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瑛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醫學專業課程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內在統一
宋 瑛
(海南省衛生學校,海南 海口 570311)
醫學專業課程教育;人文素質教育;統一
眾所周知,未來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未來人才的標準是: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與技能,還具備現代觀念意識、完善的個性和良好的倫理道德等人文修養。因此,加強醫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是當前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是促進醫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
目前,許多學校開展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式可概括為以下4種:(1)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2)加強校園人文環境建設,改善校園文化氛圍;(3)開展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4)將人文素質教育貫穿于專業課程教育的始終。前3種容易做到,但專業教師如何在專業課程中滲透人文素質教育,使二者達到內在的統一是個難點。下面談談筆者個人的看法。
醫學專業課程教育屬科學教育范疇,是以物為中心的教育,傳授的是科學知識,培養的是科學精神,積淀的是科學素質。它關注的是人與物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與整個物質世界的關系,旨在通過傳授科學知識來培養人的科學精神和科學素質,引導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變化作出準確的判斷,探索客觀世界的各種規律,它重在發展人的能力,是“如何做事”的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傳授的是人文知識,培養的是人文精神,積淀的是人文素質。人文教育關注的是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社會的關系以及人與整個精神世界的關系,旨在通過傳授和闡釋生活意義、人生哲理等人文知識來培養人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質,引導人們對社會的各種現象包括自己的行為作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它重在提高人的文化修養、道德修養,提升人格的內在價值,是“如何做人”的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與專業課程教育是相通的,前者是精神的支柱、追求真理的動力,后者是探索自然奧秘的實踐,二者相得益彰。人文精神完全可以滲透到專業課程中去,使學生不僅獲得具體的科學知識,而且受到高尚的人文精神與道德情操的熏陶。
現代醫療衛生服務模式是對服務對象進行生理—心理—社會各方面的全面護理,強調人性化服務和人文關懷,它以人和健康為中心,關注人的價值和需求。這就要求醫護人員不僅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應具有更高的人文素養。但是,隨著醫療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及其功能的日新月異,使人們越來越重視復雜的儀器操作和以治療為中心的專業技術的學習,越來越忽視醫患的交流、配合與信任,忽視社會心理因素對健康影響的人文理念。
醫學教育中也存在著專業教育和人文教育的不平衡狀態。大部分學校開設的人文課程較少,專業課程設置一般都在60%以上,占據了學生大部分的時間,并且備受學生的重視[1]。在教師隊伍中,人文課教師知識結構單一,缺乏具有跨學科專業結構的教師;部分專業課教師“重專業、輕人文”,往往只強調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人文知識的積累在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2]。由于專業課教師占學校教學人員的大多數,如果他們僅僅是純專業性的,不注重人文教育,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就難以深入,也難以持久。因此,在專業課教學中貫穿人文教育的精神,實現科學化的人文教育和人文化的科學教育的有機結合,是人文素質教育得以持續、深化和提高的重要環節。
醫學專業課程教育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統一,關鍵在教師。教師是學生的榜樣,“身教重于言教”。健康高尚的教師文化和教師形象對學生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所起的作用是直接的,它更容易使學生產生價值的認同感,從而自覺培養與效仿。教師的人品、學問、胸襟、氣質以及創造力,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專業知識的學習、科學真理的追求、人生的感悟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學生在畢業多年后,對學校里印象最深的常常是專業課教師的人文素質狀況。因此,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很高的科學文化素養,而且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
3.1.1 要有高度的敬業精神和嚴謹的科學作風 教師是學校的靈魂,教師只有具有崇高的事業心和獻身精神,才能影響學生,培養學生克服困難、攀登科學高峰的志向和毅力。教師教學中要表現出對科學的極大熱情,敢于提出自己的獨到見解,與學生平等相處,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大膽發表自己的見解,自由辯論。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堅持真理,修正錯誤,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以及謙虛謹慎、和而不同、相互尊重的人文精神等。
3.1.2 要有良好的道德準則 行為舉止符合道德準則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道德準則就其范疇來講,不外乎對人、對己、對事等方面,即如何對待自己,如何對待別人,如何處理事情。這就要求教師為人態度豁達,恭敬謹慎,性情溫和而有主見;行為謙遜而嚴肅認真,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而又不為紛雜的意見所迷惑;行為正直,遇事能從大處著眼又能從小處著手。
3.1.3 要有科學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為 專業教師不僅要有較強的教學管理、學生管理能力,還應具有較高的創新能力、敏銳的觀察能力和科研能力。教師要在前人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運用求異思維,創新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同時還要具有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夠從復雜多變的現象中,迅速捕捉到事物的本質。教師要有良好的科研能力,在教育過程中,能及時發現問題,并能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教師的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與教師水平有著密切的關系,科研意識、科研能力越強,教學質量也就越高。
3.1.4 要有較強的讀書能力 教師不但要自己會讀書,而且要有指導學生讀好書的能力。要多讀經典的書、好書,如古文、詩詞、散文、名著等。它們能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氣質,使人終生受益。
3.2.1 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 任何一門科學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背景,離不開科學家的執著追求。因此,專業課教師若能善于挖掘教材,講出自然科學的人文內涵,這種人文素質教育可能更為深刻、具體,更具說服力。如教師在講科學概念、原理、方法時,一定會提到發現科學規律的動機,提到科學家如何通過艱苦的努力甚至犧牲生命取得的創新,以及這些成果的應用對社會造成的影響等,還會以自己的認識、情感、體會去影響學生。
3.2.2 要引導學生求“真”和求“美”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教師在課堂上講錯了、突然忘了要講的內容、學生提問不能準確回答等意外情況。教師是否敢于面對,不回避,以事實求是的態度積極處理,也是敬業精神和嚴謹科學作風在教師人文素質中的體現,并對學生產生重要的影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和啟發學生去感受和鑒賞科學的“美”。如人體細胞的多姿多彩、DNA的雙螺旋結構、胚胎的發育過程等。對美的追求能豐富人的生活內涵,提高人的生活質量與品位,發展與升華對美的追求,使之系統化與理性化始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內容。
3.2.3 要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根據本專業的特點和發展,結合時事及時講解我國醫學行業發展狀況,要在挖掘優勢的同時,講到不足及努力的方向,以此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2.4 課堂答疑及作業批改中滲透人文精神 課堂答疑以及作業批改是課程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在答疑及作業批改過程中給予學生適當的激勵和關懷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融洽師生關系。期待的話語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正視自我,調整自我,完善自我;鼓勵的話語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會在教師的期待和鼓舞中獲得信心和力量,有助于獲得成功。所有的學生都希望得到贊賞、信任和鼓勵。
3.3.1 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精神 醫學專業實踐課的操作大多數是在模型上進行的,由于模型不能說話,無法將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感受與醫護人員進行交流,導致學生無法進行實際的人文關懷[3]。因此,我們要求學生具備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意識,將模型當成是一個有生命、有思想、有各種需求的人,多動口,加強與“病人”的交流;多動手,反復練習,熟練掌握各項操作技能。
3.3.2 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互助合作的團隊意識 在實際工作中,不僅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個體素質和技能,而且要有較強的合作和協調能力。不同單位、工種、行業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完成一個項目是非常重要的。在實踐課中,采取小組方式,學生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教師對小組的分工進行指導并適時調整,對小組成績要評判合理,促使人人參與、積極配合。經過訓練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使學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更好地與他人合作。
3.3.3 在實踐教學中培養學生經受挫折、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在實踐教學中不但要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動手能力,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經受挫折、堅持不懈的頑強毅力。如有的實驗不一定第一次就能成功,需要反復總結和多次實踐才能完成,有時,教師可以有意識地選用較陳舊的設備,讓學生在實驗中反復調試,經受失敗和挫折,體會成功的快樂,促進其理解力、判斷力和意志力的發展,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總之,只有專業教師自覺地在專業課教學中貫穿人文教育,使二者真正達到內在的統一,才能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的,才能達成人才培養目標。
[1]王邦田,林新宏,黎莉.醫學生人文素質課程設置調查和分析[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16(9):41~42.
[2]張勇勤.在中等衛生職業教育中實施人文素質教育之我見[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3):33~34.
[3]寇桂香,楊萍,張志鋼,等.從護理技能大賽結果回看與思考護生的人文素質教育[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6):114~116.
G420
A
1671-1246(2012)17-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