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遼寧歷代竹枝詞文獻類析

2012-03-20 03:28:11
文化學刊 2012年2期

曲 哲

(遼寧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遼寧 沈陽 110031)

竹枝詞是一種由古代巴蜀地區的民歌蛻化而來的詩體,自唐代劉禹錫等詩人將其發揚光大,從此經宋、元、明、清直至現代,地域覆蓋大江南北,歷久不衰。

劉禹錫曾出任夔州刺史,并于唐長慶二年(822)正月在建平(今重慶巫山縣)采風時見到當地居民流傳年代古老的聯歌 《竹枝》,頗感驚喜。劉禹錫《竹枝詞九首》自序寫道:“四方之歌,異音而同樂。歲正月,余來建平,里中兒聯歌《竹枝》,吹短笛,擊鼓以赴節。歌者揚袂雎舞,以曲多為賢。聆其音,中黃鐘之羽,卒章激訐如吳聲。雖傖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轉,有淇澳之艷音。昔屈原居沅湘間,其民迎神,詞多鄙俚,乃寫為《九歌》,到于今荊楚歌舞之。故余亦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歙,知變風之自焉。”于是仿效屈原作《九歌》的方式,作《竹枝》九篇,“俾善歌者飏之”。實際上,劉禹錫是為當時的民間竹枝詞歌舞寫作的新詞。由于其新詞具有鮮明的民謠格調,又有濃郁的生活氣息,所以在民間得到廣泛流傳。白居易《聽蘆管》也寫到過“幽咽新蘆管,凄涼古竹枝”的詩句。

巴蜀民間竹枝詞以及由唐代詩人倡導的“文人竹枝詞”,大都是以地方風俗、時事為基本題材的文學樣式,故又被稱為“風俗詩”。古往今來以竹枝詞的形式展現當地風土民情、山川形勝、社會百業、時尚風俗、歷史紀變等等。涉及到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諸多領域。竹枝詞是鄉土民俗信息的重要載體,是竹枝詞題材的一大突出特色。即如清人王士禎《帶經堂詩話》所言,“竹枝詠風土,瑣細詼諧皆可入,大抵以風趣為主,與絕句迥別”。可以說,竹枝詞所反映的各個歷史年代的社會生活層面,無論是從廣度還是從深度來說,都是其他詩體所不能比擬的。竹枝詞使詩詞的功能得到了廣闊的開拓。同時,也為后人研究各地歷史文化保存了大量有價值的社會史文獻。

一、遼寧歷代竹枝詞文獻概述

歷代流傳下來吟詠遼寧的竹枝詞雖然不如江浙、西北和中原地區數量眾多,但也屬于記述遼寧地方社會風情的重要歷史文獻。

遼寧歷代竹枝詞文獻,主要是明清和民國時期遼寧籍作者以及部分外籍作者吟詠今遼寧地區人物、事物的竹枝詞作品。現據我們為編撰《中華民俗大典·遼寧卷》而搜集整理的《遼寧歷代竹枝詞選輯》①參見見本刊本期的選載。其中,雅俗軒校訂《沈陽百詠》已于本刊2006年第1、2期分兩期全文刊出,于此從略,僅錄其細目。為研究文本進行遼寧歷代竹枝詞的文獻類析。《遼寧歷代竹枝詞選輯》輯錄了17位作者的19組總計347首竹枝詞。

按這些作者生活的年代分,可分為:明末清初、清代、清末民初及民國四個歷史時期。其中,明末清初的共有2組,分別是談遷《邊詞》(1 首)、梁逸《盛京竹枝詞》(2 首);清代的共 9組,分別是:錢肇修《盛京竹枝詞》(101首)、李超瓊《遼中近事詩》(20 首)、顧震福《大連雜詠》(4首)、 常守芳 《海城竹枝詞》(10首)、孫士毅《鳳城新年詞》(4 首)、姚元之《遼陽雜詩》(8 首)、姚元之《寧遠竹枝詞》(2 首)、邁仁《除夕竹枝詞》(4首)、唐廷詔《遼竹枝詞》(7首);清末民初1組,即繆潤紱《沈陽百詠》(125首);民國時期的作品共7組,包括張之漢《萬泉河雜詠》(25首)、張之漢《鎮居雜詠仿竹枝體》(12首)、 高步瀛 《錦州竹枝詞》(2首)、童遜祖《戲詠營川竹枝詞》(6首)、王郁云《公園竹枝詞》(8首)、沈慶揚《寺廟隨喜竹枝詞》(2 首)、漂泊生《國難竹枝詞》(4 首)。

以這些竹枝詞內容所詠事物的地域 (按現行行政區域)劃分,吟詠沈陽市事物的有255首,如梁逸的《盛京竹枝詞》、清·繆潤紱的《沈陽百詠》等;吟詠大連市事物的4首,如清·顧震福《大連雜詠》等;吟詠鞍山市事物的有10首,如清·常守芳的《海城竹枝詞》;吟詠丹東市事物的4首,如清·孫士毅的《鳳城新年詞》等;吟詠遼陽市事物的8首,如清·姚元之的《遼陽雜詩》等;吟詠鞍山市事物的2首,如清·姚元之的《寧遠竹枝詞》等;吟詠錦州市事物的2首,如民國·高步瀛的《錦州竹枝詞》等。此外,跨地域或具體地域不明晰者,62首,如清·邁仁的《除夕竹枝詞》、民國·張之漢的《鎮居雜詠仿竹枝體》、民國·王郁云的《公園竹枝詞》、民國·沈慶揚的《寺廟隨喜竹枝詞》等。

本文以清末民初才子繆潤紱的 《沈陽百詠》為主,其他與遼寧相關竹枝詞為輔,試對這些竹枝詞從內容及其特點兩方面依據相關文獻進行類析。

二、遼寧竹枝詞內容類析

竹枝詞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通常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描繪當地的風土人情,社會動態,民俗風尚等諸多方面。反映了那一時期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文化等現象。我們可以通過對竹枝詞的研究,了解當時的社會相對出土文物和其他書面文獻而言,竹枝詞是一種特定的社會生活史、風俗史文獻、生活風貌。同江浙、湖廣等地比較,保存至今的遼寧歷代竹枝詞數量相對較少,但其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百科全書似的為考察遼寧地域文化展示了一個多層面、別有洞天的窗口。

清代著名詩人繆潤紱所著 《沈陽百詠》,反映和記述清末沈陽的名勝古跡、風習民俗、歷史變革和人情世態竹枝詞,共100首(外25首),而且幾乎每首詩都有按語,詳述所詠風物的源流。雖然是風土詩集,卻堪稱沈陽史料的珍品,極具關東神韻。

(一)歲時節日民俗竹枝詞

元旦、除夕、元宵節等節日,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時至今日仍是中國老百姓一年之中慶祝的重要節日。新春佳節是中國最具傳統特色的節日之一,各地都有不同的慶祝方式。遼寧是滿族的發源地,受滿族風俗影響深重,節日慶祝方式也頗具滿族特色,如掛燈籠、貼對聯、貼窗花、貼福字,還要做滿族傳統糕點——薩其馬、蒸粘豆包。此外,除夕和元旦,要祭祖、祭天等。

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日,是“小年”。這一天,人們要拜灶神,吃灶糖,街上亦有賣灶神翕者。正所謂“瞳瞳初日照樓南,殘臘光陰過廿三;幾個兒童知歲早,沿街爭賣灶王龕。”

待到除夕之日,各家各戶紛紛貼對子,掛門神。是夜還要分發“神紙”,其后,晚輩男子到族內各家“辭歲”。除夕午夜時分還要吃餃子,通常人們在包餃時暗放幾枚銅錢,誰吃到了這一年都大吉大利。當然過年的時候少不了燃放鞭炮,高掛大紅燈籠等。這燈籠,過年期間夜夜不熄。

大年初一的時候要 “拜年”,《沈陽百詠》中的一首《拜年》便生動地記述了這一習俗。“衣冠拜賀歲新除,窄窄名條揩字書;新喜發財沖口出,相逢一笑大年初。”“俗尚往來,每歲孟春之初,城居之家及諸鋪商皆鮮衣華服,憧憧往來,謂曰‘拜年’。又喜用名條,書官階品級,虛銜額外亦多注明。彼此傳帖之余,則拜手鞠躬,相逢一笑。‘大年初’者,土人謂作揖,蓋歇后語也。官商會晤,此曰‘新喜’,彼曰‘發財’。”這一天,晚輩要向長輩叩首拜年,做長輩的要給晚輩壓歲錢。親戚朋友間也要互相拜年,敘敘家常。

正月初五“破五”,是主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這天,主要是早飯前放鞭炮,民間傳說以此把一切不吉利的東西通通趕走、“破除”。按習俗這天還要吃頓餃子。婦女們也開始互相走訪道賀。其實破五主要是“送窮,迎財神,開市”。正如《沈陽百詠》中的一首《破五出行》所言:“門前爆竹響連聲,姊妹聯翩有送迎;歡喜春風過破五,六街添唱麗人行。”意思即如該詩的按語所說:“俗以正月初五日為 ‘破五’。婦女于五日前不出門,至初六日則填街溢巷競斗鉛華,送往迎來,終日不絕,名之曰‘出行’。 ”

元宵節近起秧歌,到了正月十五前后,人們紛紛演唱起了秧歌。《沈陽百詠·元宵秧歌》中有云:“元宵節近起秧歌,取笑群推江老婆;誰是主人誰是客,團團聽打鳳陽鑼。”說的是“每于元宵節日,商賈等雜扮男女裝束,演唱鳳陽歌,謂之‘秧歌’。沿街圍聽者人以千百計,嘔啞嘲哳聽之令人倦”。

(二)民間信仰習俗竹枝詞

信仰是先人原始思維結晶,是古人智慧的傳承。遼寧這塊熱土,是清王朝和滿族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是漢、滿、朝鮮、回、錫伯等多民族共同生活的地區,各民族和睦相片,友好往來,形成了多民族習俗風尚相互影響兼容的鄉土文化特色。清朝建立后,滿族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融入到人們的生活當中。祭祀酬神等更是頗具滿族特色。

祝嘏酬神

李艷張嬌任品題,茶棚多搭戲臺西;

閑來得傍衣香好,小坐無妨板凳低。[1]

原按:祝嘏酬神,每于撫近門外迤南搭臺演戲,偏西一面多搭茶棚,士女雜坐其間,終日不知倦也。

這首竹枝詞描述的是清末沈陽祝嘏酬神的情景。所謂“祝嘏”,是通過祭祀表示祝福、祈禱或還愿。沈陽歷來有到宮觀寺廟中祝嘏酬神和祭祖的習俗。特別是各種廟會期間,更是祝嘏酬神節日般的佳期。

廟會就是在寺廟附近聚會,進行祭神、娛樂和購物活動,亦稱“廟市”。沈陽傳統的廟會有皇寺廟會、天齊寺廟會等。其中皇寺廟會,現在每年大型節日還會舉行。

其一,皇寺廟會:

沈陽的皇寺,每逢春節、五一、十一等重要節日都會有廟會。會上會有表現滿清文化的民俗表演,會看到一些傳統的老手工藝,還有各地的小吃等。

相傳皇寺的建立還有一段典故:相傳皇太極征服了蒙古各部,蒙古喇嘛用一峰白駱駝馱著一尊金佛像準備獻給皇太極,走到距沈陽城五里地時候,白駱駝臥地不起,于是皇太極就命人在那個地方修了一座寺院,用來供奉那尊金佛像。這座寺廟因皇家所建,故被稱之為“皇寺”。

“皇寺”的全名叫“蓮花凈土實勝寺”,簡稱“實勝寺”。在皇寺路上不僅有一座“皇寺”,西邊還有一座太平寺、一座錫伯家廟。實勝寺在1963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其中錫伯族家廟于2006年被國務院批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試看《實勝寺跳跶》(之一)

吹角鳴鐃梵宇間,高張黃蓋佛登臺;

雙雙人作天魔舞,齊向空門躍出來。

按:外攘關外實勝寺,俗呼“黃寺”,內奉邁達里佛,并有嗎哈噶喇佛樓。每歲正月十五日,寺僧雜扮諸天神鬼,演吹音樂,謂之“跳跶”,古大儺之遺也。用費度支庫帑。至四月十五日再演,則出自僧眾矣。每憶鼓鐃競奏、簫管齊鳴,牛鬼蛇神千態萬狀。寺門開處,雙雙跳蕩而來,直使天地動地搖,山川震眩,令人有塞垣風景之感焉。

再如《實勝寺跳跶》(之二)

羽騎前驅踏軟沙,黃衣僧袍佛還家;

佛輪忙殺癡兒女,并力來推七寶車。

原按:實勝寺跳跶為熙朝盛典。每屆跳跶之日,必先期于北塔法輪寺接佛,畢事而仍送還焉。 接佛儀[2],前以對子馬引路,大喇嘛抱佛坐太平車在后,維時蒙古婦女扶輪者不計其數。

以上兩首就是《沈陽百詠》中描寫皇寺廟會祭祀場景的竹枝詞。

其二,天齊廟會:

天齊廟實為東岳廟,內供東岳大帝,因其又名天齊神,故人們俗稱“天齊廟”。天齊廟原廟址在大東邊門里,清康熙十二年(1673)遷至小東街,仿其原樣修建東岳廟。從農歷三月二十五起,到四月初一止,相傳農歷三月二十八為東岳帝的生日,所以這天就成為廟會的正日子。每至此日,一些商鋪、作坊都放假,城鄉沸騰,人山人海,因此這一天也是廟會里最為忙碌的一天。男女老少云集于天齊廟會,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一個個虔誠地在各自崇拜的神像前頂禮膜拜,焚香禱告,或求婚求子,或求福求壽。此外,還有前來還愿的人,他們從小東門起就一步一磕頭,一直磕到天齊廟,嘴里還念念有詞,可謂虔誠至極。廟會沿途,有賣小吃的、賣藥的、賣小玩意的,還有耍猴的、變戲法的、雜耍賣藝等民間藝人表演。

天齊廟會曾是沈陽最大的廟會,繆潤紱的《沈陽百詠》中當然少不了描寫天齊廟會的詩詞。如《天齊廟會》(之一):

圣會開時芍藥肥,碧霞宮闕繡成圍;

游人恰比尋香蝶,齊向花叢艷處飛。

原按:娘娘廟在天佑門外街東,四月十八日碧霞元君娘娘圣會,百珍競列,埒于天齊廟。會期前后五日,游女云屯,游人鱗集,托言進香,實藉以娛目耳。《召南》之詩曰:“有女懷春,吉土誘之。”如是,如是。

再如《天齊廟還愿》(天齊廟會之二):

兒女真咸作馬牛,馱鞍此日愿心酬;

阿儂別自輸誠悃,一步相隨一個頭。

原按:每年三月二十八日天齊會。俗于是日還愿,或有負鞍銜轡代親作馬牛者,蚩蚩之氓情,殊可笑。亦有一步一磕頭者。

其三《擲錢求子》(天齊廟會之三):

焚香拜起倩花扶,阿嫂輕輕問阿姑;

一個金錢憑亂擲,不知能保子孫無。

原按:天齊及娘娘會日,廟祝騙財于神座前,懸一貼金大錢,上書“子孫保重”四字,謂能用錢擲過錢孔者其人當生子,村夫婦輒中計焉。

其四《天齊廟會》(天齊廟會之四):

春山螺黛髻龍盤,浪逐狂風去不安;

刻意戒嚴偏遇險,進香人最艷妝難。

原按:天齊、娘娘二會日,土女紛紛上廟。從中有衣衫首飾特逞別才者,而狂童之狂動輒蜂擁而前,偎倚之不足,而群捧之,必盡興玩弄而后已。有地方之責者,此風宜早遏也。

遼寧是滿、蒙、錫伯族等北方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地,這些少數民族大都有“跳神”民間信仰習俗。其“神”,謂“薩滿”。滿族人從女真時代就開始信奉薩滿,并隨著滿清王朝的建立,此風尤甚。無論是皇室還是在民間,即使是例行的祭祖、祭天、求福、消災驅邪之類的祭祀活動,也都要請薩滿來跳神唱神歌。薩滿“作法”亦即“跳神”,其主要形式是邊歌邊舞,演唱薩滿神歌。

《沈陽百詠》有一首《跳神》生動的描寫了“跳大神”的場景。

打鼓燒香滿院嘩,一時低首拜群花;

太爺含怒仙姑笑,知是黃家是竇家。

原按:俗尚跳神,婦女尤好之深而信之篤。每值腰鈴響處,手鼓敲來,粉白黛綠者環拜滿地,而所謂幾太爺、幾仙姑者,亦遂任意逞其嬉笑怒罵而不顧焉。

人們請人作法“跳大神”,不外乎是表現對先祖的懷念、對豐收的祈禱、祈祝人丁興旺、驅邪避兇、祈福延年、祈求平安亦或還愿等。甚至發展到后來,人們有個頭疼腦熱的也不愿意看醫生,請個薩滿來跳上一跳。

(三)市井諸行百業竹枝詞(含叫賣、吆喝等)

《沈陽百詠》中有些竹枝詞,恰好描寫一些小生意人沿街叫賣的場景,或是茶樓酒坊賓客迎門的熱鬧場面。這些詞,展現了當時沈陽經濟繁榮的景象。與此同時,也向我們呈現了勞苦人民的艱辛、商人的奸詐等多個層面。

沈陽萬興樓飯莊創辦于1840年,是沈陽開設最早,最有名氣的飯莊。《沈陽百詠》中一首《萬興樓飯莊》,就是描寫的此處。

翩翩裘馬少年游,高敞璚筵講應酬;

笑指青旗尋酒肆,晚餐多上萬興樓。

原按:萬興樓飯莊在德盛門路東,肴饌精于他處,人爭赴之。

其他如:

賣秫秸

禾苗繁茂雨連旬,起爨家多怕濕薪;

泥淖滿街車不進,便宜零賣秫秸人。

原按:土俗常餐用蜀黍米,炊非秫秸火不易爛。一遇連陰泥濘,車不入城,零賣秫秸者則高價而沽,勢使然也。

寒夜賣糖聲

雪花作絮散遙天,快著輕裘暖著棉;

惆悵夜寒儂抱火,賣糖聲里過殘年。

原按:土人有所謂賣灌餡糖者白晝晴明之際,或于街市求售。每值月黑風高則壓擔挑來,沿門爭喚,寒聲到耳,彌覺冷氣侵人,四境相聞,徹夜無斷時也。賣糖者,頂著北風煙雪,冒著嚴寒,即使月黑風高也延街叫賣。

賣外壺

檐下招牌掛外壺,小河沿水煮紅爐;

尋常客到茶方便,快遣廚娘入市沽。

原按:茶館外賣水者,曰“外壺”,水以小河沿為上品,次則北關之八王寺、南關之甜水井,馀井皆苦水也。“外壺”最便城居之家。所賣,多小河沿水。

《沈陽百詠》中還有一首吟詠鴉片煙館的竹枝詞:

鴉片煙館

酒后茶馀逸興添,熒熒燈火隔重簾;

阿芙蓉是多情物,僥倖親勞玉指拈。

原按:鴉片煙一名“阿芙蓉”。沈城街市,近時煙館最多,并有花煙館者,買賣尤盛焉。

此詩原作是“紅燈開處碧煙濃,賣酒當壚合屬儂;小醉不妨陪一臥,替郎吹暖到芙蓉”。煙館不單供煙民吸食大煙,還外帶色情服務。從詩中言語可見民國時期煙館在沈陽算是正當行業,人們對吸食大煙的害處還是不很了解。

(四)婚喪嫁娶竹枝詞

滿族人家婚娶儀禮大都較為復雜。

子女成年,父母首先要給兒女對八字,如合婚,雙方父母則由媒人領著“看門戶”,也就是“相親”。

相看合適了,男方要帶著金銀首飾到女方家“放定”,又稱“過小禮”。這一天女方姑娘要盛裝見男方家長,裝煙、倒茶等。男方家長要給錢若干做為回應。訂婚,在古時亦稱“納采”,滿族稱“下茶”。清·繆潤紱《沈陽百詠·下茶》:“采趁良辰會親家,衣裳釵釧要鮮華;百圓饅首雙壇酒,妥帖安排到下茶。”意思是說,俗謂“納采”曰“下茶”。納采之日,預辦饅首百圓、酒雙壇,并衣裳釵釧等物,俱以新鮮為上,無則轉借。女家是日則宰豬款待諸親,謂之“接茶酒”。

婚禮頭一天有個預演,名為“晾轎”。《沈陽百詠·晾轎》中寫道:“馬蹄得意試輕埃,晾轎人爭羨八抬;燈彩輝煌鐃吹沸,前鑼聽響十三開。”作者詩后小注說,“俗例于婚娶前一日預請娶親男客數人,衣冠騎馬前導,后列鼓吹燈籠,極后抬大紅官轎一乘,諸事俱比照迎娶體例,名之曰‘晾轎’。宗室娶婦,及娶宗室女,用八人舁輿,馀概用四轎。鑼響十三開,則達官顯宦家也”。

待到挑好了日子,下過大禮,一切準備就緒。結婚當日,熱鬧非凡,男方太陽未出就列隊前往女方家迎親。女方這時也要由新娘的兄長送親,男女雙方在途中相遇,新娘由兄長抱到迎親車上,稱為“插車”。如此,新娘頭蒙紅蓋頭,腳踩紅氈,與親郎在天地桌前“拜天地”。禮成之后,新娘要跨過馬鞍先行回到新房青布帳柵靜坐,也就是俗稱的“坐帳”,亦叫“坐福”。《沈陽百詠·坐帳》:“合歡酒熟待雞鳴,鼓樂聲兼爆竹聲;昏禮似遵三代古,不教花燭拜天明。”描述的正是這個場景:“俗例,娶婦用鼓樂、施放爆竹,非古也。惟多在夜間,于昏禮為近特古以暮,而今向晨耳。又,土人夙有坐帳之例。新婦過門,須靜坐終日方準動移,迎娶時早,甚多不便之處。”此后還有“抱寶瓶”、宴會、入洞房、喝交杯酒、鬧洞房等,此婚禮日方才結束。

婚娶之明日,母家來人為新娘梳頭,是日早筵為“梳頭酒”。新娘梳洗既畢,始交拜花燭,拜翁姑,為一家老幼裝煙。年長者須有拜錢或釵子等物見禮者,土語,猶曰“見面施禮”也。《沈陽百詠·梳頭酒與裝煙錢》:“諸姑伯姊上瓊筵,好是梳頭第二天;歡喜新娘齊見禮,大家添費吃煙錢。”這首詞,正是這一習俗的真實寫照。

此外還有“回門”一說,新娘婚后可以回娘家住上一個月,也就是“住對月”。

紅事說完,再來看白事。《沈陽百詠》可有幾首詞這樣寫道:

其一,《送三》:“送行鉦鼓鈸兼鐃,三日魂從社廟招;賓客半街斜照紫,紙車人馬作堆燒。”意思是說:“土俗,尚體面。喪家接三,曰‘送三’,亦曰‘送行’。用鼓樂,兼請僧道、親友,則送紙扎車轎人馬。冥事原以昏夜為宜,主人以吊客多不能待,日方西即上廟。當煙火騰時,紙灰高起,令人有可憐一炬之嘆焉。”

“送三”與“接三”是一個儀式的兩個方面,是喪禮中的大典,因此儀式場面相當隆重。人死三朝謂之初祭。習俗以為人三朝必在望鄉臺上瞻望家中,所以三朝祭祀亡人,希望亡人尚饗所以稱“接三”。因此必須送焚冥器所以又稱“送三”。

其二,《超度亡靈》:“嗷嘈笙管奏靈前,更點香燈供面然;儂自喜他音入耳,蓮花不信有西天。”“俗最佞佛。喪事人家多喜請僧超度亡靈,供面然,鬼王,放焰口,施食。禪家又有所謂硬夫院者,善吹笙管,每值更深人靜,一曲吹來有如樂奏諸天,鸞鳳齊鳴,洋洋盈耳者。”

民間傳說,人死三天他的靈魂就要正式到陰曹地府去了,或是靈魂被佛接走了。人們都有讓死者升天修成正果的愿望,但人的一生所作所為不可能盡善盡美,因此,要在他死后第三天去陰間的時候,為他超度,讓佛祖將死者的靈魂接到西方極樂世界,所以謂之“迎三”、“接三”,意為佛接引。

其三,《出殯》:“幡抬壓路后隨鑼,鐃鼓鐘魚當挽歌;待數紅牌認金字,官銜還屬馬家多。”說的是,“城居多旗人,喪事家殯期先抬壓路幡,以次芻靈、鼓吹,僧尼道士操樂器相隨。靈前多用官銜紅牌,金書族中及先輩歷仕官階、科第。惟馬佳氏為盛,他族不能及也”。

三、遼寧竹枝詞特點類析

竹枝詞這種以民謠演變而來的詩歌體裁,以其特有的方式展現地方特色、民間風情。其用詞平易,內容質樸,用較少的修飾,較多的真摯直言,生動地表現民眾的真實心態,從多角度反映了廣闊社會層面的思想、文化以及歷史。

(一)關注特定的人文地理

遼寧地處北方,四季相對滯后,冬季寒冷干燥。清·錢肇修的《盛京竹枝詞》中有一首這樣寫道:“見說披裘五月中,輕寒猶帶落花風。夭桃才罷荷錢小,滿院玫瑰小齊紅。”詩中描述當時的盛京即如今的沈陽因地處北方,天氣較寒節氣亦遲,花木甚少,唯有玫瑰花最盛,每年的五月開放。

又如繆潤紱的《沈陽百詠》中有幾首竹枝詞:

暖炕

柴烘炕暖勝披裘,宿火多還到曉留;

誰道塞寒衾似鐵,黑甜鄉好更溫柔。

原按:俗尚暖炕,雖炎夏亦然,以北地寒盛故也。又,凡城市人家多喜燒柴,間有雜用馬糞者,熱尤倍焉。

此詩原作“暖炕春從一夜生,阿儂有語訴輕輕;愿郎情比山柴火,馬糞相將熱到明”。

火炕在北方是抵御嚴寒的重要取暖方式,正所謂“柴烘炕暖勝披襲”。

炭火盆取暖

錫銚烹茶火滿盆,盆灰宵盡尚留溫;

儂家莫漫愁寒重,賣炭人聲早到門。

原按:沈陽為古遼東地,冬常雪,苦寒,多賣零炭者。每憶朔雪初停之際,擁衾高臥,殘夢猶濃,一聞此聲,直覺冷透重幃,令人有不堪設想者。

此詩原作第一句是 “熔取青銅制火盆”。火盆在冬季寒冷的北方是取暖的重要輔助工具,置于火炕之上。青銅制的火盆一般為有錢人家所有,窮苦人家只是用黃泥燒制的火盆取暖。

寒冷的冬季坐在燒熱的火炕上,一家人圍著火盆,淡笑風聲,其樂融融。

玻璃窗冰花

玻璃窗透日光騰,室白生虛得未曾;

絕妙畫圖誰試筆,曉寒中結一層冰。

原按:北地多寒,人家喜潔,窗牖嵌用玻璃,隆冬之際,多結冰花,并幻作山水人物等式。

通過以上幾首詞,我們可以看出地處北方的遼寧沈陽,受北方冷空氣影響秋季降溫快,自入冬土壤開始上凍;隆冬北風、西北風橫掃全境,白雪紛飛積雪長達一百三十多天;寒潮來襲氣溫劇降,冬季有五個月之久。直到翌年四月,土壤才逐漸解凍。因此在“玻璃窗上有冰花”的隆冬季節,人們不光用炭火盆取暖,還要燒火炕御寒。

(二)關注滿族習俗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曾先后兩次在中原建立王朝。第一次,可追溯到據今約六七千年的肅慎族系。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長白山以北、黑龍江中上游、烏蘇里江流域。第二次,即清朝的建立。1616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在今遼寧新賓的赫圖阿拉,建立后金。就年攻占遼陽、沈陽,并遷都于遼陽。1625年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沈陽,并改名為“盛京”。1635年皇太級將“女真”改為“滿洲”,1636年將國號改為“清”。1644年攻克北京并定都北京,以盛京為陪都。自此,滿清王朝開始了長達近三百年的封建統治。

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結果,滿族人口總數為1068.23萬人。分布在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00余萬人,占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

遼寧作為滿族和清王朝的發祥地,深受滿族文化禮儀、生活習俗等各方面的影響。民間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窗戶紙糊在外,姑娘叼著大煙袋,火盆土炕烤爺太,嗄拉哈姑娘愛,百褶皮鞋腳上踹,不吃鮮菜吃酸菜,煙筒砌在山墻外,養活孩子掉起來,提妖降魔神仙舞,吉祥喜慶粘豆包。”是謂“東北十大怪”。簡短的幾句話,概括了衣食住行、信仰習俗等滿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現如今這些習俗經歷時間的洗禮有的已經基本上不復存在了,但是像嗄拉哈、酸菜、粘豆包等,在如今的遼寧還是極為常見的。在清·繆潤紱的《沈陽百詠》中有數首反映這一民俗現象的竹枝詞。

《沈陽百詠》中一首《御寒冬》把“窗戶紙糊在外”、“不吃鮮菜吃酸菜”完全體現了出來。“衣搗寒砧女手雙,高麗紙白快糊窗;園田菜屬秋菘好,滿趁西風著幾缸。”這些習慣的形成與沈陽地區氣候有關。沈陽受北方冷空氣影響秋季降溫快,乍入冬土壤開始上凍;隆冬北風、西北風橫掃全境白雪紛飛積雪長達130多天;寒潮襲來氣溫劇降10℃以上冬季有5個月之久直到翌年4月土壤才逐漸解凍。在此隆冬季節人在戶外活動困難蔬菜更難生長。千家萬戶要在冬季過得暖和舒適自然早在深秋便忙著把門窗縫糊嚴把菜缸漬滿。如今人們居住條件改善冬季也不愁吃不上青菜而這一民間習俗卻仍在流傳著。

《沈陽百詠》中一首《煙筒》說到了“煙筒砌在山墻外”這現現象。“時樣煙筒壁上安,炊煙直散入云端;層層望向春風里,誤作連山塔勢看。”

這《御寒冬》、《煙筒》,還有前文曾提到過的《炭火盆取暖》、《暖炕》,其實都說到了滿族的傳統民居——口袋房。這口袋房一般有三、五間正房,座北朝南,在東端開門門向南開。房子的外間設灶;里間北、西、南三面有可用來睡臥兼冬季取暖的火炕即俗稱的 “蔓子炕”。沈陽故宮清寧宮建筑格局就是滿族傳統民居的典型風格和樣式。院內門里通常有一座影壁并立有供神用的“索羅桿”。那“索羅桿”是一種祭祀物,即如《沈陽百詠》所說:“植立庭前木一根,祭天祀祖百神存,禳祈禍福憑義馬,切肉同餐俎上豚。”

此外還有前文曾提到過的 《跳神肉》,說的就是這“提妖降魔神仙舞”跳大神的事情。

《沈陽百詠》中對滿族的服飾也有所提及,如《滿漢女裝》中的“分梳高髻秀盤云,裝束由來滿漢分;一裹園衣裁稱體,長拖也敵石榴裙。”說的是滿族婦女“滿裝婦女,向梳兩把頭,著卷袖長衣,衣兩旁不留開衩”,與漢裝大為不同。

又如《高底鞋》“柔荑袖挽露摻摻,繡履花新五色嵌;木底高來三寸厚,攲斜爭要侍兒攙。”“滿裝婦女向不纏足,城居富貴家,喜穿高底鞋,有二三寸至三四寸厚者,率以身材之高下為度。時有傾跌之虞,動輒需人扶掖,殊可笑也。”

(三)關注重大歷史事件

還有些竹枝詞記載了當時的戰爭及重大的歷史事件,反應了地方時事。如:

清·李超瓊的 《遼中近事詩》中有一則:“草門乞活半逃官,墨綬銅符獬豸冠;獨羨遼陽徐刺史,元宵燈火萬家歡。”講述的是署遼陽州徐玙齋司馬慶璋扼守障蔽之功,名著一時。

民國漂泊生《國難竹枝詞》中的一首《九一八》:“敵軍宵半襲遼寧,守土高官酒未醒;主義時髦不抵抗,沈陽流血滿城腥!”用簡顯易懂的話語,描述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表達了對日本轟炸沈陽的憤慨,對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的不滿,以及對沈陽血流成河的悲痛,提醒人們記住這一“國恥日”。

有關遼寧的竹詞不是很多,又或許是搜集的不夠完全。即是如此,從已搜集整理的300余首竹枝詞不難看出竹枝詞在風俗、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價值。這些詩詞所記錄的遼寧的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化,描述了當時遼寧的民間各種生活時尚,反映著民間生活疾苦,這些寶貴的史料對我們研究遼寧的歷史文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尤其是詩詞中所展現的民俗文化,更是豐富多彩,如今還有些民俗在傳承著;有些則經過時代的洗禮被淘汰或是發生了變革。或許日后會有更多的學者加入到竹枝詞研究大軍中來,深入對竹枝詞的研究,繼而加深對遼寧風土人情和民間文化的研究。

[1]艾珺.關東竹枝詞與關東民俗[J].文化學刊,2008,(3).

[2]雅俗軒校訂.沈陽百詠[J].文化學刊,200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高潮夜夜爽国产伦精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中文字幕乱码二三区免费|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 四虎免费视频网站| 日韩精品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综合在线| 九色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2020国产在线视精品在|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亚洲一区精品视频在线 | 久久久亚洲色| 国产乱子伦手机在线| 欧美日韩理论| 日韩美毛片| 91网在线| 国产主播福利在线观看| 欧美一级在线| 首页亚洲国产丝袜长腿综合| 国产一级裸网站| 色有码无码视频| 日本在线亚洲| 深爱婷婷激情网|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久久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第一中文字幕| 欧美日本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中文在线二区三区免| 国产乱视频网站| 免费国产不卡午夜福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国产成熟视频在线多多| 国产系列在线| 久久免费视频播放| 日韩人妻少妇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第一区在线观看| 欧美亚洲中文精品三区| 五月天综合婷婷| 性色一区|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成网站| 国产哺乳奶水91在线播放| 亚洲人成影院午夜网站| 在线国产91| 久久亚洲综合伊人| 国产精品网拍在线|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一本久道久久综合多人|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欧美国产日本高清不卡|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精品国产毛片| 国产69囗曝护士吞精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啪精品视频| 色婷婷啪啪|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1| 欲色天天综合网|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中文|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丫丫一| 一级福利视频|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 成人永久免费A∨一级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欧美黄网在线| 在线精品自拍| 中日无码在线观看| 午夜视频www| 色综合久久综合网| 国产午夜福利亚洲第一|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视频| 国产91在线|中文| 国产日韩欧美精品区性色| 欧美成人一级| 成人在线观看不卡| 久久久久中文字幕精品视频| AV片亚洲国产男人的天堂| yjizz国产在线视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