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萍
(長沙師范??茖W校,湖南長沙 410100)
從品格學角度看弗洛姆關愛倫理思想的道德價值*
周 萍
(長沙師范??茖W校,湖南長沙 410100)
研究弗洛姆的關愛倫理思想,必須將倫理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在其關愛倫理思想體系中,他將品格學注入對道德價值的闡釋中,在深度和廣度上都有所增益,極富特色。
弗洛姆思想;品格;愛;道德價值
弗洛姆認為,“倫理學所探詢的對象是美的品格和惡的品格,而不是單一的美德或罪惡。”[1](P28)他指出,人在世界上孤獨的存在條件產生了人的特殊需要,但是,人生活的社會并不能提供滿足這些需要的完備方法,而且,社會制度還會由于滿足某種需要而犧牲人的其他需要,以致使人發生精神上的沖突,造成精神上的疾病。弗洛姆把人逃避孤獨和恐懼、滿足需要的方法看作是品格的定向。個人的品格定向,在他看來,也就是解決人類存在的基本問題的某種方式??偫ㄆ饋?,他把人的品格定向分為兩大類:生產性定向和非生產性定向,非生產性定向又包括接受型定向、剝削型定向、貯藏型定向和市場型定向四種,它們各自有其不同的特征和道德內涵與價值。
在非生產性定向中,接受型定向是一種高度依賴他人的品格類型。具有接受型品格定向的人相信,一切有價值的東西都是來自他自身的外部,因此愛的問題幾乎只是“被愛”的問題,而不是主動向別人表示愛情。愛的對象也不成問題,只要肯賜予他愛就足夠了。他只體驗而且只滿足于體驗作為一個被愛者的感受,這種感受是至為美好和高尚的,他如此沉迷于這種感受以至于他不能接受別人收回愛或取消愛的行動,因為這會使他陷入深深的痛苦和絕望而無法自拔。
剝削型定向是藉由強力從他人處取予的人格類型,它表現出富有侵略性的行為,不習慣接受他人的恩惠,只想要屬于別人的或對別人有價值的東西?!霸趷酆透星榈耐鯂?,這些人慣于強奪剽竊。他們只為那些他們可以從其他人那里奪得的人所吸引。”[2](P55)如果一個人能滿足他的這種搶占欲,那個人在他的眼中就會變得魅力十足,從而成為他“愛”的對象。
貯藏型定向是一種藉由貯存或保留物質產物或個人情感以獲取安全感的人格類型,消費會讓他們覺得極度不安。這種人從不與他人建立親密關系,如吝嗇財物一樣吝嗇感情?!皭墼诒举|上是一種占有,他們想給人們愛卻試圖以占有‘被愛’來得到愛?!保?](P57)這種一人一旦獲得一個愛的對象便會像占有財產一樣死死抱住他不放,只要他在自己的掌握之中,其他的事都不重要。事實上貯藏型品格定向的人是冷酷無情的,要他付出感情無疑是癡人說夢。
市場型定向是典型的崇尚表面特質的人格類型。弗洛姆認為它是現代人的基本特征,是現代資本主義商品社會的產物,反映了資本主義的交換關系。在這種定向中,愛的產生往往是以權衡本人及對方的交換價值為前提的。既要考慮對方值不值得我愛,又要考慮以我的實力和潛力,對方會不會看中我。如果雙方都確定對方是市場上所提供的最合適的人選,就可以拍板成交了。
本來,所有這些非生產性定向都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關系,主要是經濟關系、階級關系的產物,它們表現著資產階級不同階層的人的道德觀念、行為方式和思想品德。然而,弗洛姆將這四種定向都歸咎于社會環境使人的本性無法發展而造成的病態心理,結果使人性異化,生活無意義,內心空虛,以致產生精神病征兆,盡管他由此對資本主義制度采取批判態度,但他還是將資產階級的心理和思想特征,普遍化為現代工業社會中的人都可能具有的性格特征,從根本上抹煞了資本主義的人的個性以及道德品質的階級性。
弗洛姆指出,在現代社會里,每個人都必須在“生產性定向”和“非生產性定向”之間進行選擇。而健康的人、真正有道德的人所表現出來的是生產性定向,它是人類發展的理想與終極目標的實現,“在這種定向中,人的全部潛能的生長與發展是所有其它活動都要服從的目的?!保?](P71)生產性并不限于藝術的創造和對物質事物的認識,而是每一個人都能獲得的態度,它具有與非生產性品格定向完全不同的特征。第一,生產性是生產性品格定向的本質特征,在這種定向中,充分發展人的本性,使人的潛在能力得到全面實現,正是人道主義倫理學的首要目的。所謂生產性,也就是指人的創造性,具有這種品格特性的人與他自身的創造與發展是相一致的。其次,生產性是每一個人都可以具備的生活態度,它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力量,是人富有生命力的表現。第三,生產性與理性相聯系,具有這種品格的人決不屈服于非理性的權威,而是自覺地憑借理性,來實現自己的生命潛能。
在情感王國中,現代人普遍認為愛的問題是一個對象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愛本身十分簡單,困難在于找到合適的對象。弗洛姆否定了這種看法,他認為,“每一個人都具有愛的能力,而愛的實現卻是一項最為艱難的成就。真正的愛根植于生產性。”[5](P85)生產性的愛是一個人的潛力充分得到發展的結果,這種愛存有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的情感體驗。它是創造性的,是活生生的生命流露,是一種人類至高無上的藝術。母愛就是最平常而又最容易理解的生產性愛的范例。盡管愛的對象不同,并最終在愛本身的強度和性質上也各有差異,但它們的某些基本要素卻是所有形式的生產性愛的特征——給與、關心、責任、尊重、了解,不包含這些道德價值的愛實際上只能是愛的殘缺、損壞或反面。
(一)給予
愛是一種積極的情緒,是一種主動的追求,用另一種說法來表達:愛是給予。愛一個人,就是希望他幸福,自己的幸福是以所愛對象的幸福為前提的。而有占有觀念的人則一切活動都是為了占有對方,甚至為了自己的幸福而破壞對方幸福,這樣的人就無從得到真正的愛。事實上,愛就是給予,就是奉獻,就是將自己融化在自己所愛的對象之中的一種極其深沉而動人的情感,它不是不可抑制的愛的迷狂,而是具有充分理智、含有道德情感的愛的交流。
弗洛姆指出,要理解這一點,首先要消除兩種誤解。第一,給予不是放棄或作出犧牲。人們普遍認為,付出是痛苦的,因此給予是一種美德,一種自我犧牲的美德,它意味著忍痛割愛。弗洛姆認為,極端的自我犧牲并不是一種值得自豪的性格特點,毋寧說是一種分裂和矛盾的病兆。精神分析表明,具有這種病兆的人實際上沒有能力去愛,甚至對生活充滿敵意。在他的性格后面隱藏著一種很強的常常是自己意識不到的自私性。第二種誤解是,給予僅僅局限于物質領域。在物質世界范疇內是給予財物,但擁有財物的人不見得是真正的富翁,愿意給予他人幫助的人才富有,因為他能感覺到自己是一個有能力幫助他人的人,并從中體會到快樂。
弗洛姆認為,給予最重要的范疇不是物質范疇,而是人所具有的特殊范疇。這表現在對我們所熱愛的人或事物的熱切關注,表現在把自己身上最寶貴的東西——知識、智慧、歡樂等生命活力的全部表達方式和全部證明方式贈與他人,同時通過這種關注和給予,喚起對方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反過來又影響了我們自己。愛就是心的碰撞,內心世界的交流,并且,是以自己對生命和生活的熱愛去燃燒起另一個人對生活的熱愛,充實另一個人的生命。在這一過程中,雙方都既是給予者,又是接受者,雙方都會因為內心涌動著的生命力而充滿著幸福感。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給予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正因為有了愛的能力,才有可能給予,如果自身一無所有,又拿什么去給予呢?通過給予,人能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富有和生機,并因此感受到給予比獲得更令他快樂和滿足。不難看出,弗洛姆充分領悟和吸收了馬克思關于“愛重在給予”這一思想。
(二)關心
關心,是愛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其最重要的表現形式。無可否認,對國家、對民族、對親友,我們都極為重視,倘要問這種重視的根源何在,回答一定是:我愛他們。沒有關心和重視,毋需談愛。與此相對立的是漠不關心。弗洛姆舉例說明道,關心在母愛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果一位母親不顧孩子的饑飽冷暖,不去愛護他照管他,那么無論她如何強調對孩子的愛,人們也絕不會去相信她。同樣,如果有人聲稱他如何如何愛花,卻不給花澆水施肥,他的話也不能夠令人信服??梢?,“愛情是對生命以及我們所愛之物生長的積極的關心?!保?](P20)
(三)責任
弗洛姆認為,今天的人們把責任理解成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負擔,這一觀點是極其錯誤的。責任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應該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的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愿望的答復?!保?](P21)“負責任”的意思是說,個人能夠并且準備好回應他人的需要。在倫理學的意義上,責任主要是從道德主體能動地服務、作用于客體或對象的角度,說明了主體與客體的關系中的主體能動性。義務則是一定社會、階級從代表其特定利益的原則出發,向人們提出的道德要求。在這里,責任強調的是內在的應當,義務強調的是外在的必須。因此,可以把責任表述為個人主動地為他人和社會服務并對自身行為的道德后果負責的倫理學范疇。
愛的關系是最親密的、使互愛雙方都承擔責任的“聯盟”,其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承諾,這種承諾可能限制了他們的自由意志,但倘若雙方都感受到親密無間的完滿融合以致難分彼此,就使這種從屬具有了另一種性質。由于興趣和感受一致,強調行動的那些做法就不再象是從外部注入的東西那樣,而在很大程度上喪失了強制性。相互承擔的責任往往變成對行動的自由選擇,換句話說,“我要”同時也意味著“對方要”,反過來也是一樣,“對方要”也就是“我要”。這樣一來,責任就轉化為自由意志,而沒有被迫的感覺。當一方把愛給予了另一方,也就使另一方有了一種責任。同時,接受對方的愛,也就承擔了對對方的責任。愛的情感是一種與他人相關的情感,那是與他人的生活感受、生命情趣相連的情感,這就必然要與對方產生多種多樣的聯系。由愛的情感連接起來的關系,是需要自覺的責任感維持的。人對愛的精神意蘊如果有深入其質的理解,就會意識到愛的這種艱難責任。只有具有這種深重的責任感,才會去真摯熱烈地關心和尊重所愛的人:愛使一個人的肩頭負起了兩個人的命運。
盡管西方有了宗教的博愛精神,盡管也有了在“人人生而平等”的觀念中所表達出來的進步的政治思想,但是對人類的愛卻尚未成為一種共同的體驗,對人類的愛還被視為一種只有在將來才有可能實現的抽象觀念。弗洛姆強調,對人類的愛和對個人的愛是不可分開的。有創造性地愛一個人意味著不僅要對他的生物存在負責,更要對他的全部人的力量的生長與發展負責。有創造性地愛一個人還意味著他要和人類的基本或核心特質發生關聯,就仿佛是被愛的人代表著全人類。責任責成我們促使別人進步,以便推動我們自己進步;而我們自己的進步也可使別人從中受益。這是一種從深沉的愛中衍生出來的內化了的道義感:因為愛自己的同胞,所以覺得對同胞負有責任,正如對自身負有責任一樣。對個人的愛與對人類的愛,如果截然分開,則這種愛,必定仍然是膚淺的。所有的人都需要幫助,人類的團結一致才是發揮任何個人的能力的必要條件。
(四)尊重
尊重,是社會文明的標尺。它是社會的一個運行法則,是一物對他物價值的認可和承認,也就是在自己得以生存的條件下,給他人一個生存的機會,一種表演的可能性。正是有了這種寬容與仁慈,幾千年來的人類社會才顯得豐富多彩。
弗洛姆指出,在愛中,尊重這一要素表現了它的成熟程度。尊重源于平等,人在愛的面前是無高低貴賤之分的。只有認識到這一點,人才能認識到所愛對象的本來面目,并認識到他的獨特個性,而用不著去俯視或仰視他。尊重的意義是關懷另一個人,使他能按照他自己的良知良能去成長去發展。因此,尊重不應摻雜任何懼怕或壓制的成份,既不是把所愛的對象視為權威,對其俯首帖耳以至淪為附庸;也不是要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對方,使其為著服務于我的目的而成長和發展。弗洛姆得出的結論是:愛一個人,就應該尊重他的意愿,使他能按照他自己的個性和以自己的方式去成長發展。很顯然,只有當自己已經能獨立了,尊重才有可能。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要尊重另一個人,他必須先能站立起來,自己行走,不需依賴他人。弗洛姆強調,唯有以自由為基礎,尊重才能建立起來,正如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所唱的那樣,“愛情是自由之子,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五)了解
在《愛的藝術》一書的開篇,弗洛姆曾引用了巴拉塞爾士的一段名言,“一無所知的人什么都不愛。一無所能的人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是毫無價值的。但是懂得很多的人,卻能愛,有見識,有眼光……對一件事了解得越深,愛的程度也越深……”這證明,弗洛姆此處的“了解”有著特定的意義。在他看來,愛的另一基本要素——了解,是愛產生的前提。如果不了解一個人,就不會尊重他;關心和責任,如果不以了解作引導,就是盲目的。另一方面,了解如果不以關懷為動機,便不免是空虛的。了解有許多層次,如果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則是充分的、穿透核心的了解。而充分了解的唯一途徑乃是愛。愛,超越了思想,超越了語言文字,愛是勇敢地去體驗自己與他人合二為一的一種情愫。不過,真正意義上的了解,并不是那種膚淺的一知半解,或主觀臆測。弗洛姆指出,為了認識他人的“廬山真面目”,或者更確切地說,為了克服對他人的幻想,克服我想象中的被歪曲了的他的圖像,心理學上關于人性方面的知識,是必要的條件。如此一來,我才能客觀地了解他人并了解我自己。所以,只有以客觀的態度,通過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在愛的行為中認識到我愛的那個人的真正本質。
給予、關心、尊重、責任和了解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他們是人格成熟之人在愛中會同時體現出來的態度。人格成熟的人即是創造性地發展自己能力的人。他只要求展現自己的能力于工作之中;他放棄了全知全能——自我陶醉式的迷夢;他蘊含著一種謙卑之情。因此,愛——創造的性格不可避免地追求著相親相愛與同甘共苦。具備這種品格定向的人,不僅擁有愛的力量,而且富于愛的情感,因而他能夠積極運用這些力量和情感,沖破將他與所愛對象分隔開來的墻垣,達到與他人和世界的融合??梢姡a性品格定向與非生產性品格定向是根本對立的兩極,它們的根本區別在于它們各自對人的創造(生產)、理性(思維)和愛(人的關系)的理解不同。
弗洛姆指出,品格就是人喪失了的動物本能的替代物,它使人仿佛被本能激起那樣行動,所以品格可以說是人的第二本性。人按照自己的品格去行動的時候,就表現出相應的情感。作為情感之一的愛,根植于品格之中,與品格融為一體,又是它的外部表現之一,也是滿足人的各種生存需求的表現形式。可見,品格與愛既是解決人類生存矛盾的產物,又是每個人對自己的生存需求(即人性的需求)所采取的特殊形式。在弗洛姆之前,把品格學引入倫理學,作出較系統研究的尚無前例,品格主要是心理學與文學的研究對象。弗洛姆把品格與個性道德聯系起來,拓寬了倫理研究的領域,從心理學和倫理學的交叉視角揭示了人的品格所蘊含的復雜的社會文化和道德意義,以及它對于情感的巨大影響,從而為其關愛倫理思想體系的架構作出了別具一格的設計和展示。弗洛姆的方法是獨特的,其陳述形式也是創造性的,他以對社會文化之于個人心理品格情緒的巨大作用以及兩者互動作用的辯證分析而超越了弗洛伊德的狹隘性本能主義,其間也不乏對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有益吸收(如社會政治經濟結構對個人品格心理情緒發展的客觀制約等)。但是,品格定向是社會的,并且由于它是社會的而具有倫理學意義——弗洛姆打算說明的似乎僅限于此。他沒有,或者極少告訴我們,個人的品格為其“文化的社會結構所決定”具體說來是怎么樣的,這種品格是通過怎樣一種具體的社會生活條件而發生、發展和變化的。在對生產性品格定向和非生產性品格定向及其內部作了區分之后,弗洛姆慢慢停頓下來,似乎社會性的具體化就到此為止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但無疑也是為他的階級性所局限了的。
[1][2][3][4][5]弗洛姆.自為的人[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6][7]弗洛姆.愛的藝術[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
B565.59
A
1008-4681(2012)03-0067-03
2012-03-12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編號:11C0094。
周萍(1974-),女,湖南常德人,長沙師范??茖W校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道德心理學和思想政治教育。
(責任編校: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