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霞
(太原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由大學物理多媒體教學實踐所引發的思考*
張彩霞
(太原理工大學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文章從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傳統教學手段的優點出發,探討了在大學物理教學中如何把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手段相結合的問題,并簡單討論了運用多媒體應注意的事項.
大學物理;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
“多媒體”(multimedia),是指將文字、圖形、聲音、動畫、視頻等媒體和信息技術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傳播媒體.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化教育手段,并很快被引進大學物理教學中,對大學物理教學起著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其使用的必要性及優點這里就不再闡述,詳見文獻[1,2]),成為大學物理教學改革的手段之一,同時它對傳統教學手段也產生著巨大的沖擊.但是,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多媒體技術使用不當也會給物理教學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并由此引發了我們在大學物理教學中怎樣才能更好地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的探討.
作者采用多媒體教學已近8年,明顯感覺到學生對多媒體教學的熱情正在下降,這讓老師感到很困惑,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多媒體教學手段的反思.
實踐證明,并非所有課程的教學內容都有必要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其使用應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不應該“一刀切”、“一哄而上”.
信息量大是多媒體技術的特點之一,即多媒體教學在以生動、形象的視頻闡釋教學內容的同時容易出現講課速度快、信息量傳輸過大的問題.然而一個信息的接受是需要弛豫時間的,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是無限的,也不是在一堂課的時間內講的東西越多越好,可能事與愿違,學生的信息接受量沒有增加反而降低了.從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來說,接受新知識必須有一個思考、消化的過程,而且思維也不可能長時間保持高度集中,如果節奏控制不當,學生來不及思考,久而久之,必然會對物理和多媒體教學失去興趣,影響教學效果.因此,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要提高多媒體的教學效果,一定要解決好教師提供的信息量和學生接受的信息量之間是否等值的問題.
眾所周知,為使多媒體教室的大屏幕上圖像清晰,一般多媒體教室都配有比較厚的窗簾、教室的燈光也都比較暗,學生作筆記困難.再加上多媒體教學的信息展示量大和變換快的事實,學生來不及作筆記.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學生對課堂上老師傳播的知識進行有效地消化和吸收.
運用多媒體技術教學,有的教師授課只是照“本”(屏幕)宣科,這無形中忽視了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造成了“教師握著鼠標,學生盯著屏幕”的現象.學生成了觀光者,對課堂上所講的內容印象不深刻.這樣下去,不僅影響教學效果,而且也不利于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的訓練.
運用多媒體教學使教師大大減少了寫板書的機會,教師只要點擊鼠標就可以將一幅圖、一段文字顯示在大屏幕上,多媒體教學在節省時間的同時也大大加快了教學節奏.不僅如此,學生在記筆記、思考的過程中教師還會不停地講解或引入相關信息,但學生是不能一心多用的,往往是聽了看了記不下,記的過程聽不清.而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是需要一定時間的,這樣容易造成教師教學節奏相對于學生學習的節奏加快的可能,從而阻礙了學生對課堂上老師所講內容的深刻理解和準確掌握,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在多媒體的使用中,有不少教師把多媒體看成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靈丹妙藥,過多地追求和利用多媒體,無形中摒棄了很好的傳統教學手段.在實際的教學中,不少教師為了增大教學容量,把本來應該板書的內容,例如:重要定理、定律、公式等都事先輸入到計算機里,與推導過程、圖形、解釋說明等混在一起,忽略了內容的主次和詳略,阻礙了學生的接受和記錄,其效果往往會事與愿違.甚至個別教師只重視收集一些漂亮素材,編寫一份詳細綱要,不重視練習教學基本功、探究基本教學方法,認為只要是電腦高手,教學就能應付自如,這樣的課堂教學不管多媒體多么精彩都將是失敗的.
以上只是作者在多媒體教學實踐中的一些體會,希望在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過程中探討一個問題:如何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
教學風格因人而異,它折射出每個教師的教學水平、個性魅力、知識積累等諸多方面,形成學生推崇的、適合自我的、獨特的教學風格是教師多年努力、不斷提高的結果.好的教學風格的共同特點是能打動學生,為學生所喜歡.據傳當年梁啟超先生給清華大學的學生上課時講到關鍵處便成為表演:手舞足蹈,情不自禁,有時掩面,有時頓足,有時狂笑,有時嘆息;講到歡樂處則大笑,聲震屋梁;講到悲傷處則痛哭,涕泗滂沱.與梁先生相比,陳寅恪先生的講課則平實得多:在授課過程中盡管總是平鋪直敘,但聽者并不感到枯燥,因為講課的內容都是他的心得和卓見.據說1943年陳寅恪先生應成都燕京大學禮聘到國文系開課,燕大最大教室也人滿為患.因視力不佳,他上課不帶教案,鈴聲響后即就座,滔滔不絕地講述,引經據典全憑記憶口述,從不翻書.總之,不論什么樣的教學風格,能讓大教室人滿為患者肯定是最受學生歡迎的,這樣的教師才稱得上教學名師.而梁啟超、陳寅恪兩位前輩則不僅是名師也是國學大師,這樣驕人的風格,不論采用什么教學手段和技術都必須發揚光大.
傳統教學中教師所說的每一句話、寫的每一個字、畫的每一條線和每一幅圖都體現出教師的辛勞、智慧和治學態度,講述的思路,研究問題的方法,板書設計的功底等,都直接影響著學生,并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樣,無形地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使學生能更多地體驗到老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增強了師生間的親切感.
教學藝術表現在課堂氣氛控制、語言語調藝術、課堂教學的激情、粉筆字藝術、板書、繪圖藝術、語言表達功底和教學中的隨機發揮等方面.但是切記教學中搞笑不應成為目的.教學中詼諧幽默一定是建立在深厚知識基礎上,使用要恰當,要有利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愉悅心情的同時獲取知識,這些都體現出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而采用多媒體教學,這一點在某種程度上會受到程式化的制約.
運用多媒體是為了更好地解決在傳統教學中不能或難以解決的問題,并非所有教學內容都適合運用多媒體.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采用什么手段進行教學應是有針對性的、有選擇的,其原則:教學手段應針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相適應.第一,對學生能看得懂、通過自學能掌握的、社會實踐和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的、只需教師簡單講解便能融會貫通的知識,就不需要用多媒體教學而選用傳統教學手段.如:力學中講物體受力分析時,教學內容涉及的圖像都比較簡單,用傳統教學手段——黑板+粉筆,教師通過受力分析把研究對象所受的力一個一個地畫在圖上,既簡單又明了,同時又能讓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去分析和思考,否則將是“殺雞用牛刀”.所以,一定要從實際出發,結合教學內容,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教學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探索規律和啟發思維,只有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第二,對一些物理過程比較復雜、抽象的章節,選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就會變靜為動,變抽象為具體、直觀,極大增強課堂教學效果,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機械波部分介紹橫波的形成時,傳統的方法是用粉筆在黑板上畫出波源每完成振動的四分之一所形成的波形圖,并強調波動只是振動狀態的傳播,媒質中各質點并不隨波前進,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振動,可是總有一些學生認為波是媒質中各質點在波的傳播方向上移動而產生的.如果采用flash制作的動畫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演示,這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了,通過視覺的動態刺激,通過直觀的感受,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學生就會在腦海里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從而全面、深刻地掌握知識.
此外,在大學物理課堂教學中合理運用多媒體技術還需注意以下幾方面:第一,不能片面夸大計算機的作用,計算機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是否在教學中使用,應取決于教學要求,應以服務教學為出發點,以最大功效發揮多媒體作用、達到最優教學效果為宗旨.第二,不能以計算機模擬完全代替實物演示實驗,盡管計算機模擬可以帶給人更加強烈的視聽刺激、更為細膩的物理過程和更加直觀的結果分析,但它不具有實物實驗帶給人的真實空間感、實驗可信度,以及在實驗過程中產生的師生情感交流.只有恰當地將兩者結合,把計算機模擬作為實驗過程的再現,用于結果的分析、規律的總結等,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第三,處理好多媒體技術應用程式化和靈活性的問題.
多媒體技術應用在教學上,主要物化于各種電子課件上,表現在教學安排的程式化,這樣容易使課堂教學的靈活性受到影響,要求教師備課充分,隨時準備以板書彌補課件的不足,及時把物理學的最新成果、高新技術、最新突破適時、恰當地引入課堂,介紹給學生并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輔之以板書,使多媒體技術更好地與傳統教學手段有機結合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大學物理中的應用,是對大學物理教學方法和手段的一種改革和創新,要不斷地去研究和總結,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大學物理教學更好地服務.但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計算機在大學物理教學中不是萬能的,它所起的是輔助教學的作用,使用時要認識到其局限性;要根據教學內容,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教學方式、方法,綜合利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手段,取長補短、有機結合,只有把多媒體技術與傳統物理教學手段相結合,才能充分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綜合功能,取得最佳效果.多媒體物理課堂教學還剛剛起步,還有待于不斷地開發和完善才能達到成熟,重要的是不斷向前發展,如同一切新生事物的成長一樣,它是有遠大的發展前景的.
[1] 左淑華.多媒體技術應用于物理教學實踐的反思[A].物理與工程.2006年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92~94
[2] 孫光東.由大學多媒體教學實踐所引發的深入思考[J].物理通報,2006,(1):39~40
[3] 王石川.搞笑不應成為目的——大學老師應該怎么講課?[N].文匯報,2003,05~22(?)
[4] 俞曉鴻.引領與超越——全國物理課件評比四年回顧[J].中國電化教育,2003,(6):54~57
[5] 黃生功.淺談多媒體對物理教育的全方位滲透[J].物理通報,2005,(3):37~38
[6] 張欣卉,王保成,方延平等.大學物理課程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合理應用[A].物理與工程.2006年論文集[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89~91
2011-02-03)
張彩霞(1962年出生),女,山西聞喜人,太原理工大學副教授,從事大學物理和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