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金
(上饒市財政局,江西 334000)
管好用好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是關系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優先發展、財政資金安全高效的大事,是促進我國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要環節。自2006年我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政策以來,全國每年超過1.5億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享受此項政策,每年國家財政投入義務教育公用經費1300多億元。如何管好用好這筆資金,本文通過對江西省上饒市12個縣(市、區)的148所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校的調研,進行一些分析與探討。
2007年1月,江西省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贛府發【2007】3號),標志著義務教育全免費政策在江西省正式全面推行。2007年公用經費(含免雜費)補助標準為:農村小學230元/年,農村初中290元/年,城市小學300元/年,城市初中380元/年。2008年調整提高為小學300元/年,初中500元/年。2010年調整提高為小學400元/年,初中600元/年,同時對不足100人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按100人核定補助。2011年提高為小學500元/年,初中700元/年,繼續對不足100人的農村小學教學點按100人核定補助。
上饒市總投入經費為:2007年2.57億元,2008年3.24億元,2009年3.55億元,2010年4.3億元,2011年5.28億元。在總投入經費中,中央財政分擔比例為74.96%(有7個縣享受西部政策),省級財政分擔比例為19.71%,市(縣)級財政分擔比例為5.33%。
中央和省級補助資金直接撥入縣級財政國庫“義務教育經費特設專戶”。縣級財政部門將中央、省級補助連同本級配套資金每年分4次每學期分2次劃撥到本級教育部門“教育會計核算中心”賬戶。“教育會計核算中心”將經費指標再分解到各初中和中心中學,分戶核算,實行報賬制。為確保春季開學經費所需,省財政廳近兩年均采取了上年度末提前下達、總經費情況提前告知措施,大大方便了學校的經費使用。
據對上饒縣的調查,財政撥付的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支出中,用于教學成本及教學業務管理支出小學約為40%,中學約為50%;用于培訓、會議、招待、保險等非直接教學業務支出小學約為15%,中學約為18%;用于教師降溫費、取暖費、退休教師費用、臨時聘用人員工資等人員支出小學約為16%,中學約為8%;用于改善辦學條件、添置教學設備的教育發展支出小學約為29%,中學約為24%。
不同的學校,因各種原因,經費支出結構會有很大差異。如橫峰縣葛源中學2010年維修費24.67萬元,占總支出46.83%。信州區用于教師“三保一金”、取暖降溫費、退休人員費用、以及師資不足學校聘請的代課人員費用等人員經費,近4年來共支出1273.74萬元,占公用經費總支出23.08%。萬年縣12所被調查的學校,其人員經費占公用經費總支出的比重最低的13.33%,最高的23.47%,平均達到18%。玉山縣被調查的4所中學和8所小學,招待費支出占總支出比重分別為10%和8%。
1.歷史性轉變。義務教育全免費,是世世代代中國老百姓的美好愿望,經過政府的艱苦努力,最終得以實現,是劃時代的大事,是我國教育史上歷史性成就,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改革,是繼農村免除農業稅之后的又一次農村改革和發展大事件。
2.經費得保障。2007年實行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以來,當年財政補助執行標準與2006年比較:農村小學從40元提高到230元,農村初中從60元提高到290元,2008年至2011年4年時間3次調整提高補助標準,頻率非常高,步伐比較大。2011年執行標準與2007年比較:小學增加270元,初中增加410元,分別提高117%和141%,年均增幅超過20%。
3.教育得發展。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保障機制的建立,鞏固并穩步提高了義務教育入學率。小學入學率達到99.92%,初中入學率達到98.46%。確保了學校正常運轉,改善了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條件,提升了教學發展質量。近幾年,教師培訓力度加大,每年安排的教師培訓經費都超過5%。教學儀器設備大量添置,上饒縣、德興市每年安排的教學儀器設備購置經費都達到15%。房屋建筑得到及時維修,每年安排的房屋建筑簡易維修經費都在10%左右。
4.地方財政減壓力。5年來,在總投入經費中,中央財政分擔比例逐步提高,從2007年的52.4%提高到2011年的74.96%,省級財政分擔比例從40.7%下降為19.71%,市(縣)級財政分擔比例從6.9%下降為5.33%。中央通過實行向地方傾斜、向艱苦貧困地區傾斜的轉移支付政策,大幅減輕了地方財政尤其是縣級財政支出壓力,有利于地方社會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5.百姓得實惠。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上饒市105.6萬名中小學生直接受益,大頭在農村,所以農民負擔明顯減輕,提升了農村發展能力。據測算,5年來各級財政安排的補助資金相當于全市農民減少支出18億元,戶均年減負315元。
為規范和加強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的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各級財政和教育部門均出臺了公用經費支出管理辦法,明確了公用經費使用范圍和開支標準,注重加強經費使用的流程管理。各地在執行過程中成績是主流的,效果非常明顯。但是,由于現行的公用經費支出管理辦法還不夠完善,各地各校情況千差萬別,管理素質高低不同,辦法規定跟不上形勢變化,導致在公用經費使用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或難題,造成公用經費的使用效益大打折扣,并滋生其他問題。主要問題有:
1.預算約束疲軟。雖然學校按規定編制了公用經費支出預算,按照“商品和服務支出”、“其他資本性支出”細化到項到目,但實際執行過程中隨心所欲,編制的預算和執行的結果基本沒有關系。具體表現在“三超”,即超范圍、超標準、超權限。一些臨時代課人員的工資、門衛工資、財政應負擔的醫保金、住房公積金,學校上繳的工會經費、學校建設造成的欠款償還、教師旅游考察開支、校園死傷事件賠款、退休教師的住院慰問金和死亡撫恤金、上級主管部門分攤的會議費、管理費等,都屬于超范圍開支。招待費過多、綠化費過高、年節福利費過濫、租車費過高過頻等都屬于超標準開支。超范圍、超標準開支,無預算計劃的“其他資本性支出”,以及教育主管部門平調中小學校經費、中心中學過多“統籌”“擠占”完小經費等往往都屬于超權限開支。
2.村完小經費被嚴重擠占。據調查,各地普遍存在擠占村完小公用經費現象。其中極少數擠占非常嚴重的,達到額定標準的80%-90%,多數為擠占較嚴重的超過50%。擠占的方式是教育主管部門統籌15%左右用于設備統一購置(有的多年未分配任何設備給被統籌村完小),中心小學集中50%-60%用于對村完小管理、教輔書和耗材統一購買、教師培訓開支、會議費開支、招待費開支、中心小學經費缺口分攤等。如調查的上饒縣4所中心小學對各自所屬村完小平均"統籌"情況是:2007年-2010年生均“統籌”分別為149元、184元、192元和265元,分別占當年公用經費標準的60.8%、61.3%、64%和66%。調查的廣豐縣幾所完小及教學點,其中心小學分配的公用經費只有15元-40元。
3.學校財務管理薄弱。縣級中小學校的財務納入教育會計核算中心統管,學校實行報賬制。但報賬員多為教師兼任,有會計上崗證的寥寥無幾,他們缺乏對國家相關政策及財經法規的了解,沒有接受專業培訓,基本上是按校長意志辦事。在原始票據、報賬及時性、開支范圍和標準、審批程序、資產管理、財務公開等許多方面都不按規定執行。少數校長對教育公用經費的使用極不負責,對教育主管部門"統籌"學校經費沒有積極反映,甚至變本加厲的"統籌"村完小經費,有的以到相關部門辦事名義在縣城吃喝玩樂。
4.財政監管難以到位。縣級教育會計核算中心在代理學校做賬,履行管理職責,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也為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心小學“統籌”下屬單位經費提供了便利,充當了資金調控的操盤手角色。由于中小學校實行報賬制,所有財務資料在核算中心保存,財政部門只能到核算中心了解情況,翻翻憑證,很難與當事人當面核實有關事項,有的問題被虛假憑證掩蓋而無法發現。發現可疑問題,核算中心與學校相互推脫。教育會計核算中心在票據審核過程中,有些往往也是幫學校完善手續,虛假列支,共同對付財政檢查,造成財政監督過程中發現不了真實情況。
針對當前義務教育公用經費使用過程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必須從理順財務管理體制,硬化預算約束,規范內部管理,提高財務人員業務素質,完善管理辦法等方面進一步加強管理,確保資金專款專用,以財育才。
1.積極落實教育經費增長要求,分階段提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避免其他項目支出擠占公用經費。2012年實現財政教育經費投入占GDP4%目標,以后也要確保法定增長,為教育事業提供了更多的財政支持及經費保障。在支出領域,應乘機將財政應負擔的“三保一金”、殘疾人就業保障金、工會經費、教師培訓經費、退休教師死亡撫恤金、學生校方安全責任保險、學生飲用水、學生宿舍設施設備添置、學生食堂設施設備添置、安保人員經費、必須的臨時代課人員經費等列入財政專項安排,避免過多的其他項目支出擠占公用經費。同時,根據教育運轉和發展的需要,分階段提高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標準,力求確保年平均增幅高于財政經常性收入增幅。
2.強化預算約束,全面推行國庫集中支付,嚴防公用經費被"擠占"現象。要按照《國務院關于深化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2005】43號)關于"推進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校預算編制制度改革,嚴格按照預算辦理各項支出"的要求,以及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有關財政國庫管理制度改革試點方案的精神,將義務教育階段初中、中心小學和村完小一律實行國庫集中收付,分別單獨核算。特別要從體制上明確村完小的獨立核算地位,徹底根除中心小學擠占村完小經費的體制隱患。取消現行的教育會計核算中心代理做賬管理模式,各初中、中心小學和村完小在縣級財政部門單列戶頭,分戶核算,村完小的會計核算可以由鄉(鎮)財政所代理。進一步規范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心小學的統籌行為,任何“統籌”、“擠占”都必須經同級財政審核、政府審批。
3.規范學校財務管理,實行財務公開。必須強化校長責任意識,做到厲行節約、勤儉持家。必須提高財務人員的專業素質,推行憑會計證上崗,自覺維護財經紀律。學校財務管理做到公開透明、每月公布,接受各方面監督。
4.修訂完善公用經費管理辦法。一是按實際情況將財政沒有專項安排的人員經費列入允許開支范圍。二是嚴格制止教育主管部門和中心小學"統籌"、"擠占"行為。三是對現行管理辦法一些內容細化量化。建議在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及時修改完善,重新制訂義務教育公用經費管理辦法,并規定執行期限,超過期限再研究修訂,重新發布。
5.建立績效考評機制。參照西方國家的做法,對義務教育公用經費支出開展績效考評。內容主要包括四個方面:(1)目標評價,即對公用經費支出的績效目標制定的合理性、明確性的評價;(2)財務評價,即對公用經費資金來源、支出合理性、管理規范性進行考評;(3)結果與影響評價,即對公用經費支出計劃或項目完成結果及其持續影響力進行評價;(4)資源配置和社會效應評價,即對公用經費分配合理性、有效性以及社會效應的大小進行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