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霞 劉素君
四川省朝天椒品種應用現狀及潛力品種推薦
胡霞 劉素君
本欄目特約主持:潘紹坤
女,農藝師,主要從事蔬菜育種和農業咨詢工作。“十一五”省育種攻關期間,參加選育的蓉雜茄4號、5號2個品種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2011年參加研究的《四川盆地茄果類蔬菜大棚栽培綜合配套新技術的研究及推廣 (“菜—稻—菜”輪作)技術》通過成都市科技成果技術鑒定。
導讀:四川大面積種植的朝天椒品種主要有七星椒、天宇三號、天宇五號、圣火朝天椒、三櫻椒、柘椒一號。潛力品種有金香二號、朱嫣、天升、綠寶天仙、宛椒206和世農朝天椒。因四川地區早春溫度低且不穩定,早播朝天椒應盡可能采用中小棚栽培。

辣椒(Capsicum frutescensL.)屬茄科辣椒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中南美洲熱帶地區,于17世紀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后,四川就成為我國辣椒主產區之一。朝天椒(Capsicum frutescensvar.)是對椒果朝天(朝上或斜朝上)生長這一類群辣椒的統稱。朝天椒椒果均較小,因而又稱為小辣椒,其特點是椒果小、辣度高、易干制,主要作為干椒品種利用。朝天椒在四川大部分地區都有栽培,已發展成為該地區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
我國有豐富的朝天椒品種資源,目前我國大面積種植的朝天椒以引進的品種為主,四川地區種植的朝天椒品種主要有以下幾種。
1.1 七星椒
產于四川省威遠縣,是國內最辣的辣椒之一,其辣度可達七星級,故名七星椒,是四川威遠、自貢地區常見朝天椒品種。七星椒枝條密生,株高50~65 cm,葉長卵形,果實簇生、向上直立,表面光滑,果肉薄,種子多,果實以5~7個為一簇,667 m2產鮮椒500~900 kg。
1.2 天宇三號
韓國引進雜交品種,四川自貢、宜賓、瀘州地區栽培較多。中晚熟品種,株高80~85 cm,開展度(55~60)cm×(55~60)cm;果實朝天簇生,每簇6~9個,多的達30余個;椒長5~6 cm,椒徑1.0 cm;植株高大,分枝性強,坐果力強;熟性一致,有利于集中采收;抗病毒病、枯萎病;果實易干制,不皺皮,椒形美觀。該品種生長勢強,連續分枝力強,平均單株結果400個左右。味辣,果實結籽率高,667 m2產干椒200~250 kg。
1.3 天宇五號
從韓國引進的利用太空育種技術培育出的一代雜交中熟新品種,四川自貢、宜賓、瀘州地區栽培較多。雜種優勢明顯,生長旺盛,株高達1.2~1.5 m,單株分枝7~10個,果實簇生,每簇6~7個果,果實上沖,果粗0.6 cm,果長5~6 cm,果形圓直,顏色深紅,辣度極高。結果集中,熟性一致,易干制,利于采收。對枯萎病、病毒病抗性好。結果性強,單株結果200個以上,最多單株結果700個,每667 m2產干椒500~600 kg。
1.4 圣火朝天椒
美國圣尼斯培育的一代雜交種,目前在四川各地均有栽培,自貢、宜賓、瀘州地區栽培較多。晚熟,椒形美觀,辣度極高,植株高大、分枝強,果粗1.0 cm,果長5~6 cm,簇生,每簇8~10個果,單株結果200~300個,667 m2產鮮椒2 000 kg,干椒500 kg。
1.5 三櫻椒
日本引進,目前在四川各地均有栽培。植株較矮小,株型較緊湊,株高50~65 cm,開展度(40~50)cm×(40~50)cm,屬有限分枝類型。椒果朝天簇生,細指形,果皮光滑油亮無皺縮。果長5 cm左右,果徑(果肩橫徑)1 cm左右,果頂尖而彎曲,似鷹嘴狀。屬小果型干椒品種,單果干質量0.4 g左右。味極辣,辣椒素含量0.8%左右。果實鮮紅色,辣紅素(紅色素)含量3%左右。椒香味低于羊角形干椒品種。
1.6 柘椒一號
日本引進,目前在四川各地均有栽培。屬無限分枝類型,椒果朝天散生。株型高大,但較緊湊,株高80~100 cm,開展度(30~40)cm×(30~40)cm。柘椒一號(散生子彈頭)椒果比日本三櫻椒短粗,一般果長4.5 cm左右,果粗(果肩橫徑)1.2 cm左右,因椒尖鈍圓似子彈頭,俗稱“子彈頭”。椒果細指形,嫩熟果青色,老熟果深紅色。果皮厚,椒籽多,辣度高,香味濃,單果干質量0.6 g左右。去籽椒果辣椒素含量1%左右,紅色素含量3.5%左右,可用來提取紅色素、辣椒素、辣椒堿,也適宜作辛辣調料用。柘椒一號生長勢強,葉大色濃,耐肥抗倒,抗病高產,水澆地、旱薄地均可種植。667 m2產干椒350 kg左右,地膜覆蓋栽培的春椒,667 m2產干椒500 kg以上。
目前四川各地城郊均有種植朝天椒,一般成都及周邊地區搶早栽培可在9~10月播種,翌年2~3月定植,6~7月上市。露地栽培1~4月播種,3~5月定植,6~8月上市。四川地區早春溫度低,且不穩定,因此,早播朝天椒要盡可能采用中小棚栽培。同時在品種利用上要選擇冬性強、低溫生長快、品質好、抗病性強的品種,以降低風險。
四川朝天椒品種利用上還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現有品種的產量和質量有待提高,絕大多數品種667 m2鮮椒產量只有1 500 kg左右,其中長季節栽培早期鮮椒667 m2產量僅有500 kg,無殘留無公害朝天椒的生產尚未大面積推廣,與市場需求相距甚遠。二是現有品種的抗病性、抗逆性不強,絕大部分品種雖有一定的抗病毒病和疫病的能力,但缺少抗炭疽病、菌核病和耐重茬品種。三是缺乏適宜本地環境和氣候的地方優勢品種。
3.1 金香二號

世農朝天椒

天宇五號

三櫻椒
成都金地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選育出的新品種,單生,早熟,果長5~6 cm,果徑0.6~0.8 cm,單果質量3~4 g。青椒顏色較深,紅椒果色鮮亮,椒形美觀,適合鮮食和加工,抗病性強,是提早上市的優良品種。
3.2 朱嫣
中國臺灣農友公司選育的朝天椒新品種,單生,株型中度開展,果長約6.3 cm,果徑約1.3 cm,單果質量約4.5 g,抗病性強,高抗病毒病和炭疽病。果面光滑,辣味強,適合加工、鮮果市場。
3.3 天升
美國圣尼斯種子公司最新選育的雄性不育系雜交一代朝天椒新品種,中熟,株高80~85 cm,開展度(55~60)cm×(55~60)cm。果實單生,朝天生長,整齊一致。椒長5~6 cm,直徑0.6~0.8 cm,單果質量3.0~4.0 g。果皮光滑,果實易干制,干制后不皺皮,椒形美觀,適合鮮食和加工。抗病性強,適應性廣。果實辣度好,適宜在云貴川及其他嗜辣地區栽培。
3.4 綠寶天仙
美國阿特拉斯種子公司培育的朝天椒雜交新品種,早熟。一代雜交優勢強,長勢旺,株高65~75 cm,株莖粗壯,果實密集,果長4.5~5.5 cm,果徑0.6 cm左右,單株結果200個左右,易于干燥加工,果實深紅色,果面光滑,辣味濃,適于加工出口。每667 m2干椒產量500 kg左右。抗熱性較強,夏季生長良好,對辣椒疫病、炭疽病抗性突出,雨季抗倒伏性強,適于露地種植。
3.5 宛椒206
河南省南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選育的優良品種。生長勢強,葉片大,淡綠色,果朝天簇生,嫩果青綠色,成熟果紅色有光澤,果面光滑。株高約60 cm,開展度55 cm×55 cm,單株平均結果66.5個,單果干質量0.83 g,果長6 cm,單果種子數61.48粒,種子千粒質量5.07 g。全生育期約205天。每667 m2產量可達300~400 kg;抗病性強,高抗病毒病和疫病,抗炭疽病。
3.6 世農朝天椒
韓國農友株式會社新推出的雜交一代朝天椒極品。植株高大,分枝性強。節間短,自封頂,抗倒伏。坐果率高,果形美觀。果長6~7 cm,果徑1 cm,單果質量5 g,單株結果300個左右。干鮮兩用,商品性好。果實熟性一致,適合集中采收。高抗病毒病、枯萎病、炭疽病,抗倒伏,可在重茬地塊種植。一般667 m2產鮮椒1 500 kg左右,干椒500 kg左右。
蔬果天天遭“秒殺”七禾有機農場土里生“金”
每天21:30,總有數百名七禾有機農場的會員等候在電腦前,準備第一時間在農場網站上搶購自己喜愛的蔬果。大白菜30元/kg,西紅柿60元/kg,西瓜90元/kg……在七禾有機農場里,價格“驚人”的蔬果根本不愁賣。農場成立一年來,從投資1 000萬元的一期7 hm2地產出看,平均每667 m2年產值超過10萬元,農場會員累計已近3 000名。
“我們的價格幾乎是普通同類蔬菜的10倍,要讓客戶心甘情愿掏錢買,必須保證產品的天然、有機、純正、安全。”寧波市七禾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紅芳從日本的高效生態農業中汲取經驗,僅土壤改良一項,每667 m2地投入就達5萬元。
七禾有機農場位于鄞州區邱隘鎮上萬嶺村,農田是從當地農民手中流轉過來的。由于之前長年耕種施化肥灑農藥,土壤起初并不符合“有機”標準。攜手創辦農場的7名合伙人,一致堅持從土壤改良干起。在日本北海道土壤改良研究所專家指導下,將土壤全部深耕60 cm,打破深度硬質層,并鋪上20 cm的貝殼,讓土壤中殘留的農藥化肥隨雨水排出,還添加沸石、竹炭、竹粉、米糠、稻殼等天然物質對土壤進行改良,增強肥力,最后翻地發酵,培養有益菌。
2011年5月,全國知名的南京國環有機產品認證中心向 “七禾”頒發了有機轉換產品認證證書,2012年5月正式轉成有機產品證書。
不只是土壤,200多個品種約一半從日本引進,農場澆灌用水全經過凈化處理,防蟲害只使用防蟲網、粘蟲板、性誘劑等工具,或噴灑天然的辣椒水、生姜水,甚至手工除蟲除草。農場大棚安裝了攝像頭,供會員24 h進行網絡視頻監督……
目前,農場二期18.7 hm2地已改良投產,每天可供選購的蔬果、豬牛肉、禽蛋等有五六十種,下半年水生蔬菜也將上市。作為一家數字化農場,會員只需每天14:00前在網站下訂單,新鮮農產品第二天8:00前就能配送到家門口。
農場的快速發展為周邊農民帶來了收入,環境也在逐步改善。“土地流轉出租收入從每667 m2200~300元漲到800~900元,我們還在農場里上班當職業農民,月收入2 000~3 000元。”上萬嶺村村民李志恩高興地說,田里的青蛙、蚯蚓、黃鱔又多起來了,白鷺也成了這里的“常客”。
(來源:中國寧波網)
胡霞,四川樂山師范學院化學與生物學院,610041
劉素君,樂山師范學院化學與生物學院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