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蓮琳
2012年5月1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了《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頒布在即。此《規劃》是國務院確定的“十二五”時期18個國家級重點專項規劃之一,也是基本公共服務領域的首部國家級專項規劃。《規劃》明確了“十二五”期間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范圍和重點,涉及公共教育、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醫療衛生、人口計生、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住房保障、環境保護等九個方面。
近年來,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范圍不斷擴大、服務質量不斷提高,在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由政府主導提供、旨在保障全體公民生存和發展基本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從“十一五”政策目標規劃,到“十二五”的專項規劃,不難看出,我國公共服務均等化已從基本概念上升為國家實踐,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正在提速。《規劃》中,對始終困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享受不均”和“供給不均”兩大頑疾,更是給予了充分關注。
作為“享受不均”的典型體現,城鄉公共服務資源不均衡問題日益突出,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滯后已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面臨的重大挑戰。加之,目前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如何提升面向進城務工人員的基本公共服務水平也成為新的挑戰。對此,《規劃》提出要逐步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健全促進區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體制,加大公共資源向農村、貧困地區和社會弱勢群體傾斜力度,把更多的財力、物力投向基層,縮小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差距,促進資源均衡配置和發展機會均等。
對于“供給不均”,政府作為公共服務的主導者,毫無疑問承擔著最大責任。對于如何加大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投入,《規劃》提出要建立與經濟發展和政府財力增長相適應的基本公共服務財政支出增長機制,明確政府間事權和支出責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健全財力保障機制,切實增強各級財政特別是縣級財政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保障能力。與此同時,還要加快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公辦民辦并舉的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在堅持政府負責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推動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和提供方式多元化。
作為一個動態過程,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需要不斷地完善和努力。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發展歷經風雨,已步入相對成熟階段,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心發生了深刻變遷。如何促進人的和諧發展,更好地追求社會公平和正義,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成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著力點與核心內容。不難看出,《規劃》的適時提出,標志著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建設已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正向著潤澤眾生的目標加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