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喜財,張 云
(1.黑龍江省水利沖填工程處,哈爾濱150008;2.國家林業局調查規劃設計院,北京10074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LUCC)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1],但傳統的利用變化信息獲取主要靠人工野外實地調查與測量,且該方法工作效率低,并且難以直接快速地反映土地資源利用變化現狀、空間分布、時空演變特征及其發展趨勢[2],然而遙感影像數據具有空間宏觀性、視角廣、多分辨率(光譜和空間)、多時相、周期性、信息量豐富等特點[3],可以快速、準確的發現土地利用變化信息,并為及時提供土地利用的變更信息,因此,RS影像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4],且遙感和地理信息相結合,目前已成為開土地利用變化研究不可缺少的重要技術手段。為此,本文以賓縣為研究區域,2005年的Landsat TM遙感影像為數據源,并對影像進行分析,研究其土地利用格局現狀及空間分布特征,以便為研究區域的土地可持續利用決策提供科學依據[5-7]。
賓縣位于黑龍江省南部,地處松嫩平原東部邊緣和張廣才嶺的交匯地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中間丘陵起伏,平均海拔480 m左右,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氣候特征,是黑龍江省主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在遙感軟件ERDAS IMAGINE 9.2的支持下,對圖像采用4、5和3波段假彩色合成,以1:50000地形圖為地理參照,采用二次多項式的幾何校正方法,完成對2005年Landsat TM遙感圖像的幾何校正,并保證控制點(用GPS)誤差在1個像元以內,并利用行政邊界完成遙感圖像的裁剪,參照土地利用和外業調查的基礎上,根據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自身特點,對遙感圖像監督分類獲取土地利用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拓撲處理,分為6種類型,分別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
基于ArcGIS9.2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統計如下(見圖1):耕地在賓縣所占面積最大,為2 289.00 km2,占研究區總面積的59.56%,處于優勢地位,反映出以農業為主的產出結構。由于耕地受人類活動、自然因素影響較大,主要分布在中部丘陵地帶和北部沿江河谷平原區,主要分布在坡度<8°的土地上,其中68.29%分布在坡度<3°的平地地上;>25°的陡坡上仍有耕地分布,說明仍需繼續推行退耕還林等農業生態政策,林地面積為1 215.98 km2,占總面積的31.64%,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區,在3°~15°的緩地和緩坡上分布最廣,共占總面積的73.35%;在>15°的土地上,林地為最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一方面說明林地空間分布適應性較強,也表明了坡度較大,開發難度越大,人類的活動范圍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林地面積大量的分布,此外退耕還林的生態措施也是林地面積大量存在的一個原因。水域面積為190.90 km2,占總面積的4.97%,是研究區域的第三大土地利用類型,其面積數量的大小主要受季節性降雨的影響;草地面積為14.79 km2,占總面積的 0.38%;;建設用地面積為123.86 km2,占總面積的3.22%;未利用地面積為8.51 km2,占總面積的0.22%,主要受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水域、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多集中在平地、平坡、低海拔區域上。總體而言,研究區域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積之和所占的比例為91.58%,反映出該區域的土地利用結構以農林牧業生產為主。

圖1 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圖
通過對研究區域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得知研究區域的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問題,其主要表現為部分耕地還分布在坡度>25°的區域,說明該地段還存在毀林開荒的現象,仍需加大力度推行林業生態政策,此外在野外調查中發現,部分草地和未利用地(濕地)被開墾為耕地,說明人們為了追求一定的經濟利益,加大了對該地類的干擾活動,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一定的破壞。此外,草地面積過于偏小,也再一定程度上表明農、林、牧等用地比例不合理外,其種植業內部的比例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大豆的種植面積過大,比例不協調。
地理信息系統結合遙感技術是目前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的有效手段,能夠大大提高土地利用變化信息的準確性和及時性,對實現土地資源管理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8],將在國土資源管理、土地動態監測中發揮重大作用[2]。
[1] 陳百明,劉新衛,楊紅.LUCC研究的最新進展評述[J].地理科學進展,2003,22(1):22-29.
[2] 劉銳,陳毓齡.RS和 GIS技術在土地利用動態監測中的應用[J].測繪通報,2011(5):76-79.
[3] 梅安新,彭望碌,秦其明,等.遙感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 劉招寶,劉小春.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調查中的應用[J].現代測繪,2011,34(4):49-51.
[5] 陳國強,,陳鵬.海灣型城市土地利用動態演變及其生態環境效應研究[J].水保保持研究,2008,15(3):26-30.
[6] 王瑞燕,趙庚星,周偉,等.土地利用對生態環境脆弱性的影響評價[J].農業工程學報,2008,24(12):215-129.
[7] 岳書平,張樹文,閆業超,等.公主嶺市土地利用變化的生態效應研究[J].資源科學,2006,28(6):161-166.
[8] 王晏.遙感技術在土地利用現狀更新調查中的意義[J].黑龍江國土資源,2006(6):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