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海鵬 孫文學
(東北財經大學,大連 116025)
孫中山(1866年—1925年)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出生于廣東省香山縣的一個農民家庭,幼年時期家境貧苦,親身參加過農業勞動。12歲時隨母親赴檀香山,在其兄長的資助下,受到西方式的教育。
孫中山幼年時親眼目諸中國農民的悲慘處境,并且,受到太平天國革命老人的熏陶。特別是1884年中法戰爭,大大激發了孫中山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憤恨和對清政府腐朽統治的不滿。但在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前,他還是寄希望于清政府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改變現實。他曾上書李鴻章,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力、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發展主張,但未能得到李鴻章的采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孫中山認識到改變中國現狀必須進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推翻封建統治。因此,在甲午戰爭失敗后數月,他就在檀香山組織了中國近代第一個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他又依靠興中會的組織發動了廣州起義。起義失敗后,孫中山亡命國外,繼續進行民主革命的宣傳和組織工作,并逐漸開始創立自己的革命理論。他以自己的革命實踐為基礎,并努力研究西方的社會科學理論,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革命理論體系——三民主義。
20世紀初中國的資本主義經濟有了初步發展,使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基礎開始形成。在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中國民族危機空前深重。在這種情況下,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迅速高漲。1905年,孫中山把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聯合起來,組成中國近代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并依據自己的三民主義學說,為同盟會制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綱。在同盟會的領導下,國內各地的革命運動如火如荼,經過多次的武裝起義,終于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永遠結束了在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但是,由于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勢力強大和領導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勢力軟弱,革命的果實最終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勢力所篡奪。
在北洋政府時期,孫中山和他的一些堅定追隨者為維護民主共和制度,進行了多次不懈的斗爭。在一再遭受挫折、找不到出路的困境下,他從俄國十月革命得到鼓舞和啟發,毅然接受蘇聯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幫助,改組國民黨,對三民主義重新做了解釋,提出并執行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他的革命活動和革命理論,都達到了他一生的最高發展階段。
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是由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三部分組成的。民族主義是孫中山關于民族革命的綱領和理論,其任務是解決中國人民所受的民族壓迫;民權主義是關于民主革命的綱領和理論,其任務是消除中國人民所受的政治壓迫;民生主義是解決中國經濟方面貧困落后的綱領和理論,它要求在革命后通過新建立的革命政權實行社會經濟改革,發展中國的經濟,解決廣大中國人民的民生問題。
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都要以推翻舊政權的武裝革命來實現,所以孫中山將這二者合稱為“政治革命”。民生主義則是通過新政權采取和平的、有秩序的社會經濟改革來實現,所以孫中山也稱民生主義為“社會革命”。
在三民主義中,孫中山非常重視民生主義。他把民生主義看作是自己革命思想的特點。他認為,歐洲的革命都只有民族革命和民權革命內容,因而都只是單純的政治革命,只有他所致力的中國革命,才把民生主義與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并提。他進一步認為,提倡民生主義是他所領導的革命的優點,因為,單靠政治革命不能徹底解決矛盾,革命后的經濟迅速發展,將導致社會矛盾重新激化,甚至更加尖銳,以至于必須再進行另一次革命(社會革命)來消除矛盾,社會將為此付出重大的代價。只有在進行政治革命的同時進行社會革命,在提倡民族主義和民權主義的同時強調民生主義,才能根本解決革命所要解決的一切矛盾,一勞永逸地實現革命的理想。他一再強調,歐美資產階級革命以前,經濟不發達,社會矛盾不顯著,所以“英美各國未嘗著意此處”①《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20頁。(指民生主義和社會革命)。正由于歐美革命“未經社會革命一層,人民不能全數安樂,享幸福的只有少數資本家,受痛苦的尚有多數工人,自然不能相安無事”。②《孫中山全集》第2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19頁。他提倡民生主義是接受了歐美前車之鑒,因而可使中國革命大大超過歐美:“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動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還視歐美,彼且瞠乎后也。”③《孫中山全集》第1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89頁。
民生主義是孫中山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孫中山經濟思想的研究和議論,都是和實現民生主義、解決中國民生問題的要求緊密相聯的。在孫中山的經濟思想中,為解決革命后中國實際所涉及的財政問題和提出的財政政策主張,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孫中山的言論及其革命實踐活動,體現了下列財政原則:
1.財政統一原則。強調財政統一是鑒于清政府統治時期財政體制紊亂,苛捐雜稅繁多,百姓不堪重負的情況而提出來的。孫中山指出:“滿清時代籍立憲之名,行斂財之實,雜捐苛細,民不聊生。此后國家經費,取給于民,必期合于理財學理,而尤在改良社會經濟組織,使人民知有生之樂。是曰財政之統一。”④《中華民國史檔案資料匯編》第二輯,第2頁。按照這一闡述,財政統一原則應當體現以下幾點:一是國家財政應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二是“必期合于理財學理”,即要根據資產階級的財政學說來制定正確的財政政策、指導財政的實際工作;三是“改良社會經濟組織”,從財政來說就是要加強財政立法,并在財政體制、財政機構等方面進行改革,達到統一財權的目的。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在組織建設上規定:參政院有“議決臨時政府之預算,檢查臨時政府之出納,議決全國統一之稅法、幣制及發行公債事件”等立法權。財政部有“管理會計、庫幣、賦稅、公債、錢幣、官產事務,監督所轄各官署及府縣與公共之會之財產”等行政管理權。這些規定都體現了財政統一的原則。
財政統一的核心是建立健全的財政體制。南京臨時政府期間除要求地方應向中央解款之外,尚無史料說明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體制確定情況。由于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較短,財政統一未能真正實現。
2.節約開支原則。南京臨時政府處于戰時狀態,強調節約開支不失為渡過難關的有效途徑。為此,孫中山以身作則,他說:“南京政府無庸建設華麗宮殿,如無合宜房宇組織新政府,則蓋設棚廠以代之亦無不可也。”①《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131頁。甚至大總統的就職儀式也相當簡樸,這些表明了孫中山節儉開支的態度。
財政分配中的節約首先是計劃上的節約,所以南京臨時政府的財政收支必須先編制預算,經過參議院討論通過,大總統頒布命令之后才能實行。與之相適應的是,對政府公務人員實行低薪制,從大總統到最下級的錄事,一律每月領取津貼30元軍用票。對軍隊實行供給制,按照不同兵種,確定不同的開支標準,給與不同的待遇,通過定額,保證必要的開支,避免不必要的浪費。
3.振興實業原則。經濟決定財政,只有振興實業、發展經濟,才能財源滾滾、財政充裕。振興實業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目標之一。為實現這一目標,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特設立實業部,各省設立實業司,負責開發實業的行政管理。同時還頒布了一系列保護工商業發展的章程、則例,如商業注冊章程、商業銀行暫行條例等。對于有利于國計民生的工礦各業,一經申請,臨時政府無不一一批準立案,遇有地方官司侵奪私產、破壞營業者,即令有關部門徹底清查,妥為解決。與此同時,臨時政府還致力于墾殖事業,對墾辟荒地者給予5年免稅的優待。
資產階級革命派對土地問題十分重視,并試圖運用土地稅這一稅收手段來達到“平均地權”的目的,以避免壟斷資本所可能導致的社會弊病,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這一思想對后來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土地稅改革有著重要影響。
“平均地權”的綱領是孫中山在1903年秋最早提出來的,以后他在不同的文章和講話中多次對“平均地權”的觀點進行闡釋。“平均地權”的基本特征,是重視運用財政手段來加以實現。這一思想源于美國人享利·喬治。孫中山認為封建社會與資本主義社會不同,在封建社會里,土地私有雖有弊害,但無關緊要。但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由于機器的發明和使用,工商業的發展,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地價會不斷上漲,假如“有田者皆得坐享此優先莫大之權,據此以收人民之稅”,那么擁有土地的地主會因地價上漲而越來越富,貧民會因沒有土地而愈來愈貧,這是歐美社會問題積重難返的重要原因,為了防止在以后的中國出現類似的問題,即貧富懸殊的社會問題,實行地價稅制度,漲價歸公即平均地權則是重要途徑。
在平均地權的綱領里,孫中山的土地稅思想主要表現為:
1.實行地價稅。孫中山認為平均地權的方法,不是把土地“從實均分”,而是實行地價稅。他設想,國民政府成立后,要查驗地主所有土地的地契,并讓他們自己申報地價,并準其保有這一地價,征收百分之一的地價稅。征收地價稅,其意義在于:一是通過將從量稅改為從價稅,可以促進稅制的公平。在封建社會,田賦(即土地稅)主要是按土地產量定量征收(初為實物,明朝時折征白銀)。產量一經核定往往一成不變,以致田賦征收不實,土地所有者稅負負擔不平衡。土地折價后,按地價征稅,貴地多征,賤地少征,從而使土地所有者的稅負趨于負擔合理,可以切實貫徹合理負擔的原則。二是通過地價稅減輕人民的賦稅負擔。實行平均地權把漲價之利收歸國家,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進而可以減免其它租稅負擔,將來“私人永遠不納稅,但收租一項,已成為地球最富之國”。并且“把幾千年捐輸的弊政永遠斷絕,”“現行苛捐盡數蠲除”。愿望是好的,但不現實,所以孫中山于1922年以后又改變了征收土地單一稅的主張,他認為征收地價稅的同時,也征收其他捐稅,然而,因為征收了土地增價稅,所以其他因土地而帶征的各種捐稅應免除。三是通過征收地價稅以促進實業的發展和調節生產。孫中山征收地價稅的另一目的是鏟除妨害資本從一個生產部門自由轉入另一生產部門的障礙,讓資本主義獲得自由、廣闊和迅速的發展。封建社會中工商業不發達的原因之一,是工商業者將資本贏利用于購置土地,認為這是積蓄財富的重要途徑。隨著近代社會的進步,地價上漲,“世界最大之賭賽,莫如買賣土地之投機業”,“世界有一公例,凡工商業發達之地,其租值日增”,“將來實業發達之后,大資本家必爭先恐后,投資于土地投機業”,“投機業愈盛者,其工商業必為阻滯”。①《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55頁。為了防止土地投機業的發展而阻礙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就要實行地價稅法和漲價歸公制度以阻止資本投資于土地業,借以保證有足夠的資本用于發展實業。“地權既均,資本家必舍土地投機業,以從事工商,則社會前途有無窮希望。蓋全地之面積有限,而工商之出息無限,由是制造業日繁,世界前途日廣,國利民福,莫大乎是”。②《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365頁。孫中山平均地權的主張是從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出發為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而謀劃策略,也是以稅制調節生產原則的靈活運用。
2.土地增價歸公。孫中山認為:“土地價值之增加,感知受社會進化之影響。試問社會之進化,果彼地主之力乎?若非地主之力,則隨社會及增加之地價,又豈應為地主所享有乎?可知將來增加之地價,應歸社會公有,庶合于社會經濟之真理。”③《孫中山全集》第二卷,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522頁。地價增加是社會進化的結果,非地主之力的作用,非地主之力,所增加的地價歸于國家是合情理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地價是資本主義化的地租,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權得以實現的經濟形態。孫中山土地價格增加的部分收為國家所有,也就是把一部分地租(土地所有權)收歸國有,從而又逐漸使土地國有化。
3.“耕者有其田”主張與土地稅。孫中山早期的“平均地權”的方案并未考慮如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直到1924年才正式將解決無地農民的土地問題列入平均地權綱領中,主張“耕者有其田”。孫中山說:“中國的人口中農民占大多數,至少有八九成,但是他們由辛苦勤勞得來的糧食,被地主奪去大半,自己到手的幾乎不能夠自養,這是很不公平的。”④《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49頁。如果這個問題不解決,民生問題便無從解決。因此“要把農民的地位抬高,并且要把農民從前所受官吏和商人的痛苦,都要消除”。⑤《孫中山選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931頁。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辦法就是“耕者有其田”。孫中山又說:“民生主義真是要達到目的,農民問題真是完全解決,是要耕者有其田,那才算是我們對于農民問題的最終結果”。但孫中山對于“耕者有其田”的辦法,曾提出兩種不盡相同的方式。一種是政府可依靠聯絡起來的農民做基礎,對于地主“照地價去收重稅”,“如果地主不納稅,便可以把他的田地拿起來充公,令耕者有其田,不至納稅到私人,要納稅到公家”。這是把違法地主的田地沒收,交原佃戶“有其田”。另一種方式是如果地主仍愿意納重稅,就采取“和平解決”方式,要農民與政府合作,慢慢商量解決辦法,使“農民可以得利,地主不受損失”。不論這兩種方式如何配合,能否實現,他設想的是通過稅收方式來實現“耕者有其田”的理想。換言之,土地稅(地價稅)是孫中山實現“耕者有其田”理想所倚重的重要手段。孫中山提出“耕者有其田”的主張表明了他思想上的進步和經濟理論的發展,但由于資產階級的階級局限,使他只能倚重財政手段而不敢采取暴力革命的方式來實現“耕者有其田”這一理想,其不能付諸實施乃勢所必然。
1.主張裁厘。孫中山早年曾指出,西方各國“貨之為民生日用所不急者重其稅,貨之為民生日用所必需者輕其斂。入口抽稅之外,則全國運行,無所阻滯,無再納之征,無再過之卡”,此系各國富強的原因之一;與此相反,中國卻是“過省有關,越境有卡,海口完納,又有補抽,處處斂征,節節阻滯”⑥孫中山:《上李鴻章書》,載《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這是對國內仍堅持厘金稅制的批評。以后,他又指責厘金制為“自殺的稅制”⑦孫中山:《實業計劃》,載《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并把廢絕厘金與“嚴定田賦地稅之法定額,禁止一切額外征收”⑧《孫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125頁。等規定一起寫入政綱。
2.主張關稅自主,孫中山指出,帝國主義把持中國海關,剝奪中國關稅自主權,使中國經濟損失如此之大、危害之深,“比用幾百萬兵來殺我們還要厲害”①《孫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09頁。。因此,他在《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明確提出了“免除帝國主義之侵略”的鮮明的反帝主張。在對外政策中明確提出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如外人租借地、領事裁判權,外人管理關稅及外人在中國境內行一切政治權力侵害中國之條約。”②《孫中山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22頁。在這里,孫中山認識到關稅自主權的收回,根本在于廢除不平等條約,這是他關稅自主思想的先進之處。
3.主張開征所得稅。孫中山主張運用所得稅制來限制私人資本,他在1924年的民生主義講演中首次提到“現在外國所行的所得稅,就是節制資本之一法”,又說“行這種辦法,就是用累進稅率,多征資本家的所得稅和遺產稅。行這種稅法,就可令國家的財源多是直接由資本家而來。資本家的入息極多,國家直接征稅,所謂多取之不為虐。從前的舊稅法,只是錢糧和關稅兩種,行那種稅法,就是國家的財源完全取之于一般貧民。資本家對于國家只享權利,毫不盡義務,那是很不公平的”。③孫中山:《三民主義》,載《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367頁。顯然,孫中山是把累進所得稅制作為節制資本的手段來看待的,足見他企圖防止資本主義弊害和貧富懸殊的思想要求之強烈。
除平均地權外,孫中山民生主義另一主要目的是節制資本。孫中山所設想的節制資本的目的,是為了在革命成功后,避免私人資本由于自然壟斷所帶來的巨額壟斷利潤,避免由于社會矛盾尖銳而帶來的社會問題。對于節制資本,他認為包括發達國家資本和節制私人資本兩個方面。他認為節制資本不獨是利用立法、稅收等措施限制私人資本,更重要地是把“不能委諸個人及有獨占性質”的大實業,如鐵路、礦產、電氣、水道等收歸國家經營,即發達國家資本。這樣,既可防止壟斷資本的產生,又為國家財政收入開辟了重要來源。
他認為,國家財政收入可以有三種來源,一是地價稅;二是鐵路收入;三是礦業收入。他認為地價稅是“最易施行于中國”的課稅項目,其課稅方式已如前述。對于鐵路收入,他以美國為例,鑒于美國的鐵路收入每年有700萬元之巨為私人獨占,且足以支付美國政府政費的現實,他特別強調中國鐵路必須由政府直接管轄,其收入供政府使用。而且,他還認為,這三種收入可以即時征收,且極便利。如此,則國家財政來源將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孫中山發達國家資本的主張,代表了中小資產階級的愿望,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要求借助國家力量投資于鐵路、礦業、電力等先導部門,為發展資本主義提供前提。如果讓少數大資本家壟斷了這些行業,中小資本家就難免受壟斷資本家的盤剝之苦。而國家經營大實業,不但可以為他們發展生產提供前提條件,又可以使他們免受壟斷資本家的欺壓。
孫中山以發達國家資本作為財政收入來源的思想,在今天仍有重要的啟示意義。今天,“稅收萬能論”的傾向日益明顯,國家在財政收入形式的選擇上偏好于稅收,而不是運用資源收益、企業利潤和使用費等契約性政府收入形式,因此,在財稅改革的路徑上一直是“費改稅”、“利改稅”乃至于“租改稅”。并且,在經濟調控上,也過分地倚重稅收調節,而實際上,稅收無論在資源配置的調節上,還是在收入分配的調節上,其作用都有不可回避的局限性,對此國內外學者多有論述,這里不再展開。從古今中外的歷史實踐上看,稅收都不是財政收入唯一的形式。在西方,從重商主義至今,至少在理論上,只是把稅收收入作為取得財政收入的最后形式,而不是唯一形式。在中國,早在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為實現“民不加賦而國用饒”的理念,開創了“官山海”、“官天財”的國家經營資源以增加財政收入的方式,此后,一些著名的理財家如桑弘羊、劉晏等都進一步拓展這種收入形式。而孫中山提出的發達國家資本以增加財政收入的思想,對于我們今天確定結構合理的財政收入形式,無疑具有借鑒意義。同時,也表明在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不會存在純粹的自由市場經濟,要使經濟運行能夠穩定健康,國有經濟的力量不可忽視。因此,在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保有相當程度的國有經濟力量是必須的。
發達國家資本,必然要增加政府的財政支出,而現實的國家財力有限,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孫中山從發達國家資本和解決現實財政問題的目的出發,主張利用外資,或者說是主張借外債。在孫中山看來,發達國家資本,雖然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財源,但這只意味著將來,而現實卻需要國家付出巨大的財政支出。如何籌措如此巨額的款項呢?孫中山認為必須利用外資。他說,“國家欲興大實業,而苦無資本,則不能不借外債”。①孫中山:《民生主義與社會革命》,轉引自《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3頁。自從他辭去臨時大總統之后,決心致力于振興全國實業。1912年他擔任全國鐵路總監督,提出建設全國鐵路網計劃,歐戰后,他又提出宏偉的實業計劃,在資本的來源問題上都主要寄希望于利用外資。他說,“款既籌不出,時又等不及,我們就要用此開放主義。凡我們無人才,即用外國人才,我們方法不好,即用外國方法。”②孫中山:《建設之兩大要務》,載《總理全集》第二集,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版,第45頁。可見,孫中山對利用外資是持積極態度的。辛亥革命爆發后,孫中山曾游說于各帝國主義列強之間,企圖通過借款解決政權建立后的財政困難。1911年12月15日,他對記者說,“此次直返上海,解釋洋債之有萬利而無害,中國今日非五萬萬不能建設裕如。”③孫中山:《中國國民黨二十年史跡》,轉引自《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29頁。孫中山對利用外資很有自己的見解。首先,他主張國民政府所舉借的外債不能同于舊債,應當是一不失主權,二不用抵押,三利息甚輕。就是說,國民政府所借的外債應當是自主的、公平的、不受列強挾制的。其次,他認為外債應當用于資本積累。他說,“借外債以營不生產之事則有害,借外債以營生產之事則有利”,“若能輸入資本,大興工作,則華人不用出外傭工,而國中生產又不知增幾倍。”④《孫中山年譜》,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2、143頁。第三,他批評那種認為利用外資“必破壞國家之主權,妨害吾人之自由”的觀點。他指出,前清大借外債,使中國喪失主權和遭受經濟掠奪,其弊端在于條約的不完善,并不是外債不可借。相反,利用外資不僅可以解決中國的經費問題,而且要以使外國的先進設備和先進技術為我所用,加快中國的建設速度,使國富民強。同時,他也意識到,利用外資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于能否獨立自主。鑒于清朝的教訓,他指出:“惟發展之權,操之在我則存,操之在人則亡。”⑤孫中山:《實業計劃》,載《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6頁。“止可利用其資本,而主權不可授之于外人。”⑥孫中山:《廣西善后計劃》,載《總理全集》第二集,上海民智書局1930年版,第280頁。
孫中山為了使中國能夠不失主權地利用外資,提出了下列具體的設想:第一,同外國資本集團簽訂的條約應該平等、互利,外國資本家不得任意盤剝,更不得侵犯中國主權,所雇外國人員必須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中國政府有權對所雇人員隨意取舍。第二,為杜絕外來的干涉,在利用外資時應采取純商業性質的辦法,即直接向外國私人資本家或外國公司借款,而不同外國政府發生關系。孫中山的這一主張是針對當時國際關系不平等的現狀提出來的,有其現實性,但如果脫離實際而強調這一點,則難免犯機械論的錯誤。第三,利用外資要把握時機。第四,必須學習和掌握實業建設和利用外資的有關知識,這是能否取得主動權的先決條件,“吾欲操此發展之權,則非有此知識不可。”⑦孫中山:《實業計劃》,載《孫中山選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86頁。對于利用外資,當時許多人鑒于清朝后期受制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歷史教訓,而不敢談利用外資的問題。孫中山對于外資問題的認識應當說是有膽略和洞察力的。孫中山在利用外資方面,一是強調要用,不能因為滿清的教訓而裹足不前;二是要用之要慎,不能授人以柄,即主權必需操于自己手中;三是要用在生產事業上,要有投資效益。這些觀點在今天來看,仍然具有借鑒意義。
〔1〕胡寄窗,談敏.中國財政思想史.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89年版.
〔2〕孫文學等.中國財政思想史.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3〕孫文學等.中國近代財政史.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