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穎 江蘇海事職業技術學院
冷鏈物流 (Cold Chain Logistics),也叫低溫物流(Low-temperature Logistics),是一種特殊物流形式,其主要對象是易腐食品(包括原料及產品),所以國外普遍稱其為易腐食品冷藏鏈。調查數據顯示:日本和美國冷鏈物流占國民人口數比重80%以上,而中國只占10%左右。我國每年消費的易腐食品將近10億噸,需要冷鏈運輸的超過50%,但只有10%左右的才能實現冷鏈運輸。其中果蔬產品和肉禽冷鏈物流運輸率僅為5%和15%,發達國家則高達95%和100%。我國冷庫容量人均0.1立方,而世界冷庫容量人均0.18立方。我國每年果品腐爛達1200萬噸,蔬菜1.3億噸,從數據推測,我國每年因為缺少冷鏈物流而浪費的農產品占到一億畝耕地,占我國總耕地的5%左右,可供1.5億人一年的口糧或20億人一年的水果。如果溫控系統建立并合理充分應用的話,全國每年可以節約160億美元。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既說明我國冷鏈物流業空白空間巨大,也說明發展冷鏈物流迫在眉睫。
美國農產品物流以信息化和規模化著稱。世界最大的農業計算機網絡應用系統連通美國農業部、15個州的農業署、36所大學和大量的農業生產企業,提供了針對供應鏈上的生產者、運營者和銷售者的信息資源共享。美國率先實現了以信息技術為龍頭、以儲運技術、冷鏈技術等為支撐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現代化,成為發達國家中冷鏈物流的佼佼者。尤其是美國的蔬菜物流,作為世界上最先進、最具有代表性的農產品冷鏈物流,由于實現了產前、產中和產后全程冷鏈服務,蔬菜從田間采摘到進入終端消費者始終處于低溫條件,不僅降低了物流環節中的損耗率,而且解決了蔬菜供需均衡的問題。發達國家的果蔬損失率通常控制在5%以下,而美國果蔬在保鮮物流環節的損耗率僅為1%-2%。
日本可以說是亞洲農產品冷鏈物流的先驅者。利用發達的運輸系統,同時積極發展農產品保鮮、冷藏等技術裝備,日本已經形成了從“田間到餐桌”的一套完整的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以果蔬冷鏈物流為例,日本有如下可圈可點之處:一是在源頭采用真空預冷技術和冰溫預冷技術,冷鏈從“頭”做起;二是果蔬貯藏階段采用自動化冷庫技術,冷鏈節點保“冷”期延長;三是冷藏運輸采用冷藏車和冷藏集裝箱與鐵路冷藏車配套使用的物流模式,讓冷鏈不斷“冷”;四是運用信息技術建立電子虛擬的果蔬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對農產品的冷鏈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控,并實現“冷”流信息在全國范圍內的實時傳遞。
以漢莎航空為代表的歐洲航空冷鏈實現了從源頭到目的地保持低溫控制的全面管理。并且根據運輸的貨物不同分類定做物流方案,同時實施嚴格的流程控制。首先在法蘭克福擁有多層鮮活易腐產品中心,在許多運營的外站也擁有類似設施,發貨人在將鮮活易腐產品交給機場和航空公司之前必須先做預冷工作。運輸途中,根據需要采用溫控集裝箱,航空公司實施嚴格的標準操作流程,保證冷鏈的不間斷運作。比如在空中運輸時,要確保機長獲得一切必要信息,讓他可以調整飛行時貨艙的溫度,并全程記錄溫度變化情況,確保冷鏈處于嚴密的監控和記錄措施之中。公司不僅遵守國際貨協Cargo2000要求,而且使用了CCQI風險評估方式來確立流程。供應鏈中的每一個公司——代理人、卡車運輸公司、機坪操作者、航空公司等,必須證明他們能符合冷鏈運輸要求。公司擁有一支專業技能的隊伍,引領著航空冷鏈的全球風向標。
所謂“冷點”,即是當前我國冷鏈物流發展的薄弱之處,一直以來受冷漠或忽視的地方,也是我國冷鏈物流亟須改善的關鍵之處。所謂“熱點”,即是當前我國冷鏈物流的熱門之處。2010年6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公布了《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規劃》,《規劃》的出臺使得2010年被冷鏈業界稱為“冷鏈元年”。從此冷鏈熱流不斷涌現,使我國冷鏈物流業迎來了非常多的“熱點”與契機。
1.“冷點”之一:我國冷鏈物流缺少冷庫和基礎設施建設。我國冷鏈當中的冷庫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還是不足,冷鏈設施整體規模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著相當的差異。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估計,我國商用冷藏庫面積只有700多萬平方米,而且經濟發達地區占了絕大多數。目前中國冷藏容量僅占貨物需求的20~30%。冷鏈基礎設施方面更是不容樂觀,冷藏汽車一共5萬輛(占貨車比例的0.3%),鐵路冷藏車只有8000多節(為全國總貨運鐵路車輛的2%),易腐貨物中只有25%的運量才能實現冷鏈運輸。與此形成明顯對比的是,日本除了擁有高密度、專業化的冷庫外,保溫冷藏車目前就有12萬輛,農產品冷鏈流通率達到98%,損耗率僅為5%,對比驚人。
2.“冷點”之二:我國冷鏈物流缺少信息化的控制體系。冷鏈物流由多個環節構成,從食品原料的種植、采購到加工、流通和配送,直至零售和消費的全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確保各環節的協調統一是冷鏈物流的關鍵。在冷鏈物流運營系統中,一直以來我國冷鏈物流體系上下游之間缺乏整體規劃,各環節之間不能有效協調。冷鏈物流配送常常不均衡,存在兩頭少,中間粗的情況,在冷鏈物流的關鍵節點和鏈路上經常“斷鏈”。冷鏈物流不同于普通物流,任何一個環節的低溫缺失都會將整體破環殆盡,前功盡棄。據專門從事冷鏈運輸的公司Freshport Asia統計,由于運輸過程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導致冷鏈斷裂,空運生鮮食品中有近20~30%完全變質受損,或保存期限大大縮短。
3.“冷點”之三:我國冷鏈物流缺少相關的行業標準和監控機構。行業標準和監控機構的缺失一直都是我國物流業發展的軟肋。國外發達的物流體系是遵循了國家有關冷鏈物流行業的規定和技術標準,對食品生產、加工、存貯和流通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建立了操作性和檢驗性很強的認證系統。另外為滿足HAPPC(危害分析及關鍵點控制)的要求,利用現代化手段實現信息共享和透明,以保證食品的安全。相比較而言,我們國家在這方面的信息缺失,或信息不對等,甚至信息發布有誤等情況時有耳聞。長期標準和監管的缺失將嚴重影響我國冷鏈物流的發展,影響消費者對冷鏈物流的信任。
1.“熱點”之一:市場熱點已形成,冷鏈物流業將迎來井噴行情。中國的冷鏈物流市場正在快速增長之中,從目前看,我國消費需求年平均增長率可以達到20%,超過了我國的GDP增長率,甚至是GDP平均增速的兩倍。生鮮農產品每年約有4億噸進入流通領域,冷鏈物流運輸比例也在逐步提高。我國果蔬、肉類、水產品冷鏈流通率分別達到5%、15%、23%,同時冷藏運輸率分別達到15%、30%、40%,我國冷鏈物流的規模快速增長。國家發改委發布信息,我國僅食品行業冷鏈物流的年需求量就在1億噸左右,龐大的需求催生出一個龐大的市場,物流冷鏈已經到了快速發展期。
2.“熱點”之二:冷鏈物流模式多種多樣,發展熱情高漲。在這些冷鏈物流高潮中,眾多的食品、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商貿企業、冷鏈物流企業、投資企業、技術設備企業都加入到物流以及冷鏈物流體系的建設與運營中,因此物流模式也是在急劇的發展演變之中。比如原來較為傳統的“公司+農戶+基地”的資源模式,現在也向流通、加工、冷鏈物流一體化方向發展。當前有四種模式成為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的主體,分別是:以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營運商為主導;以大型連鎖超市為主導;以食品加工企業為主導;以冷庫為主導等四大類冷鏈物流模式。加上第三方物流企業的風起云涌,以及各種內外資物流企業的興起,物流行業正在呈現日新月異的變化。
3.“熱點”之三:最近熱門話題——航空冷鏈企業。萬翔冷鏈物流中心是商務部明確的兩岸冷鏈物流產業合作試點的大陸兩家企業之一,是我國唯一兩岸航空冷鏈物流中轉試點,并將建成廈門首個集冷凍、冷藏、恒溫、常溫于一體的多溫層現代化冷庫,填補廈門乃至福建航空冷鏈物流配送的空白。物流中心建設面積約18000平方米,涵蓋從常溫、恒溫到冷藏、-20℃冷凍等全線需求,其中-20℃冷凍庫面積約12000平方米。據投資方介紹,萬翔冷鏈物流中心的定位為全國首家航空冷鏈業務中轉庫,將為客戶提供檢驗檢疫、報關通關、倉儲配送、中轉快運、貨運代理、金融物流等一體化的冷鏈服務;同時,針對兩岸航空冷鏈中轉業務需求,物流中心還會建設大型檢貨理貨區和中轉配送平臺,與廈門機場貨站實現無縫隙對接;并聯合海關、聯檢等單位建立綠色通道,實現航空冷鏈產品的快速中轉。
第一,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設備。關鍵設備如冷藏車、冷庫、冷藏集裝箱等是物資在冷鏈物流過程中的物質基礎,如果缺少這個物質基礎,那么冷鏈產業也就無從說起。結合當前國際冷鏈物流發展趨勢和國內市場需要,建議我國積極發展多品種、小批量的小編組機冷車。冷庫建設方面,應根據冷藏食品對溫度的要求不同進行低溫倉庫和多功能倉庫的建設等等。
第二,建立農產品物流信息系統。我國應該在冷鏈技術開發的基礎上,建立一套有統一標準的計算機管理信息系統和電子交換系統。同時也要建立電子虛擬的農產品冷鏈物流供應鏈管理系統,主要用于對貨物進行跟蹤,對冷藏車和冷庫進行動態監控,全面及時了解庫存產品的情況。全國的需求信息和各地區的連鎖經營網絡應該聯結起來,這樣冷鏈物流信息可以進行快速傳遞,物流冷鏈系統可以成為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
第三,制定農產品冷鏈物流法律標準。我國應結合實際情況并參照相關國際標準,制定適合我國國情的冷鏈物流標準。同時還要實施HACCP控制確保冷藏食品在各環節中的質量保證。建議在冷鏈流通上采用物聯網技術、RFID無線射頻技術、二維條碼等建立農產品的安全可追溯系統,實現食品的安全生產、安全消費,安全流通。建立農產品冷鏈物流追溯信息系統、構建冷鏈物流信息備案制度可以實現對流通環節的監督,使政府相關部門、冷鏈物流行業、物流企業及消費者對冷鏈物流活動進行有效控制。
進入十二五開局之年,物流業也應該邁向新的臺階。我們應該將冷鏈物流中的“冷點”和“熱點”結合起來,為物流發展把脈,探尋一種健康、均衡的發展模式。借著冷鏈開發的“熱點”效應去解決冷鏈當中積存已久的“冷點”難題,當然更應該“冷落處”存一份“熱心”,“熱鬧處”著一雙“冷眼”,既不能對一些長久以來的痼疾漠然視之,無可奈何,也不能一哄而上,重復建設。雖然與國外已經發展成熟的產業相比,我國冷鏈物流依然還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們可以在不斷的借鑒和學習中,甚至可以通過合作和引進等方法,發展并完善我國的物流冷鏈,逐步解決冷鏈物流中的“斷鏈”之憂。通過不斷的學習和成長,中國冷鏈物流發展之路應該越走越好。▲
[1]丁俊發.農產品物流與冷鏈物流的價值取向 [J].中國流通經濟,2010(1).
[2]李學工.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現狀及發展趨勢[J].經濟物流,2010(4).
[3]黃霞,汪芳.淺析我國農產品冷鏈物流 [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12).
[4]張琳,龐燕.農產品冷鏈物流模式比較研究[J].物流論壇,2010(10).
[5]王微微.國內外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的比較與借鑒[J].對外經貿實務,2010(10).
[6]漆莼.國內冷鏈物流發展現狀與對策[J].物流科技,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