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紅,符倩男,岳 鵬
Chang Hong,Fu Qiannan,Yue Peng(Xuanwu Hospital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53China)
腦血管病是目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多發病,數字減影全腦血管造影術(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被認為是腦血管疾病診斷的金標準[1],具有創傷小、痛苦輕、術后恢復快等優點,術后可能出現穿刺點出血及血腫、假性動脈瘤形成、動靜脈瘺等并發癥[2]。近年來研究發現,經股動脈造影病人有近10%術后發生不同程度的尿潴留[3],術前排尿訓練是促進病人術后自行排尿的有效辦法,少數病人行普通的平臥訓練術后仍會出現排尿困難,需誘導排尿或行導尿術,不僅增加病人痛苦及發生尿路感染等并發癥的危險,也增加了護士的工作量。為了預防和減少術后排尿困難,我們嘗試采用改良臥位排尿訓練法,利于病人排尿。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3月—2011年5月在某三級甲等醫院神經內科行腦血管造影術病人76例,按入院先后順序將2011年3月—2011年4月中旬符合條件的病人作為對照組,將2011年4月下旬—2011年5月符合條件的病人作為實驗組。實驗組38例中,男30例,女8例;年齡28歲~78歲(59.08歲±10.57歲 )。對照組38例中,男31例,女7例;年齡31歲~77歲(58.92歲±10.81歲)。兩組均無泌尿系疾患病史,意識清醒,病情穩定,排尿功能無異常,無手術臥床排尿及導尿史,均可配合排尿訓練。兩組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訓練方法 對照組:病人于術前1d中午由研究者本人對其進行常規健康教育,指導其平臥位床上排尿,并督促病人自行練習,病人感到排尿自然、順利、舒適為止。實驗組:病人術前1d中午由研究者本人對其進行詳細健康教育,指導病人采用床頭搖高20°,雙足接觸床尾板體位練習床上排尿,并督促病人自行練習,病人感到排尿自然、順利、舒適為止。通過指導與訓練使病人能夠在床上自行排尿2次或3次。訓練前先對病人進行評估,了解其與排尿有關的情況,根據病人的年齡、認識水平、心理狀態及對待排尿訓練的態度等制定適宜的訓練流程。對于高齡病人或認知能力較低的病人,練習時護士應教會病人尿壺或便盆的使用方法,態度要誠懇,有耐心,多次指導強化訓練;焦慮病人,為其講解有關造影的知識,說明練習排尿的目的和意義,鼓勵其提出問題,并給予耐心、細致的解答,使病人有充分的思想準備,也可讓造影后病人與其交流體會,以減輕焦慮;對于不重視訓練的病人,注意多與病人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取得病人的信任,多從病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并有針對性的解決問題,使病人充分認識訓練的重要性,進而產生態度上的改變,提高病人訓練的依從性。訓練過程中為病人提供安靜、舒適、隱蔽的環境,保護病人的隱私。訓練中注意觀察病人的病情變化,及時客觀地評價練習效果,同時進行有效的指導。術后病人采用訓練時的排尿體位進行排尿。
1.2.2 評價指標
1.2.2.1 排尿功能 記錄病人術前及術后第1次排尿情況,按照排尿功能分級予以評價。排尿功能分級標準[4]:0級為正常(從欲解小便到解出小便時間在1min以內);Ⅰ級為從欲解小便到解出小便所持續的時間在30min以內;Ⅱ級為從欲解小便到解出小便所持續的時間超過30min,需采取措施(按摩、熱敷、針灸等)才能自行解出小便;Ⅲ級為必須行導尿術才能排出尿液。Ⅰ級~Ⅲ級為排尿功能障礙。
1.2.2.2 排尿時間 觀察及記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即訴說有尿意后提供便器到尿液排出的時間。
1.2.2.3 生命體征觀察 觀察并記錄排尿前(完成DSA手術回病房后5min~6min)及排尿后(排尿后2min內)心率、呼吸、血壓。
1.2.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1.5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若各組間資料服從正態分布及方差齊性,采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否則采用非參數檢驗,用中位數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 min
2.2 兩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功能比較 實驗組0級32例,Ⅰ級6例,無Ⅱ級、Ⅲ級病人,對照組0級22例,Ⅰ級11例,Ⅱ級3例,Ⅲ級2例,兩組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術后排尿功能比較 例(%)
2.3 兩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前后呼吸、心率、血壓差值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術后第1次排尿前后血壓、呼吸、心率差值比較
3.1 改良體位降低了病人術后排尿困難的發生率 排尿是較為復雜的生理過程,正常情況下,膀胱充盈時,膀胱壁牽張感受器興奮,興奮在經盆神經傳入到骶部脊髓的初級排尿中樞的同時傳向高級中樞,并在大腦皮質產生尿意。術后取平臥位,一側肢體制動,此時條件不允許排尿,大腦皮質就發放下行抑制沖動至脊髓排尿中樞以阻止排尿[5]。術后病人常因肢體制動、平臥所致排尿姿勢的改變、擔心穿刺處出血、不習慣他人在場的情況下排尿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不同程度的排尿困難和尿潴留,其中主要的影響因素是病人不習慣床上排尿。術前排尿練習可使病人習慣于臥床、肢體制動條件,解除了大腦皮質對脊髓初級中樞的抑制,加之改良體位排尿更接近于人體正常排尿姿勢,提高了病人術后排尿的舒適度,利于順利排出尿液。表2顯示,對照組術后排尿困難的發生率高于實驗組,說明改良體位與平臥位相比,減少了病人術后排尿困難及導尿的發生率。
3.2 改良體位排尿訓練可縮短術后病人排尿時間 實驗組術后第1次排尿時間比對照組縮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人類排尿的自然體位是站立或蹲位,皆雙足著地。實驗組體位是雙足蹬床尾板,足底有一定壓力,床頭抬高可增加腹部壓力,近似自然體位的感覺,較普通平臥位舒適,利于恢復病人自行排尿功能,減輕病人由于術后排尿困難導致膀胱充盈所帶來的痛苦。
3.3 血壓變化分析 人體收縮壓受活動量和精神狀態的影響較大,舒張壓主要受血管彈性的影響[6]。術后第1次排尿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收縮壓差值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了平臥位排尿的對照組在排尿時體力消耗大于改良體位排尿的實驗組病人。病人術后因排尿困難而用力排尿及精神緊張,往往會引起收縮壓增高,實驗組病人排尿時接近正常排尿體位,促進了病人的舒適,可減少排尿時的體力消耗。但實驗組與對照組舒張壓差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需加大樣本量繼續進行研究。
尿潴留是造影術后常見并發癥,發生率較高,術后尿潴留可導致膀胱過度膨脹和永久的逼尿肌損傷,通過留置導尿預防尿潴留,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和不便,增加尿路感染的機會,且可延長住院日,增加病人費用[7,8]。經改良體位排尿訓練的實驗組病人術后排尿困難發生率明顯減少,術后導尿率為0,說明改良體位排尿訓練是預防術后排尿困難及尿潴留的有效護理手段。改良體位排尿方法簡單、易于操作,較普通平臥體位更有利于排尿反射的建立,對術前排尿訓練及術后促進排尿都有較高應用價值。
[1] 馬廉亭,潘力.腦血管造影仍是診斷腦血管病的金標準[J].中國現代神經疾病雜志,2007,7(5):413-415.
[2] 張桂花.22例數字減影腦血管造影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A):296-297.
[3] 何連瑛.經股動脈行冠脈造影術后發生尿潴留相關因素及護理[J].現代醫藥衛生雜志,2008,24(16):2457.
[4] 楊雪梅.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后排尿功能的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4,2(6A):1.
[5] 郭蕾,馬麗嫦,齊艷麗,等.術前個性化排尿訓練對冠心病患者介入術后排尿的影響及護理[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1):20.
[6] 王萍,馮恭新.術前排尿訓練對心血管介入患者術后排尿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36-538.
[7] Lamonerie L,Marret E,Deleuze A,et al.Prevalence of postoperative bladder distension and urinary retention detected by ultrasound measurement[J].Br J Anaesth,2004,92(4):544-546.
[8] Rosseland LA,Stubhaug A,Breivik H.Detecting postoperative urinary retention with an ultrasound scanner[J].Acta Anaesthesiol Scand,2002,46(3):279-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