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華,高矚,2,吉曉民
(1.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陜西 西安 710054;2.常州工學院,江蘇 常州 213002)
工業產品造型設計所反映的“社會現象”,不像繪畫、雕塑和文藝作品那樣可以刻畫和描寫典型事件或典型人物的生活而反映現實,不能去重現生活或憧憬未來。而是通過抽象的概括去反映一般的時代精神和社會物質文化生活的內涵,以及產品本身特定的內容、構造和趣味[1]。產品物質功能是通過一定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在審美活動中,形式限于內容作用于視覺并直接引起心理感受。產品設計是對產品造型的物質設計,它需要精神內涵的支撐方顯其情感與意義,達到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中國元素根植于民族文化的土壤,是中華文化的物質結晶,其“精華”在于對中國傳統元素“形”與“意”的提煉和傳達。它所反映的民族精神運用于現代產品設計中,實現最大程度的契合,將發揮出產品的使用價值與品牌傳達價值,是當代中國現代產品創新設計的方向。現今市場中很多產品的設計只是簡單地賦予中國元素符號,而未能從產品的語意、功能、形態和元素本身所傳達的信號等設計點出發進行充分考慮,從而導致一些“貼膏藥式”設計風格產品在市場中盛行,影響了大眾消費者的審美趨勢和使用體驗。也許這些“貼膏藥式”設計在市場中能獲得可觀的利潤,但這是商家盲目跟風的結果,是被媒體炒作的偽概念或是市場的主流設計觀,但是筆者認為屬于潮流行列中的主流設計并不代表是好的設計,因為評價一個設計的好與壞并不僅僅以市場獲得的利潤作為評價的唯一依據。
同濟大學殷正聲教授說:“設計有時候不只是形的問題,而是神的問題,形容易模仿,怎樣利用中國的元素進行再創作,需要對中國文化有很深的了解,才能做出精彩的作品。”[2]無獨有偶,楊守坤在《淺談中國元素在設計中的顯性和隱性》一文中指出,在設計過程中挖掘中國文化的精髓,靈活運用中國元素的顯性與隱性特征,并順應世界范圍的審美設計潮流,這是成熟運用中國元素的關鍵[3]。韓衛國等指出對于中國元素的運用要從三個方面入手——內外兼修,提煉概括;巧用寓意,善于想象;人文關懷,溝通心靈[4]。林偉還提出了中國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方法——移花接木,得意忘形,形神并舉[5]。
在中國元素與產品造型的契合設計實踐中,知名設計師陳幼堅以“融合中西”的方法設計了日本精工表廠的時鐘(圖1),造型以素凈的黑、白二色為基調,將傳統時鐘文字換成中國數字,將黑色的分針巧妙地重疊在數字刻度之上,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中國數字。指針造型的概念取材于書法的“永字八法”,再加上時鐘邊沿的紅色拓印,形成了書法的節奏與韻味。著名設計師葉宇軒的“Yehidea”茶器設計(圖2),其造型從大自然中索取自然純潔的形態,結合水滴的形態,打破了茶具的傳統設計表達形式,力求文化與形態相契合,形態中詮釋語言。“以茶會友”是一種中華民族美德,也是品茶的一種文化,設計將杯子分為三件,寓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主人對客人的尊敬,也是自身修養的表現。此外,成功的設計案例還有阿萊西推出的中國宮廷調味系列餐具,德國Dedon設計的太極八卦椅等。

圖1 日本精工時鐘 圖2 Yehidea茶具
從中國元素成功運用于造型設計的典范案例中可以得出,必須將中國元素符號與造型進行完美的形式契合,才能實現產品功能的展現以及寓意傳達和消費者情感塑造需求的表達。
產品設計是把某種產品或產品系統中不符合人的使用目的的因素除去,使之達到滿足人類生理和心理需求的最高目的,它是具體給予特定形的造型活動,是一種物質設計。產品的外部形態由一系列視覺傳達的形象符號組成,產品造型符號具有一般符號的基本性質,在構造上可以劃分為物質載體和人們間接表達的意義,它通過對產品使用者的刺激,激發其自身以往的生活經驗或行為體會相關聯的某種聯想,形成一定的概念及印象。其中,產品的形象符號表現主要指能對人們產生刺激的視覺、觸覺直至聽覺形象,是由產品的形態結構、色彩、激勵、肌理、裝飾等要素構成的產品整體形象,是一種認知的表達面[6]。
現代產品設計通過產品語意傳達給使用者,語意的傳達分為外在的和內在的兩種傳達方式。外在“形”的傳達是通過形態、色彩、質感等物質的表現,傳達產品的功能、材料、工藝、使用方法、同類產品的差異性和識別度。而內在“意”的塑造是建立產品品牌形象的內在表現,它反映了產品的精神內涵,幫助使用者區分產品的形象,實現情感深層次的溝通和交流。產品造型物質與精神的和諧統一、內外相融成為現代產品設計的表現特征,而基于中國文化的中國元素又為體現本土產品的精神意義提供了豐富的設計表現素材。
中國元素,是具有中國特色且能夠反映一定時代特點的色彩、形象、精神等,也可以是我國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民俗習慣等[7]。“凡是被大多數中國人(包括海外華人)認同的、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并體現國家尊嚴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號或風俗習慣,均可被視為中國元素。”[8]
中國元素來源于我國廣闊豐富的民族文化土壤,基于產品設計視角,可將中國文化劃分為以下幾個類別:(1)中國傳統的圖案(如:龍鳳吉祥圖、饕餮圖、回形圖、臉譜圖、太極圖等);(2)中國傳統的色彩(如:紅、黃等);(3)中國傳統的固有形態元素(如:故宮、長城、臉譜、唐裝、旗袍、上上簽、香爐等);(4)中國傳統的文化理念(如:天圓地方,道教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從這4個類別中可將中國元素歸類為3種表現形式:(1)平面二維元素;(2)特色形態元素;(3)文化理念元素。
敏感性系數表征變量的不確定性可能對因變量造成的影響的敏感程度(Mccuuen et al.,1974),可以用來衡量氣象要素對ET0變化的重要程度。通常將偏導數轉換成無量綱的形式:
平面二維元素、特色形態元素、文化理念元素是對中國元素的外化形式,各自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共融表達,所反映出來的精神意義應實現與物質設計的高度契合。
產品造型契合度也稱產品造型相似度,是產品設計符號與精神意義的相似度。受眾感知的產品精神意義包括類別、文化概念、造型特定聯想等能夠聯結產品外型與精神內涵的所有意義,它對現代產品創新設計至關重要。當兩者在屬性、利益或價值水平等都契合時,可以將產品的精神知覺品質及其聯想形象強化至產品造型上。
圖3是研究中國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契合的分析圖,傳統的中國元素符號印證了中國人長久以來形成的生活行為方式和信仰寄托,元素依靠人為載體在歷史更替互相作用的前提下形成中國特有的思想、行為生活風格,因此深入了解元素的形成以及元素所蘊藏的內涵作用于人們生活所產生的生活觀念顯得尤為重要。文化根植于人們的行為生活方式中,元素符號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簡單“貼膏藥”式的運用會割斷中國特有的行為生活方式,最終將導致文化斷層。元素符號是文化的表現載體,深入了解元素的寓意并將其與現代設計方式和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價值觀相融合,才能指導人們的消費生活理念,最終建立中國氣質的產品品牌價值體系。

圖3 中國元素與現代產品設計契合的分析圖
1.平面二維元素的設計表達
平面二維元素在現代產品設計中的契合不是簡單的賦予,而是運用抽象、概括、夸張、比喻等手法去提煉、簡化其固有視覺效果,與現代設計符號形成高度的融合,使元素在多維度的轉換中與產品的功能、形態和使用方式形成契合,使元素的語意與產品的精神價值相統一。主要表達方式為:
(1)維度的轉化——將平面的二維元素與產品的三維立體形態相合,維度的轉換旨在滿足產品功能的最佳體現,迎合使用者的使用習慣,達到形式與功能的高度統一。
(2)借“物”托“意”——將二維元素的使用與產品的使用方式、傳達的語意相結合,其中“物”指圖案、色彩、紙等平面二維元素。不同“物”所表現出來的寓意是不同的,各自具有獨特的精神寄托,“物”的寓意傳達要與產品本身所體現的語意相契合,而不是固有“物”寓意的簡單嫁接。元素的使用應該與現代產品設計找到契合點,即功能與元素的關聯性,形態與元素的匹配性,使用方式與元素的引導性,品牌價值與元素的識別性。
圖4的手柄設計從中國傳統的“回形紋”中獲取靈感,巧妙地將二維“回形紋”轉化成現代的三維形態,在功能上便于提取購物袋,又形同字母“e”,寓意“e”時代。一種元素的設計,兩種形式的表達,將中國古代傳統的圖案運用于現代產品的設計,達到產品功能與形式的契合。

圖4 “回形紋”手柄
2.三維形態元素的設計表達
形態的提煉不是簡單地對產品外觀進行二維或三維的表面裝飾,除了符合功能外,要傳達出其內在的精神涵義,以提升產品的存在價值。形態元素是古人生活信仰、審美趨向等多維載體,對于形態的提煉運用必須了解其固有形態下的信仰寄托,最終與產品傳達的精神文化理念形成契合。
(1)“形”與“功能”的契合——將傳統的形態元素抽象成為富有現代設計風格的特色形態,最終與產品功能和產品寓意形成契合。
(2)“形神”兼得——將傳統形態元素與現代設計手法相結合,提煉出符合時代的創新產品造型,并巧借傳統形態元素的寓意來表達產品的文化與特征。
圖5的LKK“上上簽”設計作品中,以“上上簽”來寓意中國的祈福文化,從原始的占卜到搖簽卜卦的儀式,中國人幾乎一刻也沒有與圖騰、祈福行為相離。LKK為牙簽盒,選取這樣一個別致的名字,正是期望它承載中國人對人生兇吉、仕途順逆于命運軌跡的先行體驗。“上上簽”隱隱傳達出某個深刻的意象,而這種意象恰取材于中國古代建筑天壇祈年殿的殿頂輪廓——中國祈福文化的代表性建筑[9],這種形態設計也在無形中迎合了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便于打開簽盒。

圖5 LKK“上上簽”
3.文化理念元素的設計表達
好的產品是有生命的,是可以與人互動的,使用者對之產生感情,這件產品所倡導的生活理念會把人的生活往積極的方面引導[10]。文化理念元素的運用是為了服務于產品存在的價值觀——生態環保觀、人文關懷、和諧共處等,是建立產品語意特征和使用情景,傳達給消費者一種消費和生活觀,可實現使用者與產品間情感的契合。
(1)變“理念”為“功能”——對文化理念的運用解決了產品存在的問題,得到了一種新的使用方式,反過來也表達了產品的語意與文化特征。
(2)“理念”與“現代設計觀”的契合——將傳統理念融入到現代產品設計流程中,可詮釋出產品的現代設計觀。
圖6所示的“Continue”插座設計以“Continue”——連續、不斷作為設計名稱,源自對傳統陰陽太極文化的深刻思考。“插頭”多于“插座”本來就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是可以合二為一的。就像陰陽兩個事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樣,“插座”本來就是“插”中有“座”,“座”中有“插”。因此,“Continue”體現出中國文化中崇尚“和”“合”的傳統理念。

圖6 “Continue”插座設計
圖7是筆者與高超設計師的作品,取名為“reborn”羽毛球,設計中運用了道教太極“一生二”的思想。傳統的羽毛球將球與羽毛連接在一起,不可分割。在生活中不難發現在打羽毛球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問題,羽毛球場上到處是打壞的羽毛球。但仔細觀察,一般是球沒壞,而是羽毛壞了。針對這個問題,筆者從實際情況出發,將羽毛球中的球和羽毛分開設計,一個球可以衍生出多個羽毛球(在肯定不影響羽毛球在空中滑落時的平衡性的條件下),解決現存問題的同時也迎合了人們綠色生活態度。“reborn”羽毛球設計在包裝時也減少了大量的空間,便于運輸和使用者的攜帶。

圖7 “reborn”羽毛球設計
上述三種中國元素的運用應與產品的語意傳達、消費者的使用情感相結合,要將其精髓運用到產品設計中,形成元素與元素之間的互融,最終體現于產品整個生命周期的過程。
圖8是筆者將本文的契合設計方法用于設計實踐中,在“中國無錫首屆國際工業設計大賽”中獲特等獎的作品,取名為“易印”。

圖8 “易印”設計作品
印信大約起源于中國春秋時期,是古代中國人廣泛使用的信息工具。這小小的物件不僅具有良好的實用性,而且還承載了更多的文化價值。面對21世紀的網絡化浪潮,人們一直在尋求將實體信息與虛擬信息相融合的載體。易印作為一款特殊的私人信息產品,它將二維碼技術與傳統印章的使用方式整合,使之成為了一種虛擬信息實體化書寫的工具。當用戶需要書寫任何信息時,只要在任何網絡設備(如iphone、ipad)的易印客戶端登陸鍵入內容,然后通過無線分享技術發送到易印產品上,形成二維碼,隨即就可以印在其他媒介上(圖9),其他用戶可以通過分析二維碼查看相關信息內容。筆者將古代印信的使用方式與現代二維碼使用形式相融合,保留了傳統工具的美學價值和使用習慣,同時也融入了現代科技手段,最終實現了網絡信息通過實體媒介的傳播。“易印”雖小但承載著深深的設計理念價值,陳文龍先生以及其他著名設計師給予了作品這樣的評價:兼具中國古典美學價值和工具理性,傳承傳統文化,符合現代科技潮流,同時作品不乏趣味性。
圖10是筆者在“和豐國際工業設計大賽”中獲優秀獎的作品,取名為“日照香爐生紫煙”加濕器。“日照香爐生紫煙”是對傳統家用加濕器的又一種思考,設計靈感來源于中國傳統元素“香爐”。“香爐”不但是佛寺中的佛門法物,也是華人家中必備的工具。從形式上看,香爐燒香時的煙與加濕器的濕氣產生的“煙”形式上融合,使加濕器的出氣管形態與香的形式形成了契合。“日照香爐生紫煙”加濕器的出氣口浮力底座的設計靈感來源于對中國傳統元素蓮花的形態與寓意,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表示純凈和斷滅的一個主要佛教象征,在產品的語意上表達了使用者清與靜雅的生活態度,在功能上加濕器的出氣口浮力底座隨著容器中水的變少而降低,同時加濕器的出氣管也隨之降低,與香燃燒時越來越短的形態形成契合。當完全看不到加濕器的出氣管時說明容器中的水已經蒸發完,起到提醒使用者加水的功能。

圖9 “易印”的使用方式

圖10 “日照香爐生紫煙”加濕器
現代設計在考慮產品實用性的同時,必須把握住產品所能傳達的情感和所蘊含的文化。現代產品設計強調中國元素與產品形態的契合,需要物質的產品設計與中國元素的精神內涵高度統一。中國傳統元素的綜合運用表達,可賦予產品新的功能、理念、寓意,同時給受眾對產品的人性進行思考的新型生活體驗。小設計,大思維,不僅僅局限于對中國元素的簡單粘貼式利用,當代設計師不僅要沿襲中國的傳統設計風格,在改變現有的“貼膏藥式”設計的同時,更要放眼世界的設計潮流,從而創造出基于中國元素的設計理念與品牌。
[參考文獻]
[1]楊正.工業產品造型設計[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2]蔣陸.中國元素在當代產品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服裝學院,2007.
[3]楊守坤,柳衛.淺談中國元素在設計中的顯性和隱性[J].設計藝術,2010(2):79-80.
[4]韓衛國,陳春蘭.中國文化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J].中國新技術產品,2010(22):142-143.
[5]林偉.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8.
[6]張凌浩.產品形象的視覺設計[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7]賈敏,鐘廈.中國傳統符號元素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J].科技致富向導,2010(24):321-331.
[8]劉祖瓊.中國元素在現代工業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武漢商業服務學院學報,2010,24(3):20-22.
[9]湯志堅,譚嫄嫄,李曉卿.世界經典產品設計[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10.
[10]楊猛,陸秋情.淺談如何在產品造型設計中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J].青年文學家,2011(17):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