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潔,許翠萍,劉 凱,楊雪瑩,褚梁梁,劉慶芝,薛秀娟
Zhang Jie,Xu Cuiping,Liu Kai,et al
(Nursing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Shandong 250012China)
目前國內醫院的陪護模式有3種,即無陪護、親情陪護和專職陪護,無陪護是指實行無家屬陪護或陪而不護,即病人進入病區后包括生活護理在內的基礎護理完全由護理人員承擔;親情陪護指住院病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完全由家屬來完成;專職陪護指接受短期護理培訓,具有上崗證的人員承擔病人的生活照顧。無陪護起源于西方國家,淡薄的家庭觀念使其要求醫院提供全方位的護理服務,而在家庭觀念根深蒂固的中國開展這種新的陪護模式無疑會面臨層層壓力。相關研究表明,病人滿意度是評價護理質量及改進醫療護理工作的標準,因此,鑒于接受專職陪護的病人大多數病情危重無法配合調查的前提下,本研究通過比較無陪護模式與親情陪護模式下病人滿意度的差異,尋找現存的護理薄弱點,以期為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提高病人滿意度提供參考依據。
1.1 研究對象 2011年5月—7月選擇山東省4所三級醫院(其中省級三級醫院2所,市級三級醫院2所)的無陪護模式病區病人和接受親情陪護的病人各150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意識清楚;②年齡18歲及以上;③能夠用中文進行交流;④自愿參與本研究。排除標準為意識障礙、有精神疾病、言語障礙、入院不足3d的病人。
1.2 研究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2.1.1 住院病人一般資料調查表 由研究者自行設計,主要包括病人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居住地等。
1.2.1.2 病人滿意度調查表 在參考馮志英等[1]設計的病人對醫院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的基礎上結合山東省三級醫院臨床科室的實際情況進行了修訂。包括護理工作者的服務態度、工作主動性、人文關懷、工作能力、病區環境、健康教育及總體滿意度7個維度,共20個條目,該量表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非常滿意”計5分、“滿意”計4分、“一般”計3分、“不滿意”計2分、“非常不滿意”計1分。分數越高說明病人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越高。對60例病人進行預試驗,預試驗中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9 0,本次調查中測得量表的整體Cronbach’sα系數為0.91。邀請6名護理專家對該量表進行內容效度(CVI)評價,量表的整體CVI為0.90。
1.2.2 資料收集方法 在獲得研究對象口頭同意的基礎上,由研究人員發放問卷。為減小偏倚,所有問卷均采用無記名方式,統一指導語,讓研究對象獨立自評,老年病人或其他讀寫不方便的病人,由研究人員逐條解釋詢問并代填。本研究向兩組病人各發放問卷150份,分別回收有效問卷135份,有效回收率均為90%。
1.2.3 統計學方法 所有資料、數據經雙人核對錄入,采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
2.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一般資料例
2.2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s)分

表2 兩組病人滿意度比較(±s)分
組別 例數 總體滿意度 健康教育 病區環境 工作能力 人文關懷 工作主動性 服務態度無陪護組 135 4.415±0.495 4.676±0.330 4.484±0.442 4.341±0.460 4.496±0.463 4.849±0.312 4.842±0.247親情陪護組 135 4.326±0.486 4.428±0.437 4.375±0.472 4.232±0.420 4.415±0.463 4.200±0.494 4.827±0.272 t 值 1.489 5.246 1.952 2.027 1.445 12.912 0.468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1 無陪護及親情陪護模式病人滿意度比較 調查結果顯示,兩組病人總體滿意度及各維度得分均較高,提示兩組病人對護理工作均較滿意。自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后,各級醫院全面加強臨床護理工作,強化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護理人員主動、細致地觀察病情變化,落實各項護理措施,使病人得到及時救治。護士自覺走近病人,滿足其需求,增加了護患之間的交流,提高了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無陪護和親情陪護均符合優質護理服務的宗旨,贏得了病人的滿意。
3.2 現存陪護模式利弊分析 表2顯示,接受無陪護模式服務的病人對護理人員健康教育、工作主動性、工作能力的滿意度均高于接受親情陪護的病人。因為無陪護模式病區的護理人員每天大部分時間均在病房,嚴密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發現、解答病人的問題,適時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為病人提供洗頭、洗腳、協助進食、洗澡等生活護理,給予病人全方位的生活照護,解決了病人家屬的后顧之憂。由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原因,家庭觀念在我國根深蒂固,親情陪護一直是主要的陪護模式。病人有家屬的陪伴,護理工作相對被動,由于護理人力缺乏、服務理念等原因,護士并沒有完成包括生活護理在內的所有工作。雖然本次調查發現,病人滿意度各維度的比較中親情陪護在很多方面的得分低于無陪護模式,但87.8%的病人仍希望家屬陪伴[2]。李向榮等[3]比較了親情陪護和非親情陪護對腦卒中恢復期病人的影響,發現親情陪護組的病人獲得了更好的治療結局。美國醫院雖采用無陪護模式,但是家屬愿意參與病人的照顧并與醫護人員共同制定病人的護理計劃,使病人感受到家人的關心和希望他們康復的心情[4],家屬可在親情陪護中給予病人心靈上的支持和慰藉。雖然無陪護模式要求減輕家屬的負擔,使病人的身心照顧完全由護理人員承擔,但是兩者并不沖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無陪護越來越符合人們的需求,無陪護模式的改革在很多方面是成功的,但是無陪護能否得到全面的開展還受到經濟實力、衛生保健體制等現實條件的制約。因此,在現有的條件下,無陪護和親情陪護應當并存。
3.3 現存陪護模式下的護理問題 由表2可知,在無陪護模式各維度的比較中,病人對護士工作能力的滿意度最低,對護士工作主動性滿意度最高;親情陪護模式下,病人對護士工作主動性的滿意度最低,可見無陪護模式的確在營造高層次服務理念和人文關懷方面起到了表率作用[5],但是同時提示護士工作能力仍是限制護理質量持續改進的一大障礙。護士工作能力是其整體素質在工作中的體現,整體素質偏低或許與當前護士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有關。因此,管理者在鼓勵護士參與和組織護理查房、病例討論、輪流舉辦講座等形式敦促護士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應更加注重護理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病人滿意度是評判護理服務質量的唯一標準,也是評價醫院醫療服務態度、服務質量和效果的一項反饋性指標,調查結果顯示無陪護模式的改革符合優質護理服務的宗旨。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尚達不到發達國家全民保險的水平,所以全部醫院實施無陪護模式還需要時間,各級醫院應根據經濟實力、衛生保健體制等現實問題,客觀看待“無陪護”,正確認識多種陪護模式并存的必要性[6],但是無陪護模式病房的成績不可否認,無陪護模式的成功之處值得普通病房借鑒。
[1] 馮志英,王建榮,張黎明,等.住院患者護理工作滿意度量表的研制[J].中華護理雜志,2007,42(1):63-66.
[2] 馮建華.病人對探視陪護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學雜志,2011,16(4):245-246.
[3] 李向榮,譚濤,石學慧,等.親屬與非親屬陪護對腦卒中恢復期患者的不同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2008,6(12):1418-1419.
[4] Li H.Family caregives’preferences in caring for their hospitalized elderly relatives[J].Geriat Nurs,2002,23(4):204-207.
[5] 潘軍華,劉朝杰.如何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新型社區護理人力資源體系[J].中國全科醫學,2009,12(3):387.
[6] 魏巖.對我國醫院開展“無陪護”護理服務現狀的思考[J].全科護理,2012,10(4A):94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