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梅,黃 咪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論當前大學畢業生誠信就業*
徐 梅,黃 咪
(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誠信這一中國傳統美德遭受到了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大學生就業市場也未能幸免。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失信的現象日益突出。究其原因,不僅受大學畢業生自身因素影響,還受到家庭、學校、招聘單位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加強對大學生誠信就業的指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大學畢業生;誠信;就業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誠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每個公民應具備的基本思想道德素質,它要求人們實事求是、恪守信用[1]。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誠信這一中國傳統美德正面臨市場經濟大潮沖擊的危機,大學生就業市場也未能幸免。當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誠信缺失的現象日益突出,這不僅影響大學畢業生的成功就業,而且影響就業市場的平穩有序運行。因此,著力加強對大學生誠信就業的指導,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任意造假。1.自薦材料造假。一些畢業生為了迎合用人單位的招聘需求,不顧誠信,虛抬身價。如:在求職應聘前絞盡腦汁撰寫虛假的自薦材料、偽造各種證書、更改成績單、偽造學生會干部職務等。2.筆試、面試造假。如果說簡歷是給用人單位的第一印象,那么筆試、面試的結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你是否能取得這份工作。這個階段的誠信問題主要體現為筆試時舞弊、找人代考;在面試時往往言過其實,隨意夸大自己的知識范圍和能力,故意隱藏對自己應聘不利的一些真實情況。3.社會實踐造假。某些招聘單位在招聘條件中明確注明要招聘具有一定社會實踐經驗的優秀大學畢業生,這時有些畢業生為了增加自己的就業砝碼,會編造一些莫須有的社會實踐經驗。據了解,一些學生在假期根本就沒有去參加社會實踐,而是通過社會關系在一些單位開具一張虛假的實踐鑒定表,作為自己的假期社會實踐作業[2]。
(二)隨意違約。現在越來越多的大學生對就業合同不夠重視,隨意違約,違背了誠信就業原則。這是一種極不道德的就業行為,既損害自己利益,又敗壞學校名聲。有些大學生本著“先就業后擇業”的心理,出現“騎驢找馬”的情況。遇到差不多的單位馬上簽約,而后被更好的單位錄用,便立刻有了違約之舉。由于種種原因,有些畢業生認為單位不適合自己發展,在畢業離校之后,未經單位同意,拒絕報到。有些畢業生報到后感到對現在單位不滿意,然后不回單位上班,直接違約。還有些參加考研的畢業生,沒考試之前同招聘單位簽約,一旦考上之后,也會出現讀研不去工作的違約現象。簽約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各方一經簽字蓋章即具法律效力,任何一方都有履行協議的責任和義務,不得隨意變更協議。
(三)頻繁跳巢。學校與社會的差異導致不少畢業生難以適應工作環境,而大量與所學專業無關的基礎性工作也讓不少大學生產生了心理落差,加上對于自身定位的不明確,部分已上崗的畢業生頻繁跳槽,根本不考慮因為他們跳巢而給用人單位造成的巨大損失。有些畢業生為了保底,就與最先同意接收,但并不是自己心中所理想的用人單位簽訂了就業協議,一旦有更好的單位就會跳槽。
(一)大學生自身因素。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自身還處于成長階段,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現象的影響,引起自身價值取向的錯誤偏差。在一些大學生盲目地追求學習成績,考取各種證書時,卻很少注意到他們自身真正的價值,道德誠信是否真的擁有在手。另一方面由于當代大學生的出生、成長都在改革開放時期,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或多或少受到一些新觀念的影響,使得部分大學生在思想認知上、價值觀念上產生錯位。因此,面對當前嚴峻的就業形勢,一些大學生就把握不住,導致種種不誠信的行為發生。
(二)家庭和學校教育因素。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只要求孩子勤奮學習、多才多藝,卻漠視做人這一根本問題,導致一些大學生道德缺失,沒有誠信。在學校教育中,部分高校只追求高過級率、高拿證率,而不是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這樣的教育環境,對學生誠信品格的養成有一定影響。
(三)招聘單位因素。一是招聘條件虛高。有些用人單位盲目抬高招聘條件,比如某崗位只需要某專業的本科生就完全可以勝任工作,但是招聘條件偏偏要211或985重點院校畢業的優秀研究生,且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經歷。在這種缺乏針對性的盲目用人標準條件下,有些畢業生為了順利找到工作,不惜犧牲誠信的做人原則,造假去包裝自己、推銷自己。二是用人制度不科學。有些招聘單位只強調自身權益,而忽視了求職者的利益保障,還有些單位忙時招人、閑時退人,讓一些大學生在誠信就業的過程中失去安全安感。三是招聘目的誠信缺失。目前一些用人單位參加招聘會只是做做宣傳,或者礙于主辦方的面子去湊數,本身就缺乏誠信,根本沒有招聘人才的計劃,造成就業市場的惡化。
(四)社會環境因素。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價值觀念的滲透,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的多樣化日趨明顯,使得一些大學生在社會認識上產生了錯覺,以為不誠信已在某種程度是獲得利益回報的有效途徑。當前,我國就業機制還不夠健全,就業市場尚處在改革和完善階段,很多政策、規章、制度、條例欠完善,且監管不力,用人單位對從業人員的約束也很有限,導致一些大學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違約的現象時有發生,給誠信就業帶來嚴峻的挑戰。
(一)強化誠信就業教育,引導大學生端正就業態度。開展誠信就業教育是一項耗時的系統工程,不能僅限于畢業生就業這個環節,要把誠信就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體系的全過程[3]。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采取說服和宣揚誠信事例等的教育方式方法,廣泛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教育,引導大學生端正誠信就業態度,積極主動樹立恪守誠信的生存和發展理念,自覺遵守“守法、誠信、敬業”等基本規范,強化職業生涯發展自主意識,把個人發展和國家需要、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樹立職業意識,確定自己的職業定位和事業發展方向,合理規劃步入社會的職業發展道路。
(二)踐行誠信就業程序,提高就業質量。首先,踐行誠信就業準備。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加強道德修養的提升;積極了解職業發展的階段特點,清晰地認識自己的特性及社會環境;真實了解就業政策及就業法規條例,如實掌握就業信息,確定誠信就業目標;準備誠信就業材料,不弄虛作假。其次,踐行誠信就業考試。筆試不舞弊,不找人代考;面試遵守面試約定,客觀真實地介紹自己,實事求是地回答問題,不隨意夸大自己的知識范圍和能力,不故意隱藏對自己應聘不利的一些真實信息。再次,踐行誠信就業約定。踐行誠信就業約定是踐行誠信就業程序的最后一環。大學生和用人單位簽約時一定要慎重,一旦簽約,就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能隨意撕毀就業協議。因此,大學生要積極提高自身各個方面的素質,踐行誠信就業程序,切實提高誠信就業質量。
(三)完善誠信就業機制。首先,“依法建立大學畢業生誠信就業體系,加大對政府、企業、個人的信用管理力度。對擅自毀約者除進行經濟處罰外,還應追究其法律責任”[4]。其次,本著公平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和教育性為指導原則,構建誠信就業評價體系。誠信就業構成內容要科學合理,同時還要兼顧誠信就業配套機制,而不能帶有主觀隨意性,在誠信就業評價體系中,還要采取定期、全面考察畢業生在誠信就業過程中的狀況,詳細、及時地記錄、反饋、監察、糾偏、指導,促進學生誠信就業思想的養成。再次,建立誠信就業監督體制,規范大學生的誠信就業行為。完善簽約管理系統,建立嚴格的簽約登記制度,做好就業協議書誠信發放。真實了解用人單位情況,確保向畢業生推薦信用記錄好的用人單位,對于少數用人單位無視法律、不講誠信的行為,要充分發揮政府、社會、媒體和輿論的監督作用,與高校共同維護畢業生誠信就業的合法權益,規范用人單位行為,切實為大學畢業生誠信就業提供堅實的保障。最后,用人單位在選人用人的問題上要制定科學用人制度。要從本單位實際需求出發,制定恰當合理的用人標準,確保選拔的大學畢業生能人盡其才、才進其用。在招聘過程中,企業應本著誠信的原則,真實公布招聘需求,以便讓求職者做到心中有數,避免盲目簽約、違約,要營造和諧的企業文化,讓員工在工作中處于一種積極、飽滿、穩定的工作狀態。
[1]徐輝,余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青少年誠信建設[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
[2]陸志榮,鄧云曉.高校畢業生就業誠信制度構建論綱[J].現代教育科學,2010,(6).
[3]鐘秋明.高校就業指導教師基準勝任特征分析[J].云夢學刊,2010,(1).
[4]陳瓊.論大學生誠信教育的有效途徑[J].思想教育研究,2006,(10).
G641
A
1008-4681(2012)03-0129-02
2012-03-21
徐梅(1977-),女,安徽蒙城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國際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黃咪(1990-),女,浙江諸暨人,浙江越秀外國語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
(責任編校:陳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