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令娜
子宮內膜息肉(EMP)可引起不規則陰道流血、不孕,近年發病率增加,有資料表明:35歲以下EMP的發病率約3%,35歲及以上為23%,絕經后婦女為31%,高峰年齡在50歲[1]。許多婦女就診的癥狀是不規則陰道流血、不孕,也有無任何癥狀,僅體檢時才發現。回顧性分析2010年7月~2011年12月子宮內膜息肉患者152例,比較陰道B超、宮腔鏡在診斷子宮內膜息肉中的應用。
1.一般資料:2010年7月~2011年12月我院B超及宮腔鏡診治的子宮內膜息肉152例。患者年齡20~52歲,首先行常規婦科檢查,排除宮頸其他疾病,再行陰道B超排除宮頸管和宮腔疾病,最后行宮腔鏡檢查,并經術后送檢病理得以證實。
2.儀器與材料:采用美國ATL-3000型彩色多普勒超聲儀、3.5 MHz凸陣探頭。宮腔鏡用美國stryker硬管宮腔鏡檢查,277.8 mmol/L葡萄糖用做膨宮液。
3.方法:患者均不須憋尿,取膀胱截石位,腔內探頭表面放置耦合劑后套裝避孕套,排空氣泡,探頭插入陰道內達穹窿部位,啟動探頭進行探查;宮腔鏡采用美國stryker硬管宮腔鏡,使用5%葡萄糖溶液作為膨宮介質,以2%利多卡因作宮頸旁浸潤麻醉,膨宮壓力為80~110 mmHg(1 mmHg=0.133 kPa),患者月經干凈后3~7 d,月經紊亂者盡量在陰道出血量少時進行,按宮腔鏡常規操作,從宮頸管開始,全面觀察宮頸管、宮腔雙側宮角,輸卵管開口,鏡下定位及確定手術方式,在宮腔鏡監視下摘除內膜息肉,并宮腔鏡檢查明確息肉全部摘除,摘除組織均送病檢證實為子宮內膜息肉。
4.統計方法:四格表的 χ2檢驗;進行靈敏度比較。
1.B超檢查陽性者116例,經宮腔鏡檢查均為陽性;B超檢查陰性者36例中,經宮腔鏡檢查36例為陽性。

B超、宮腔鏡檢查結果與病理診斷結果的比較
2.數據分析:χ2檢驗,宮腔鏡檢與B超兩者比較 χ2=36,P <0.01,B 超和宮腔鏡檢查結果是有差異的。進一步用病理檢查結果作為金標準分別予以驗證得出B超檢查的靈敏度76.3%(116/152);宮腔鏡檢查的靈敏度100%(152/152)。宮腔鏡的靈敏度高于B超。
陰道超聲方便、快速、無創,是診斷宮腔內病變首選的、最常用的檢查手段。EMP在超聲上呈舌形或橢圓形,無被膜,蒂部與子宮內膜連續、界限欠清,一般呈強回聲結節,內見小回聲區,子宮內膜常偏厚。由于息肉小于1 cm時也不易識別,B超靈敏度低于宮腔鏡,但超聲測量子宮內膜厚度可提示醫生是否有必要行進一步的檢查。
宮腔鏡在子宮內膜病變的診斷中應用廣泛。宮腔鏡下EMP為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息肉,呈指狀、舌狀或乳頭狀,多位于宮底部,質地柔軟,色鮮紅,表面光滑,與周圍組織相似,多數有蒂,細而長,可隨膨宮液而飄動,表面有時可見纖細的血管網。多年的研究支持宮腔鏡診斷EMP的準確率較其它任何一種檢查手段高。宮腔鏡具有超聲不可比擬的優點是直觀準確,同時能了解息肉周圍內膜,能在直視下活檢,診治兼顧,已成為EMP確切可靠的診斷手段。
臨床EMP以單發性為主,據報道單發性息肉在絕經前婦女中占85%,絕經后婦女占74%;息肉的平均直徑0.5~2 cm,上述特點使息肉更適合宮腔鏡下切除。宮腔鏡下息肉摘除的手術方式有兩種:宮腔鏡定位后摘除息肉或宮腔鏡直視下切除息肉(TCRP)。宮腔鏡直視下切除息肉定位準確、手術范圍局限、效果確切,不易穿孔(0.89%)、出血少,手術時間短、恢復快,保留了臟器功能,術后并發癥低,尤其能切除位于子宮內膜基底層的息肉根部,明顯降低復發率,再次手術可能性小,其優越性是其它手術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因此TCRP逐漸成為EMP首選的手術方式。
1 Garuti G,Sambruni I,Colonnelli M,et al.Accuracy of hysteroscopy in predicting histopathology of endometrium in 1500 women.J Am Assoc Gynecol Laparosc.2001;8(2):207-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