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紅軍
論儒家傳統體育倫理在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郝紅軍
儒家傳統體育倫理作為中華傳統倫理中關于體育倫理方面的主體組成部分,本身是一個熔鑄各族人民思維和實踐成果的復合型體育倫理思想。面對當今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儒家傳統體育倫理正和整個儒家文化體系處在一個自我改造與創新時期,在不斷發展中吸取當代社會發展的新思想和新內容,蘊涵著一些普遍化的倫理智慧和道德精神。今天我們將其結合我國高等學校德育框架建構的特點和學生自身發展的規律,通過學校體育課堂實踐活動,對于培養和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優良品性,陶冶其高尚情操,樹立其完美人格,使其健康成長為現代化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儒家傳統體育倫理;大學生;德育;現實價值
儒家傳統體育倫理是各族人民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下,歷經幾千年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共同創造的,以漢族傳統體育倫理為主體,融合各少數民族傳統體育倫理而沿襲下來的具有深遠歷史意義的體育文化特質和文化模式,內含有深邃的哲學思想、多樣的運動形式、各式的民俗習慣和風格等等多層次、多方面的內容,構成了整個民族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出整個中華民族對傳統體育文化的價值取向和價值觀,并成為了各個民族世代不斷延續、創新和發展的文化脈系。
眾人皆知,在中國甚至整個世界儒學是一種有重大影響的思想體系,是適應時代的需要而產生的,并不斷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而進行自我改造與創新。儒家傳統體育倫理作為儒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隨之不斷進行自我改造與創新,在發展中吸取當代社會的新思想和新內容,蘊涵著一些普遍化的倫理智慧和道德精神。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整個國民教育需要民族精神作食糧,大學生德育更需要民族精神作支撐。聯系當今的實際,有針對性地發掘儒家傳統體育倫理中的優秀遺產,將其作為高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內容,用以啟迪教育當代大學生,對于培養塑造當代大學生的優良品性,陶冶他們的高尚倩操,樹立其完美人格,使他們健康成長為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有其重大現實價值。
儒家以仁為最高道德規范,曰:“仁者人也”,就是說仁心是人之為人的先決條件,其核心則是“愛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其原則,“孝悌”則為仁之基礎,并將智、仁、勇三者并舉,宣揚忠、信、恕、義、恭、寬、敏、惠等。如孔子提出的“主忠信”,“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氾愛眾,而親仁。行有馀力,則以學文”[1]11-1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1]22“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1]2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1]86“樊遲問仁,子日: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1]119等等。在孔子看來,智、勇和仁一樣,也屬于道德范疇,是人道德品質的一部分。孟子在孔子思想的基礎上,又提出了“孝悌忠信”、“五倫”、“仁義禮智”的道德序列。儒家的這種道德思想深深地滲入到中國傳統體育之中,對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如禮射,孔子認為射藝的高低可以反映出人的品德的好壞,“射者何以射,何以聽?循聲而發,發而不失正鵠者,其唯賢者乎!若夫不肖之人,則彼將安能以中。”又說“故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志正,外體直,然后持弓矢審固,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2]又如中國武術“崇德尚武”,從秦漢武術的多樣化發展到宋明武術的非軍事化功能的利用,再到清代武術體育化的發展,始終籠罩著濃重的倫理道德的光環,折射出“專趨人之急,甚己之稱”,“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的崇高精神[3],正像李白《俠客行》云:“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反映出古代俠義之士具有舍生取義的崇高思想境界。不但如此,習武人還注重尊師重道、恭敬謙讓、師承嚴格、身心雙修的行為準則,這些行為準則和規范經過歷史的梳理,文化的積淀,不斷完善、充實,使習武人形成仁義謙讓的優良傳統。中國這種傳統體育文化注重體育中仁義謙讓德性的培養,促使青年大學生不斷加強道德修養,體現出人成其為人的價值和意義,促進了青年的道德境界的提升和社會道德的進步,并對我們今天整個良好社會公德的培育有著重要的借鑒價值。
儒家傳統體育倫理“尚中貴和”精神,可以培育當代大學生的中和意識,自覺運用和諧之道,協調各種矛盾,理順各方關系,以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中庸》首篇指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正理”[4]173,“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4]89明確認為,“中”是天下人的正道,“庸”是天下人的定理,“和”是天下人的原則,只有達到了“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運行不息,萬物便各得其所生長發育,一切都合乎自然法則。這種“尚中貴和”的精神理念曾被孔子運用到教育領域,他在西周官學中的“六藝”教育內容,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1]60。“游于藝”就包含體育方面的內容,通過“游于藝”而愉悅身心、調理情感、強身健體,培養文武兼備的人才。孔子還描述了自己心目中的完善發展的人的特征,“若臧武仲之知,公綽之不欲,卞莊子之勇,冉求之藝,文之以禮樂,亦可以為成人矣。”[1]127“成人”不但有智慧,不貪欲,而且有武勇,有技藝,通禮樂,德智體全面發展。所以,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完成歷史賦予的重托,必須站在時代發展的高度,自覺繼承與弘揚“尚中貴和”精神,學會運用中和之道,處理好自身各個方面的和諧關系,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儒家傳統體育倫理“見利思義”精神,可以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自覺抵制金錢拜金主義的侵蝕,樹立科學價值觀。“見利思義”一語,出自《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乎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1]127其旨在勸誡人們做到“以義制利”,或曰“以道制欲”,才能正確處理義與利的關系,成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這里孔子進一步把義與勇也緊緊聯系起來,指出:“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165。何謂“義”,即思想行為合乎一定的準則,孟子曰:“義,人之正路也”[1]295。結合現時代發展的要求,這種傳統體育文化所蘊涵的道德精神,對于啟發引導當代大學生也有重要價值。首先,教育青年學生要正確對待自己,做到先義后利。因為每個人都處在一個復雜的社會網絡關系之中,個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相應利益存在于一定社會的總體需求之中。因此,要滿足個人需要,就必須首先尊重他人和集體的需要為前提,做到先義后利;否則,個人需要就無法滿足。其次,在對待他人時,要做到為義舍利。在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有可能獲取利益的途徑不相一致,有時還可能出現相沖突的現象。因此,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時要做到倡義導利,為義舍利。最后,對待集體,要做到義利統一,終生取義。個人利益的正確驅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應當堅持以集體、社會利益為重,提倡先公后私和無私奉獻精神。當前,我國正處在現代化建設的高潮時期,現代化宏偉目標的實現要求新時代的青年要有更加寬闊的胸懷和高遠的志向,要做到見利思義,符合道義的就取,不符合道義的就舍,是自己努力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不失人格的人。
儒家倫理道德體系中,孔子指出“知者利仁”[1]33,“仁者,必有勇”[1]124智勇相依相存,“智足以役勇,勇足以濟智,然后以戰必勝,以攻必取,天下其孰能當之。”“智勇貴兼全、弓馬便捷,所向無敵,勇也。計算深遠,無所遺失,智也。智勇而后可以建功業。”[5]所以,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都以文治國、以武安邦作為杰出人物的標準,并有不勝枚舉的武林志士投身到安邦定國的事業中去,像岳飛、俞大酞、鄭成功等,強烈的現實態度和實用理性精神驅使他們去“安百姓”,去“殺富濟貧,匡扶正義”,欲管盡人間不平之事。以少林派為例,萬籟聲著《武術匯宗》專節《少林寺傳授門徒規條》中“十愿”是“一愿學此本領,保國安民!二愿學此本領,抑強扶弱!……十愿學此本領,傳授賢徒!”[6],而這種“保國安民、抑強扶弱”等規條飽含著武林人士“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信條。歷史發展到今天,智勇報國——這種儒家傳統體育文化精神本身就是新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寶貴財富,尤其是悠久的中國武德文化,是當代學生素質和社會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今天我國高校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的寶貴財富,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所強調的內容:“愛國主義是動員和鼓舞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一面旗幟,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要教育廣大青年牢固樹立國家主人翁的責任感,把個人利益與國家的前途、命運聯系起來,正確處理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愛祖國、愛家鄉、愛集體、愛崗位,立足本職,為國家多做貢獻。”[7]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應當自覺學習和吸收儒家的“天下為公”以及對國家盡忠的思想觀念,真正樹立愛國主義情懷,做“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新一代。
[1]郭慶財譯注.論語,孟子,老子,莊子[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
[2]崔高維校點.禮記[M].沈陽:遼寧出版社,2000:232-234.
[3]司馬遷.史記[M].西安,西安旅游出版社,2002:173.
[4]梁海明譯注.大學—中庸[M].太原:書海出版社,2001.
[5]朱少華.中華武德名論[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8:186-187.
[6]徐才.武術學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5:108.
[7]中共中央關于印發《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通知[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8198/65833/65839/66928/4514382.html.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
G641
]A< class="emphasis_bold">[文章編號]1
1001-6201(2012)05-0258-02
2012-03-20
河南省軟科學2011年度基金項目(112400450417)。
[責任編輯:何宏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