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艷
(東北財經大學 雜志社,遼寧 大連 116025)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的迅速發展,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諸多挑戰。因此,期刊界積極探尋新的發展路徑,以期為學術期刊的轉型與發展提供參考。彭雷生[1]認為,網絡化、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使高校學報的編輯出版方式發生深刻變化,其分析了網絡化對高校學報的影響,并討論了網絡化環境下高校學報面臨的挑戰與機遇。車軒玉等[2]總結了網絡在組稿、約稿、稿件管理、稿件審查和稿件編校方面的應用,認為其對提高學報工作效率和編輯質量具有重要意義。馬建華等[3]分析了網絡環境下高校學報面臨的困境與機遇,為高校學報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參考。韓淑麗[4]認為,數字化為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如拓寬發行渠道、增加期刊附加值、提高編輯工作效率以及方便作者和研究者,但同時也對期刊社的出版經營權、傳統的編輯工作方式提出挑戰。陳欣[5]闡述了網絡時代對科技期刊編輯素質的要求,探討了科技期刊編輯轉變編輯意識、提升自身網絡素質以及樹立終身學習意識的重要性。姚慧[6]分析了網絡技術對高校學報編輯流程的影響,提出應促進學報編輯綜合素質的提高,促進學報編輯工作的現代化。宋悅等[7]分析了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及其編輯面臨的挑戰,并探討了學術期刊編輯尋求探索與創新的途徑。
現有文獻對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發展問題的研究(部分文獻的研究對象是高校學報)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如何利用網絡技術提高學術期刊的辦刊質量和工作效率,二是學術期刊編輯應如何提升自身素質以適應網絡技術的挑戰。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筆者結合自身工作實踐,重點分析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面臨的挑戰與機遇,為保障學術期刊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進而實現期刊穩定發展尋找新的突破口。
中國的學術期刊通常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學術團體主辦,基本上是為介紹本單位的科學研究成果而設立的。由于體制及歷史原因,學術期刊仍按計劃經濟模式運行,經費不足、設施落后、發行量小、市場競爭力弱、獨立性差和部分編輯素質偏低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學術期刊的發展,導致其一直處于邊緣化的尷尬境地。在現有體制下,期刊工作者辦刊積極性不高,缺乏良好的學習能力與創新能力,沒有及時更新辦刊理念,不能準確把握市場需求,從而使學術期刊的生存與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諸多挑戰。
在現有體制下,學術期刊社大多采用事業單位管理模式,辦刊經費主要由上級主辦部門全額撥款。由于主管主辦部門不重視,辦刊經費不足,學術期刊的辦公設施落后。部分學術期刊社并未配備計算機、打印機、傳真機、掃描儀等硬件設施,以及期刊稿件采編系統和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等軟件設施,仍沿襲紙質來稿、手工登記和電話查詢等傳統辦刊方式,導致稿件處理速度緩慢,審稿周期過長,編輯出版質量和效率偏低。以高校學報為例,目前各學報的辦刊經費基本由學校全額撥款,但學報編輯部大多被歸位于學校教輔部門,學校對其資金投放不足,學報專職編輯人員在職稱待遇方面明顯低于教學科研系列的教師,進修學習、參加相關學術活動的機會相對較少。辦刊經費不足是制約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可以學習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的經費來源模式,結合本刊的實際情況,為學術期刊的經費困境尋找出路。如借鑒《哈佛法律評論》的辦刊經費來源模式,特別是設立公益信托基金的做法[8]。
學術期刊的學術性和專業性決定了其讀者對象的有限性,加上網絡環境下訂閱下載所需文獻更便捷、更實惠,導致學術期刊發行量不大。同時,學術期刊社人、財、物的支配權以及經營自主權大多由上級專管主辦部門控制,導致其很難作為經營主體投身市場,進行市場化運作,追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因此,發行量小和市場競爭力弱成為困擾學術期刊發展的重要問題之一。學術期刊社一般除編輯部和辦公室外,并未設立發行部和市場部等專門從事期刊發行、廣告和外聯的部門,機構設置明顯不符合市場化進程的要求。市場經濟體制把學術期刊推向市場,網絡環境進一步打破了學術期刊的封閉狀態,促使其直接面對與其他學術期刊、其他出版物的競爭。在市場經濟體制和網絡環境下,提高學術期刊的市場競爭力勢在必行。國際期刊的發展經驗表明,在堅持學術專業水準的前提下,吸收市場化經營中的合理因素,有利于造就國際一流學術期刊,如《國家地理雜志》《財富》《哈佛法律評論》和《經濟學家》等。
網絡信息時代,學術期刊的編輯除具備扎實的學科專業知識、過硬的業務素質外,還應熟練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術,并具備較高的信息感知能力。在現有管理體制下,學術期刊主要由上級主辦部門全額撥款,部分編輯不思進取,墨守成規,不能熟練掌握并運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難以將網絡技術應用到編輯出版工作中。網絡是一個巨大的信息資源庫,需要編輯準確客觀地予以識別和選擇,以達到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網絡環境改變了學術期刊編輯獲取信息的傳統方式,要求編輯能認識到信息對編輯出版乃至期刊發展的重要性,掌握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對相關信息資源保持高度敏感性,并將信息感知能力貫徹到選題策劃、組稿、審稿和編輯加工等一系列具體實踐工作中。但目前許多編輯仍沿襲傳統手工操作狀態下的信息處理方式,信息意識不強,期刊質量得不到改進。
網絡為學術期刊改進編輯出版方式提供了技術與資源,有利于其在選題策劃、組稿、審稿、編輯加工和出版發行等環節實現由傳統封閉方式向現代開放方式的轉變。
目前學術期刊的選題存在重復與跟風現象,缺乏創新性與突破性。網絡資源信息量大、時效性快和查詢便捷等特點改變了學術期刊選題策劃的方式和手段,編輯通過使用搜索引擎可以快速查詢瀏覽相關專業數據庫和網站,了解國內外相關專業的最新學術動態和熱點問題。結合期刊的宗旨與特色,對搜索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進而確定選題方向,從而避免選題陳舊落后和雷同等現象。編輯還可以通過網絡電子公告、E-mail等與專家學者就選題展開討論與交流,在征集意見的同時,還能增進他們之間的感情,從而為組稿打下基礎。選題確定后,可以利用網絡了解相關科研人員和專家學者的信息,有的放矢地進行約稿,從而提高組稿效率。
學術期刊的審稿通常采用三審制,即初審、復審和終審。責任編輯初審時要對稿件的政治導向、價值、具體內容、體例和文字等進行全面審查和研究。由于專業限制,編輯對與自己所學專業不同的稿件很難作出準確判斷。通過專業數據庫和網站,可以找到大量與稿件相關的文章與資料,經過分析比較,從而對稿件的真實性、創新性、時效性和科學性作出比較準確的評價。以社科期刊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為例,登錄該系統后上傳稿件,可以發現稿件是否存在抄襲現象、是否有創新性等。編輯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借鑒引用了他人哪些觀點,自己在哪些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哪些新的結論。通過檢測,編輯可以將重復率高、缺乏創新的稿件直接淘汰,不必進行下一環節的審稿,極大地提高了審稿速度,同時也節約了經費。此外,當三審和專家外審通過后,在編輯加工前,應再次通過學術不端文獻檢測系統對稿件進行查詢,以避免重復發表現象。如果編輯對稿件中的學術理論問題或專業性很強的問題難以把握,可以請相關專業的專家進行外審。利用網絡遴選外審專家,突破了地域方面的局限性,擴大了選擇范圍,全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都可以成為期刊社選擇的對象,實現了工作模式由封閉性到開放性的轉變。同時,網絡遴選專家的有效性強,通過網絡查詢,可以詳細獲得外審專家的姓名、單位、職稱、研究方向、已發表的文章、主持的科研項目和聯系方式等信息。這些信息有助于編輯找到專業對口的外審專家,進而縮短審稿周期。
編輯加工是對已決定采用的稿件再次從各方面進行審核并作修改潤飾和規范化處理的活動,主要內容包括消滅差錯、潤飾提高、規范統一和其他工作[9]46。對此,編輯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審查核實專業術語的準確性,糾正稿件中修辭語法方面的錯誤以及補充稿件中的缺失內容。以文后參考文獻為例,由于很多作者對參考文獻的著錄要求不了解,經常存在著錄項目缺失、格式不正確等現象。對此,編輯可以利用網絡查詢補齊缺失項,如專著的出版社所在地、期刊的卷和期以及引文頁碼等,并參照國家出版標準和規范修改著錄格式。期刊社將排版后的電子稿通過網絡發送給作者,經作者校對確認后重新排版,再進行編輯加工。網絡的應用,方便了編輯和作者之間的溝通,極大地提高了期刊編校質量和編校效率。
學術期刊的傳統發行方式是紙質版發行,這種發行方式存在發行量小、時效性差和利用率低等問題。要擺脫上述困境,必須拓展出版發行渠道。因此,除了發行紙質期刊外,還可以發行電子期刊和數字期刊。電子期刊的載體主要包括軟磁盤、只讀光盤和集成電路卡等,從而把“通過互聯網傳送”排除在傳播途徑之外。數字期刊是通過互聯網發布、有固定名稱的連續出版物。其來源主要有:一是從紙質期刊轉換而來;二是在網絡上直接發布的新采編內容。發布形式有:一是以單本期刊為單位傳播、發布;二是以數據庫方式存儲,以單篇文章為單位發布。[9]311,351其中,國內比較知名的數據庫有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和萬方數據庫等。學術期刊應積極加入這些大型數據庫,擴展出版發行渠道的同時,擴大學術期刊的傳播范圍。與紙質期刊相比,數字期刊具有成本低、出版周期短、發行速度快和檢索方便等優點。因此,出版發行數字期刊,可以擴展讀者群甚至作者群,期刊的知名度也將大大提高。此外,可以充分利用網絡進行宣傳,擴大學術期刊的影響力。在自己的網站上,通過發布期刊介紹、發展歷程、投稿須知和最新公告等,讓作者、讀者和專家全面了解期刊的各種情況,進而提高期刊的影響力。
網絡環境下,中國學術期刊陷入前所未有的發展困境之中,既有多年積弊的體制性因素,也有刊物自身的問題。在網絡技術迅速發展和市場經濟體制日益完善的大背景下,期刊界的重新洗牌是必然趨勢,但同時也為學術期刊的轉型與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在學術期刊改革呼聲越來越高的今天,實行市場化運作,推動資源重組和結構調整,進而形成品牌效應,不失為實現學術期刊突圍的重要路徑。
[1]彭雷生.網絡環境下的高校學報:挑戰與機遇[J].培訓與研究——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0(5):68-72.
[2]車軒玉,楊繼成,劉憲福.網絡在高校學報編輯業務中的應用[J].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6):110-112.
[3]馬建華,王 軍.網絡環境下高校學報面臨的困境和發展機遇[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8(6):76-78.
[4]韓淑麗.數字化為學術期刊帶來的機遇與挑戰[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8(6):76-78.
[5]陳 欣.網絡時代科技期刊編輯面臨的問題及對策[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7(4):108-110.
[6]姚 慧.利用網絡技術提升高校學報的編輯水平[J].華北科技學院學報,2009(2):118-120.
[7]宋 悅,陳 蕊.網絡環境下學術期刊編輯的挑戰與創新[J].編輯之友,2010(6):72 -74.
[8]邵 海,李曉鋒.《哈佛法律評論》的經費來源及其啟示[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1(1):120 -123.
[9]全國出版專業職業資格考試辦公室.出版專業實務·中級[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
[10]楊全山.我國學術期刊市場化發展障礙及策略研究[J].現代財經(天津財經大學學報),2007(8):79-81.
[11]韓淑麗.我國學術期刊市場化問題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6):108-110.
[12]戴利華.國外科技期刊發展環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