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曲 星 蘇曉暉 李 靜/文
國際輿論中的中國國家形象
■ 曲 星 蘇曉暉 李 靜/文
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作為發展中大國,中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逐步完善,經濟持續較快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國際社會貢獻越來越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彰顯出強大的生命力。由于西方媒體囿于意識形態偏見,戴著有色眼鏡觀察解讀中國,且西方幾大主流通訊社發出的新聞占了每日國際信息流通量的80%,因此國際媒體中的中國國家形象仍非常復雜甚至負面。
盡管西方傳媒惡意攻擊中國的政治制度、渲染中國的社會問題,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中國崩潰論”等各種負面涉華論調,但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和國際影響力上升的客觀事實畢竟無法抹殺,近年來另一種聲音已開始出現。通過對近年來國際主流媒體涉華報導和主要民調機構研究報告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國際輿論對中國形象的描繪開始出現“兩分法”的發展趨勢。但從總體上講,中國要建立一個客觀友善的國際輿論環境,要在國際社會形成自己道義上的感召力和形象上的親和力,任務還相當艱巨。下面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環保等領域加以介紹。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幾代中國人外爭獨立、內爭民主,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和斗爭。至新中國成立后,才逐漸摸索形成了以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特征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60多年來,這個體系保障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為中華民族的復興和經濟騰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沒有這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主政治體系,中國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發展,這已經是歷史的事實。但西方囿于意識形態的偏見,把自己的制度作為判斷民主的唯一標準,歪曲和詆毀中國政治制度,給中國扣上“不民主”的帽子。
2005年9月,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態度項目(PIPA)和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聯合進行民意調查,對14個國家的民主程度進行打分(分值從低至高為0-10)。中國得分為1.9,位居倒數第二,僅高于伊朗(1.7),不但無法與加拿大(7.1)、英國(6.8)、美國(6.2)、瑞典(6.2)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甚至低于巴基斯坦(2.3)、伊拉克(2.3)、阿富汗(2.6)、埃及(3.5)、土耳其(3.6)、印度(4.0)等發展中國家。[1]影響頗大的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一直將中國歸入“不自由”國家行列。[2]西方聲稱中國的黨政制度缺乏透明度,控制著經濟和市場自由,稱共產黨是精英政黨,在7500萬名共產黨員中,三分之一是成功的企業家,三分之一是大學畢業生,四分之一是專業人士。中國利用制度的不透明性來淡化問責制度,掩蓋薄弱環節等等。[3]中國的法治也是西方媒體重點攻擊的目標。西方將中國法治狀況定義為“不健全”,稱中國法官和律師受教育程度低,中國人很少打官司,法律法規故意含糊其辭。西方媒體還熱衷于渲染中國政府控制信息流通,進行新聞審查,限制新聞自由。[4]
與此同時,西方媒體不得不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中國的發展模式,承認中國存在某種“中式民主”。西方不得不承認,中國的發展道路引起了世界關注,得到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擁護;承認中國近30年來年均10%的經濟增長及在金融危機中的良好表現,使“北京共識”和“中國模式”得到許多發展中國家的認可,并被視為“華盛頓共識”和“西方模式”的替代品。[5]
國際媒體注意到,中國人越來越多地居住在他們想居住的地方,出國旅行的人數不斷增加,財產權得到更多法律保護,人們可以利用手機和互聯網進行通信聯絡或尋找信息。[6]民調顯示,中國民眾各個方面的滿意度都較高。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08年7月發布的中國民意調查報告,81%的中國人滿意自己的家庭生活,其中14%表示“非常滿意”;64%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工作感到滿意;58%的中國人對自己的家庭收入感到滿意。皮尤2008年12月公布的世界民情項目調查結果顯示,多達86%的中國人對自己國家的發展方向感到滿意,是受調查的24個國家中滿意程度最高的。皮尤2010年6月的報告顯示,調查涉及的22個國家中,有19個國家的大多數民眾對本國的發展方向不滿,其中包括英、法、德、美等發達國家,而中國只有9%的民眾對本國的發展方向不滿,遠低于其他國家。
輿論也肯定近十年來中國在引入大陸法系上取得了顯著進步,稱盡管該進程剛剛開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然而發展趨勢令人鼓舞。中國正進一步開展“司法改革”,緩解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推動經濟發展。[7]信息流動更為通暢,有利于公眾維護權利、表達不滿。西媒注意到在中國只有少數人抱怨網絡監管。皮尤于2008年3月公布的2000—2007年對中國網絡使用者調查結果顯示,80%的受調者認為應該對互聯網進行管理和控制。[8]
西媒也承認,中國雖與西方在意識形態方面分歧明顯,但在外交和貿易活動中,能把意識形態放在一邊,堅持不干涉內政原則,不要求其他國家實施內部改革。[9]有西方專家提出,中國崛起有助于鞏固世界多極化,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為均衡。中國不謀求霸權,也不會將自身模式強加于人。[10]
國際輿論普遍關注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外國媒體密集報道中國經濟總量、外匯儲備、引進外資、對外投資等方面的相關數據。中國GDP于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自2006年起,中國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外匯儲備國。[11]至2010年2月,中國外匯儲備達2.4萬億美元,占全球總儲備的30.7%,遠高于八國集團1.24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總量。擁有1萬億美元儲備的日本是繼中國之后的第二大外匯儲備國。美國2010年初的外匯儲備為454億美元,只比尼日利亞多幾十億美元。[12]
2007年4月,“世界公眾輿論”網站和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合辦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15個受訪國家中,8個國家的絕大多數被調查者認為中國經濟將趕上美國,另有5個國家持此觀點的人雖不占絕對多數但相比其他國家占比例最大。美國媒體發表這項調查報告時,特別引用幾組數據來證明中國經濟將趕超美國:中國2007年第一季度經濟增長達11.1%,而美經濟增長只有1.3%;中國將在2010年超過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消費品市場;中國鋼鐵產量已經超過了美日總和;中國成為世界商品的最大生產或加工組裝基地,商品的供應鏈從東京一直延伸到孟買市場,并擴展到世界各地。[13]2009年皮尤公司調查結果顯示,44%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而只有27%的人認為美國是第一強國。[14]皮尤2010年公布的一項在20國進行的民調結果顯示,從2008年到2010年,認為中國是頭號經濟體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別是20%、26%和31%,而認為美國是頭號經濟體的比例則遞減,分別為50%、48%和43%。
部分媒體也注意到中國GDP人均水平落后。2010年8月,美國《新聞周刊》推出的“全球最好國家排名”中,中國名列第59,處于中下游位置。該媒體指出,主要原因為:中國雖經濟總量大,但人口眾多,人均GDP低;貧富差距大,基尼系數為0.415,多達36.28%的人口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根據世行2005年數據)。俄羅斯《專家》周刊2010年3月亦發表文章稱,2009年中國按購買力平價折算的人均GDP為6500美元,排在世界第127位,不及墨西哥的一半、美國的七分之一。如果要在這個指標上趕上日本,中國經濟還要以每年7%的速度連續增長25年。
西方媒體熱衷于渲染中國經濟在全球“快速擴張”,搶占別國市場。2009年,中國以12016億美元的出口總額超過德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到2016年,中國有望超過美國成為第一大貿易國。中非貿易額已突破1000億美元。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沙特最大石油客戶和日本、南非及巴西的最大貿易伙伴國地位。近年來,中國在綠色能源領域利用“不公平競爭手段”擠壓西方企業。西方太陽能企業受到信貸危機重創,而中國公司能夠從國內銀行獲取近乎免費的信貸,并借機推動太陽能電池板市場零售價大幅下降,搶占國際市場份額。[15]
另外,西方媒體還影射中國的經濟發展威脅到了西方經濟體系。稱來自中國的大量出口對發達國家本地工業形成了沖擊。稱中國進行不公平競爭,完全依靠大規模剝削勞動力才得以延續,由此造成了大量“現代奴隸”。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人民幣幣值被低估應為西方貿易逆差、失業等問題負責。[16]
“中國軍事威脅”在西方輿論中影響頗廣。西媒稱中國對外公開的軍費僅次于美國、排名世界第二。除公布的預算之外還包括相當數額的軍事相關經費。美歐的軍事機構普遍認為,這種“隱形的國防開支”相當于已公布數字的1.5至3倍。[17]“中國軍事威脅加劇”被認為是美國重返亞洲、戰略東移的重要動因之一。日本媒體特別強調,中國空軍實力增長速度在亞洲國家中最為突出,而海軍正從“近海防衛”向“遠海防衛”轉變。[18]中國的“太空戰略”也受到廣泛關注。中國的航天活動被指責為“帶有濃厚的軍事色彩”。2007年中國擊毀廢棄在軌衛星的外空試驗引發諸多非議。歐盟認為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包含軍事用途,考慮停止在伽利略衛星導航項目上與中國合作。[19]且網絡成為新的“戰場”,美擔心中國利用美“網絡軟肋”挑戰其信息優勢和對戰場的控制權。
澳大利亞經濟與和平研究所(IEP)設定了“全球和平指數”、用以評估國家和地區的和平程度及生活穩定程度,在這項指數排名中,近年來,中國的和平度逐漸下降。2007—2009年,中國排名分別為第60位、第67位、第74位,2010年和2011年位居第80位。和平度下降的主要理由是中國軍備不斷增加。[20]皮尤調查2007年統計結果顯示,韓國、法國、日本、德國民眾認為“中國軍事力量增長是壞事”的比例分別高達89%、84%、80%和77%。[21]2010年,這四國的數據仍然居高不下,分別為86%、87%、88%和72%。此外,發達國家對中國掌握軍事資源表示擔憂。美指責中國壟斷了97%的稀土資源,直接影響其尖端武器制造業。[22]
在炒作“中國軍事威脅”的同時,部分媒體也提出了關于中國軍事實力和軍事透明度的相對客觀的看法。認為中國軍力盡管獲得了長足進展,但面臨發展瓶頸,尚未達到可與美國抗衡的地步。中國軍隊現代化的主要障礙是裝備來源單一,俄羅斯幾乎是中國唯一的武器供應國。[23]中國在增加軍事信息透明度、同其他國家軍方增強聯系方面有所進步。例如,中國開放國防部網站的舉措得到西方媒體一定程度上的肯定。[24]
西方特別關注中國在航天、清潔能源等領域取得的成就。西方媒體大量報道中國2003年的首次載人飛行、2005年的第二次載人飛行和2008年的“太空行走”,稱中國在航天領域實現了歐洲尚未實現的目標。2011年11月中國進行的飛船與目標飛行器的首次交會對接,西方認為這一突破使中國在建立有駐留人員的長期空間設施方面向俄羅斯和美國又靠近了一步,為中國在2020年前建立一個60噸的軌道綜合設施打下基礎。中國的外空計劃正在高密度發展。中國正在海南島文昌市附近建造第四個航天發射場,而這里恰巧是中國龐大的海軍力量發展的重點地區。中國現在使用的三個發射中心都在內陸。海南的發射場將是中國的首個沿海發射場,有助于中國在全球商用衛星發射市場上攫取更大的份額。[25]
中國已開始在電信、太陽能板、高鐵、電網等關鍵領域向歐洲和美國的競爭對手發起了挑戰。最讓歐洲和美國擔心的是中國的學習速度和在高技術方面的進步速度。2009年中國機械產品出口已經超過德國50%,而在2007年,德國還控制著這一領域。在高速鐵路方面,中國已經開始與德國的西門子和加拿大的龐巴迪公司展開競爭,并在巴西、沙特等國家占領市場。[26]
西方還關注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內的投入。皮尤2010年3月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過去五年中,中國在清潔能源領域的投資和融資增長了148%,高于美、英等國增速。[27]2011年皮尤慈善基金會發表的清潔能源報告指出,在2010年,中國對清潔能源領域的私人投資增長39%,達到544億美元,創下世界紀錄。此外,中國還是世界上風力渦輪機和太陽能電池組件的主要生產國。2009年,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清潔能源裝機容量最大的國家。[28]英國石油公司2011年發布的世界能源統計報告指出,2000—2010年,中國的風力、太陽能和生物燃料發電量增長了1545%。[29]
與此同時,國際媒體也強調,中國科技綜合水平與西方還存在相當大差距。中國在知識、經驗和技術基礎等方面尚不足以實現突破,短期內無法趕上西方,也不能擺脫技術上對西方的依賴。在很多領域,中國甚至還無法與包括印度在內的某些發展中國家相比。[30]
中國在環境保護和節能減排方面歷來備受詬病。外媒稱中國的自然資源被野蠻利用。中國工業生產比發達國家的水電消耗高,危害性最大的工業生產基本上沒有配備清潔系統,每年工業廢水排放超過300億立方米。中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居世界倒數第二,半數大城市出現水荒,經濟每年因此損失112億美元,地下水資源已基本耗盡。中國空氣污染嚴重,肺癌發病率位居世界前列。近年來中國汽車數量以驚人速度增長,國產汽車環保標準落后西方20年,所用燃油是劣質重油,汽車因此成為主要污染源之一。[31]2000—2010年,中國新增燃煤發電量達到4200太瓦,相當于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84倍。在全球煤炭消費總量中,中國占48%。[32]
西媒稱中國環保發展前景堪憂。為保證經濟高速發展,實現當前尚未完成的城市化,并考慮到較大的貧困人口比例,中國在相當長時期內無法改變原有的經濟增長模式,無法實現工業全面轉用更高技術或環保設備。西方還指責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沒有在氣候變化問題上承擔相應責任。西方批評中國提出的“共同而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指責中國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會議上阻撓通過相關方案,是“挾持會議的國家之一”。[33]
但西方媒體也注意到中國在環保方面的努力和民眾環保意識的提升。2009年,世界銀行委托“世界公眾輿論”網站對15個國家13518人進行調查,結果顯示,8個國家的多數受調者愿意為應對氣候變化接受相當于其人均GDP 0.5-1.0%的能源和其他貨物的提價;6個國家愿意接受1.0%的提價幅度,其中,中國表示同意的受調者比例最高,達68%。[34]
沒過一會兒,大家都來了,小丁打開門,大家走進商店,男人們開始卸下門和窗戶上的木板,女人們開始灑水,掃地。
西方媒體普遍認為,中國影響力上升但尚未承擔應有責任。美歐多家研究機構聯合發布的年度報告《跨大西洋趨勢2010》指出,只有20%以下的美歐受調者認為,中國在處理國際危機、減貧、應對氣候變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53%的美國人承認與中國有共同利益,可以與中國在國際問題上進行合作,但高達63%的歐洲受調者認為中歐之間存在價值觀差異,無法進行國際合作。[35]
西方認為中國的軟實力在增強,但改善形象作用有限。2009年,美國芝加哥全球事務學會公布了關于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軟實力調查結果。在韓、越、印尼對中國經濟、文化、人力資源、政治和外交五個指標的評價中,除印尼和越南認為中國在文化領域軟實力名列第一外,對中國在經濟、人力資源、外交和政治方面的軟實力評價都低于美國和日本。[36]斯科爾科沃——安永新興市場研究所根據其設定的指數,對各國軟實力進行打分并排名。2010年的排名中,位于前七名的都是經合組織國家,即美國(87分)、法國(49.5分)、德國(43.2分)、英國(43分)、加拿大(39分)、意大利(32分)和日本(31.8分)。中國的分數(30.7分)低于上述發達經濟體,盡管高于印度(20.4分)、俄羅斯(18分)、巴西(13.8分)、土耳其(12.9分)、墨西哥(11.5分)、南非(10.3分)等新興市場國家,但該研究機構的學者指出,中國在新興市場陣營中的排名主要得益于其跨國公司的發展與受矚程度、得到發展的旅游業及其大學的迅速擴展與排名的提升。盡管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不斷增加,政治影響力也有所提升,但中國的軟實力分數卻未呈現線性上升趨勢:2005年為31.1分,2006年為32.2分,2007年為32.2分,2008年為32.2分,2009年為33.7分,2010年為30.7分。[37]
外媒還注意到,中國運用“軟實力”尚面臨一系列問題:中國還沒有形成一套綜合與連貫的國家軟實力戰略,其軟實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臨時采取和反應性的,用以反駁“中國威脅論”和改善中國在國外的形象。[38]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中國正面形象的建立與實力上升和國際影響力擴大不成正比。西方國家對華好感度普遍低于發展中國家。2005年起,中國開始被列入美國皮尤研究中心每年進行的全球形象調查。幾年來的調查結果顯示,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亞、俄羅斯、尼日利亞、肯尼亞等國對中國好感度相對較高且波動較小,都保持在40%以上,巴基斯坦對華好感度甚至高于70%。而歐美國家,尤其是美國、西班牙、法國、德國對華好感度較低且波動很大。2008年法國只有28%的受訪者對中國有“好感”,而2007年曾一度達到過47%。西班牙、德國、波蘭對中國持贊成觀點的人都少于三分之一。[39]蓋洛普公司2008年4月公布的關于中國“領導力”的調查顯示,歐洲和美洲認可中國“領導力”的比例分別只有21%和24%,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比例則為57%。但同時應看到,撒哈拉以南地區民眾對美、英、德、法、日等其他為其提供援助和投資的國家的認可比例也都較高,對美認可度甚至達到62%。[40]在BBC對中國印象的民意調查中,2005年,認為中國發揮積極作用的比例為49%,2006年為39%,2009年下降到34%。2010年小幅回升,為41%。[41]美民眾對中國崛起心態復雜。2007年“世界公眾輿論”網站和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合辦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調查涉及的18個國家中,認為中國崛起“將有負面意義”的人約有三分之一,在大多數國家里,多數人認為中國崛起的結局將是復雜或積極的。60%的美國人認為中國崛起不可避免,半數人認為這一前景“既非正面也非負面”。[42]
綜上所述,盡管中國的發展成就受到廣泛關注,中國對國際社會的影響和貢獻也越來越大,但在當前的國際輿論中,對中國形象的塑造負面仍多于正面。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深思。中國應進一步重視國際輿論,在處理好國內事務的同時,有針對性地加強自己國際形象的塑造,加大公共外交力度,讓世界了解一個更加真實的中國。
(第一作者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第二、三作者單位: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
(責任編輯:魏銀萍)
[1] “Americans on Promoting Democracy”, the Chicago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 Program on International Policy Attitudes (PIPA), 25 September 2005, http://www.pipa.org/OnlineReports/AmRole_World/ Democratization_Sep05/Democratization_Sep09_ rpt_revised.pdf
[2] Freedom House, Freedom in the World 2011: The Annual Survey of Political Rights and Civil Liberties, November 23, 2011.
[3] John Lee, “Soft power, hard choices”,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4 April 2009, http:// www.smh.com.au/world/soft-power-hardchoices-20090403-9qij.html
[4] “Debunking Myths about China's Legal System”, Bloomberg Businessweek, 29 November 2007, http://www.businessweek.com/globalbiz/ content/nov2007/gb20071129_851610.htm
[5] 中國內外對“北京共識”的看法有所不同.日本:富士產經商報,2010-3-23.
[6] Howard W. French, “Despite Flaws, Rights in China Have Expanded”, the New York Times, 2 August 2008, http://www.nytimes.com/2008/08/02/world/asia/02china.html?ref=howardwfrenchfrench ; Martin Jacques,“Don't judge China by our standards”, the Independent, 1 August 2009, http://www.independent.co.uk/opinion/commentators/ martin-jacques-dont-judge-china-by-ourstandards-1765901.html
[7] “Debunking Myths about China's Legal System” (note 4).
[8] Deborah Fallows, “Few in China Complain About Internet Controls”, Pew Internet & American Life Project, 27 March 2008, http://pewresearch.org/pubs/776/china-internet
[9] Stefan Halper, the Beijing Consensus (Basic).
[10] 我認為未來幾年對于確定中國的方向至關重要.西班牙:起義報,記者對西班牙中國問題專家胡利奧·里奧斯的專訪文章,2012-2-10.
[11] 中國急劇變化的五年.新加坡:聯合早報,2006-12-13.
[12] 亞歷山大·科克沙羅夫.不狂熱的霸權.俄羅斯專家周刊,2010-03-29.
[13] 18國民調顯示多數人不擔心中國崛起.環球時報,2007-06-01.
[14] “U.S. Seen as Less Important, China as More Powerful”, Pew Research Center for the People & the Press, 3 December 2009, http:// pewresearch.org/pubs/1428/america-seen-lessimportant-china-more-powerful-isolationistsentiment-surges
[15] Ambrose Evans-Pritchard, China powers ahead as it seizes the green energy crown from Europe, 23 Aug 2009, http://www.telegraph.co.uk/finance/comment/6077374/ China-powers-ahead-as-it-seizes-the-greenenergy-crown-from-Europe.html
[16] 埃克托爾·戈麥斯·皮諾斯,哈科沃·內格魯埃拉·阿韋拉.中國在西方的形象:真實還是片面.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2012-01-15.
[17] 島田學.中國增加軍費引起周邊各國警惕.日本經濟新聞,2012-03-05.川越一.中國軍費實際可能是公布數字的3倍.日本:經濟新聞,2012-03-05.
[18] 中國轉向“遠海防衛”.日本:讀賣新聞,2010-03-30.
[19]中國有可能被攆出伽利略計劃.德國:金融時報,2010-03-26.
[20] 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 Global Peace Index 2007, Global Peace Index 2008, Global Peace Index 2009, Global Peace Index 2010, Global Peace Index 2011, http:// en.wikipedia.org/wiki/Global_Peace_Index
[21] Andrew Kohut, “How the World Sees China”,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11 December 2007, http://pewresearch.org/ pubs/656/how-the-world-sees-china
[22] “Obama More Popular Abroad than at Home, Global Image of U.S. Continues toBenefit” (note 10).
[23] 阿季利·卡烏克諾夫.戰略伙伴的后方.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專家周刊,2008-09-08.
[24] 更開放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卡內基中國透視月刊,2009,8.
[25] Radhakrishna Rao, “China in Outer Space: A Strategy for Global Supremacy?”, website of the Institute of Peace and Conflict Studies (IPCS), 3 January 2012, http://www.ipcs.org/article/china/ china-in-outer-space-a-strategy-for-globalsupremacy-3547.html
[26] 瑪利亞·埃斯佩蘭薩.中國奇跡的新階段.西班牙:世界報,2011-01-21.
[27]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 Growth, Competition and Opportunity in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G-20”, Mar 2010, http://www.pewtrusts.org/uploadedFiles/wwwpewtrustsorg/ Reports/Global_warming/G-20%20Report.pdf
[28] The PEW Charitable Trusts, “Who's Winning the Clean Energy Race? 2010 Edition: G-20 Investment Powering Forward”, March 2011, http://10.10.4.5/download/9406110/10781895/5/ pdf/66/113/1331122802754_881/G-20Report-LOWRes-FINAL.pdf
[29] Steven F. Hayward,“China, and Overdone Green Energy Hysteria”, website of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27 July 2011, http:// www.aei.org/article/energy-and-the-environment/ alternative-energy/china-and-overdone-greenenergy-hysteria/
[30] 帕維爾·貝科夫(同注釋24)。
[31] 奧莉加·弗拉索娃.中國的老大難問題.俄羅斯專家周刊,2010-03-29.
[32] Steven F. Hayward (note 37).
[33] Mark Lynas, “How do I know China wrecked the Copenhagen deal? I was in the room”, The Guardian, 22 December 2009, http://www.guardian.co.uk/environment/2009/dec/22/ copenhagen-climate-change-mark-lynas
[34] “Public attitudes toward climate change: findings from a multi-country poll”,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the World Bank, 3 December 2009, http://www.worldpublicopinion.org/pipa/pdf/ dec09/ClimateChange_Dec09_rpt.pdf
[35] “Transatlantic Trends 2010”, A project of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Compagnia di San Paolo, with additional support from Funda??o Luso-Americana, Fundación BBVA, and the Tipping Point Foundation, http://www.flad.pt/documentos/1284748741S1vIJ9ab1Bq18RQ0.pdf
[36] Christopher B. Whitney & David Shambaugh, “Soft Power in Asia: Results of a 2008 Multinational Survey of Public Opinion”, the 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 in partnership with East Asia Institute, http://www.thechicagocouncil.org/UserFiles/File/POS_ Topline%20Reports/Asia%20Soft%20Power%20 2008/Chicago%20Council%20Soft%20Power%20 Report-%20Final%206-11-08.pdf
[37] Peter Johansson, Seung Ho Park and William Wilson, “Guest post: the rising soft power of the emerging world”, Financial Times, 19 December 2011, http://blogs.ft.com/beyondbrics/2011/12/19/guest-post-soft-power-inthe-emerging-world/#axzz1on8nwfa3
[38] William S. Cohen, Maurice R. Greenberg,“Smart Power in U.S.-China Relations”, a Report of the CSIS Commission on China, 4 March 2009, http://csis.org/files/media/csis/pubs/090309_ mcgiffert_uschinasmartpower_web.pdf
[39] See Global Attitudes Survey 2006-2010, the 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
[40] “China's Leadership Better Regarded Outside the West”, Gallup Poll, 29 April 2008, http://www.gallup.com/poll/106858/chinasleadership-better-regarded-outside-west.aspx
[41] See BBC Poll: Attitudes towards Countries 2005-2010.
[42] “World Public Opinion 2007” (note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