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大書 ,朱 杰 ,王 凱 ,張 勇 ,趙淑英
(1.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甘肅 蘭州 730030;2.蘭州大學,甘肅 蘭州 730000)
隨著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的轉變,大學生就業成了社會共同關注的焦點。國家對大學生就業表現出空前的重視,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大學生就業的政策和措施,高校也積極努力尋求解決大學生就業的良方:開拓就業市場,收集需求信息,為畢業生提供就業指導,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等幫助大學生就業,并已初步形成“全程化、全員化、專業化、信息化”的“四化”體系。但畢業生就業還存在很多問題,近幾年全國本科畢業生就業率為70%左右,就業學生中專業對口和基本相關的不足30%,畢業生“有職不就”與“無職可就”的矛盾、“有人沒事干”和“有事沒人干”的矛盾仍然突出,學生就業的期望值與社會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人才供大于求嗎?我們認為,就業環節中最關鍵的是學生自身能力和綜合素質是否達到了用人單位的要求。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與衡量人員績效的過程中,注重的是綜合素質,而對動手能力、社會實踐能力以及與人溝通的能力尤為看重。作為大學生第二課堂主陣地的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培養、提高學生能力,拓展學生素質方面要發揮應有的作用。
共青團組織是以青年學生團員為主體的群眾組織,服務學生的利益是第一責任。就業創業是學生最具體、最現實的利益,我們要充分利用共青團組織的特點和優勢,以育人為本,以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為己任,充分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和先鋒作用,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1]。
利用共青團組織凝聚青年、引導青年、服務青年的特點,發揮共青團的組織優勢,做好大學生就業創業服務工作。共青團是先進的群眾組織,高校共青團是大學生信賴和擁護的組織,在學生中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青團組織可以把學生團結在團組織周圍,針對就業創業方面的疑點、難點、熱點問題給予幫助、提供服務。
找準團組織與學校工作的結合點,利用育人目標的一致性,充分發揮團組織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的優勢,切實提高大學生就業創業能力。應以育人為本,提升大學生素質,開展大學生創業設計大賽、大學生就業見習行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素質提升等基礎性平臺。
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先進性、先鋒性特點,深入研究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新情況、新問題,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理論支持和理念引導。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不僅在于教育引導青年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和發揮團員的模范作用上,也體現在工作理念、工作機制和工作內容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大膽創新上。共青團組織具有強大的凝聚力,是因為它具有引領青年時尚的創新性和先鋒性,這是共青團與大學生的結合點,我們要利用這個結合點,加大對大學生就業創業方面的思想引導力度。共青團組織應發揮橋梁與紐帶作用,廣泛聯系、整合資源,為大學生就業創業提供更多的實踐平臺[2]。
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指出:“無論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于(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而大學生就業實習是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社會的重要途徑,也是確立職業發展方向,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有利于大學生理性擇業,增加就業競爭力。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高校共青團組織在將大學生就業實習引入社會實踐的過程中,應本著學校引導與學生自主、自愿、主動參與相結合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專業特色及其特長、興趣、愛好等制訂合理的方案并實施,以每年暑期社會實踐為依托,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全體在校大學生中開展社會實踐,做到引導、教育相結合,激發大學生早日體驗社會生活的積極性,為將來的就業做好鋪墊,打下基礎。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大學生在參加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一定要端正態度。現在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最欠缺的就是工作經驗,有針對性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既可以為大學生積累社會經驗,也能夠使其通過不斷與社會接觸對自己有一個更加清醒的認識,使個人的發展預期更明確[2]。在這個過程中,應引導大學生多考慮專業的相關性,不要只從事一些簡單的體力勞動或成為一些單位的免費勞動力,要在實踐過程中發揮自己的特長,努力學習總結,把經歷歸納整理后變為經驗,使實踐真正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2]。
隨著大學生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大學生就業前(主要指學習過程中)能力的培養與素質的拓展對共青團組織也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二課堂的開展應在內容上尋求突破口,形式上發掘創新點,尤其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方面要成效突出,校園科技文化活動要為大學生發展提供平臺。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增長才干、奉獻社會、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增強社會責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更是其融入社會,進行職前體驗的好機會。
共青團組織為了更好地支持大學生通過實踐增長才干,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近幾年加大了資金支持、人員指導等方面的力度,對社會實踐實行項目化管理,在項目上又細化為社會服務類和課題調研類項目,并對實踐活動進行總結,已初見成效。
指導學生開展生涯人物訪談是共青團組織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一項重要舉措。為引導學生全面認識自我,深入了解職業信息,科學規劃學習、生活,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力,圍繞“認識自我、探索職業、把握現在、成就未來”主題,推出大學生生涯人物訪談行動,組織學生以分散實踐形式開展生涯人物訪談(通過對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從業者,尤其是對各行各業較為成功的校友訪談而獲取關于一個行業、職業和單位內部信息的職業探索活動),使大學生了解與未來工作有關的情況,正確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從而制訂更加合理的學習、生活和實習計劃,為就業做好鋪墊,打下基礎[3]。
實習是大學生深入社會、了解社會最直接的方式之一。但從近年來學生實習的反饋結果來看,在學習期間注重個人能力培養與提高的大學生整體實踐效果遠遠好于一味埋頭學習以及荒廢學業只顧玩耍的學生。
高校培養方案一定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引導、教育學生結合專業特長及愛好,在課余時間有選擇性地多參加一些第二課堂活動意義重大。作為共青團組織,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這一平臺。
事實上,學校教務部門組織的教學實習,更多的是從教學角度考慮,而學校就業指導部門針對學生就業開展的則更多的是事務性較強的工作,如學生就業雙選會、學生畢業手續的辦理等。作為高校共青團組織,只要能始終本著與學校就業指導部門、教育部門育人目標一致地開展學生就業服務工作,正確處理好三者工作時間上的沖突和避免性質類似活動的重復開展,并進行及時有效的溝通,就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級學院團委承擔著大學生實踐的具體任務,學校共青團組織在制定大學生實踐政策的過程中,應充分重視二級學院團委的意見,做到“來自基層服務基層”。
通過實踐能否最大限度地提高學生能力,拓展學生素質,最終很好地服務于學生就業,關鍵在于學生能否積極主動地參與和實踐單位能否給學生提供更多、更有利于學生學習提高的平臺。
近幾年共青團組織努力建立學生實踐基地,多方位拓展學生實踐渠道,學生自主組建實踐團隊數量呈直線上升趨勢,取得了顯著效果。
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是為了培養其動手能力、早日適應社會的能力,引導學生有目的地實踐對他們能力的提升更有幫助。良好的考評機制對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能動性具有促進作用,在實踐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得到表彰是對他們的肯定和認可,在學生就業過程中也是一種閱歷證書。
高校從精英化教育轉向大眾化教育已是不爭的事實,而擴招使學生就業的競爭更加激烈,這就要求學生轉變觀念——并不是學習好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現在用人單位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高校可以通過進一步規范制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念,在社會實踐中學知識、長才干,拋棄“天之驕子”的錯誤認識,要抱著學習的態度展開社會服務[4]。
學生社會實踐績效一方面取決于學生是否有投身實踐的主觀愿望;另一方面則需要國家制定一系列相關的政策法規保障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權益,各部門和單位要給學生提供更多施展和鍛煉才能的舞臺。
共青團組織要引導學生從大學一年級起就認真投身社會實踐之中,且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深入,這樣學生就業時就可以積累相當多的經驗。
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大學生就業見習行動,正確認識理想與現實的關系,了解專業知識與社會需要的關系,處理好實現自身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不斷更新知識,積極主動地適應社會。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和大學生就業見習,不斷增加大學生的職業經歷,引導大學生在實踐中提高就業能力,積累擇業就業經驗。高校團委應引導學生本著“受鍛煉、長才干、做貢獻”的原則積極參加各種主題鮮明、具有特色的社會實踐活動,如大學生“三下鄉”、“四進社區”、義務家教、企業幫扶、社會調查等活動,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在實踐中端正擇業思想,調整就業期望,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將就業實習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是一次嘗試,從校團委到各基層團委都要明確認識,切實加強引導,精心策劃組織實施,避免實踐的盲目性,做到在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過程中,使社會實踐直接為大學生就業服務。
(2)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各基層團組織負責人應隨時保持與實踐學生的溝通與聯系,加強對他們的指導,解決他們實踐過程中的疑問及遇到的難題。
(3)評選先進,制定激勵措施。表彰在實踐過程中表現出色并取得一定成績的學生并舉辦經驗交流會等,做到組織得力,落實到位,效果突出。
(4)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參與實踐的興趣和積極性。利用盡可能多的宣傳媒體,通過不同層面對活動進行宣傳,對學生進行適當、合理引導,使活動形成長效機制,達到良性循環。
(5)抓好優秀學生的帶頭示范作用。學生間的相互影響不容忽視。學習先進、學習典型并最終成為其中一員是每個人的愿望,注重朋輩教育的效果。
(6)依托共青團中央向全國青年發出的志愿服務西部的號召,倡導大學生到西部、基層就業創業。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是大學生受鍛煉、長才干、做貢獻的有效形式,共青團組織不僅要把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作為提高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重要渠道,也要作為大學生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鼓勵大學生在志愿服務結束后留在當地。
通過將就業實習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中,加強對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服務社會與增長才干并重的引導,學生可以更加明確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從而提升綜合素質[4]。
大學生就業問題的解決絕非一朝一夕。我們應該看到,隨著國家對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日益關注,大學生就業形勢定會趨于好轉。“十七大”報告指出:“就業是民生之本。要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強政府引導,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擴大就業規模,改善就業結構。完善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政策,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使更多勞動者成為創業者。”我們可以看出國家對大學生就業的關注度。同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認識到,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的協調配合,各部門各單位應本著育人目標的一致性,通力合作。共青團組織在服務大學生就業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升績效,將就業實習引入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為大學生職前鍛煉與創業錘煉提供更多平臺。
[1]劉燕.發揮共青團服務大學生就業創業的職能[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112-113.
[2]裴倩敏.大學生兼職實習經歷的“四季”[J].中國大學生就業,2007(3):19-20.
[3]王凌鋒.我的大學: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北京:中國時代經濟出版社,2005.
[4]楊宜勇.大開放的就業:加入WTO后的就業探索[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