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杰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門診部, 湖北 荊州 434020)
新醫改下醫德醫風建設探討
肖 杰 (長江大學荊州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中心醫院門診部, 湖北 荊州 434020)
在新醫改下,醫德醫風建設迎來了一個非常有利于開展的契機,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是醫院在激烈的醫療競爭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環節。醫院只有不斷深化醫德醫風建設,創新醫德醫風建設的方式方法,豐富醫德醫風建設的形式,才能真正推動醫院不斷向前發展。
新醫改; 醫德醫風; 醫療質量
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是醫院在激烈的醫療競爭中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環節。醫德管理得好,有利于各項規章制度的落實,有利于提高醫療質量,有利于發揮醫務人員的積極性,更好地為公眾的健康服務。新醫改下如何抓好醫德醫風建設,現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在新醫改下,醫德醫風建設迎來了一個非常有利于開展的契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構建健康和諧的醫患關系,加強醫德醫風建設,重視醫務人員人文素養培養和職業素質教育,大力弘揚救死扶傷精神。這一要求體現了新醫改對醫德建設具有全面的期待,強調了醫德建設是新醫改中應有之義,反映了新醫改就是要使醫乃仁術的本質和屬性更充分地體現出來。《意見》還提出: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藥、檢查和醫療行為[1]。在過去經濟體制的導向下,醫院發展要依靠自身經營維持生存和發展,不少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為了獲得更多的利益,片面追求高額利潤,現在,新醫改確定政府主導、增加財政投入、回歸公益性,為醫德建設提供了新的機制、體制。在好的體制、機制下,將有助于培育出醫務人員高尚的醫德情操。
全面解讀新醫改,用發展的眼光探索醫德醫風新問題,以便更好的指導工作,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深思。
2.1基本醫療保障廣覆蓋面臨的諸多問題
《意見》指出: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體系,分別覆蓋城鎮就業人口、城鎮非就業人口、農村人口和城鄉困難人群。堅持廣覆蓋、保基本、可持續的原則,從重點保障大病起步,逐步向門診小病延伸,不斷提高保障水平。隨著人人享有醫療保障制度的深入,醫院病人的流量會空前增加,可是醫院專業技術人員的引進和培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總量在一段時期內存在相對不足,且結構不合理的現象。如何將有限的人力資源發揮到極致,提高物質上的待遇是一方面,但物質待遇不可能無限提高,最終還是要靠醫務人員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缺乏這種精神,很難在病人多工作人員少的情況下做到對病人和藹可親,體貼周到。另一方面短期內新進的大批醫務人員,綜合素質有待提高,但出于輪班的需要往往提前單獨值班,出現誤診、差錯、糾紛、投訴等現象的機率大,如何規范醫德行為顯得尤為重要。最后是醫保廣覆蓋后將來醫院結算方式基本是第三方付費,現金結算逐年減少,而第三方付費有很多制約,目前的各種醫療保險結算率都不是百分之百,如何既遵守醫保規定,而又不損害醫院利益,且能讓病人少花錢治好病,醫德修養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執業行為。
2.2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對個體利益的影響
《意見》提出:建立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建立基本藥物的生產供應保障體系,在政府宏觀調控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基本藥物實行公開招標采購,統一配送,減少中間環節,保障群眾基本用藥。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本醫療保障藥物報銷目錄,報銷比例明顯高于非基本藥物。這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醫療環境,有利于緩解醫患關系,解決了“看病貴”的問題,將使長期以來的以藥養醫的格局被打破。但藥物收益的碰撞、利益的調整,勢必會沖擊一些醫護人員的思想價值觀念,及時開展人生價值觀的教育顯得十分必要。
2.3績效工資與多點執業對職工積極性的影響
長時間以來各醫療機構因為沒有基本的保障工資,醫院盈利多靠創收,并有明確的創收指標,鼓勵“多收多得”,這不僅增加了醫務人員的工作壓力,而且導致了大處方、大檢查等一系列問題。《意見》中提出:改革人事制度,完善分配激勵機制,實行以服務質量和崗位工作量為主的綜合績效考核和崗位績效工資制度,有效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將來如果工作量與個人收入不再有因果聯系,而是提倡醫務人員的服務與人民群眾的利益聯系在一起,提倡為群眾提供質優價廉服務,勢必會影響職工的工作熱情。同時《意見》中提出:穩步推動醫務人員的合理流動,促進不同醫療機構之間人才的縱向和橫向交流,研究探索注冊醫師多點執業。這種靈活的執業方式不僅使醫生的自身價值得到了社會的認可,同時還有一定的經濟收入,調動了醫師個人積極性,還可以讓基層患者就近得到高質量的診療,緩解老百姓“看病難”之苦,但對醫院的發展可能不利,影響內部穩定,還可能出現“病人隨著醫生流動”的現象。
醫德醫風建設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若干年來已經有很好的管理體系,并積累了很多寶貴經驗,值得繼續發揚 。面臨新醫改形式的挑戰,應著重強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3.1充分重視
醫德醫風教育雖不是新醫改工作的中心,但是一旦抓不好勢必會干擾和影響到新醫改工作。醫院應抓住機遇,搭建平臺,營造氛圍,讓全體職工提高主動意識,個個爭做醫德高尚的人。應成立專人專班主抓,并請專家全面解析新醫改給醫院帶來的利好與利空,增進認識、增加緊迫感。
3.2重新編制醫德行為規范
各醫院都制定有醫德規范,但大同小異,形式基本一致:語言精煉通俗,概括性強,涵蓋面廣,易記易背,特別有利于宣傳教育。但缺少情境性、針對性、指南性,內容空泛,給行為主體的自由選擇空間太大,如“文明禮貌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就太過抽象,可以將工作中某一行為的舉止、語言、態度以情景性語言加以規范,盡管人的某一行為不可能刻板化,但有統一的行動指南,才能有統一的努力方向;還有些條款只著眼于醫德主體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上,如“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等,“寶”都押在個人良心和自覺上,這是醫德進入不了醫學實踐,尤其是醫院管理運行環節的重要原因。應當博采眾長,形成適合自己醫院文化的醫德規范文本,內容具體,要求明確,并制成小冊子,人手一本,只有有了明確的目標和行為,實踐中才能把醫德規范變成自覺行動和習慣。
3.3變單干為多個部門聯動
新醫改形式下的諸多問題涉及到多個部門,醫德醫風建設的主管部門需與多部門相互協作,形成合力,才能加大執行力度。如目前病人量的增加與工作人員配備不足的狀況,應與醫務科共同制定出各級各層人員的行為規范,防范糾紛和投訴。針對醫保廣覆蓋及國家藥品目錄制度,應與醫保部門合作,制定出配套的醫德行為要求。對于5年內新進職工的教育,醫務科、護理部、人事部門、科教部門等都已有很好的培訓計劃,但存在重業務素質的培訓,而輕職業道德的教育,應引起主管部門的重視。年輕職工正是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階段,同時這部分人剛踏入工作不久,需要接受系統的教育,提高職業境界。同時,這部分新進人員占有比例大,學習風氣正,教育效果明顯,可以起到以點帶面的作用。
3.4建立獎優罰劣的綜合管理控制體系
結果式管理與過程式管理并舉。目前大多醫德醫風考評細則內容全面,獎懲詳實,多傾向于對結果的獎與罰。建議與醫務科、護理部每月每季度質檢或不定期的巡查結合起來,在過程中發現問題,糾正問題,防范于未然。對已有的監督形式如病友座談會、問卷調查、社會監督員座談、電話回訪、網絡平臺、意見箱、投訴臺等,應堅持并創新這些監督手段。
3.5開展多種形式的學習
通過學習,促進廣大醫務工作者將客觀外在的醫德原則和規范要求轉化為主觀的內在醫德愿望和內心信念,從而產生強烈的道德責任感、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控能力,促使人們自覺地調整自己的行為。學習內容及時間應當有系統的年度計劃和安排,要改變以往一搞教育就上大課、吃大鍋飯的傳統做法,區分層次,因人施教。根據醫、藥、護、技等各專業特點,針對各類資質不同的人員,結合新醫改涉及的相關職業道德制定出系統的學習內容。可以請外院大師講座或是培訓,或院內前輩楷模傳授經驗,引導醫生進行自我品質修煉。授課通知應具體并針對性強,如“請下列主治級(高級)醫生參加……講座”。“全體醫生”或是“全體臨床人員”的通知,對象就過于籠統,沒有針對性,最后參加者廖廖無幾。另外,集中學習醫德規范文本是必要的,醫院各科每周基本上都有業務學習時間,在內容上可增加醫德醫風的學習內容。
總之,在當前新醫改形勢下,醫院只有不斷深化醫德醫風建設、創新醫德醫風建設的方式方法、豐富醫德醫風建設的形式,把加強醫德醫風建設納入醫院經常性工作中,不斷增強醫務人員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水平,才能真正推動醫院不斷向前發展。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EB/OL].http://www.gov.en/jrzg/2009-04/06/content-1278721.Htm,2009-04-06.
[編輯]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1.040
R197.32
A
1673-1409(2012)01-R074-03
2011 11 08
肖杰(1969),女,湖北荊州人,副主任護師,主要從事護理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