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濤 佟 彤
(深圳大學高教所,廣東 深圳 518060)
當今世界,任何一個國家、乃至任何一個城市都被全球化的浪潮所席卷,教育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個方面,而且是一個國家長足發展必須倚重的戰略,高等教育尤其如此。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迄今55個少數民族是中華民族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國如何沉著應對新的機遇和挑戰,完成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少數民族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至關重要,民族教育、民族高等教育發展至關重要。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處于多元文化的不斷撞擊和融合之中,文化的傳承與融合正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獨特魅力所在。
所謂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顧名思義,是指主要以少數民族學生為對象、以服務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為目標而實施的高等教育。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來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第一,獨立設置的民族院校;第二,設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高等學校;第三,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全國其他各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習;第四,在其他類型高等學校中舉辦的民族班、民族預科班等。
受歷史的、自然的條件制約,55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發展情況各不相同:有的民族在較早時候便產生了較為發達的高等教育,如蒙古族高等教育便經歷了早期宮廷教育、漢文化嫁接教育、寺院喇嘛教育及現代高等教育等幾個階段;[1]還有的民族或部落則在新中國成立后由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初級階段,其高等教育自然無從談起,如在解放前,云南的納西族和東北的鄂溫克族、鄂倫春族還分別處在原始母系社會和原始漁獵社會。但就總體而言,現代意義上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是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并完善的。它不僅是教育問題,也是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問題。這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最獨特的雙重屬性。下面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歷程作簡要回顧。
早期的少數民族干部培養,大概可以追溯到創建于民國之初的北京蒙藏學校。中國共產黨自建黨起,就把它作為組織和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北方基地,在此傳播馬克思主義,發展了我國第一批少數民族青年團員和中共黨員,烏蘭夫即是其中之一。1949年4月4日,蒙藏學校由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正式接管,并暫由北平市人民政府教育局領導。1951年6月26日,為響應國家號召,蒙藏學校與中央民族學院部分班級合并,改稱中央民族學院附屬中學。
其實新中國建立之前,在革命圣地延安,就有少數民族院校的雛形。當時延安是廣大青年的向往之地,隨著少數民族工作的開展,到延安學習的民族青年越來越多。早在1937年,中央黨校就開辦過少數民族班,1939年,又開辦了回族干部班。1940年,陜北公學成立了少數民族工作隊,對30名少數民族干部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培訓。1941年,又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陜北公學民族部,同年9月,民族部又發展為獨立的民族學院,成為黨培養少數民族干部的主要場所。
新中國成立后,鑒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2]的事實,黨和政府明確提出了各項民族政策,旨在促進各民族團結和少數民族地區發展,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得到發展契機。
1950年11月,政務院第六十次政務會議批準了《培養少數民族干部試行方案》和《籌辦中央民族學院的試行方案》。1951年6月11日,中央民族學院在北京舉行開學典禮。1951年9月,中央教育部召開第一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根據一系列會議和文件精神,至1952年,我國先后建立了7所民族院校:即中央民族學院(北京,1993年更名為中央民族大學)、西北民族學院(蘭州,2003年更名為西北民族大學)、西南民族學院 (成都,2003年更名為西南民族大學)、中南民族學院(武漢,2002年更名為中南民族大學)、貴州民族學院(貴陽)、云南民族學院(昆明,2003年更名為云南民族大學)和廣西民族學院 (南寧,2006年更名為廣西民族大學)。1956年6月,教育部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先后增辦青海民族學院(西寧)、西藏民族學院(咸陽)和廣東民族學院(海南島,后遷至廣州,1998年更名為廣東職業技術師范學院,不計入獨立設置的民族院校)三所民族院校。1980年10月,教育部、國家民委發出了《關于加強民族教育工作的意見》。1981年2月,教育部和國家民委召開第三次民族教育工作會議,西北第二民族學院(銀川)和東北民族學院 (大連,1997年改為大連民族學院)成立。1989年,湖北民族學院(恩施)批準建立。2000年,原內蒙古民族師范學院、內蒙古蒙醫學院、哲里木畜牧學院合并組建為內蒙古民族大學(通遼)。至此,我國共建立了13所獨立設置的民族院校。
隨著獨立設置的民族院校的增設,各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的普通高等院校也在大規模地增加。全國其他各地的一些普通高校也增設了各類少數民族預科班、民族班。除此而外,伴隨少數民族地方的經濟騰飛和各項事業的開拓,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適齡青年選擇到國內其他地區的普通高等學校接受高等教育,也構成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體系中十分普遍的一環。據統計,1952年,全國各民族自治地方共有普通高等院校11所,畢業生人數僅有255人,與此同時,全國高校中共有各少數民族學生2948人,占當時全國在校大學生總數的1.5%。到2003年,全國各自治地方的普通高等院校已達到135所,畢業生人數已達到12萬人,全國高校中共有各少數民族學生65.52萬人,占同年全國在校大學生總數的5.9%。[3]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展迅猛,少數民族地區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社會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也必將對少數民族干部產生新的要求。為了適應這種變化,2004年,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民委、財政部、人事部聯合下發 《關于大力培養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的意見》,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出臺。該計劃自2006年開始試點實施,主要培養涵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重點領域的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2006年試點招生時,招收博士研究生500人、碩士研究生2000人;至2010年,共招收博士研究生4000人、碩士研究生16100人。[4]短短幾年時間,為我國培養出了大批高學歷、高素質的少數民族干部,有效地緩解了少數民族地區高層次人才匱乏的狀況,這些學生畢業后,對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總之,經過不斷發展,由獨立設置的民族院校、設立在少數民族地區的普通高等學校、少數民族學生進入全國其他各地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習和在其他類型高等學校中舉辦民族班、民族預科班等四大部分,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體系。這一體系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少數民族干部,據國家民委統計,截至2008年底,全國共有少數民族干部291.5萬人,他們在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從無到有,從有所欠缺到日趨完善,成就斐然。同時,多元文化的背景,向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使得它不得不面對一些現實的困境,突出問題表現在以下方面。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重要標志,也是各民族交往的橋梁與紐帶。55個少數民族各有其深遠的歷史軌跡和各異的風俗習慣,各民族文化璀璨多彩,共同譜寫一曲其樂融融的民族團結的樂章。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沖擊與碰撞之下,少數民族學生在跨文化學習的情境中,往往更多地關注對外來文化的適應,忽視了、弱化了對本民族文化的傳承。
縱觀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尤其是民族地區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在其他地區高校接受高等教育的少數民族學生,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傳承本民族文化的功能。漢語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載體、英語是必須掌握的工具語言、現代科技知識是高等教育的主要內容,而與民族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卻沒有充分體現在學校所使用的教材之中,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教材更是微乎其微。對外來文化的重視的確可以幫助學生更快地融入瞬息萬變的社會,但也因此造成不良的后果,造成“文化鄉愁”,乃至“文化中斷”。
“文化中斷”理論認為,正是由于對少數民族文化的忽視,使得那些從小接受少數民族教育的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前后至少要經歷兩次“文化中斷”:第一次“文化中斷”是脫離原有的民族生活環境和傳統文化背景,到異地接受學校教育;第二次“文化中斷”是從學校畢業回到原來的民族地區,重持本民族的生活方式。[5]
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落腳點,是促進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如今民族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必然要求民族高等教育能夠適應民族地區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具有雙重屬性,其發展既符合教育本身的發展要求,又可以說是民族政策的產物。一方面它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干部,不僅對少數民族地區各項事業的發展貢獻了力量,而且在團結各少數民族共同繁榮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它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有限的教育資源,產生了最大規模的效益。但是現在,形勢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除了多元文化的背景之外,經濟上由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政治上向更加開明、更加民主的方向發展。相比之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觀念和模式卻還沒有完全轉變。無法對民族地區發展的新形勢作出靈敏的判斷,并作出靈活調整,使自身更加適應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
當今社會,是全球文化充分融合的社會,也是各種沖突不斷的社會。一個國家想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單靠軍事、經濟等硬實力已經不再順應世界的歷史潮流了。文化則成為最終的較量。一個國家,只有它的文化強大到能夠解決世界問題,這個國家才不會被世界拋棄。而人才恰恰是文化的創造者、傳遞者和繼承者。只有多培養人才,培養更高級的人才,國家的綜合競爭能力才能夠真正彰顯出來。人才資源已成為重要的戰略資源,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結底為人才的競爭。
目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人才的流失比較嚴重。一是優秀師資的流失。“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6]教師是一個學校的命脈,只有脈象健康,學校才顯有生命力,有生命力的學校才有可能培養出有生命力的人才。事實上,由于薪酬制度、職稱制度、激勵制度、培訓制度、成長制度等等的不合理,導致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師資的流失。二是少數民族優秀人才的流失。人事制度的改革和人才市場的開放,使得人才的合理流動成為必然。民族地區相對落后,既無法提供優越的工作環境,也無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得大量優秀的少數民族人才在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中選擇東中部發達地區和大中城市。這雖然與民族認同和民族情感有關,但更需要在政策、制度上加以正確引導。另外,2009年,第一批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碩士研究生完成學業,然而在就業過程中卻出現了許多問題。按照有關政策,沒有定向單位的非在職考生在入學前都與所在省市、自治區、直轄市簽訂了就業協議,畢業后回所在地服務至少5年。然而,因為相關政策的不完善,一些學校并沒有為畢業生提供就業協議書,一批非在職的少數民族骨干畢業生遇到無法就業的問題,由此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這些現象的產生,于對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發展的思考中,對于文化與教育的關系缺少更深層次、更系統的觀照。
《易經》有云:“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一詞概出于此,帶有“以文化人”的意味,是指把本來不懂禮數的人培養成有教養的人的過程。隨著歷史的進程,社會結構越來越復雜,文化的概念也變得越來越復雜。今天,“文化”早已變成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寬廣的概念。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等全部包含在文化的框架之下。
文化——以文教化,自然與教育有密不可分的關系。根據涂又光先生的教育發源論:人是“繼天而教”,是“天生之,地養之,王教成之”,是“天生之,地化之,人成之”,也就是說,人性的完成要靠教育。再進一步來說,“教育是一種文化現象,自有人就有教育(但不一定有文明)。從教育史的角度看,通過教育,人才與禽獸分開,人才脫離禽獸狀態。所以,文化與天然相對,文明與野蠻相對;文化是人改變天然,文明是人改造自己,克服野蠻?!逃囊淮蠊δ?,就是使人從自然人變化為文化人”。[7]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少數民族高等教育,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挑戰,面臨著少數民族自身文化、中華傳統文化、西方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不斷相互碰撞和融合,這給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提出了以下幾方面的任務。
歷史告訴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從來都不是簡單地理解為漢族文化。因為它不斷地吸收各少數民族的特有文化而不斷豐富自身;并且由于長期的民族共存和融合,中華主流文化對少數民族的影響也可謂深遠;同時,各少數民族源遠流長,每個民族都具有一部燦爛的歷史,各異的歷史和自然條件,使得少數民族本身具有獨特的文化傳統。這些文化一方面深刻影響著該民族的歷史發展軌跡;另一方面已經在歲月中積淀為該民族的一部分。傳承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必須擔當的重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做到傳承本民族文化,主要應注意兩方面的內容:第一,要對本民族文化的教育資源賦予新的文化闡釋,使之煥發出新的生機,展現新的光彩,為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同時培育新的文化增長點。第二,理解是相互的,一方面既要努力理解外來文化;另一方面也要采取措施使外界了解少數民族文化,滋養少數民族文化開花結果的土壤。具體而言,體現在課程上、師資上、教學管理上,體現在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百年來中國和西方列強對抗中出現的,但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則是幾千年的歷史過程所形成的”。[8]1988年,費孝通先生應邀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學,在其《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文中,曾經明確指出:“五十多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它們雖則都稱‘民族’,但層次不同。”[9]中華主流文化以其博大精深,支撐我們走過了5000年的漫漫求索,雖歷經磨難,卻每每絕境逢生,更彰顯旺盛的活力和無盡的智慧。同時,她對整個世界的文明格局都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其他強調多元文化概念的西方國家不同,我國主流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之間早已達到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渾然一體的境界。忽視主流文化,既不利于多民族的國家繁榮昌盛,也不利于其中的每個民族充分自由發展。在全球化時代,要想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必須凝聚各少數民族。因此,作為國家高等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對中華主流文化的認同即是大勢所趨,也是責無旁貸。
自晚清以降,西學東漸。中華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作為其中一部分的少數民族文化自然也受到影響。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各項事業都或主動或被動地暴露于全球化之下。整個世界變成了一個可以相互通信、自由來往的地球村,少數民族地區也有了更多的機會與西方接觸,西方文化得以滲透。
綜上所述,少數民族地區的多元文化背景日趨復雜,少數民族自身傳統文化、中華主流文化、西方文化不斷交流和碰撞,產生各種復雜的現象,必然要求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既要傳承自身文化、又要認同主流文化,還要應對西方文化的沖擊。也就是說,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如何彰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特色,發揮少數民族高等教育作用,文化的傳承與融合功能至關重要。當然,文化的傳承與融合功能不為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獨有,但毫無疑問,少數民族高等教育將在這方面作出更加巨大的貢獻,這即是它的歷史使命,也是它走向繁榮的必經之路。以虔敬之心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以自豪之感認同中華主流文化、以開放之態應對西方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也是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獨特魄力之所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承載著中華民族上下5000年的求索。不僅如此,中華文化還對整個世界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如果說指南針拓展了世界文化的寬度,那么造紙術無疑加快了世界文化傳播的速度。中華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聞名遐邇。19世紀,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不僅轟動了生物學界,對整個人類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此“物競天擇、優勝劣汰”被當成是普適的規律,被各行各業的人們所尊崇。尤其是自19世紀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之后,便開始了有關文化孰優孰劣的爭論,中國的學者開始有意識地對傳統文化進行系統的反思,提出了各種變法、維新的方案,其實質無一不是對文化的審視和整改。
一個國家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仰仗的不僅是堅挺的經濟發展和先進的軍事武裝等這樣硬性的指標,更多的是“軟實力”的較量。何為“軟實力”?即一個國家的文化。人類社會發展至今,歷史似乎選擇了西方文化,然而稍作思考,我們就能發現,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并不是西方文化能夠解釋清楚的。事實上,文化本身并沒有優劣的標準,而在人類解決世界性問題時,哪一種文化能夠給出合理解釋,哪一種文化就會被選擇。中華文化的復興主要就是看其能否在現在的歷史條件下解決目前西方文化無法解決的世界性問題。少數民族高等教育正是要站在這樣的高度去立意,通過對多元文化的傳承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源源不斷的支持。
[1] 陳巴特爾.蒙古民族高等教育演變的歷史軌跡[J] .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5,(2).
[2] [8] [9] 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C] .香港中文大學,1988.
[3] 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經濟司、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局編.中國民族統計年鑒[Z]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4]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下達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研究生招生計劃的通知(2006年——2010年)[Z] .
[5] 相虹.“文化中斷”視角下傣族大學生高等教育需求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 .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
[6] 梅貽琦.就職演說[R] .1931.12.3.
[7] 肖海濤,向春.不談畢業,死而后已——涂又光終身教育思想解讀[J] .大學教育科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