需求的實用型醫療衛生人才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
(1)努力探索,構建基層需求的應用型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原則,進行專業建設和專業結構調整,構建適應社區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需求的專業結構體系。
(2)調整臨床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綱要,優化課程體系,加強課程整合。進行課程調整,將醫學生的全科醫學知識教育與技能培養融為一體。在向醫學類專業開設全科醫學概論必修課程的基礎上,積極將全科醫學理論教育和技能培養融入教學全過程中;增設健康教育學、人際溝通學、衛生經濟學等選修課程。
(3)加強臨床綜合實驗室和基層社區教學基地建設。通過實訓課及實習前強化訓練等對學生進行臨床綜合技能培養;加強社區教學基地建設,培養一支有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結合型醫學人才,適應社區醫學實踐教學的師資隊伍。
(4)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及考試評價體系。采用啟發式、討論式和案例式等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荚噧热菰黾由鐓^醫療相關理論知識并注重基層醫療實踐能力。
(5)全程就業指導,向基層醫療衛生單位輸送優秀人才。通過臨床專業教師及班導師,在授課過程及專業思想教育中,從入學到畢業,全程進行就業指導。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立足本專業層次特點,鼓勵畢業生到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為城鄉基層培養更多、更好的衛生技術人才。
我校醫學院作為省屬地方性高職高專醫學院校,立足我省基層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構人才需求的實際情況,構建適應社區和城鄉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需要的專業結構體系,培養??茖哟巍跋碌萌ァ⒂玫蒙稀⒘舻米 钡母咚刭|、高技能型人才。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實踐教學環節,重新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體系,確定以“社會需求為導向”,“面向基層,適應基層,立志基層,服務基層”為辦學思路,培養大批社會急需人才[3~4]。
將醫學生的全科醫學知識教育與技能培養融為一體,增設全科醫學概論、社區醫學、疾病預防學、社區康復、社區護理、社區急癥與急救等課程。利用寒暑假分批組織學生到社區衛生機構短期(1~2周)實習,參加社區人群疾病篩檢、家庭健康檔案建檔等。開展“醫學倫理學”、“職業生涯規劃”、“醫患溝通”等系列課程講座,形成既強調專業及學生實際工作能力,又注重人文素質培養的新型課程體系。在暑期組織以專業角色體驗為主的社會實踐(導醫)和社區服務(基層下鄉和社會調研)。通過課程設置、組合和調整,構建必修與選修課程互補、基礎與專業教育銜接、專業實習與社會實踐互為平行的課程結構。
2.3.1 開展模擬教學,促進醫學實踐教學改革 繼續加強臨床綜合實驗室建設,建立模擬教學仿真系統。(1)問診訓練,以加強醫患溝通技巧,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2)體格檢查訓練,掌握臨床基本技能,減輕社區居民不必要的儀器檢查所帶來的經濟負擔和浪費。(3)病例分析訓練,對社區工作中的常見病、多發病進行分析討論,以加深對疾病的認識,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2.3.2 社區教學實習基地的建立和實踐 進一步加大基層社區教學基地建設,根據教學實訓基地各自的特點制訂相應的措施,使學生對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為學生將來快速適應基層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真正培養出有較高水平的新型防治結合型醫學人才[4]。
注重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臨床醫學課間見習方式,安排學生到社區見習;借鑒其他院校經驗,結合我院實際,研制一套符合我院的科學化、標準化、規范化的臨床技能考核評價制度及標準。
通過專題講座向每年入學新生介紹國內外全科醫學體系、社區初級衛生保健及預防醫學在醫學教育中的地位。使新生對我國的衛生工作方針、預防保健戰略、社區衛生服務現狀以及醫學生應具備的社區衛生服務綜合素質等有初步的了解,明確學習目的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初步認識到作為一名醫學生不僅要掌握醫療知識,更重要的還要學會預防疾病和了解人群健康的知識。通過臨床專業教師及班導師,在授課過程及專業思想教育中,全程進行就業指導。立足本專業層次特點,鼓勵畢業生到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工作,為廣大人民的健康服務。
在原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增加預防醫學、康復醫學、社區醫學、全科醫學概論、衛生法、人際溝通等課程的實踐學時數(實踐學時均占總學時的37.5%),制訂了臨床醫學專業社區醫院實訓計劃,明確實訓目的、任務及具體實訓的內容,并對實訓考核方式和要求做了重新調整。將社區基層所必備的基本技能作為實踐考核的重點,從而使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大大提高。所有帶教教師作為主考人員,能準確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發現存在的問題,及時總結,找出實踐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進一步提高帶教水平。
從兩屆實習學生對帶教教師的評議和同行評議的調查結果可見,他們的教學能力和水平與帶教前相比有很大提高,綜合評分均達到了優良,實習學生對社區基地教學滿意度達96%以上。
學生到社區實習和工作,使學生對社區衛生服務觀念、工作性質及相關知識技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在預防保健的知識能力、調查研究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溝通能力等方面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適應基層社區醫療機構崗位的能力顯著增強[6]。
臨床醫學系教師大多數擔任班導師工作,他們在整個授課過程中,將就業理念貫穿始終;學生科領導與臨床醫學班級輔導員多次進入社區基層,了解學生的出勤及學習情況,并及時疏導學生對就業存在的各種問題,講解臨床醫學??茖哟蔚木蜆I定位,鼓勵學生到城市和鄉鎮社區基層工作。我們對3個不同年度城市及鄉鎮農村基層社區臨床醫學??粕蜆I率進行了統計,分別為:2009年度53%,2010年度62%,2011年度73%。大多數學生轉變了就業觀念,基層就業率大大提高。
[1]馬建輝,厲巖,陸定中,等.我校臨床醫學專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4,2(10):101-102.
[2]王家驥,劉義海.深化醫學教學改革為社區培養實用型醫學人才的實踐[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3(2):93-95.
[3]任光圓,潘傳德.基于醫學生全科醫學教學質量提高的社區衛生服務實習基地建設[J].中國全科醫學,2007,12(3):107-108.
[4]趙靜,甘學培,穆靜,等.創建示范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的實踐體會[J].實用全科醫學,2008,18(4):269-272.
[5]路孝琴,張保靜,陳建軍,等.全科醫學社區教學基地師資培訓需求與建設策略研究[J].繼續醫學教育,2009,23(2):9-11.
[6]張大然.醫學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中國高等教育,2006,6(13):63-64.
R193
A
1671-1246(2012)18-0125-02
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項目(JG10DB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