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守亮/文
我的德國印象
■ 孫守亮/文
應德國社民黨和艾伯特基金會邀請,我于2012年年初在德國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考察。在德期間,我走訪了社民黨總部及黑森州和薩克森州地方組織,與社民黨干部和普通群眾廣泛接觸,觀察聯邦議院和州議會討論及決策過程,并在各地參觀了多家企業,在此基礎上獲得了許多體會和感受。
一、“中國因素”上升,德國各界對中國的興趣不斷增加,但對華認知還存在很大偏差
2004年我第一次去德國時感覺到,當時中國對德國經濟界而言主要是巨大的產品銷售市場,在德國人心目中更多的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東方文明古國和旅游目的地。八年間,隨著中國的快速發展,中德實力對比發生了巨大變化,2007年中國在經濟總量上超越德國,2009年又取代德國成為世界出口冠軍。
盡管德國人對這一變化心態復雜,但也逐漸接受了中國發展強大的事實,加強對華合作和了解中國的愿望進一步上升。政治家幾乎言必稱中國,無論是歐洲債務問題,還是能源環境問題,或者是各種國際熱點問題,他們在講話中總要談及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2月初訪華前后,中國幾乎成了德國街談巷議的話題。有一次參加活動時遇到德國政治家、歐盟能源委員厄廷格,他主動與我攀談,詢問中國最新發展情況。在隨后的講話中,他多次贊嘆中國的發展,肯定中國在世界上不斷上升的作用,以及歐洲與中國加強合作的重要性,并表示,“如果歐洲不團結一致,將來絕無可能與中美兩個世界大國平起平坐。”在國際金融危機和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雙重打擊下,歐美經濟增長乏力,市場疲軟,中國對德國經濟變得尤為重要。事實上,德國在華投資企業經營狀況良好,中國市場已經成為奔馳、寶馬、大眾、西門子等德國跨國企業最重要的利潤來源地。與此同時,中國對德投資也不斷增長,越來越多的中國產品進入德國市場。我在德國期間對此有親身體會,當時三一重工聯合中信產業投資基金公司斥資3.6億歐元成功收購德國混凝土機械巨頭普茨邁斯特。在黑森州參觀一家太陽能發電站時,企業負責人特意向我介紹說,他采用的光伏電池板產自中國。他還表示,中國現在已經是世界光伏產業的“老大”,產品質優價廉,而且服務也很好,他以后擴大生產規模還會選擇中國產品。
但是,與不斷上升的合作愿望與興趣相比,德國對華認知還存在很大偏差。近年來,盡管中德關系及雙方在各領域的交流合作日益密切,但畢竟只有少數人親自到過中國,大多數德國人對中國的印象主要還是來自媒體報道和出版物。德國媒體對華報道片面、消極居多,在德國出版的關于中國的圖書越來越多,但質量參差不齊。因此,德國人一方面對中國興趣很大,另一方面卻知之甚少,真知更少。
二、在社會變革進程中,德國政黨政治面臨諸多嚴峻挑戰,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
過去十幾年里,德國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
一是社會分化。傳統的兩大陣營逐漸瓦解,各階層的政治立場不再涇渭分明,工人階層不見得一定在選舉中支持社民黨,企業家也不必然把選票投給基民盟或者自民黨,廣大中產階層的立場搖擺不定。左翼陣營呈“碎片化”趨勢,除了社民黨和綠黨兩個傳統中左政黨,近幾年又產生了左翼黨、海盜黨等新型左翼政黨,左翼陣營競爭更加激烈。
二是公民社會發展。在個人主義傾向加強、社會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人們為了實現某一特定政治訴求不再優先考慮加入政黨或政治組織,而是通過成立公民倡議組織去影響政治決策,民眾實現政治訴求的途徑多元化。大量公民社會組織紛紛成立,并在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老齡化。德國社會已經步入老齡社會,而德國政黨的老齡化程度尤為嚴重,一些政黨的基層支部已經成為老年人俱樂部,青年黨員比例過低,政黨組織越來越缺乏朝氣和活力。
四是信息化。以前,人們加入政黨并參加黨內會議,可以從支部負責人那里聽到上級組織傳達的各種重要信息,而這些信息是普通民眾接觸不到的。現在,隨著現代通訊技術尤其是互聯網的發展,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到各種信息,政黨的信息壟斷被打破。
這些社會變化導致政黨的吸引力持續下降,各黨黨員人數不斷減少且隊伍日益老化。這一問題在德國東部地區尤為嚴重。在擁有400多萬人口的薩克森州,進入議會的六個政黨黨員總數不足3萬人。其中,社民黨僅有4600名黨員,而且半數以上集中在德累斯頓和萊比錫兩市。黨員人數銳減使政黨的動員和組織能力大為削弱,在一些基層選舉中已經出現無人可用的局面。
面對社會轉型帶來的嚴峻挑戰,德國主要政黨也嘗試采取各種措施加以應對。比如,社民黨最近兩年推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加強黨內民主,擴大向社會開放,以增加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但總的看,德國政黨傳統的組織形式和工作方式已經很難跟上現代社會發展的步伐。再加上各黨為了贏得選舉,承諾多,兌現少,民眾對政黨和政治的信任度不斷下降。德國政黨政治已經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醞釀著大的變革。
三、盡管德國政黨面臨嚴峻挑戰,但它們在某些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鑒
一是文風。德國政黨文件文風簡練,力求通俗易懂,避免因語言晦澀導致難以為黨員干部和普通群眾接受。對于黨綱等理論性較強的綱領性文件,也會編寫一個簡化版,以通俗的語言介紹本黨的基本立場和原則主張。即使像我這樣學習德語的外國人,看這些文件也毫不費力。
二是會風。訪問期間,我多次參加社民黨黑森州和薩克森州的各種會議。其中最突出的印象是,會議重內容輕形式,會場布置簡單樸素,討論充分、熱烈,很少有人長篇大論或拿稿子照本宣科。比如,黑森州社民黨每年召開一次名為“黑森州峰會”的會議,參加人為州理事會成員、各級民選代表、基層組織負責人和工會干部等。這大致相當于“聯席會議”,大家利用這個場合集中反映各地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然后共同討論,尋求對策。
三是注重加強黨的各級領導與普通黨員的聯系。社民黨領導層十分注重與基層的聯系,黨的聯邦一級領導人任內基本走遍全部縣級組織,州一級領導人任內走訪全部基層組織,就重大問題會通過問卷調查等方式廣泛征求基層意見。新聞宣傳部門定期向黨員免費發放黨報、電子網刊或領導人致黨員的公開信,介紹本黨動向和政策主張,對黨員來信或郵件要求務必答復。
四是重視民意和解決選民關心的實際問題。在多黨制和選舉制下,是否關注社情民意、能否獲取民眾支持關系到一個政黨的生死存亡。近年來,德國社會圍繞重大基建項目的矛盾日益激化,位于黑森州的法蘭克福機場完成擴建后,飛機噪音嚴重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生活,抗議活動愈演愈烈。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社民黨黑森州主席君貝爾主動邀請抗議組織代表進行對話,地點就在機場附近一個居民區里的露天廣場上。對話在零下十幾度的寒冬天氣里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盡管大家都凍得瑟瑟發抖,忍受著頭頂上一分鐘一架次飛機的震耳轟鳴,但卻通過這種方式切身感受到了抗議民眾的痛苦,也認識到即使在推行可以給當地經濟發展和多數人帶來好處的建設項目時,也不能完全無視少數人的利益。也許君貝爾作為反對黨領導人這樣做有拉選票的意圖,但他作為政治家主動尋求與抗議民眾對話,親身感受他們的處境,力爭照顧各方利益的做法是值得借鑒的。
四、歐債危機背景下,德國經濟一枝獨秀,其在歐盟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上升
德國與歐債危機的關系真是剪不斷、理還亂,她既是危機爆發的根源之一,又是危機的獲益者,不過也是結束危機的希望所在。歐元實行后不久,德國就違反了《馬斯特里赫特條約》規定的赤字上限條款,而且通過向歐盟施壓免于遭受財政處罰,導致《馬約》關于貨幣聯盟的規定名存實亡,其他國家紛紛效仿,舉債時毫無顧慮,歐元區債務規模越來越大,積重難返,終致危機爆發。此外,德國經濟的競爭力遠強于其他歐盟國家,在統一市場和貨幣條件下,其他國家無法再像以前那樣通過貨幣貶值或設置貿易壁壘抵擋德國產品的沖擊,歐盟尤其是歐元區內部不平衡現象加劇。希臘、葡萄牙等國的實體經濟日益萎縮,越來越把國民經濟重點放在旅游業、房地產和金融業等領域,財政收入不夠時只能靠舉債度日。不平衡和無限制舉債是歐債危機爆發的兩個重要原因。危機爆發后,希臘等重債國家的長期國債收益率持續攀升,而德國由于經濟實力強大,其長期國債收益率保持穩定,甚至不及南歐國家的一半。這意味著,一方面德國可以賺取“利差”,另一方面歐洲的投資大量流入相對安全的德國,其他國家融資更加困難。德國實際上成為歐債危機的獲益者。
對上述觀點也許存在爭議,但德國經濟在歐洲一枝獨秀卻是不爭的事實。在多數歐元區國家經濟停滯甚至衰退的情況下,德國2011年增長率高達3%,失業率降至兩德統一以來最低。我在德國期間也幾乎沒有從德國人身上感受到“危機”氣氛。
德國經濟形勢向好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實體經濟發達,二是德國自施羅德政府以來推行的社會改革極大提高了自身經濟競爭力,三是得益于歐盟統一市場和貨幣,四是中國等新興市場增長強勁。德國的強大對歐盟也是一個好消息,畢竟解決危機還要靠德國出錢出力。也可以預見,一個越來越強大的德國今后必然在歐盟內部發揮更大作用。德國總理默克爾現在已經被外界視為歐洲“鐵娘子”,波蘭等東歐國家領導人甚至公開表示,“希望德國發揮更大的領導作用”。看來,那個曾困擾人們很久的問題又要被拿出來討論了:到底是歐洲的德國,還是德國的歐洲?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西歐局)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