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克儉
(遼寧省委政策研究室,沈陽 110005)
——降低利息,增發貨幣和削減財政等三大政策救市無效
2007年,次級貸款斷供引爆美國次貸危機。2008年秋,美國次貸危機通過次貸金融衍生品的違約波及到整個世界,引爆世界滯漲型的金融危機。2009年以后,由于政府過度負債救市,世界金融危機又表現為美債和歐債危機,并引發了以“占領華爾街”運動和希臘因削減社會福利引發首輪選舉失敗為代表的,幾乎蔓延歐美發達國家的綜合性的社會危機。
5年來,美歐發達國家和全世界為了拯救世界市場經濟,按照市場經濟學的貨幣和財政政策,使出了渾身解數。許多政策已經運用到了極限,其中有三大政策最為突出:
一是降低利息。各發達國家的指標利率均創造歷史最低點。根據路透中文網2012年6月6日報道的各發達國家最新的指標利率數據:美國0-0.25%,加拿大1.0%,日本0-0.10%,歐元區1.00%,英國0.5%,瑞士0-0.25%,瑞典1.50%,挪威1.75%,只有澳大利亞是3.5%,新西蘭是2.5%,韓國是3.25%。
二是超發貨幣。在資金嚴重過剩的情況下,各國中央銀行還在不斷變換名詞,以萬億為單位,大量增加貨幣供應,美其名曰,增加流動性。5年來,美國超發3萬億美元,歐洲超發2萬億歐元。此次各國央行增發的貨幣都創造了歐美增發貨幣的最高紀錄!
三是削減財政。為應對國債危機,美國以等額降低財政支出為條件提高了國債上限,歐元區成員國則不得不以削減財政為代價尋求歐盟和國際社會的資金支持。為了救市,美國“槍斃”了奧巴馬醫療保險改革法案,歐洲許多國家則削減了公眾福利,以至減少了公務員人數和公務員工資。
但是,世界經濟并不買各個國家的積極救市的帳,尤以歐盟經濟的滯漲程度為甚,而且至今看不到復蘇的跡象。據花旗銀行預計,全球GDP增速將由2011年3.0%下降至今年的2.7%,其中美國2.1%,日本2.6%,新興市場經濟體5.2%,但歐元區則下降0.6%。全球通貨膨脹水平也較去年顯著下降,其中美國1.9%,歐洲2.5%,日本0.4%,新興市場經濟體4.9%。歐美國家的失業率也一直居高不下,美國失業率超過8%,歐盟國家有的如希臘達到20%,歐盟個別國家年輕人的失業率甚至超過50%。
——以消解“蕭條”的理論消解“滯漲”,邏輯上不通且加劇了滯漲
市場經濟學的基本假定有兩個,一個是資源稀缺,一個是理性經濟人。市場經濟學是利用人們追逐利益的天性,有償有效配置稀缺資源生產社會商品的學問,是人類創造財富的“永動機”,是已經被幾百年世界經濟實踐證明了的,至今無可替代的先進的社會經濟理論。
市場經濟在創造財富的同時,也伴生著經濟波動,兩極分化,結構失衡,資源浪費,環境污染,道德喪失等有害副產物。人們希望獲得財富,但是同樣人們也不能漠視市場經濟的有害副產物。人類在享受市場經濟帶來的日益豐富的物質和精神產品的同時,也在忍受市場經濟帶來的有害副產物的煎熬。
歐美三大政策的第一個錯誤是對世界經濟金融形勢判斷錯誤,以流動性不足為由,一味降息和增發貨幣,實行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降息和增發貨幣是在經濟疲軟,且資金稀缺,生產能力不足的情況下,刺激需求回升的貨幣政策手段。降息有利于企業降低融資成本,增加融資擴產的愿望;增發貨幣有利于彌補社會資金的匱乏,增加銀行的資金來源。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寬松的貨幣政策是治理經濟“蕭條”的有力工具。
但是,目前全世界范圍的經濟形勢不是資金不足,加上經濟疲軟,而是資金嚴重過剩,加上經濟疲軟。前者屬于真正意義上的經濟“蕭條”,后者不是經濟“蕭條”,而是典型的經濟“滯漲”。“滯漲”的“漲”代表資金過剩,“漲”根本不符合降息和增發貨幣的條件。社會流動性不足不等于資金不足,目前的情況是,企業和投資人對經濟發展缺乏信心,避險心理日益嚴重造成了流動性不足。據路透紐約6月4日電,由于擔心歐洲債務危機將使全球經濟陷入深淵,企業紛紛推遲籌資計劃并取消交易,投資者則轉向現金或其它安全資產以求避險。以至兩年期德國公債收益率竟然降至負值。可怕的是,人們越是尋求避險,形勢就可能變得越糟,許多國家瀕臨危境后不到四年內的二度衰退。
錯誤運用極度寬松的貨幣政策產生了極為錯誤的經濟后果:降息和增發貨幣并不能恢復人們的信心,而海量注入的流動性無疑進一步加重了世界通貨膨脹的程度,并且為下一步治理通貨膨脹增加了難度和風險。
歐美三大政策的第二個錯誤是漠視企業、資金保值者和貿易、公共產品等領域的避險需求,在增加金融穩定性方面無所作為。此次金融危機并不是在資金稀缺情況下發生的,而是人們對世界經濟形勢缺乏信心。歐美政府和歐盟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沒有發揮經濟金融穩定器的應有作用。當然,貨幣穩定是個老問題了。197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以來,市場經濟就一直存在這個不容忽視,而又長期被忽視和回避的金融經濟問題。
由于美元與黃金脫鉤,當今世界絕大多數貨幣都是法定貨幣,都在沒有實物依托的情況下憑借國家信用發行;當今的貨幣政策,一直把貨幣的價格——利率作為政策工具加以利用;當今的國際貿易和經濟往來結算實行的基本是浮動匯率制。這些制度的疊加,一方面使得資金過剩成為常態,并愈演愈烈;另一方面使作為市場交易的一般等價物的貨幣,其自身的價值飄忽不定。縱觀世界經濟各個領域,無論是黃金、石油,還是美元、歐元,以至美債、美股……,人們已經找不到一種可以依托,可以信賴,可以避險,價值穩定的金融產品。
這種非穩態的充滿各種不確定風險的貨幣金融體系和制度適合擴大再生產,投資領域,不適合簡單再生產,貿易領域,特別是國際貿易領域;適合投資人進行風險投資,不適合投資人,特別是絕大多數普通工薪儲蓄者避險保值;適合高效益高風險的少數企業科技創新,不適合低效益低風險,但市場穩定效益穩定的絕大多數中小傳統企業的非擴大的持續經營。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種非穩態的貨幣金融體系是極少數風險投資家的“天堂”,是絕大多數中小企業和絕大多數各類儲蓄者投資者的“迷宮”!一個操作員的失誤,就可以導致一個歷史悠久信譽卓著的巴林銀行的破產。美國次貸衍生產品的違約損失卻需要全世界買單。
此次世界金融危機,以各國政府主導的,全球高度統一的集體救市行為,難能可貴,之所以無效是方法不對。以市場經濟理論指導消除市場經濟缺陷,邏輯上就不通。正像使用冶煉技術生產了鋼鐵,卻不能用冶煉技術處理冶煉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一樣。處理“三廢”必須使用專門的“三廢”處理設備。歐美救市的三大政策依據的是創造財富的理論,而不是治理有害副產物的理論。結果肯定是費力不討好,不僅無效,而且添亂。
——釜底抽薪的財政制度令歐美政府進退兩難
毫無疑問,在“滯漲”條件下,啟動有公信力的需求,恢復企業和投資人的信心,利用過剩資金和過剩生產能力,拉動經濟增長是明智的選擇。凱恩斯主義之所以被各國政府采納,就是因為其擴大政府財政支出,啟動公共需求拉動經濟復蘇,有利于治理“滯漲”。與市場經濟配置稀缺資源的本義比較,凱恩斯主義已經不屬于市場經濟,它是政府主導,配置過剩資源,治理市場經濟缺陷的“政府經濟學”,其假定、目標、原理和方法都已經與企業主導創造財富的市場經濟學有了本質上的區別。凱恩斯主義開創了治理市場經濟缺陷的先河,開創了與市場經濟有別的政府經濟學。
歐美三大政策的第三個錯誤是在最需要增加財政支出的時候,各國政府實行了財政緊縮政策。凱恩斯主義經濟學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美國家普遍采用的經濟理論,對20世紀50和60年代的世界經濟增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此次金融危機治理初期,各國政府確實實行了凱恩斯主義的非常積極的財政政策。但是為什么治理“滯漲”非常有效的凱恩斯主義會半途而廢呢?
毫無疑問,凱恩斯主義半途而廢的第一個原因是“釜底抽薪”的財政制度令歐美政府進退兩難。目前的財政制度是假定社會沒有多余的資金,必須憑借政府權力,無償強制征繳稅費,然后無償一次性分配,并先征后用。當然,作為輔助手段,政府也在發行部分國債和基金。這種按照稀缺資源設計的財政制度,其最大特點是需要抽取經濟運行的正常資金,用于公共產品支出,也就是說,發展公共產品是以減緩經濟發展為代價的。所以,歐美國家目前都處在兩難境地:實施凱恩斯主義拉動經濟,啟動公共需求,就需要增加財政收入,而增加財政收入將進一步延緩疲軟經濟的復蘇。
凱恩斯主義半途而廢的第二個原因是政府負債上限制了凱恩斯主義的政策空間。為了防止政府濫用釜底抽薪影響經濟發展的財政權力,在西方,增加財政收入或者增發貨幣都需要政府向社會負債。美國和歐盟為約束本國和成員國政府信用行為,都對政府整體負債規模制定了上限。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財政收入增加有限,而積極的財政政策又需要增加財政收入,加上增發貨幣對應的政府負債,在此次金融危機的救贖過程中,美國和歐盟許多成員國的政府負債很快達到規定的上限,救市未果卻引發了歐債、美債等國債危機。
凱恩斯主義半途而廢的第三個,實際上也是最根本的原因是凱恩斯主義本身存在缺陷:凱恩斯主義沒有與自身配套的利用過剩資源的財政貨幣制度。為什么社會資金過剩,生產能力過剩,政府還不得不消解政府支出,進一步加劇資金和生產能力的過剩呢?原因是目前的財政制度是按照市場經濟資源稀缺的假定設計的,政府只能從正常經濟活動中抽取稅費,而沒有直接利用或者調動過剩資源的制度安排。凱恩斯主義不是直接創造財富理論,而是治理“滯漲”的有利工具,它面對的不是稀缺資源,而是過剩資金和過剩的生產能力。凱恩斯主義需要的是怎樣運用過剩資源,形成新的財政貨幣制度。
——奧古爾政府成功實驗的格塞爾“印花票據”
事實上,自市場經濟誕生以來,面對市場經濟各種缺陷和風險,人們一直沒有間斷化解這些風險的實踐和理論探索。與凱恩斯同時代的西爾沃·格賽爾就是彌補市場經濟缺陷進行貨幣金融及經濟制度設計的先驅之一。而按照格賽爾的設計,20世紀30年代,利用過剩資源發行政府票據的奧地利的奧古爾小鎮,開創了運用凱恩斯主義應對滯漲式金融危機理論,成功連接過剩資源和公共需求,拉動經濟,增加就業,進而增加投資,成功復蘇經濟的先河。
格塞爾認為,蒲魯東的最重要的洞見是認為貨幣比勞動力和商品更具競爭優勢。因為改變商品的本性是不可能的,所以格塞爾主張改變貨幣的本性:由于庫存的必要性,我們必須承擔由此可能帶來的損失。于是,貨幣就不再優越于商品;這就使得任何人不管他擁有或儲存什么,貨幣或商品,都沒有什么差別。
具體地說,格塞爾提出了一種“印花代金券”或“印花票據”。格塞爾的觀點是,作為交換媒介的貨幣應該被看作是一種社會服務(僅僅作為公共流通工具),因此必須對它征收少量的使用費。在這里,格賽爾實際上否認了資金的稀缺性和有償使用的特權。
伯納德·列特爾在《貨幣的未來》一書中,介紹了奧古爾的偉大實驗:1932年,在該鎮4500人口中,有500名失業者和另外1000名即將失業者,還有200個家庭分文皆無。市長要翻新街道,上供水系統,植樹等等。許多人愿意而且能做這些工作。政府只有40000先令,與需要相比是杯水車薪。當年7月5日,奧古爾的市長把錢存到銀行,作為發行政府等值票據的擔保。使用政府票據來支付政府項目后,因為政府票據每月需交1%的印花稅,得到政府票據的人都很快花掉,甚至提早繳稅,這就為其他人提供了工作。政府票據解決了高失業問題,翻新了街道,重建了供水系統及其他項目。到1933年11月21日,這種以1先令、5先令和10先令面值發行的印花票據,平均有5500先令在流通,在13個半月的時間里,轉手416次,產生254.7萬先令的經濟活動,當地生產性投資同比上升219%。此外,每月收取的印花稅用于供養220個家庭的施粥所。各地紛紛效仿。法國總理愛德華·達拉迪爾為了親眼看到“奧古爾奇跡”,還作了一次特別訪問。
這時,奧地利的中央銀行決定維護其貨幣發行的壟斷權力,對奧古爾鎮政府提起了訴訟,由高等法院裁定,奧古爾發行“印花票據”犯法。由此,奧古爾收回了印花票據,重新開始承受30%的失業率。
——政府票據:票據財政和次生貨幣的聚合物
奧古爾的偉大實驗證明了格賽爾的設計的正確性,而格賽爾的政府印花票據的設計顯然與市場經濟學理論有著許多不同的適用條件,這些條件與凱恩斯主義的假設可以說是異曲同工。研究表明,格賽爾的政府票據對于運用凱恩斯主義經濟學,消解目前的歐盟的滯漲和國債危機,無疑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它就是凱恩斯主義財政貨幣工具。當然,在準備使用格賽爾的政府票據之前,人們需要知道政府票據是什么?
首先,政府票據是一種財政工具。因為奧古爾市政府用政府票據支付了政府項目,替代了財政資金。但是,政府票據又與財政稅收有許多不同。如果我們把現行的財政稱為稅收財政的話,政府票據可以稱為票據財政。
在資源稀缺的假定下,需要創造財富的市場經濟領域,需要稅收財政,由于資金稀缺,必須從正常的經濟活動中抽取資金,用于公共需求;在資金過剩商品過剩的條件下,需要消解市場經濟缺陷的時候,由于存在過剩資金,可以市場化募集過剩的資金,發行政府票據,發展公共產品,間接拉動經濟增長。它們之間的主要區別可以從表1中反映:

?
其次,政府票據又是一種“次生貨幣”。由于以等額政府基金為基礎發行,并在財政轄區內流通,政府票據是一種“次生的”“準貨幣”。但是,它與其他類型的“次生貨幣”——票據,與法定貨幣又有許多不同。
由于政府票據用于公共產品支付,它不屬于融資票據,而屬于商業票據一類。但是,政府票據有許多不同于商業票據的地方:一是發行依據不同。商業票據是企業依據采購商品或者獲得勞務服務,發出的延期承兌憑證;政府票據是政府以向社會募集的100%的保證基金為基礎發行的延期承兌憑證。二是票據首次持有人的票據獲得依據不同。商業票據的持有人是通過銷售商品或者通過勞務獲得票據;而政府票據首次持有人持有的政府票據是政府無償提供的。但是,這里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通過提供產品或者勞務,獲得的政府票據,實際上已經演變為政府擔保的“商業票據”,可以貼現兌現,流通轉讓,繳稅還債等等。三是使用范圍約定不同。商業票據使用沒有界定,只要銷售者接受即可。但是政府票據首次使用有非常嚴格的界定,比如,看病的政府票據,就是看病使用,不能兌現,不能用于繳稅,不能用于還債,不能轉讓,不能超范圍使用等等。
政府票據雖然是“次生貨幣”、“準貨幣”,但是它又與法定貨幣有許多區別。法定貨幣與政府票據不是平行關系,而是主次關系,政府票據依附法定貨幣生存,中央銀行決定政府票據的發行時機,規模和其他參數。表2列出了它們之間一些主要的區別。

?
——發行政府基金吸納過剩資金,發行政府票據提供公共服務
此次歐盟滯漲危機是由于信心缺失而反映的流動性不足,絕不是資金不足。各國政府低息以至無息提供海量的貨幣流動性,過度的貨幣超發行,一方面為下一步經濟復蘇后的通貨膨脹埋下伏筆,另一方面也引發了為增發貨幣而增加的國家債務危機。
為今之計,真正化解滯漲及國債危機需要“四管齊下”:一是發行高信用等級的政府基金吸納過剩資金,彌補積極財政政策的資金缺口,二是立刻停止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三是在進一步執行稅收財政緊縮政策,防止為復蘇的經濟“撤火”,四是啟動票據財政,發行政府票據拉動公共需求,并進一步拉動相關產業。
其核心是啟動票據財政:在直接的財政稅收之外,在不直接增加企業、政府和個人負擔,不破壞激勵機制的情況下,在現行金融制度框架內,在資金產品雙過剩的情況下,發行具有間接稅收職能的政府票據,彌補財政資金缺口,發展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產業。具體做法是:
1.政府以財政收入為擔保,競標發行定期封閉可轉讓的浮息保值的政府基金,政府基金可以在商業銀行按牌價轉讓;
2.政府將政府基金存入中央銀行,政府財政負擔付息和收息的差額;
3.以政府基金為依托,占據國家貨幣發行指標,政府發行與政府基金等額的政府票據,第一批專項用于補充醫療教育養老等公共服務資金缺口,進入個人賬戶;
4.政府票據電子轉賬,專款專用;
5.通過提供產品和服務收到的政府票據可用于物質采購和支付工資,繳稅交費,也可在商業銀行按牌價轉讓或者貼現,但不得購買證券等;
6.政府通過稅收回收的未到期的政府票據,也可以再次投放使用;
7.政府票據到期后可循環發行,也可以停止發行,取回政府基金;
8.遇特殊情況,在政府票據未到期前,政府也可以使用政府基金贖回政府票據。
雖然產品過剩,資金過剩,已經成為當代市場經濟的常態。但是,分配或者處理過剩資源,與資源稀缺的市場經濟假定相悖:法定貨幣配置無法配置過剩資源,稅收財政也不能強制征集過剩資源。政府票據方式比較好地解決了過剩資源與公共需求銜接的難題,但是,卻產生了政府票據這種票據財政與次生貨幣的聚合物與目前金融、財政體制無法對應的新問題。我們認為,既然政府票據具有財政和貨幣雙重屬性,那么在法理上就應該由這兩個屬性的主管部門共同監管。
作為金融工具,中央銀行對財政基金和財政票據應加強監管。首先,中央財政發行政府基金需要報中央銀行批準,募集的資金需要在中央銀行保存;中央財政發行政府票據按非融資票據監管,更需要中央銀行批準,并占用貨幣發行額度。其次,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據還要列入金融工具范圍,服從中央銀行的統一調度。由此,中央銀行安排和調整社會資金,增加了兩種新的金融工具。
作為財政工具,國家對政府票據也要加強管理。首先要特別分清政府基金政府票據發行與財政性貨幣發行的區別。財政性貨幣發行是在資源稀缺的情況下,為了彌補財政資金嚴重不足,應對特殊需要,以政府赤字為代價,增發貨幣,是典型的通貨膨脹式的發行,是政府對中央銀行業務的行政干預行為;而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據的發行是在資源過剩且經濟疲軟的情況下,為了引導過剩資金拉動公共需求乃至整個經濟,按照中央銀行調控社會資金的要求,中央銀行主動與政府聯手進行的市場化操作。兩者的主要區別通過表3反映。

?
——形成了主次兩套貨幣運行體系,具有一箭多雕的經濟金融和社會功效
以發行1000億元政府基金和1000億元政府票據為例:
1.有效降低了金融風險。這是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據最大的功勞。因為政府票據運行后,實際上形成了兩套貨幣運行體系,法定貨幣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運行,政府票據在公共產品生產領域運行。和法定貨幣比較,政府票據不受貨幣政策以及金融危機影響,由于是政府信用,而且是有期限,所以可控性更強。也就是說,發行政府票據后,醫療、教育市場可以不再受金融危機的影響。
2.吸納社會游資,有效解決貨幣超量發行和流動性不足問題。發行1000億元政府基金,可以固定1000億元社會游動資金,可以緩解通貨膨脹壓力。而發行1000億元政府票據,占1000億元貨幣發行指標,用于公共服務定向發行的政府票據拉動了公共需求,及公共產品下游的產業鏈,從資金需求角度解決了流動性不足問題。
3.提供可靠的保值渠道,分流了投機資金。由于政府基金是封閉浮息保值,將為需要保值的保險、養老等大宗資金提供可靠的投資渠道。目前,國內外都缺少穩定可靠的資金保值產品,政府基金的發行將使社會的保值資金和投機資金實現分流,大部分保險和養老資金將可以選擇購買政府基金保值,既保證了保值資金的需要,又減少了投機資金的規模。當然,普通老百姓的保值儲蓄也可以通過購買政府基金進行保值。
4.節省財政資金,增加新的稅收,建立了間接稅收模式。按4%-6%融資成本考慮,1000億元政府票據替代1000億元財政稅收,可以為政府節約90%以上的財政資金。政府票據每年周轉次數需要實際觀察,按每年周轉4次計算,可拉動4000億元市場,并創造約1000億元新的稅收。也就是說,政府票據每年只要周轉使用4次,其新創造的稅收就可以把政府基金的本金收回來。而且,政府票據并沒有直接加重企業和老百姓的負擔,這是政府票據和政府稅收的最大區別。實際上,政府票據是一種軟性的間接稅收。
5.拉動消費需求。1000億元的醫療教育養老等支出由政府買單后,老百姓由此可以釋放1000億元的醫療、教育、養老存款,用于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而且這些釋放的存款可以長期有效拉動消費。
6.改善產業結構,增加第三產業就業,有利節能減排。醫療教育是勞動和知識密集型和低物耗、低污染產業。超常發展醫療、教育等產業,不僅滿足了老百姓的需求,帶動整個經濟發展,還可以優先緩解兩極分化問題,緩解許多社會矛盾,有利于和諧社會的建設。
7.增加了中央銀行和中央財政和其他政府部門進行金融經濟調控的手段。
——發行政府票據存在道德風險,必須謹慎操作
發行政府票據,人們一般有幾個擔心:
一是擔心沖擊貨幣,沖擊金融機構。政府票據有100%的政府基金做保證金,且占據貨幣發行額度發行,由中央銀行批準發行,不存在沖擊法定貨幣問題。政府基金、政府票據可在貨幣市場、證券市場上轉讓,作為以政府信用擔保的“金邊證券”,也不會沖擊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
二是擔心推高物價。靜態看,確有推高醫療教育等產業鏈上各類商品物價的可能。但是,政府票據首先放大了醫療和教育等產業市場規模,而醫療教育屬于公共產品,由國家定價。其次是放大醫療教育上游產業的市場,更好地利用其閑置能力。
當然,政府基金、政府票據也有風險。第一個風險是政治風險,盡管政府基金、政府票據實際上就是國家信用,其風險一般非常小。但是也有特例,比如近來希臘政府賴掉70%以上的債務。第二個風險是道德風險,雖然政府基金以財政收入為擔保,但是,政府基金、政府票據還是有被政府和衛生教育機構濫用的可能。
由此,發行政府基金和票據必須遵循謹慎和公開透明的原則。首先,需要防止政府濫發政府基金和政府票據。政府發行政府基金和票據,必須立法,并在中央銀行審批之前,設立前置審批環節,由人大等公權機構批準。
其次,政府基金,特別是政府票據的全部信息必須公開透明,隨時可以查詢。特別要在網絡上公開信息,接受網民的監督。醫療、教育等作為現代公共產品,是按人頭分配,關系每個人的切身利益。只要在各種媒體,特別是網絡上公開一般人可以看得懂的信息,廣大網民是最好的監督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人為因素。
第三,發行政府基金和票據特別需要關注的是社會物價指數,和生產能力過剩情況,不能隨意冒進。中央銀行等有關部門需要設立專門的機構,常年研究和報告經濟金融發展的相關情況,并隨時公布和提出調整意見。當然,政府票據應用也并不限于醫療教育。
〔1〕陳元,謝平,錢穎一主編.美債與歐債:拖累全球經濟的孿生兄弟.中國經濟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2〕《歐債風云》編寫組編著.歐債風云.中信出版社,2010年12月第1版.
〔3〕〔美〕曼昆著.梁小民譯.經濟學原理.(ThePrinciples of Economics by N.Gregory Mankiw),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
〔4〕〔美〕尼爾·布魯斯著,隋曉譯.公共財政與美國經濟(Public Finance and American Economy by Neil Bruce),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年3月第2版.
〔5〕〔美〕伯納德·列特爾著,林罡,劉姝穎譯.貨幣的未來(The Future of Money:Creating New Wearth,Work and a WiserWorldbyBernard Lietaer),新華出版社,2003年1 月第1版.
〔6〕〔美〕托馬斯·H·格列柯著,周琴,劉坤譯.貨幣的終結(The End of Money and the Future of Civilition by Thomas H.Greco.JR.),金城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