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梅,陳 紅
Bao Longmei,Chen Hong
(Ank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shaanxi province,Shaanxi 725000China)
隨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新農合)和《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新醫改)頒布,我國衛生工作近期重點之一是要加強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在這個前提下,農民有了享受更好衛生服務的可及性,對衛生服務的利用率可望提高,被壓抑的衛生服務需求得以釋放。提供服務者應是農村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的專業技術人員,作為培養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衛生職業學校就有了很大的創新服務發展平臺。本課題以安康市9縣1區為具體研究區,通過實地調研,對縣級以下醫療機構(縣、鄉、村)和農民兩方面進行分級和分層抽樣并深入分析研究,明確各級醫療衛生機構創新衛生服務現狀和農民創新衛生服務需求,為探索一條以加強農村衛生服務創新實踐為導向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式提供依據。
1.1 調查對象 安康市9縣1區農村常住人口和縣級以下醫院衛生技術人員。
1.2 方法
1.2.1 調查工具 采用半結構式調查問卷,農民問卷設計為訪談式,衛生技術人員設計為自填式。圍繞課題研究內容和目的,參照第4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中《家庭健康詢問調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問卷調查》《醫務人員問卷調查》,請流行病學專家指導,做預調查,確定信度和效度等,最終形成調查問卷。
1.2.2 現況調查1(基層醫療機構) 采用分級抽樣[縣醫院、鄉鎮醫院、村衛生所(含個體診所)3層],采用問卷調查與實地考察結合的方式,先做基線調查,由安康市衛生局相關部門根據《安康市衛生事業“十一五”發展情況匯總》中9縣1區衛生發展基本情況和衛生人力資源概況,推薦優、中、差3所縣醫院,同樣方法去縣衛生局分別抽取 優、中、差3所鄉鎮衛生院和9所村衛生室(共3個項目縣醫院每縣抽5人~10人、9所項目鄉鎮醫院每鄉抽3人~5人、27個村衛生室每村抽2人或3人,共150名基層衛生技術人員)接受調查,回收問卷100%。
1.2.3 現況調查2(農民) 采用不等概率分層隨機抽樣。課題組去安康市9縣1區縣政府和衛生局相關部門基線調查,根據《安康市衛生事業“十五”發展情況匯總》,結合經濟狀況和衛生服務優劣每縣確定10個項目村(3個優、4個中、3個差)、每村8戶調查,對每個家庭實際在家居住半年以上的戶主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9縣1區共100個村800名戶主接受調查,收回有效問卷668份,有效率83.5%。資料具有明顯的抽樣層次結構特點(縣-鄉鎮-行政村-戶-戶主),每戶成員在經濟水平、生活方式、生活習慣上都具有相似性或聚集性。
2.1 一般資料 基層醫務人員:共調查醫務人員150人,其中男54人,女96人;學歷:碩士研究生及以上1人,本科47人,專科69人,中專/中技29人,高中4人;職稱:副高級10人,中級59人,初級61人,士級13人,無職稱7人。農民:共調查農民668人,其中男402人,女266人;年齡44.06歲±13.37歲;家庭月均收入911.25元(最少30元,最多7 000元),前1年家庭用于藥品、醫療服務及用品支出平均為2 285.12元;居住點距最近醫療點距離為:<1 000m占39.07%,1 000m~3 000m占48.21%,>3 000m占12.72%;最快方式就診時間平均為21.45min。
2.2 農民創新衛生服務需求與供給情況(見表1、表2)

表1 農村創新衛生服務需求與實際提供情況比較 人(%)

表2 農村孕產婦衛生服務項目需求率與實際獲得率比較(n=668) 人(%)
2.3 農民健康教育需求及實際獲得、提供狀況(見表3、表4)

表3 農民健康教育內容需求率與實際獲得率比較(n=668) 人(%)

表4 農民健康知識傳播途徑需求與實際提供途徑比較 人(%)
3.1 農村居民創新衛生服務需求情況 需求率最高的依次為家庭出診服務,家庭病床,兒童保健服務,低保戶農民、老年困難群體、外來孕產婦及兒童首診地點選擇門診低價服務,婦女保健服務等。家庭出診服務需求率為94.6%,提供率為92.7%,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被調查居民大部分文化水平不高,尚不具備自我醫療的基本條件有關[1],當出現健康問題的時候農民往往需要尋求專業幫助。家庭病床的需求率為75.3%,提供率為43.3%,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可能與很多農村居民外出打工,家里只留有老人和小孩,就診和照顧不方便有關。另外,低保戶農民、老年困難群體、外來孕產婦及兒童首診地點選擇門診低價服務及婦女保健服務需求率分別為74.1%、66.9%,表明在農村地區,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是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的主要機構,廣大農民因交通不便、經濟困難等原因,愿意就近選擇醫療機構就診。故應合理配置衛生資源,大力加強鄉村兩級醫療機構的建設,規范其服務范圍,提高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服務能力,讓貧困地區的居民能就近享受到優質的衛生服務。政府相關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縣鄉村衛生醫療條件和醫療服務質量,為留守兒童和老人提供家庭出診服務,設立家庭病床。
3.2 農村孕產婦衛生服務項目需求情況 需求率依次為農村孕產婦分娩補助、農村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檢查、孕產婦健康教育、健康飲食等,而孕產婦健康教育提供率為20.7%,農村婦女“兩癌”(宮頸癌、乳腺癌)檢查提供率僅為18.6%,表明許多農村孕產婦得不到相關的孕產期健康教育知識和健康體檢知識,缺乏必要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而許多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孕產婦患病而未就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沒有必要就診”[2,3]。這種意識很容易使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不治之癥。而改善的方法就只有靠健康教育來提高圍生期婦女自我保健意識和利用衛生服務的能力。因而,衛生部門特別是計生部門應進一步加強對圍生期婦女的健康教育,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板報等宜傳工具,發放孕產期保健手冊,并做到圖文并茂、通俗易懂,使產婦能通過多種方式、多種渠道來獲得保健知識[4]。
3.3 農民健康教育需求 農民健康教育需求依次為慢性病防治、合理營養、勞動保護、戒煙等。其中需求率最高的是慢性病防治為88.3%,而慢性病防治的提供率僅為27.8%,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當地衛生服務機構無法滿足農民慢性病防治知識需求。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大量青壯年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和轉移,農村出現大量“空巢老人”,空巢導致老年人的孤獨、寂寞感更加嚴重[5],普遍缺乏保健意識和專業醫療保健。因此,必須加強居民的自我保健能力,使病人能夠對自己的身體狀況、病情有基本的了解,防止自我醫療出現較大差錯而加重或耽擱病情[6]。慢性病長期存在,且無法治愈,導致其活動受限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健康問題,需要更多的生活照顧和健康醫療的大量支出[7]。為避免這一現象日益嚴重,需加大農村衛生服務機構的建設和人才培養,為農民提供切實可行的健康服務。借鑒Low等[8]研究澳大利亞等國醫療保障經驗,社區是進行慢性病防治的最好場所。社區衛生服務應該根據當地人口老齡化和疾病譜變化的趨勢,引入健康促進理念和方法,及時改變慢性病防治策略,并將社區慢性病病人和弱勢人群作為重點服務對象[9],健全社區衛生服務設施和健康管理理念。
調查結果顯示,農民最迫切需求的衛生服務排列前5位依次為:出診服務,家庭病床,兒童保健服務,低保戶、困難戶門診低價服務,婦女保健服務。其中家庭出診服務、兒童保健服務、婦女保健服務需求能被滿足及家庭病床的開設和低保戶、困難戶選擇低價門診有待進一步加強。因此,應改進鄉村兩級衛生服務模式,深化鄉鎮衛生院改革,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建設和投入,改善鄉鎮衛生院的設施條件,特別是人才的引進,使農村社區居民更多地受益。
[1] 杜娟,趙艷萍,路孝勤,等.北京市大興區農村居民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7,10(5):353-356.
[2] 李玲,程曉明.寧夏石嘴山市居民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調查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3,6(1):41-42.
[3] 劉杭生,彩巨亞.保定市城市居民健康狀況及衛生服務利用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02,5(6):460-462.
[4] 馮麗文.農村婦女保健需求情況的調查分析及對策[J].全科護理,2010,8(2A):355-356.
[5] 崔丹,杜玉開.貧困地區農村家庭衛生服務狀況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4,18(63):3-4.
[6] 吳瑞華,李魯,王紅妹,等.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的調查研究[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0,30(1):21-23.
[7] Buchmueller T,Johnson RW.Trends in retiree health insurance,1997—2003[J].Health Affairs,2006,25(6):1507.
[8] Low LF,Brodaty H.Access and limitations of community services for older persons-aguide for the GP[J].Aust Fain Physician,2008,37(6):431-436.
[9] 楊文秀,閆娟,李鵬,等.天津市以社區為基礎開展慢性病控制管理的策略[J].醫學與社會,2009,22(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