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良平
(文山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云南 文山 663000)
在經濟全球一體化、經濟政治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研討經濟社會發展是世紀之交的戰略性課題。根據中共云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提出的建設“兩強一堡”戰略,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已提升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題中之義。
文山州地處邊疆多民族地區,截止2011年底,全州總財政收入達48億4714萬元[1]。下轄8個縣(市)均為國家級貧困縣,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窮、山的貧困落后地區。
據統計,“十一五”期末,全州經濟實現翻番目標,完成地區生產總值329.85億元,比2005年增加179.57億元,年均增長1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1.03億元,比2005年增加188.75億元,年均增長26.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03億元,比2005年增加14.94億元,年均增長25.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3.64億元,比2005年增加90.24億元,年均增長21.9%;外貿進出口總額14587萬美元,比2005年增加11277萬美元,年均增長34.5%;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387.16億元,比2005年末增加255.36億元,增長193.5%,各項貸款余額271.75億元,比2005年末增加162.75億元,增長149.3%;單位地區生產總值綜合能耗下降15%,控制在“十一五”規劃預期目標以內[2]。從“十一五”期末的數據里,總結出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其主要表現為:(1)文山州的綜合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從2005年的179.57億元上升到2011年的329.85億元,增幅達13.3%,但與其他地區相比,經濟總量還偏低;(2)農村經濟獲得較快發展,農村居民人均家庭收入達2806元,“十一五”年均增幅達15.5%;截止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3864元,增長37.7%[3],但農業產業化水平還比較低;(3)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社會消費品和外貿出口分別達到143.64億元、14587萬美元,但工業規模還比較小;(4)公共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71.03億元,但制約發展的瓶頸仍然突出;(5)社會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但問題和困難仍舊不小;(6)邊疆社會政治總體保持和諧穩定,但影響穩定的因素日益增多。
“十二五”時期,既是文山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轉變發展方式、加快結構調整、促進科學發展,推進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擴大開放的重要戰略機遇期,還是民生改善、民族團結、邊疆安寧、社會和諧的促進期。在州情面前,州委州政府如何全面貫徹省委九代會精神,堅持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關鍵在于堅持省委省政府做出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決策。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必須把握州情,充分挖掘州內優勢條件,避其劣勢,走新型特色化的經濟社會發展道路。
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東南部,全州轄文山、硯山、西疇、麻栗坡、馬關、丘北、廣南、富寧1市7縣。根據文山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州總人口為3517941人,居住在城鎮的人口為989757人,占總人口的28.13%;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2532511人,占總人口的71.99%[4]。區域位置優越,東接廣西百色市,西連紅河州,北鄰曲靖市。州內麻栗坡縣、馬關縣、富寧縣的15個鄉鎮、249個村寨及1個國營農場與越南接壤,國境線長達438 km。州府所在地文山市距省會昆明市約335 km,東西橫距約255 km,南北縱離大約190 km。全州土地面積約有31456 km2,其中山區和半山區占總面積的94.6%。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文山州到1992年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改革開放,足足晚于內地14年時間。文山作為后起之秀,如何在科學發展觀、云南“兩強一堡”建設戰略的指導下,帶領全州人民實現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關鍵在于實施以服務本地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決策。
2.1.1 文化多樣性
全州居住著漢、壯、苗、彝、瑤、回、布依、傣、白、蒙古、仡佬等11個民族。文山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州總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501852人,占總人口的42.6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2016089人,占總人口的57.31%[4]。由于州內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形成了和睦相處、文化融合、習俗相彰的文化氛圍。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社會進步主要取決于“生產力的推動”、“需要和利益的驅動”、“人的能動性創造活動”三個方面。民族文化多樣性的格局,為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奠定了牢固的群眾基礎,有利于充分調動人民群眾能動性創造活動的發揮。
2.1.2 區位優越
文山州區位優勢明顯,東部與廣西百色市接壤,南部與越南接界,西部與紅河州相鄰,北部與曲靖市相連。麻栗坡縣、馬關縣、富寧縣的15個鄉鎮、249個村寨及1個國營農場與越南接壤,國界線約438 km。州府所在地文山市距昆明市約335 km;東距廣西省府南寧市約675 km,距最近海運港口廣西北海港約878 km;南距越南首都河內市約463 km,距越南河江省河江市約132 km,距越南老街省老街市170 km;西距紅河州蒙自市約128 km;西北距玉溪市約380 km;北距曲靖市約402 km;距貴州省興義市約363 km。這些區位優勢,必將為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勁的區位和交通大動脈的動力支持。
2.1.3 資源豐富
文山擁有得天獨厚的先天資源。州內北回歸線穿境而過,氣候適宜,資源豐富。據相關數據統計,州內生長著117種國家級珍稀林種,蘊藏著55種寶貴礦產。農業資源頗具特色,如文山三七、辣椒、八角、八寶米、草果、陽荷、烤煙、油桐、茶葉等聲名遠播。水利資源豐富,州內水資源總量達127.5億m3,水能理論蘊藏量323萬kw,可開發利用134萬kw。旅游資源豐富,擁有省級風景名勝區5處,比如老君山、丘北普者黑、廣南八寶、廣南壩美、富寧馱娘江、麻栗坡老山等著名景區。礦產資源儲量巨大,境內已被發現的礦產達11類,約有40余種,已探明儲量的45種礦產里,錳、銻、鋁、鎵、銦、水晶、沸石7種礦藏儲量居全省第1位,錫、鋅、砷、汞、鍺、鎘6種礦藏儲量居全省第2位。這些得天獨厚的先天資源,也必將為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充足的原材料。
2.1.4 處于發展的最佳期
2010年1月1日,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在南寧的建成,必將為文山州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國際大舞臺;2010年,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始啟動;2010年云南省八屆八次全會提出建設云南“兩強一堡”戰略;2011年5月,國務院出臺了支持橋頭堡建設實施意見,將云南對外開放提升到國家戰略;2011年11月25日至29日,云南省委第九次黨代會提出加快云南區域經濟大發展的任務部署;2011年7月,文山州頒布《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第十二個五年規劃》(2011~2015年)。這些戰略及區域經濟發展任務的部署,必將為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百年難遇的最佳機遇期。
2.1.5 無私奉獻的“老山精神”、勤干苦干的“西疇精神”
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從50年代的援越抗法、60年代的援越抗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對越南的自衛和防御作戰,文山州一直處于邊防作戰的最前沿。為了實現祖國領土的完整統一、為了全國人民的幸福安康營造穩定的國家邊防,全州各族同胞團結一致、齊心協力,同支援祖國邊防作戰的戰士們一起不畏艱苦、不畏犧牲,共同奮斗,最終贏得了邊疆的和平穩定。1987年9月31日,時任國防部長的張愛萍將軍登上老山主峰,揮灑寫下“老山精神萬歲!”的題詞。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薄一波同志也曾寫下“決死雄風今猶在,老山精神傳萬代”之絕句。無私奉獻的“老山精神”,從此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文山人開拓進取、銳意創新。此外,文山還有等、靠、要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疇精神”。西疇有首民謠說:“西疇山大石頭多,出門下坎又爬坡,旮旯耕作難度大,缺糧缺錢無水喝。”[5]在如此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西疇人民沒有氣餒,沒有向上級政府要政策、等政策、靠政策,而是振作精神,通過“苦熬不如苦干”、“搬家不如搬石頭”、“等不是辦法,干才有希望”的精神口號,經過西疇人民的踏實苦干、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依靠科技進步等手段,終于闖出一條巖溶山區脫貧致富的新路子。從此,“西疇精神”傳頌省州內外。在文山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刻,“老山精神”、“西疇精神”必將為文山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跨越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2.2.1 資金、人才緊缺
制約文山州經濟社會跨越發展的最大劣勢之一,就是缺乏資金和人才資源。由于文山州發展起步較晚、地處邊疆多民族地區、交通不暢、信息化程度低、投資環境差等原因,導致國內大型企業和外國企業來文山投資很少,即便來投資的也大多是迫于政府的行政命令。企業投資不多,政府財政收入勢必就少。而具有理性思維的高層次人才,其所圖的“所為、所用、所報”不能順利實現的前提下,他們必然會離而遠之。因此,資金和人才的雙重匾缺,成為制約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因素。
2.2.2 對外開放晚
由于歷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文山州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整整晚了內地14年。直到1992年,黨中央、國務院做出恢復文山建設的重要決定,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文山召開意義深遠的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現場辦公會議,由此,文山州才開始進入真正意義上的經濟社會發展時期。
2.2.3 公共投入不足
截止2011年,文山州的農村固定資產投資雖然逐年上升,農村投資在全社會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幅度也逐年增長,但是投資增量小,農村經濟發展與基礎設施的矛盾日益突出,導致農村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仍然較弱。“十一五”期間文山州水利灌溉程度年均增長僅為1.51%,水利瓶頸制約突出,工程性缺水問題嚴重,人畜安全飲水問題尚未根本解決,處于“雨養農業、靠天吃飯”的狀況[6]。農村公路等級化程度低,農村電價偏高,部分貧苦的山區還未全部實現通電。此外,農村生態狀況局部惡化,比如泥石流、滑坡、荒漠化等自然災害頻發,應急災害救助預案機制尚未健全。
2.2.4 資源布局分散
礦藏資源分布在州內1市7縣的688個礦點。人口居住呈現“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導致民族文化資源分布零散。旅游資源分布在1市7縣,由于公共交通不順暢,使得州內旅游資源的有效性發揮難于實現最優組合。
2.2.5 對外依存度低
對外依存度是一國進出口總額除以該國的GDP的比值,亦稱為“對外貿易系數”、“出口(進口)依存度”,它是各國廣泛用來衡量一國經濟對國外依賴程度的指標。根據文山州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數據,2011年實現進出口總額18211萬美元,2011年全州實現生產總值4013961萬元[3]。經過計算表明,以2011年12月31日人民幣對美元外匯牌價:100美元=630.09人民幣,換算18211萬美元=114745.7萬人民幣,114745.7/4013961=0.0286%。由此可見,文山州的對外貿易系數偏低。
在分析了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優勢與劣勢之后,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牢固樹立“貽誤機遇就是犯罪,堅持發展才是為民”[7]的觀念。在科學發展的道路里,要以州情為基礎,堅持在干好干實中謀發展;以適力節奏為基調,在努力干好干快中促和諧,實現文山州經濟社會發展的增長目標。
解放思想不僅是思想認識問題,也是發展思想和工作方法問題,更是發展的行動問題。因此,我們必須以解放思想為起點,將解放行動貫徹始終,在解放思想中體現科學發展觀。
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經濟社會的發展主要包括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等指標內容。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是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題和方向,工業化是現代化的核心、城市化的內涵、農業產業化的動力、社會文明化的靈魂,是推進生產生活方式變革、改變農耕社會的助推器和大熔爐[7]。因此,經濟社會發展的路徑選擇,首先必須加快縣域工業化建設,使工業經濟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主體。因為工業化不僅有利于提高縣域的城鎮化水平,實現縣域人口的集中安置和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還有利于調整縣域經濟結構。
經濟社會的發展,要在吸收其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經驗基礎上,堅持走特色化的經濟結構發展之路,即產業化、規模化之路。目前,文山三七、辣椒已成地方特色產業,但種植、加工、銷售的企業、公司、家庭作坊比較多,這些企業規模小、管理落后、科技創新力差、經營分散,導致產品種類單一,產品附加值低,市場競爭缺乏活力,假冒產品盛行,市場秩序混亂等劣勢。為此,政府必須采取政策加以積極引導和扶持,幫助同質化企業構建以資本為紐帶的商業合作,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管理要求,進一步完善企業產權的聯合、兼并、重組等產業制度。
[1]全州財政收支再創佳績[EB/OL].[2011-12-31].http://www.ynwscz.gov.cn/show.asp?id=1798.
[2]主要成就[EB/OL].[2011-07-13].http://www.ynws.gov.cn/Detail.aspx?ID=26721.
[3]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4-6].http://www.ynws.gov.cn/Detail.aspx?ID=29601.
[4]文山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解讀[EB/OL].[2011-12-05].http ://www.stats.yn.gov.cn/canton_model3/newsview.aspx?id=1401969.
[5]駱科才.“西疇精神”的啟示[J].今日民族,1996(8):40-41.
[6]譚春霞,楊愛民﹒文山州統籌城鄉協調發展調查報告[J]﹒文山學院學報,2011(2):104-110.
[7]劉榮,何敬中,楊志銀,蘭良平﹒中西部地區縣域經濟的包容性增長——以云南昆明尋甸縣為例[J]﹒學術探索,2012(5):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