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鵬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400030)
基于共享性的山地城市濱水景觀設計初探
——以重慶市嘉濱路濱水景觀風貌試驗段設計為例
黃 鵬
(重慶大學建筑城規學院重慶400030)
本文通過討論濱水景觀共享性設計在項目中的應用,試圖探尋山地城市濱水空間景觀設計的新思路,以期為復興濱水空間及塑造國際山水都市形象提供一些思考。
山地城市;共享性;濱水空間;復興
重慶是一座典型的濱江城市,同時又是一座山地城市。其濱水地段因其獨特的自然景色與人文風氣形成了別具吸引力的景觀風貌。市政府對未來兩江四岸經濟發展的重新定位——“開放、轉型、多元”(濱江帶由單一貨運和居住功能轉變為旅游、休閑、生活、內陸客運交通功能),為重慶濱江帶景觀設計帶來了機遇,但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1]
隨著城市大發展以及現代化進程的加快,山地城市濱水帶景觀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各種山地城市傳統濱水文化逐漸被人們遺忘或者被新興城市文化所代替。山地城市的濱江帶景觀設計,應該是一種能夠滿足多方面需求、服務于多目標的設計,它要求設計人員能夠全面系統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2.1 山地城市濱水帶的認知
山地城市濱水區是指城市陸地部分與城市中的自然水體相接的一定范圍的區域,其特點是水與陸地共同構成環境的主導因素。山地城市濱水帶不僅涵括了山地特征明顯的陸地部分和水域部分,最重要的當然是其水陸交接的區域。城市中的這些既有水體作為源泉,又有濕地和山地作為活動空間的區域,與城市濱水帶景觀生態的關系相當密切。山地城市濱江帶是一個城市與江河水體之間的水陸界面,既是城市重要的景觀界面,與水體、城市、背景山體形成一個景觀復合體;同時,又是重要的生態界面。
2.2 山地城市濱水帶的景觀要素構成
山地城市濱江景觀要素分為自然要素、人工要素、人文要素三個部分。[2]
城市本來就是自然要素、人工要素和人文要素構成的,理想的城市景觀應該是建立在科學規劃基礎上的以自然景觀為“底”,人工景觀和人文景觀為“圖”,兩者有機融合、和諧共生的總和,以供人類實現詩意的棲居。如何協調城市濱江景觀“圖”、“底”之間的關系,關鍵是要有正確的設計理念的指導。基于共享性的濱水景觀設計為實現理想目標提供了可參考的理念。
3.1 共享性設計的概念
共享性設計,是指以共同享有為原則,協調特定區域內人與環境的多重關系,為城市公共活動提供良好的物理場所和心理空間的設計理念。共享性設計對濱水區景觀設計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3.2 基于共享性的濱水景觀設計的重大意義
科技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經常要被動地屈從于多方面壓力,在繁忙的工作和復雜的人際關系面前,往往造成人性的麻木和自我的迷失。城市濱水區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景,是最理想的減壓場所,特別是其廣闊水域的包容感,為人們提供了精神上的庇護和對自然的回歸,可謂城市中最優越公共空間,應供全體市民共同享受。然而,現代化、工業化造成了尺度的異化,建筑的尺度被無限擴大,更有甚者將這樣的建筑堆砌在城市濱水區的交通要路上,不僅造成人的尺度感、場所性的喪失,還阻擋了城市通向水邊的視線走廊,破壞了濱水區的公共性,從共享性的原則出發必需嚴格限制這種現象。共享性設計要求城市濱水區規劃應切實保證濱水岸線的共享,以現代的設計語言和手段創造出富有意義、意境的人性化空間,既符合以人為本的現代設計觀,又為濱水區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可能性。[3]
4.1 項目概況
此次濱水景觀風貌試驗段設計位于渝中區嘉陵江濱江路,自朝天門至黃花園大橋之間的狹長地塊,東西長約2.28km,總面積約135800m2,是一次對嘉陵江濱江區的整體景觀設計(見圖1)。
項目的現狀由高架的濱江快速路占據了濱江區的主要空間,并且形成了大量的橋下消極空間;濱江區除了一些現有比較破敗的濱江帶狀公園外,很少有市民集散、活動、休閑的空間場所,濱江路周邊也只有很窄的人行道;連續雜亂的高架橋的橋下柱和局部的擋土墻對濱江景觀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因此如何在現狀的制約條件下,復興失落的濱水空間,打造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濱江景觀成為本次設計的關鍵。
4.2 嘉濱路濱江景觀基于共享性設計的主要內容
4.2.1 空間共享——交通可達性
濱水地區往往是城市交通最為集中、水路與其他各種交通方式換乘的地區,特別是隨著現代濱水景觀開放性功能的升級,該區域往往成為城市人流聚集的重心,因此,交通可達性是濱水區與城市其他區域進行空間銜接的保障。
通過對嘉濱路現狀的交通分析,整個濱江快速路將現狀分成了橋上和橋下空間,現狀交通形式多樣,豎向空間復雜(見圖2)。

圖2 嘉濱路多樣的交通現狀
在本次項目的交通組織上,主要從兩方面著手:一方面,整合嘉濱路濱水區境外道路,消除影響其他區域與濱水區聯系的障礙;另一方面,在濱水空間建立濱水林蔭道、散步道、廣場和各層次的步行系統,強調安全性、易達性、舒適性、連續性和選擇性,減少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間的干擾,確保步行系統的暢通,增強江岸步行系統的可達性(見圖3)。

圖3 濱水空間的步行系統
4.2.2 自然共享——生態服務性
20世紀50年代德國和日本相繼針對違反自然規律而對濱水改造的做法提出了“近自然”和“多自然”型河流的建設理論,要求河流整治要植物化和生命化,強調用自然法則設計和改造濱水環境、維護景觀多樣性和生物多樣性,建成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濱水綠地景觀,滿足現代人尋求自然的生活需求,同時創造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氛圍,實現可持續發展。
嘉濱路整個岸線的綠化分布不均勻,呈現出散布的斑塊,缺乏連續性以及完整性、現狀的植物種類缺乏,植物多樣性不夠;并且由于該區域之前的不合理開發,造成現有生物極少,整個濱水岸線缺乏生態化效應。設計中主要采用多帶緩沖系統、林澤工程、生境再造工程等手段恢復該段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包括環境凈化、棲息地、休閑游憩、文化教育等功能,最終達到人類與動植物和諧共處,實現大自然的共享。
4.2.3 景觀共享——視角多樣性
河流是城市重要的生態廊道和景觀軸線。以河流為景觀軸線的景觀,具有視野開闊、景觀連續的特點,隨觀察者的位置變化而呈現多種景觀視角,如流軸景、對岸景、俯瞰景等(見圖4)。

圖4 多帶緩沖系統
通過對在項目之中以及項目之外不同位置的視線分析,通過在項目中適當位置設置觀景平臺提供觀江視角以及通過對項目景觀的整體設計為市民提供俯瞰視角和連續的流線視角實現整個項目的視角多樣性(見圖5)。

圖5 濱江設置觀景平臺
4.2.4 行為共享——市民參與性
人們的活動是城市濱水開放空間的最重要和因素,它構成了濱水開放空間的人文特征和價值基礎。人不僅是設計的服務對象,也是景觀的組成部分。在濱水區這樣的開放空間,公眾的參與是景觀共享性的重要標志。
在設計者通過調查研究,依據人們的各種需要和行為傾向進行環境設計時,他便有責任通過該設計積極地引導和支持人們進行各自偏愛的正當活動(而不是對他人或社會產生不良影響的活動)。然而公眾行為具有很強的主觀性和逆反性特征,因此,在行為設計上應側重引導而非操控。現代設計語言特別是導向設計,在引導人的行為問題上獨辟蹊徑。濱水區的共享性決定了設計師在使用設計語言引導公眾行為時,要善于抓住公眾行為和心理的共性特征,從人性化的角度出發,重視細節設計,從而引導人們參與特定的活動,實現行為共享。
在本次設計中,通過標識系統的設置、不同級別的道路設置和濱江廣場的設置等引導市民濱江的參與性,并通過親水活動的設置:如游船、釣魚、觀江等為市民設置豐富的濱水活動,不僅滿足了市民的親水要求,而且提高了整個濱江岸線的活力,讓濱水空間重新回歸于市民(見圖6)。[4]

圖6 回歸市民的濱水空間
城市河道是最易形成城市景觀的重要地段,也是最能反映城市人文特征和自然特征的景觀形態。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越來越多濱水空間的復興,我們需要更加系統、科學的理念對濱水空間進行重新設計。本文論述通過共享性設計方法在實際項目中的應用,對城市濱水區景觀的設計方法和理念作了初步思考。
對于城市濱水區這樣的特殊空間來說,共享性設計不僅是一種設計理念,還是一個較完整的理論系統,它為山地城市濱水空間設計理念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1]美國易道設計公司.重慶主城兩江四岸濱江地帶總體戰略規劃和城市設計[Z].2008.
[2]盧峰,徐煜輝.重塑山地濱水城市的景觀要素—以重慶市為例[J].中國園林,2006,(6).
[3]俞孔堅.城市濱水區多目標景觀設計途徑探索[J].中國園林,2004,(5).
[4]陶亮.基于行為的城市濱水開放空間設計初探[C].生態文明視角下的城鄉規劃——200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
責任編輯:李 紅
Analysison Shared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M ountain Cities
By discuss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hared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 some project,the author tries to exp lore new thoughts for water-front landscape design inmountain citiesw ith the hopeof 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revivingwater-frontspaceand shaping the city imageasan internationalmountain city.
mountain cities;sharing;water-frontspace;revival
TU 986
A
1671-9107(2012)05-0012-03
10.3969/j.issn.1671-9107.2012.05.012
2012-03-28
黃鵬(1987-),男,重慶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