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總們對《產權導刊》的反饋可以看出,各產權交易機構都在認真組織學習、宣傳貫徹十八大精神。對產權交易機構來說,這不僅僅是政治任務,更重要的是,十八大報告的許多內容充分地挑動起產權人神經的興奮點。
報告明確指出,要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產權市場就是能夠發揮這一基礎作用且已在“市場配置資源”方面做出巨大貢獻的基礎性市場,即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基礎層次。而“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的提法,可以說為產權市場挖掘潛力、大膽創新提供了大政方針性的保證。
產權市場是為國有資產有序流轉、保值增值而生,時至今日,大部分產權交易機構的主要交易品種還是國有資產,但是國有資產交易量近年來逐年下降,原因是國有企業逐步完成了改制重組,可交易資源大量減少,這是許多產權交易機構橫亙胸中之事。報告提出,“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 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保持經濟活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使資源流動起來。發展公有制經濟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兼并重組。因此,國有產權的交易量會有起伏波動,但永遠不會完結。而鼓勵、支持、引導非公經濟發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也是產權市場的題中應有之義。問題只在于,科學地進行市場設計,吸引非公企業利用產權市場發展壯大自己。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科技和經濟緊密結合 著力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小微企業特別是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在這些方面,產權市場已經進行了很多探索。應該繼續堅持多元化的發展方向,堅定信心,總結經驗,科學規劃,做強做大。
報告專門各用一章講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說明中央高度重視這兩個方面的工作。文化建設關系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的提高,生態文明建設關系子孫后代的福祉。理論上說,這兩個方面,產權市場都大有可為,實踐上也已經在為,但囿于普遍的認識上的落后和地方、部門保護主義,效果不甚理想,推動難度較大,這也是中央高度重視的原因。報告提出“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 繁榮文化市場”、“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抓住機遇,趁勢而上,應是我們必然的選擇。
正如十八大報告開篇所言:“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作為具有開創意義的中國產權市場更是如此。“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認識真理永無止境,理論創新永無止境。全黨一定要勇于實踐、勇于變革、勇于創新。”中國產權市場更應如此。
揚產權市場風帆,乘十八大東風,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奮槳,駛向我們的未來——小康社會,美麗中國,魅力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