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萍
(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非重點高校法醫學畢業生就業狀況研究
張 萍
(皖南醫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2)
皖南醫學院是安徽省唯一開設法醫學本科專業的院校。筆者就我校如何在全國高校擴招和法醫職位需求有限的背景下找準定位,如何將畢業生“招的進來,送得出去”,如何立足本省、輻射全國,進行研究并提出對策。
皖南醫學院;法醫;畢業生;就業
法醫學是通過對人或物的鑒定、檢測,為偵察、審判提供科學證據的一門學科。近年來,一系列以法醫偵破為素材的影視劇的熱播,使不少有志學子將法醫學作為將來的奮斗目標和事業方向,更有不少家長認為法醫行業就業有保障,社會地位高,收入也不錯。結果促使相當多的高中畢業生紛紛報考法醫學專業[1]。
皖南醫學院作為安徽省唯一開設法醫學專業的本科院校,在全國高校擴招的背景下,我校法醫學專業招生人數也一路走高,以2005級、2006級和2007級為例,分別從前幾屆30人的招生規模擴大為60人、90人和120人。一方面是不斷攀升的招生人數,另一方面是全國各地其他同類法醫院校畢業生的有力競爭,使得如何立足本省,將我校學生既“招的進來”,又“送得出去”,成為我們面臨的現實問題。
1.1.1 進入公檢法系統,成為國家公務員 由于法醫學專業的特殊性,畢業生就業的主要方向是通過報考國家和各省、市的公務員,進入公檢法系統工作,來完成自己從報考志愿到圓滿就業的成功轉變。這也幾乎是所有法醫學專業畢業生心目中最理想的歸宿。
1.1.2 進入公立醫院鑒定中心或私人鑒定所 當然,由于每年國家和各省、市法醫學專業招考人數有限,再加上公務員招考法醫的很多崗位也對臨床專業的學生開放,于是便出現了“一個崗位,多人報考”的熱門景象,再加上很多崗位只限男生,必然使得近1/3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女生)無法進入公檢法系統。為了生存與就業,就必須進入公立醫院的鑒定中心、私人鑒定所或各大保險公司做傷殘鑒定和理賠工作。
1.1.3 考研或轉行做其他 有一部分學生,有感于國家對高層次專業人才的需求,為了以后更好的發展,便選擇了考研這一繼續深造的道路。有極少數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則轉行做了與本專業毫不相關的其他工作。
畢業生就業難,涉及國家、社會、用人單位、學生自身和家庭等多方面因素。就法醫學專業來講,必須結合專業特點、學生個性,正確引導,合理分流,讓每位畢業生都能找到相對滿意的工作。
1.2.1 國家和學校培養因素(1)受高校擴招影響。全國從1983年開始招法醫,每屆40人左右,那時只有中山、華西、西安、上海、沈陽、同濟6所部屬醫學院設立法醫學專業,招收法醫學學生。1984年前后,皖南醫學院、昆明醫學院、山西醫學院等院校陸續設立法醫系,按每屆30~40人的規模招生。然而高等教育改革后,特別是1999年高校全面擴招,法醫學專業的招生規模已漸失控[1]。以我校法醫學專業今年畢業的2011屆(2006級)前后招生的學生人數為例,來管窺全國法醫學專業擴招的縮影(見表1)。
招生規模的盲目擴大,一方面使生源質量不斷下降,另一方面使高校師資和物資配置都難以達到要求。直接后果是導致教學質量下降,并為學生畢業后基礎差和就業難埋下隱患。
(2)各省、市公檢法系統吸納新人有限。與盲目擴招的形勢相反,一方面每年國家和各省、市招考法醫學專業公務員的人數有限;另一方面,2005年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簡稱《決定》)出臺,使得本來有限的就業崗位又減少了許多。《決定》規定:2005年10月1日以后“偵查機關根據偵查工作的需要設立的鑒定機構,不得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司法鑒定業務。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不得設立鑒定機構”。自此,除公安機關外的司法行政機構基本停止錄用法醫學專業學生,使得學生就業面嚴重受限。主要就業單位變為公安局、社會鑒定機構、公司企業等,以2011年安徽省招考法醫公務員為例(見表2)。
安徽省2011年有12個市(區)面向應屆生招考35個職位,80%的就業崗位都分布在各公安局,檢察院和法院的招考職位零星無幾;在所有職位中,面向臨床和法醫學專業共同招考的占到了60%;在職位招考中,性別傾向性異常明顯,明確表示只招男生的也達到了57%。這使得法醫學專業女生報考公務員難上加難。
1.2.2 學生及其家長就業期望與現實的矛盾 當前的畢業生,大都出生在1988年前后,他們的父母,有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期的大學生,大多數都受過那個時代觀念的影響,如上學不花錢,畢業就有工作,出來就是國家干部。那些當年沒有考取大學的家長,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與當年的大學畢業生一樣,是時代驕子。畢業生因受到家長觀念的影響,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學生,期望值往往更高,一旦與自己期望相悖,便不知所措。等、靠、望的思想嚴重,同時還存在著懼怕就業的心理因素[2]。
學生及其家長期望值高的另一原因是,上學期間家庭經濟投入大,所以期望的回報也大。高額的學費和生活開銷,初報考時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與親友的期許,都使得他們很難在畢業時正視形勢,合理定位。
1.2.3 各省、市經濟發展不平衡,就業崗位薪酬差異明顯 一般都是每年10月份開始啟動國家公務員考試(國考),12月中旬國考開考,國考后次年的2、3月份,便是密集的各省、市公務員招考,這也是每年應屆生復習迎考最緊張的時刻。由于公務員多省同日聯考已成為一種趨勢和潮流,所以在報考時,應屆生已做出了就業的地域選擇。“寧要城市一張床、不要農村一間房。”超過80%的畢業生都會選擇報考沿海和經濟發達地區的公務員。一方面導致報考人數的過度擁擠,一崗難求,崗位的競爭變成全國不同法醫院校之間的競爭,甚至于同校本班學生間的“血拼”;另一方面則使得本省和其他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省份的公檢法崗位無人問津。導致教育和人力資源的極大浪費。
皖南醫學院作為全國較早開設法醫學專業的本科院校,要看清楚自己的辦學優勢和不足之處,揚長避短,引導廣大畢業生立足安徽,面向全國,將我校法醫學這一安徽省特色專業、國家級重點專業做大做強。
(1)法醫學屬于國家布控專業,人才需求有限。實踐證明,完全的市場化調控是行不通的,院校在經濟利益下存在短視行為,需要對其進行指導和調控。根據教育部關于發展高等教育的精神,在教育資源有限的現實面前,應限制法醫學本科專業招生規模,并重點提高教育質量[1]。
由于專業的特殊性,院校在招生時應嚴格把關,對學生的身高、視力條件等身體素質都應有較高要求,同時針對用人單位“重男輕女”現狀,法醫學專業學生的性別比必須控制在合理范圍內,以男生為主,從而避免對學生將來就業產生不利影響。
(2)經濟手段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由于讓學校降低學費不切實際,只有切實提高基層法醫的待遇,保證他們的經濟地位,才能吸引更多的畢業生選擇去基層工作,避免教育和人力資源的浪費,同時也為我國的法制與和諧社會建設貢獻力量。
針對由于主客觀原因,招錄進來的那些專業思想不穩固或身高、視力不達標的學生,學校教務處應靈活機動的制定轉專業的政策,協同系部做好中期分流工作。一方面真正體現高校“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掃清障礙。此外,由于每年招考公務員的人數有限,再加上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不同,所以必須對他們進行人職匹配教育,將合格的畢業生推薦到適合他們發展的工作崗位上。人職匹配理論的奠基者是“職業指導之父”帕森斯(Parsons),他在1909年出版的《職業選擇》(Choicing Vocation)中總結了職業指導的理論和方法,指出:“明智的職業選擇要考慮三個因素:第一是自我認知,即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態度、興趣、志向、限制等及其原因;第二是認知職業,即了解各種職業所需的知識,各種職業成功的必要條件、利弊、報酬以及晉升機會;第三是對以上兩個因素做出明智的思考,實現人職匹配。”這種理論是建立在個體差異和職業分類與差異的基礎上的。對不同條件的學生要有意識地引導其樹立不同的契合自己和社會的就業觀。職業性向匹配的人不但現有能力發揮充分,工作業績表現良好,而且人的內在潛能還能得到進一步的挖掘。要善于將學生的優、劣勢與社會的現實需求有效地結合起來。
針對我院法醫學專業畢業生:(1)有些學生平時辦事較沉穩、政治性強,自己也愿意找一份安逸穩定的工作,我們就要及時的指導他們厘清方向,督促其報考公務員,并持之以恒的復習備考,引導其順利進入公檢法系統。
(2)有的學生則靈活性較強,喜歡追求充實和挑戰的生活,就應鼓勵他們去公立醫院的鑒定中心和私人鑒定所或保險公司工作,只有找準定位,才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快速適應、更好發展。針對法醫學專業女生就業較難的問題,我們也應積極引導女生轉變觀念,打破法醫學專業畢業生到公檢法系統工作的固定思維模式,鼓勵女生到保險部門和鑒定部門工作。
皖南醫學院辦學50余年,法醫學專業建系也逾25載。作為教育部開設的全日制二本院校,與那些百年名校相比,我們是年輕、默默無聞的。但我校的法醫學專業1984年就已籌建,2010又年被批準為國家特色專業建設點,就這些來講,我校法醫學專業無疑又是辦學悠久的。與華西、上醫大、同濟等名校開設的法醫學專業相比,我們毫不遜色,要引導我們的學生樹立自豪感,提升專業自信心,夯實專業基礎,提高專業技能,只有這樣,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由于地方保護主義的客觀存在和日益激烈的競爭形勢,除重塑學生專業自信外,我們還可結合法醫院校在全國的分布狀況(見表3),引導學生重點去那些暫未開設法醫學專業的院校所在省份,尋求潛在的就業機會。

表3 各地區開設法醫學專業的院校分布
總之,作為安徽省唯一的、全國較早開設法醫學專業的本科院校,我們要結合省情、校情和專業實際,冷靜思考,未雨綢繆,將招生和就業通盤考慮,切忌好大喜功、盲目跟風擴招,要走內涵發展之路;同時還要因材施教,合理中期分流,減少不必要的就業壓力;幫助學生樹立專業榮譽感,增強自信,立足安徽本省,輻射全國。只有這樣,才能形成招生與就業的良性循環。
[1]幸宇,糜薇.我國法醫學專業就業前景分析及對策[J].西北醫學教育,2009(2):278~279.
[2]孟慶全.當前畢業生就業矛盾分析與解決對策[C].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就業優秀論文集,2010.
G526.5
A
1671-1246(2012)17-01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