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棠 羅敏
(1.北京物資學院 外語學院,北京 101149;2.重慶工商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67)
在以學生和教師作為參與主體的ESL課堂,“犯錯是學習的一部分”,因此“糾錯是教學的一部分”。(Edge,1989:1)那么,兩者該如何合理有效地配合是值得英語教師考慮的問題之一。然而,嚴峻的事實卻宣告長久以來我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缺失。Nunan(1991)在一項針對語言教師課堂決策的調查研究中發現大部分的教學決策都和課堂糾錯無關。只有4%的教學決策涉及到教師糾錯和課堂反饋。在這樣的情況下,重新評估課堂糾錯和教師課堂反饋勢在必行。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位語言教師都應認真考慮該如何科學理性地面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錯誤并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事實上,對于課堂糾錯類型的探討從未停止。Edge(1989)、Bartram 和 Walton(1991)、Swan和 Smith(1987)都曾參與討論。相較之下,筆者更傾向于Edge(1989)的分類。他根據教學過程中參與者的身份將課堂糾錯分為以下三個類型:自省型、同學幫助型和教師幫助型。下面的實例將幫助我們進一步探明這三種糾錯類型。
對于“自省型”,Edge(1989:24)提出:“這是我個人認為最好的糾錯方式”,因為它更便于學習者銘記。在這樣的情況下,語言教師需要做的就是給學生機會,鼓勵他們自己發現錯誤并改正。教師只需要告訴學生“你犯了一個錯誤”就可以了。如:
Teacher:Peter,who is the oldest people in your family?
Peter:My grandpa is oldest people in my family.
Teacher:Mmmmmmmmmmmm(面露疑惑的表情)(暫停)
Peter:My grandpa is the oldest people in my family.
Teacher:Yes.Very good!
在這個例子里,Peter通過教師的提問暫停和面部表情意識到了錯誤并自己改正了它。這是自省型糾錯的一個典型事例。通常教師會在出錯的地方對學生加以暗示,不明確指出,也不幫助改正。學生通過教師的暗示自行完成發現錯誤和糾正錯誤兩個步驟。
有人會問,假如學生無法通過教師的暗示發現錯誤,或者無法自己解決錯誤又該如何呢?面對這樣的情況,Edge(1989)為大家介紹了另一種糾錯方式:教師在課堂中尋找一位能夠正確回答問題的同學來提供幫助。這就是我們要討論的第二種糾錯類型:同學幫助型。
對于這種糾錯類型,Edge(1989:26)指出了它的四大優勢。優勢一,“當一個學生犯了錯誤,另一位為他/她糾正了錯誤,那么他們兩個都參與到了對語言問題的聆聽和思考中”;優勢二,教師可以從學生相互的糾錯中了解更多學生學習能力的信息;優勢三,學生們得以有更多的空間和機會“相互合作,相互幫助,不再完全依賴于教師”;優勢四,當學生們適應了這種方式,他們將從兩兩合作中獲取更多的信息,發展更強的學習能力。
那么,如何在實際課堂中展開這樣的糾錯法呢?我們一起來看以下這個例子:
(情景:學生正在練習用一般過去時提問)
What time go to bed last night?
get up this morning?
have breakfast today?
leave home this morning?
arrive at school?
(引自 Edge,1989:25)
教師要求第一位學生選擇以上任何一句,用一般過去時進行提問。回答問題的學生再用同樣的方式提問下一位同學,以此類推。
Student 1:What time did you have breakfast today,Robin?
Robin:Half past seven.What time did you go to bed last night,Rose?
Rose:Eleven o’clock.What time you arrive at school this morning,Paul?
Teacher:(轉頭,仿佛沒聽清)(暫停)
Rose:Aah□What time,ah,you come to school?(暫停)
Teacher:Can anyone help?□ Yes,Tom?
Tom:What time did you arrive at school this morning?(暫停)
Teacher:Yes,Rose?
Rose:Ah,yes,what time did you arrive at school this morning,Paul?
在這個例子里,Rose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進步。因為她得到了來自同學Tom的幫助和糾正,并且通過自己的重復得到加強。而且,我們甚至可以預測她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逐步熟練運用一般過去時了。
當然,這種糾錯類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問題。“學生們會覺得自己受到了批評,而且發出批評的人其實無權這樣做。”(Edge,1989:26)或者,他們會覺得教師忽略了他們,拒絕對他們的錯誤做出正面的反饋。如果處在這樣受傷害的情緒下,同伴間的評估和糾錯就失敗了。
語言教師進行糾錯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比如重復,強調等等。而且,教師還可以通過書面或者口頭進行評論。在這種情形下,Edge(1989)特別提出警告,教師應避免兩種情況發生:“過度糾錯”和“不作為”,而這兩種情況也被Bartram和Walton(1991:30-31)多次提及。從字面意思理解,我們不難看出這是教師課堂糾錯的兩種極端情況,也恰好是語言教師容易采用的兩種方式。對于過度糾錯,語言教師將面臨兩大危機:第一,學生會產生厭倦和疲累,并最終影響教學效果;第二,教師更多地“教給了學生錯誤產生的形式而不是幫助他們修正”(Edge,1989:29)。而對于教師在錯誤面前“不作為”的情況,可想而知,學生們根本無法從所犯的錯誤中獲得啟示和收獲,因而,他們極可能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犯同樣的錯誤,更無進步可言。
因此,面對學生錯誤,教師該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反饋和干預變得異常重要。特別值得注意的是,不管采取以上何種糾錯方式,語言教師都實實在在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通過提問暫停、疑問式面部表情等方式,或暗示,或引導,或提醒,或口頭,或書面。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會說,教師就是一面鏡子,從你的反射中學生可以看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并得到提高。那么,語言教師該如何當好這面鏡子,給予學生最恰當最客觀的反饋呢?
Bartram&Walton(1991:13)也指出:“錯誤是學習的證據。”那么,語言教師一定會非常關心這樣一個問題:我每天都要遇到學生犯的各種各樣的錯誤,我該如何恰如其分地對它們做出反饋,而什么樣的反饋是學生最需要的呢?在收集整理了多個語言教師的課堂反饋后,Bartram&Walton(1991:29)從心理學角度歸納了學生接受教師反饋后所產生的情緒,它們是:“挫敗”、“沮喪”、“滿意”、“自信”和“恐懼”。并且,Bartram&Walton(1991:13)特別強調“自信是關鍵詞”,因為自信能幫助學生建立正面的學習態度。擁有這樣正面的情緒,學生才更樂于繼續他們的學習。與此同時,Bartram&Walton(1991:13)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因為不是每個錯誤都被羅列批評,一些學生得以順利地表達自己,從而獲得學習的自信;而另一方面,一些學生卻在嚴格的對與錯的規范中獲取到學習的信心。”那么,教師反饋怎樣才能將這兩種看起來完全相悖的情況結合起來呢?也許,我們需要的是一些“技巧”。
Lee(1997)(轉引自 Chandler,2003:267-296)曾對香港EFL大學生進行調查研究,發現“相較于沒有被明確指出或僅僅在空白處進行說明的錯誤,學生們更善于修正被明確勾畫出來的錯誤”。與此同時,Ferris et al.(2000)(轉引自Chandler,2003:267-296)也指出:由教師直接指出的錯誤的修正率(88%)稍高于通過教師間接反饋指出的錯誤的修正率(77%)。然而,Ferris et al.(2000)同時發現:“通過整個學期的觀察,得到教師間接糾錯的學生卻比接受直接糾錯的學生犯錯頻率更低。”而這一點也在Ferris&Roberts(2001:161-184)的課堂實驗中得到了的印證。72名來自不同高校的ESL大學生參與了實驗。實驗的主題圍繞這些學生獨立修改作文的能力展開。最終的實驗結果顯示出:“相對不那么直截了當的教師反饋更能幫助學生發展獨立糾錯的能力。”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看起來學生們更樂意從教師的指導方面而不是明確無誤的糾錯反饋中發展能力。原因其實也不難解釋。Ferris&Roberts(2001:161-184)認為:“所謂的教師間接反饋是指教師提示學生錯誤的存在和類型,而不是直接為學生提供正確答案”,因而讓學生們有機會有空間去“發現錯誤,嘗試改正,并最終從中獲得自信”。二語習得和ESL的專家們都不約而同地贊同以上的方法。他們解釋說,間接的教師反饋的確有利于建立學生的自信,為學生留出足夠的空間去“自我反省”,能更好地發展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養更和諧健康的師生互動”(Lalande,1982)。
為了在語言學習中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教師應該掌握糾錯反饋的最佳時間。而對時間的把握在學生的口語練習中顯得尤為重要。Edge(1989:33)建議道:“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讓他們把想表達的內容全部表述出來。”他特別強調:“絕不能打斷!”即使是很短的對話,也一定要讓學生說完再作出評論。因為學生會因為教師粗魯的打擾而變得緊張,不自信,甚至結結巴巴,無法完成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因此,選擇合理的時間進行反饋有助于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從而提高他們語言的流利和準確度。
如上所述,間接而不過于明確的教師糾錯更適用于大多數學生。與此同時,Edge(1989,56-57)還發現:“學生們更喜歡老師對他們想表達的內容進行評論,而不是糾纏于語法錯誤。”因為學生也是人,他們希望老師更關注他們的進步,他們的感覺,他們真正的想法。而不是簡單冷酷地對他們的錯誤進行批評。而這樣的教師反饋也更有助于學生學習自信的建立。例如:(這是一篇學生作文的片段。斜體字和問號是教師的書面評論。)
Later he thought and thought until he found the solution—to share his properties with poor people in his town.All people were appreciated(Everyone appreciated this?—from teacher),in a few months there were no more poverty in his town.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不難看出,這名教師并沒有忽略學生試圖表達的內容,而恰好這部分內容也是這段話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放棄用一個紅色的大叉來指明錯誤,放棄直接了當地進行修正,而是用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做標記來詢問學生是否是這個意圖,并詢問他是否需要這種表達方式。通過這種方法,教師傳達了對學生的尊重;而學生也感受到了來自教師的關愛,并從中學習到了正確表達的方法。一旦學生擁有來自教師給予的自信,他們就會充滿熱情“一次又一次地嘗試去告訴老師他們真正想表達的東西”(Edge,1989:56)。
通過以上的分析和相關文獻,我們可以看到,情緒化、想當然、粗暴和冷酷的教師反饋模式已經不適用今天的語言課堂。這時,我們也許能夠相對明確地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學生犯錯和教師糾錯該如何合理有效地配合?答案是語言教師應建立科學理性的課堂糾錯體系,把握時機,利用各種技巧手段在反饋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自信。在充滿尊重和巧妙的氛圍中,鼓勵學生更準確更流利地表達自己。我們可以說,從點滴的細節做起,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理性客觀地判斷語言課堂的種種現象,是當今大學英語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1]Bartram,M.& R.Walton.Correction:Mistake Management—A Positive Approach for Language Teachers[M].London:Language Teaching Publications,1991.
[2] Chandler,J.The Efficiency of Various Kinds of Error Feedback for Improvement in the Accuracy and Fluency of L2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12).
[3]Edge,J.Mistakes and Correction[M].London:Longman,1989.
[4]Ferris,D.R.,Chaney,S.J.,Komura,K.,Roberts,B.J.& S.McKee.Perspectives,Problems and Practices in Treating Written Error[J].Colloquium Presented at TESOL Convention,Vancouver,BC,2000,March.
[5] Ferris,D.R.Treatment of Error in Second Language Student Writing[M].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2.
[6]Ferris,D.R.& B.Roberts.Error Feedback in L2 Writing Classes:How Explicit Does it Need to b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10).
[7]Lalande,J.F.Reducing Composition Errors:An Experiment[J].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82(66).
[8]Lee,I.ESL Learners’Performance in Error Correction in Writing:Some Implications for College-Level Teaching[J].System,1997(25).
[9]Swan,M.& B.Smith.Learner Englis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