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繞芬 王小兵

瀘西縣地處東經 103°40′~104°03′,北緯 24°15′~24°45′,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分布有南亞、中亞、北亞熱帶及中溫帶等氣候類型,立體氣候明顯。境內光照充足、雨量適中,但秋冬氣溫相對較低,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僅為7.4℃,且霜期較長,為101天,春季氣溫回升較慢,另外本縣土壤立地條件較好,有機質含量在1.53%~2%,pH值5~6.5,多顯酸性和偏酸性,適宜發展蔬菜生產特別是番茄生產。近幾年,番茄成為瀘西縣重要的經濟作物,種植規模和面積不斷擴大,種植面積達6 666.7 hm2,由于大面積擴種,病害日趨嚴重。據7月中旬大田調查,一般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的病葉率為70%~85%,病情指數高達75%,造成5 333.3 hm2番茄絕收。為此,筆者對該病進行了調查研究。
近年來,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對云南番茄、辣椒生產造成嚴重為害。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在番茄整個生長期均可侵染為害,幼苗受害后1周內即可枯萎或死亡。較大植株感病后,新葉上首先出現黃色同心環紋或環形帶狀褪綠斑點,以后病斑逐漸壞死而變成紅褐色,病斑常相互連接,從而造成整葉或半葉呈紅褐色壞死,葉片破碎,僅殘留葉脈。受病植株矮化,頂芽萎蔫下垂。幼葉染病后常半葉壞死或生長停滯,使葉片生長不平衡呈鐮刀形。重病植株常在幾周內頂芽壞死,葉片脫落,最終死亡。一些植株會出現隱癥或二次生長,但再生葉片仍會產生壞死斑,重病株基本絕收。
引起此病的病原為番茄環紋斑點病毒(Tomato zonate spot virus,TZSV),是番茄斑萎病毒屬的一個新種。病毒粒體為球形,直徑70~90 nm,數個病毒粒體被包被在一個膜內。TZSV的體外穩定性極差,在46℃下10min即失活,在20℃下存活24~48 h,稀釋限點為10-4。番茄環紋斑點病毒寄主范圍廣泛,可以侵染34個科的166種植物。
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在番茄的整個生長期都可發生,侵染番茄植株2~4天便開始顯癥。其癥狀的輕重與感病時間和環境條件關系密切。番茄苗齡愈小,環境溫度愈高,發病愈重。煙薊馬成蟲和若蟲在病株上刺吸取食時才能獲毒,獲毒最短飼育時間為15min,獲毒后3~18天才能傳毒,一旦獲毒后可終生傳毒。煙薊馬很小,只有1 mm長,但非常活躍,經常在田間跳躍取食,并隨風飛動擴散,如冬季溫暖、少雨雪、春夏溫度偏低、空氣濕度大等條件均有利于薊馬活動,同時也有利于病害的流行。
一是連年重茬種植番茄使病害發生流行。二是沒有進行配方施肥,施用過量的氮肥或土壤板結、黏重、瘠薄以及排水不良,發病嚴重。三是病毒主要靠接觸及傷口侵入傳播,菜農在田間整枝打杈等農事操作時傳毒,加重該病流行。
對于一些有效的農業措施不會運用,例如清潔田園、消除病殘體、輪作換茬、高溫堆肥、種子和土壤消毒處理、選用抗病番茄品種等行之有效的生態、物理、生物防治方法。多數菜農習慣于藥劑防治,見蟲治蟲,有病治病,重治輕防,且施藥時間不對、施藥次數少、某些藥劑效果不突出。結果用藥不少,而防治效果卻不好。這種做法完全背離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
防治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應從苗期到采收期一直不放松,傳毒昆蟲有煙粉虱、蚜蟲、薊馬、螨類、夜蛾類等刺吸式口器害蟲,主要是煙薊馬和花薊馬,因此,要防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首先要防蟲。在防治薊馬的同時,也應注意清除園中及周圍雜草,及時拔除病株等。
氣候變化影響番茄環紋斑點病毒病發生消長,病毒病的發生流行與氣溫有直接關系,一般高溫干旱利于該病發生流行,冬季持續干旱且春季雨量偏少,致使傳毒害蟲蟲源基數偏高,同時高溫使番茄長勢偏弱、抗病性降低,從而促使病毒病發病偏重。
①選用無病番茄種子及進行種子消毒 選用無病田塊,種子用55℃溫水浸15min。
②合理施肥 基肥要足,增施有機肥。后期控制施用氮肥,增施磷、鉀肥,防止莖葉生長過分嫩綠,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③加強田間管理 在多雨季節,及時清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改善番茄生長環境,同時清除田間病殘體,減少初侵染源。
④實行輪作 與茄科作物實行2~3年輪作,可顯著減輕病害。
⑤黑光燈誘殺 有條件的地方可安裝黑光燈誘殺成蟲,能明顯降低傳毒介體的卵密度和幼蟲數量,并可根據誘到成蟲的數量變化,準確地預測出田間落卵量及幼蟲孵化情況,為及時防治提供理論依據。
[1]劉世奇.蔬菜栽培實用技術[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8:12.
[2]呂佩珂,李明遠,吳鉅文,等.中國蔬菜病蟲害原色圖譜[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6.
[3]田兆豐,裘季燕,劉偉成,等.蔬菜病毒病的無公害防治[J].蔬菜,2003(6):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