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芳,趙洪俊,楊榮雪
Hu Yingfang,Zhao Hongjun,Yang Rongxue
(Second Hospital of Hebei Medical University,Hebei 050000China)
經外周靜脈穿刺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為腫瘤病人建立了一條無痛性治療的中心靜脈通路,其尖端位于上腔靜脈,有效避免了因長期輸液或輸注高濃度、高刺激性藥物所帶來的血管損傷和局部組織刺激,保證化療全過程的順利進行[1],提高腫瘤病人的生活質量。但對于外周靜脈穿刺極度困難的病人,無法采用傳統穿刺技術置入PICC導管。文獻報道,超聲引導結合改良賽丁格技術穿刺成功率91%~100%[2],而國內許多大型醫院仍沒有專門用于置管的超聲系統。因此,應用變頻多普勒超聲引導,改良賽丁格技術并采用三角定位法為20例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病人置入PICC導管,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8月—2011年4月在我科住院治療的20例靜脈穿刺困難病人,男7例,女13例;年齡32歲~83歲。初治急性白血病3例,急性白血病復發12例,淋巴瘤病人2例,多發性骨髓瘤2例,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MDS)1例。入選標準:20例病人均無PICC置管禁忌證;病人外周靜脈條件評估[3]Ⅱ級3例,Ⅲ級17例。
1.2 方法 每例病人應用變頻多普勒超聲引導,結合改良賽丁格技術并采用三角定位法置入PICC導管。所有操作均由熟練掌握改良賽丁格技術置入PICC導管護士在超聲科專業醫師協助下進行。
1.2.1 儀器與材料 變頻多普勒超聲系統,PICC導管型號為4F(美國巴德公司三向瓣膜末端可修剪型單腔導管),賽丁格導針套件。
1.2.2 操作方法 術前做好解釋告知工作,病人穿刺同意書簽字,以取得病人合作。將病人移至介入室手術床。血管選擇:操作者將超聲探頭涂耦合劑,使探頭長軸與穿刺側上肢長軸垂直,延上肢肘窩以上移動探頭尋找合適靜脈,注意區分動脈、靜脈,備選靜脈直徑要大于2倍導管直徑,并探明備選靜脈向心走向。測量備選靜脈橫截面圓心距皮膚垂直距離為a。測量穿刺點至同側肩峰中點處臂圍,測量置管長度:自穿刺點至右胸鎖關節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間距離。消毒穿刺側手臂,建立最大無菌區,探頭涂耦合劑,用無菌腔鏡塑料薄膜包裹探頭及其導線,將探頭涂無菌耦合劑,將備選靜脈置于超聲圖像正中央。本研究所有操作均顯示靜脈橫斷面為圓形血流影像,即穿刺針內長軸與超聲束垂直,因此在圖像畫面上無法看到針的全長,但當針尖進入血管腔內。圖像上可見血管腔內有一高回聲亮點[4],探頭中點至備選靜脈橫截面圓心為a,穿刺點在探頭遠心端,距探頭中心距離為a,穿刺針與皮膚呈45°角向探頭中心方向進針,使穿刺點距探頭中點距離為a,探頭中點至備選靜脈橫截面圓心為a,與穿刺針形成一等腰直角三角形(見圖1)。當圖像上血管腔內出現一高回聲亮點,穿刺針有血液滴出,表示針尖進入血管腔內。通過穿刺針送入導絲,拔除穿刺針,使用擴皮刀沿導絲擴張穿刺點皮膚約2mm,將插管鞘(可撕裂型)組件沿導絲送入。拔出導絲和內擴皮套管,左手按壓穿刺點上方以止血,將預沖好的PICC導管送入預測量長度。用探頭探測頸內靜脈是否有PICC導管顯影。如誤入頸內靜脈,可將導管拔出約20cm,調整病人體位,使穿刺側肢體上舉與頸部角度<30°[5],重新輕柔勻速送入導管至預計長度,再次通過超聲探測頸內靜脈,頸內靜脈未探到PICC導管影。拔除導絲,固定導管。

圖1 三角定位法超聲引導穿刺示意圖
1.2.3 評價方法 評價病人置管前的外周靜脈條件、1次穿刺成功率、穿刺靜脈的選擇、穿刺后并發癥及病人滿意率情況。
本組病人均置管成功,平均穿刺1.2次,一次穿刺成功率為100%%,其中貴要靜脈14例,肱靜脈6例。其中有3例病人首次置入后通過超聲探測穿刺側頸內靜脈可見PICC導管影,將導管拔出約20cm,調整病人肢體位置,重新輕柔勻速送入導管至預計長度,再次通過超聲探測頸內靜脈,頸內靜脈未探到PICC導管影。所有病人穿刺后胸部X線片顯示:導管尖端均位于上腔靜脈中下段,均未發生并發癥,超聲系統引導置入PICC導管在20例穿刺困難病人中取得了100%成功率。
3.1 彩色多普勒超聲系統靜脈血管顯像原理 血管超聲儀通過探針檢測人體組織不同頻率的超聲回波而成像,越是致密的組織在顯示屏上的顯像越暗。因此,能夠進行血管定位和分辨動靜脈的解剖關系。使用超聲儀進行血管顯像能發現肉眼看不到或觸摸不到的血管。改良賽丁格技術(Modified Selding technique,MST)是利用小號針頭進行靜脈穿刺,MST操作過程雖然較傳統方式復雜,血管較細時也可嘗試放置。MST是與血管超聲儀同時使用,能夠顯著提高操作者穿刺上臂靜脈的成功率[2]。使超聲束長軸(超聲探頭中點至備選靜脈橫截面中心的距離為a),超聲探頭中點到穿刺點皮膚的距離為a,與穿刺針形成等腰直角三角形,在沒有導針架的情況下,仍能使用超聲系統為外周靜脈穿刺困難病人置入PICC導管。
3.2 三角定位法超聲引導置入PICC的優點 ①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傳統PICC穿刺法的置管成功率60%~75%[2],超聲可以顯示傳統PICC穿刺法置管困難病人看不到或觸摸不到的靜脈,并可以探測靜脈的向心走向,穿刺時結合賽丁格技術使用21G小號針頭,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②降低PICC置管后的并發癥,用此方法選擇上臂貴要靜脈或肱靜脈進行穿刺,此區域血管較肘窩處血管粗直,避開了中間分支,減少了手臂的屈伸對導管及穿刺血管的影響[2]。本組病人穿刺后無機械性靜脈炎及穿刺側肢體腫脹發生。③減少導管異位,可以探測靜脈的向心走向,導管送入后可以探測頸內靜脈內是否有導管影,如誤入頸內靜脈可再次調整肢體位置后重新送入導管。④充分利用彩色多普勒超聲的功能,在沒有導針架的情況下為靜脈穿刺困難病人置入PICC導管提供了一種方法和途徑。
[1] 簡黎,陳影潔,李玨燕,等.9例經股靜脈穿刺置入PICC導管的臨床應用[J].臨床醫學工程,2009,16(8):102-103.
[2] 張曉菊.超聲導引下結合改良賽丁格技術進行上臂PICC置管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54-555.
[3] 李加寧,白金枝,張玲.淺靜脈血管評級與靜脈輸液穿刺質量管理[J].南方護理學報,2001,8(6):56-57.
[4] 王愛麗,周雁,黃中娟,等.超聲引導在外周靜脈穿刺困難患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2):169.
[5] 王春蘭,張美英,張婉平,等.PICC異位頸內靜脈的復位方法改進[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6):560-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