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巖,熊 梅
學校推進課改的實踐與思考
王紅巖1,2,熊 梅1
筆者選取了課改推進的典型案例,主要探討個案學校推進課改的實踐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主要圍繞行政推動,彰顯課程領導力;專業引領,自主創新;校本研修,問題探究;科研導航,課題帶動;制度創新,持續推進等幾個方面進行探討,旨在為課改推進中的學校提供借鑒和參考。
課程改革;學校;推進
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頒布為標志的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到目前為止已進行10余年,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一些學校確實經歷與體驗了課程改革,對學校和教師來說,他們已經認識到要以全新的素質結構和行為方式接受新一輪課程改革浪潮的“洗禮”,但是改革就意味著打破人們原有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這種改變充滿著不確定性和復雜性,就意味著要經歷痛苦的歷程,他們也在嘗試著去做,但在經歷一番波折之后,覺得難以駕馭和操作,甚至覺得挫敗,沒有安全感和成就感,進而感到焦慮和痛苦,也逐漸有了抵觸情緒,久而久之就知難而退,又回到了原始狀態,因此他們在經歷短期的嘗試失敗后又回到最初的“輕車熟路”上去了。
為什么經歷一番波折后又要回到原點,而有些學校卻能夠積極深入地推進課程改革?盡管他們歷經了探索、迷茫與痛苦,但是他們卻通過反思、奮進實現了自身的成長與發展,在這一過程中他們深刻領會課改的理念和精神,充分發揮學校領導者和教師的創造性和主體性,積極挖掘學校自身的變革動力,他們能夠以理論研究為先導,以實踐探索為基礎,在理論的指導下開展課改實踐,在課改實踐的基礎上豐富和完善理論研究成果,以不斷探索的精神推進了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學校整體呈現出生動活潑、主動發展的嶄新局面。
為什么他們能夠深入地推進課改?他們采取了哪些措施?他們能否為其他學校提供范例和借鑒?基于此,筆者選取了課改推進的典型案例,以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以下簡稱東師附小)為例,探討一所小學推進課程改革的實踐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旨在為課改推進中的學校提供借鑒和參考。
行政推動,整體協調,是課改工作順利推進的堅實保障。盡管行政力量具有非持久性的特點,但卻是推動課改發展的強大力量,同時也是課改持續推進的關鍵舉措。行政推動整合了學校各方面的資源要素,形成推進工作的合力,并且能夠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課程改革具有強大的推進動力。同時通過行政推動,能夠建立健全學校管理體制、研究機制,形成強有力的行政執行力,而且通過長期的制度性約束,也能夠將某一種觀念或行為習慣內化為學校主體的自覺行動。
2001年是我國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啟動之年,同時也是東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熊梅博士執掌東師附小帥印之年。校長猶如樂隊的指揮,指揮是否得當,決定能否彈奏一曲和諧的課改之聲,校長的課程領導力是課程改革能否在學校得到有效實施的關鍵。在課程改革實施初期,東師附小同許多學校一樣,機遇與挑戰并存,無論是行政人員,還是一線教師,都面臨著諸多困惑和疑問。面對這種局面,學校加強行政推動力度,推動課改實施,積極解決課改中存在的問題,校長和學校領導班子一致認為:如何將課改精神落實到學校實踐層面,爭取教師最大程度的參與和支持是推進課程改革的首要問題。學校以科研為先導,實行專業引領,進行理論培訓,保證課程改革按照正確方向運行。同時學校把課改深層次推進工作作為一項整體工程,加強領導、嚴密組織、形成合力,進行宏觀決策和督促評價,以強有力的行政推動為突破,以學校制度的構建為支撐,突出重點,有序推進,實現課程觀念的更新與轉變,為課程改革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課程改革能否在學校得到有效實施,校長的課程領導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校長的課程領導力自始至終貫穿于課程的設計、決策、實施、評價整個過程之中,校長能否根據學校自身的特點與實際情況出發,貼近學校的“最近發展區”,宏觀上對課程整體把握,微觀上對教學具體指導,決定著課程改革能否在實踐層面上有效實施,以及課程改革的推進程度。可以說課程領導力的提升是深層次推進課程改革的動力與源泉。
學校是課程改革的最終發生地,作為課程改革的基本單元,其中教師是課改成功與否的關鍵,探索教師專業化成長的有效模式,成為推動課改成功的一種必然,尤其是教師在課程理論、技術與方法、能力等方面與課改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如何解決這種矛盾的存在,學校必須將其作為推進課改首要面對和必須解決的問題。
東師附小按照“做人師、培優師、樹名師”的培養目標,提出要打造“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具有國際視野、鮮明個性風格的研究型、專家型教師隊伍”。基于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作為科研型、學者型、專家型的校長,以自身的學術精神引領和指導全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充分發揮專家的引領、輻射作用。學校建立專家信息庫,成立課程咨詢委員會,充分發揮和利用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智力資源優勢,整合各方人力資源,構建專業支持體系,為課程改革的順利推進提供智力支持。課程改革的過程既是自上而下的賦權增能,又是自下而上的自主創新。學校為了更好地實現“學術領導——學科自主”的課程領導模式,設立了學校課程發展委員會,由校長直接領導,由學校領導班子、教研部主任和學科委員會主任組成,負責研究、討論和審議學校課程的整體規劃方案,充分發揮各職能部門、年級組、教研組、學科組以及全體教師的集體智慧,引領學校課程改革發展的方向。為了使學校課程方案能夠得到有效落實,學校按照學科數量共建立了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實踐活動等12個學科課程委員會。學校為學科委員會賦權增能,按照“自主決定、自主規劃、自主研究、自主實施、自主評價”的原則,制定課程方案、組織實施、開展評價,不僅擴大了教師參與課程開發的權利,增強了學科課程研究的實力,而且也培養了教師的合作意識與團隊精神。
自主創新的機制確保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同時也充分發揮了教師的專業自主權,使教師成為課程改革的主人,使教師從思想到行為都發生深刻的變化。由此可見教師思想觀念的轉變,教學行為的變化是課程改革順利推進的前提和保障。
校本研修是指由學校為發起者、教師為主體,以解決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問題為重點,以問題探究和合作學習為基本方式,以改善教師教育行為、提高教師專業素養為根本目的的校本教研與培訓制度。校本研修的核心就是要改變教師在傳統培訓中所處的被動地位,突出教師的自主學習和專業發展。
東師附小積極開展校本研修活動,校本研修以問題探究為主,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或自認為有研究價值的問題出發,不斷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課題選擇上,著眼于課程改革的走向,立足于課堂教學,基于實踐中的真實問題,是一種從實踐到理論,又用理論指導實踐的行動研究。學校的校本研修活動既關注宏觀層面教育教學的共性問題,又關注學科建設發展的需要,同時關注教師的課堂實踐,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篩選提煉出研究課題,一起研究,不斷反思,共同成長。校本研修的形式多種多樣,從教師的自我反思到集體的同伴互助,還有校內外專家的專業引領,內容也豐富多彩,如學術沙龍、TT合作等。在課改的大背景下,通過校本研修活動,大部分教師實現了專業成長,不再是傳統的“教書匠”,而是逐漸成長為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素養的“實踐者、思考者、研究者”。
校本研修以問題解決為基本范式,通過校本研修使教師開闊了視野,更新了教育理念,提高了科研能力,強化了自我發展的意識。校本研修成為課程改革走進教師、走進課堂、走向學生的中介與橋梁,是課程理論轉化為課程實踐的有效抓手,成為學校有效推進課改的重要手段。在課改背景下切實開展校本研修,多角度、多方位地整合教育力量,創造良好的校本研修生態環境,確保教師在專家引領、同伴互助、個體反思的實踐中實現專業發展。
科研是強校之本,已成為眾多校長與學者的共識,也成為學校持續發展的主題與必由之路。東師附小以課題為載體,形成教育科研的帶動與輻射,采取多項措施扎實推進課程研究。在熊梅校長的帶領下通過對課題的研究與實踐以及成果的轉化與推廣,學校的辦學水平迅速提升,學校的課改推進工作成效顯著,在一定區域內發揮了相當程度的示范作用,為我國基礎教育學校改革提供了可借鑒的新范式。
學校憑借專家型校長的學術專長,通過申報“十五”、“十一五”科研課題,加強科學研究,提高辦學質量,實現了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完美融合。學校通過核心課題帶動,從科學研究的角度,對課程改革的理論和實踐進行研究和探索,組織和吸納全體教師共同參加課題研究,通過參與課題研究,有效解決教師在課改中遇到的重點、難點問題,不斷提升教師教育教學能力和水平,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與發展,實現教師從“經驗型”到“學習型”再到“學者型”的類型轉換,引領了課改推進的方向,有效地推動了課改的實施。
隨著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向前推進,教育科研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為課改的縱深發展提供了優越的背景,教育科研工作也成為學校長期發展的不竭動力,同時也促進教育工作者用教育科研手段來面對新課程改革所帶來的挑戰。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走向從事研究這條幸福道路上來”,“凡是能感到自己是一個研究者的教師,則最有可能成為教育工作的能手”。
行政力量的非持久性,始終具有隨時中斷的隱憂,導致人們擔憂其背后不穩定的行政推手,但是若將其作為固化的制度保存下來,其作用的持久性也就彰顯出來,通過長期的制度性的約束,能將某一種觀念或行為習慣內化為主體的自覺追求。制度的構建與創新是課程改革在學校層面可持續推進的根本保障,通過創新和完善管理制度,逐步從自上而下的組織管理走向自下而上的教師自主、自律的行為,進而保持其持久參與的動力。
東師附小以完善管理體制為核心,建立完善多項管理規章制度,如校本研修制度、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制度、教師研究發表會制度、科研獎勵制度、經費投入保障制度等等,推進了學校科學化、法制化、民主化的管理進程,形成了靠制度管理學校的局面。
制度是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規章或準則,體現的是意志和習慣,更是一種文化。所有活動的實施與開展都有賴于制度創新的積淀和持續激勵,通過制度創新得以固化,并以制度化的方式持續發揮應有的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制度創新,是推動課程改革順利實施的保障與支撐,是實現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可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以人為本、自主自律,民主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和基本方式。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學校需要校長思想和文化的引領,更需要制度的規范。
(作者單位:1.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吉林體育學院教務處)
G423.07
A
1001-6201(2012)03-0231-03
2011-12-30
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11YJA880123)。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