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集錦
東方網記者唐漪薇7月11日報道:今天是第23個世界人口日,昨天下午,市人口計生委、楊浦區人民政府聯合舉辦上海人口與發展專家咨詢會,聚焦上海轉型發展中面臨的人口問題,倡導“讓家庭健康、和諧”,探討“城市、人口和發展”之間的互動關系。國家人口計生委副主任陳立、副市長趙雯出席會議并講話,市政府副秘書長薛潮主持開幕式。
上海戶籍人口生育水平“長期過低”
今年世界人口日中國的宣傳活動主題為“讓家庭健康、和諧”。會上東方網記者了解到,經專家研究,目前上海人口發展呈現出三大主要特征,“人口高增長,生育低水平”首當其沖。2000年“五普”時上海常住人口為1640.77萬人,10年后增加了661.15萬人,2011年達到了2347.46萬人。
然而,與常住人口總量快速增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1年全市戶籍人口出生率為7.17‰,死亡率卻為7.85‰、自然增長率為-0.68‰,意味著上海戶籍人口的生育水平長期處于過低水平。
老年人口數量增長 新生兒出生率較少
目前,上海地區“人口老齡化,家庭少子化”現象日益明顯。2010年“六普”時,全市戶籍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為323.6萬人,占23.1%,比全國高9.8個百分點,但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數量卻比戶籍人口低8個百分點——且此趨勢連年程增長態勢。
目前,上海戶籍人口平均期望壽命為82.51歲。但值得注意的是,與老人的生活水準和質量都大幅提高的同時,戶籍人口中的少年兒童比重卻逐年偏低,家庭規模不斷縮小。數據顯示,2010年滬0-14歲少年兒童數量121.7萬人,比例僅占8.6%,比全國低了8.0個百分點;上海家庭平均規模為2.5人,比全國(3.1人)少0.6人。
城市化率高 人口向郊區生活區集聚
根據“六普”數據顯示,按照國家統計局最新的城鄉劃分標準,2010年上海城鎮人口為2055.51萬人,占總人口的89.3%。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以及軌道交通、大型居住社區和新城建設的步伐加快,城鄉人口分布格局逐漸發生了變化,即中心城區人口密度逐步降低、郊區人口密度開始上升,人口居住沿軌道交通擴散和向郊區新城集聚,呈現出人口城市化和郊區化并進的發展態勢。
專家:上海家庭發展面臨的挑戰
“從2013年起,上海每年新增老年人口中的80%以上將是獨生子女父母。有關調查顯示,70%以上的獨生子女父母希望能夠依托社區實行居家養老。”會上,有關專家認為,目前,勞動就業與家庭育兒之間的矛盾、家庭傳統養老功能弱化與亟待增強的、面向家庭的生殖健康公共服務,都讓上海家庭面臨著一系列難以規避的“嚴峻挑戰”,而它們本身亦成為了“戶籍家庭少子化”現象的原因。
在會后進行的咨詢會演講上,上海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黨委書記、主任黃紅坦言,符合相關政策的戶籍家庭,可以考慮生育第二胎。“個人認為,我們應該鼓勵、幫助戶籍育齡人口生育子女,民族需要繁衍,這也是年輕人為民族繁榮昌盛做出的貢獻。”
摘自2012年7月11日《東方網》
臺灣聯合新聞網報道,上海市政府表示,預計2015年底,上海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將逾430萬人,戶籍人口近3成是老人。上海是大陸第1個人口老齡化城市,未來將積極投入養老機構建設。
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今天下午舉行例行記者會,上海市民政局局長馬伊里作上述表示。
馬伊里指出,上海是大陸首個步入老齡化的城市,老年人口比例高出全國,是大陸目前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大城。
截至2011年底,全市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347.76萬,占總人口24.5%;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口62.92萬,占60歲以上老年人口18.1%。到2015年,戶籍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將超過430萬,占全市人口近30 %;戶籍80歲以上高齡人口數將達70萬。
馬伊里指出,總體上來看,上海人口發展情況有“進入老齡化社會早、速度快、程度高”的特點,老年人口數量龐大,人口高齡化程度高,其中滿足非滬籍常駐老年人口的需求,將是上海社會發展面臨的新問題。
馬伊里并未進一步說明非滬籍老年人的照顧問題,對上海財政支出的影響,但她稱,上海市養老機構和床位建設有明顯成效,到2015年末,養老床位將達約12.5萬張。
目前,上海全市養老照護床位總量10.2萬張,養老機構631家,養老床位數占戶籍老年人口的3%,其中民間主辦養老機構床位數5.3萬張,占養老床位總數52.2%。
摘自2012年7月21日《臺灣聯合新聞網》
(三亞市榆林八一中學)、張娜(銀川三中)、張艷(天津市靜海縣第一中學)、張海龍(山東省濟南中學)、張鵬(遼寧錦州中學)、張靜芬、張國玲(天津市第一百中學)、張影(新疆克拉瑪依獨山子區第二中學)、張霞萍(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六中學)、陳鳳(重慶江津幾江中學)、陳慶軍(廈門集美中學)、陳興梅(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新惠中學)、陳麗麗(五指山市五指中學)、陳懷洲(重慶江津聚奎中學)、陳秋蘭(唐山市開平區第四十九中學)、陳艷彬(遼寧阜新市第二十四中學)、陳真書(三亞市第五中學)、陳逢址(三亞市實驗中學)、陳婧(玉溪市民族中學)、陳群鷹(安徽省安慶一中)、陳嫩卿(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高)、武彩(山東省實驗中學)、范平菊(山東省德州市平原縣第三中學)、尚慧娟(大慶市肇源三站中學)、羅全山(昆明市盤龍區錦城中學)、羅振宙(三亞市第一中學)、周欣榮(湖南省湘潭江聲實驗學校)、周欽(新疆昌吉州第二中學)、周蕾麗(杭州外國語學校)、鄭艷紅(吉林省松原市濱江中學)、鄭鵬沖(河北省石家莊第二中學)、孟照紅(吉林省第二實驗高校學校)、趙文娟(內蒙古烏蘭察布集寧七中)、趙曉(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一中學)、胡志成(湖南省益陽市桃江四中)、胡良(浙江海鹽元濟高級中學)、胡其恬(湖南省岳陽樓區洛王中學)、胡彬(四川省開江縣中學)、侯明珠(瓊海市嘉積中學)、侯建元(湖南省湘潭市第十六中學)、姜英朝(河南省濮陽市油田第三高級中學)、姚麗蓉(湖北省鐘祥市長壽路學校)、姚佳(北京教育學院石景山分院附屬學校)、秦軍偉(山東省泰山中學)、敖曉玲(四川省樂山外國語學校)、莫新玉(桂林市雁山中學)、賈連君(山西省呂梁市離石區江陰高級中學)、夏寧(河南省開封市求實中學東校)、錢荻寧(上海市高行中學)、徐飛(揚州大學附屬中學)、徐文雅(廣東省東莞市萬江中學)、徐晉寧(湖北省孝感市黃陂路綜合高中)、徐琳(天津市第一0二中學)、徐超(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第二中學)、欒杰(新疆克拉瑪依市第三中學)、高忠瑩(廣東省云浮市云安縣云安中學)、郭艷艷(內蒙古包頭北重三中)、席春燕(江蘇省包容市后白中學)、唐秀清(山東省鄒平縣鄒平一中初中部)、展一楠(遼寧錦州市第一高級中學)、黃文山(重慶江津幾江中學)、黃利國(哈爾濱永源中學)、黃妮莉(貴陽市第十三中學)、黃幫梅(昆明第十中學)、黃榮妹(文本武宣縣通挽鎮中學)、黃瑞昭(柳州市外國語高級中學)、黃燕曄(上海市嘉定二中)、曹陽(湖南省長沙市洞井中學)、龔長國(重慶長壽龍溪中學)、常曉霞(山西省運城學院附屬中學)、邏敏(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教育研修學院)、銀麗(四川省綿陽中學)、符贊云(河池第二高級中學)、梁學軍(內蒙古赤峰第十中學)、彭建鋒(湖南師大附中)、彭榮鋒(重慶長壽中學)、董思楊(長春市第四十五中學)、韓潁(哈爾濱市第47中學)、焦安春(山東省日照市實驗高級中學)、魯艷玲(河南省洛陽市第十九中學)、普春花(重慶長壽中學)、謝有武(三亞市實驗中學)、藍琳(金城江區第二初級中學)、藍毅(新疆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雷壽平(福州華僑中學)、簡長兵(貴州省銅仁市印江民族中學)、蔡悉虹(湖北省十堰市二中 )、譚國臣(河北省承德市存瑞中學)、譚海利(湖南省湘潭江聲實驗學校)、譚獻永(四川省達州第一中學)、譚慧(承德市第五中學)、翟春妍(天津市第五十七中學)、熊志剛(江西新余四中)、顏坤(云南師范大學附中)、顏俊(湖南省長沙市明德中學)、顏聰、冼靈美(海南省農墾加來高級中學)、燕春來(內蒙古樂克石市林業中學)、檀魯濱(上海市長青中學)、魏丹君(哈爾濱第13中學)、魏紅(山東省臨沂市平邑賽博中學)、魏霞(新疆克拉瑪依獨山子區第一中學)、霸麗敏(哈爾濱工大附中)

表6 探究活動評價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