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靜
(桂林醫學院臨床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提升醫學生科學素養的思考
馬 靜
(桂林醫學院臨床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0)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醫學教育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醫學生科學的思考、反思能力,是運用科學知識理解自然世界,運用科學技術分析及解決臨床問題的基礎。提升醫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其養成科學思維,掌握科學研究方法,是醫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醫學生;科學素養;教育環境
科學素養(Scientific Literacy),也稱科學素質,它是基于科學技術高速發展及其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由美國學者赫德(P.D.Hurd)在1958年提出來的??茖W素養主要內容包括對科學研究過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對科學社會影響的基本了解等。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科學素養的內涵在不斷發生變化,并且不斷得到豐富[1]。隨著全球化影響日益深入,科學技術日新月異,醫學生具有廣闊的科學視野、嚴謹的科學精神、科學的研究能力、求實質疑的科學態度等科學素質,才能走在世界醫學的前沿,承擔起社會賦予的重任。
提升醫學生科學素養,培養其科學態度、創新和批判精神,掌握科學研究方法,具有較強的臨床創新思維能力,能根據具體情況使用臨床技術,選擇最適合、最經濟的診斷、治療手段,成為具有良好科學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站在病人立場進行診斷治療的優秀醫師。
當今知識信息時代,醫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不僅關系到自身成長和對知識信息時代的適應,也關系到醫學在快速發展環境中,培養創新思維,形成良好的科學品質,為人類提供更好的衛生保健服務。因此,提升醫學生的科學素養既是時代要求,又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科學素養的提升是不可能通過某個時期、某個階段、某種方式的努力而一勞永逸的,這就要求我們在醫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過程中,必須正確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的關系,做到校內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
在校園里,采用多種形式廣泛宣傳科學,營造良好的科技教育環境。醫學院校要根據自身特色,創造性地建設多元立體的科技教育校園環境,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宣傳資源,如宣傳櫥窗、校廣播站、校電視臺、校園網介紹科技發展史、科技新發明、世界科技新動向和新成果、科學新知識、科學名人名家等,使學生耳濡目染,達到自然滲透科技教育的目的。
舉辦學術講座,開設選修課程對學生進行科學素養的培育,突出強調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關系。在上課形式更為靈活、時間更為寬松的選修課上,通過參與解決現實社會中的具體問題,可以更好地獲取科學技術知識,具備正確的態度、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這樣,在日常社會生活中,學生就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和方法與實踐相結合,對新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當參與臨床實踐時,能夠依照自己的科學思維,對某些問題作出合理的判斷,獲得探究和征服疾病的體驗。
通過舉辦科技文化節、學生科技講壇、科技知識競賽、科技制作競賽、科技文化展覽、科技講座等活動,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強化創新行為,彰顯創新成就,取得更多創新成果。通過展示豐富的創新成果,開展廣泛的自由交流,吸引更多的學生參與創新活動,感受探索的樂趣,在研究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創新實踐能力,從而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行為和情緒,讓學生親身感受科學文化氛圍的熏陶,培養他們嚴謹、求真的科學態度,促進科學素養的不斷提高[2]。
學校應鼓勵學生參與科研課題研究,參與教學醫院的科研實踐。鼓勵學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到社區或鄉村,開展社會調查,了解社會,根據調查確立科研課題。就實踐教學而言,早期接觸臨床,能讓學生盡早進入醫生角色。課外可舉辦各種科技實踐活動,結合專業學習組建各種科技興趣活動小組,舉辦系列科普講座,進行科技制作比賽。
建立起既傳授知識,又發展能力(包括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既能準確理解和掌握知識,又會運用知識,并形成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針對醫學生對人與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與科學發展觀等方面認識薄弱的特點,開設更多的環境科學類選修課程。除開設自然科學概論、環境保護概論、世界高新科技前沿展望外,增設生態城市建設,環境、資源與能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環境與健康,人類與環境等專題,為學生提供更大的選擇余地,使他們主動投入到科學前沿的學習和探究中。
以大學生科研課題和大學生科技創新為載體,拓寬大學生科學素質的新思路。通過科研課題研究實踐,引導學生參與質疑、推理、判斷和反思等探究活動,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自主性。學生進行科研課題研究的真正意圖,不僅在于掌握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與技能。可以嘗試讓他們逐步提出課題、設計研究方法、做出研究計劃并書寫研究報告。通過參與科研課題,學生既理解、掌握和應用了知識,又發展了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獲取新知識、分析解決問題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特別是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推行引導式、問題式、交互式教學。把一些最基本的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科學方法引入課堂教學,讓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科學知識,以不變應萬變。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互相交流分析問題,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學生用已知的知識去探求未知的知識,用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去獲取這些知識,做到由已知達未知;將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教學、社會實踐等方式引入教學,并聯系科學領域的最新動態進行教學,激發學生解決科學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的興趣;增加科學教育的容量,不斷充實科學教育內容,把最新的科學發展動態、科學研究成果、科技應用等及時地介紹給學生,促進醫學生科學素養的提升。
[1]周海紅.淺議科學探究過程的提出問題[J].成才之路,2008(2),59~61.
[2]高瀟怡.從“過程”到“探究”:對當前科學教育目標的再思考[J].教育科學研究,2009(2):81~83.
G420
A
1671-1246(2012)17-0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