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特約記者 肖磊 紀雙城 青木 李珍 ●本報記者 崔杰通 ●本報特約記者 甄翔 陳一
美國當地時間23日,槍殺阿富汗平民的美國士兵貝爾斯將被軍事法庭起訴,罪名多達29項。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甚至表示,貝爾斯可能被判處死刑。這被媒體稱為是美國在向阿富汗“表決心”。不過現實是,在將兇手繩之以法的過程中,“阿富汗不會扮演任何角色”。在美國媒體上,4次被派上戰場、為國家受過傷的貝爾斯依然是個被人同情的悲劇性人物。日本朝日電視臺稱,“蓄意謀殺”案在美國成了一場心理學、社會學和國家政策的大討論。卡塔爾半島電視臺評論美國說,它喜歡和惡魔作戰,也在做惡魔做的事。而“魔鬼”正是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日前對美國和塔利班同時使用的形容詞。他22日說,阿富汗“正拿起放大鏡”審視同美國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的建議。日本《周刊新聞》的文章說,很多人失去生命后,戰爭在什么也沒有獲得的結局中拉上帷幕,這就是美國現在的處境。
美國的兩種聲音:治罪和情有可原
“美國試圖讓阿富汗相信,他們有決心懲罰罪犯。”《洛杉磯時報》22日這樣解讀貝爾斯即將接受的多達29項指控:17項謀殺罪、6項試圖謀殺罪以及6項嚴重襲擊罪。美國國防部官員當天證實,被貝爾斯射殺的阿富汗村民總數為17人,比此前報道的多1人。目前,貝爾斯被單獨關押在美國國防部安全級別最高的堪薩斯州萊文沃斯堡軍事監獄。23日,控方將在此對他宣讀指控。
但英國廣播公司的報道注意到,雖然阿富汗多次聲稱有證據顯示,不止一名美國軍人參與殺戮,但貝爾斯仍是唯一被指控的人。“美軍士兵在阿富汗土地上作惡,但在將兇手繩之以法過程中,阿富汗不會扮演任何角色。”美國自由派評論網站“Opednews”21日這樣說。該網站的一篇文章寫道,美國最突出的帝國特權就是,在他國土地上犯下罪行之后,他們不遵守美國之外的任何法律,不負任何責任。所以應該理解,為什么受害者越來越憤怒、越來越憎恨、越來越懷疑美國。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坎大哈一名受害者家屬至今還守在槍擊事發地,兩個女兒的尸骨就埋在那里,他說希望“血債血償”。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此前曾承諾,如果軍事法庭認定有罪,貝爾斯可能被判處死刑。但在美聯社看來,這個可能性“不大”。因為此前的經歷說明,美國軍方在判定美國人、特別是美國軍人的戰爭犯罪行為時動作緩慢,罪行之外的其他因素對判決結果影響更大。
現實情況是,自1961年以來,美軍從未處決過一名該國士兵,即使被判死刑的也沒有執行過。美國軍方甚至可能都沒有執行死刑的裝備。報道這一消息的“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評論說,在美國長長的暴行清單上——從二戰時期的監獄大屠殺到越戰期間的美萊村殘殺事件——過去一個世紀牽涉美軍的戰爭罪行中,很少有士兵被判有罪,更不要說死刑。2005年美軍在伊拉克哈迪塞射殺伊平民,8名陸戰隊員被起訴,但美軍的豁免權意味著沒有一個人被判徒刑。人權觀察組織華盛頓分部工作人員稱,只有一個詞能形容美國懲罰戰爭罪的表現,那就是“糟糕透頂”。
世界不少媒體注意到,美國輿論目前發出的正是這樣一種聲音:“貝爾斯殺了人,但情有可原。”22日,“貝爾斯4次被派往戰場”成為美國媒體關注的焦點。他的律師對《紐約時報》說,貝爾斯不僅身體負過傷,心理上還因戰爭壓力而患有“創傷性應激障礙”。日本朝日電視臺評論說,“蓄意謀殺”案在美國成了一場心理學、社會學和國家政策的大討論。殺人士兵現在聲稱“對于整個事件并不記得”,輿論也渲染他為國家犧牲了很多。德國《圖片報》說,殺人士兵的故事正發生戲劇性變化,在美國媒體眼中,這是個“酒精、壓力、經濟甚至婚姻”問題,貝爾斯也是受害者。日本TBS電視臺23日評論稱,美國上下都在“轉移話題”。
“對抗惡魔的人,要小心別讓自己也變成惡魔;當你凝望深淵時,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這是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尼采的一句名言。卡塔爾半島電視臺引述這段話時說,美國喜歡和惡魔作戰,它也在做惡魔做的事。日本《周刊新聞》23日評論稱,貝爾斯被起訴看似給了阿富汗國民一個希望,但現實是還要等待一個漫長的審判周期,這不過是奧巴馬在盡量減少擋在連任路上的障礙。“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說,貝爾斯為何深夜扣動扳機的謎團將很可能繼續無解。
23日,受害者家屬代表哈吉·薩馬德要求將貝爾斯送還阿富汗審判,稱此舉可緩解阿美間緊張關系,否則“這將是阿富汗人心中永遠的痛”。塔利班發言人扎比胡拉赫·穆賈希德則直言對美國軍事法庭沒有信心。《法國西部》評論說,庭審在美國而非阿富汗進行,對安撫阿富汗人幫助不大,量刑無論輕重都可能引起風波。
俄羅斯要接管阿富汗未來?
“魔鬼”,阿富汗總統卡爾扎伊日前接見受害者家屬時,用這個詞將美國和塔利班相提并論。英國《泰晤士報》報道說,22日,駐阿美軍司令艾倫到參議院軍事委員會作證時,表現出對這個詞的不滿,但堅稱“聯軍與阿富汗安全部隊的關系依然牢固”。他說,美國和阿富汗近來正就2014年撤軍后,雙方發展長期戰略伙伴關系細節進行討論,
環球時報2012-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