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邱一凡 張玉蓉 上海大學
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發展現狀與戰略應對初探
■ 邱一凡 張玉蓉 上海大學
本文為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商業方法專利制度下我國金融企業專利競爭戰略研究”(編號:12YJCZH293);上海市教委創新基金項目“我國金融產品創新專利保護現狀與發展對策研究(編號:11YS36);上海高校選拔培養優秀青年教師科研專項基金。
2002年的“花旗事件”使我國金融界第一次深刻體會到商業方法專利對國內金融領域的深遠影響。入世之后,作為金融業三大支柱之一的保險業進入了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面臨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截至2011年底,共有57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了1322個營業性機構。2001年外資保險公司的保費總規模只有不到33億元人民幣,而2010年底,外資保險公司原保險保費收入已達到了634.3億元人民幣,為2001年的20倍,市場份額為4.51%。與此同時,我國保險業產品競爭卻日趨同質化,缺乏保險創新與保護意識,面臨著競爭力下降的風險。尤其是發展保險商業方法專利領域,仍面臨著巨大挑戰。
商業方法是為處理或解決商業經濟活動或事務而由人類智力創造的活動或規則。但傳統意義上的商業方法通常被認為是“智力活動的規則或方法”而不受專利法的保護。隨著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傳統商業方法與計算機、網絡相結合,形成一個包含商業思想與商業模式的系統工程。肇始于1998年的State Street Bank案,標志著美國正式承認了具有“實用效果”的商業方法的可專利性,“商業方法專利”就此確立。WIPO(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認為商業方法專利涉及的是那些借助數字化網絡經營商業的、有創造性的商業方法。因此,授權的基本條件是將商業方法與信息網絡技術結合形成技術方案,突出技術特點,這是與傳統商業方法最根本的區別。
作為現代服務業核心的金融業,其發展表現出業務信息化,市場一體化和規則國際化等特點。金融創新主要依賴于商業方法的更新換代,不斷融入的技術創新元素為商業方法的專利保護提供了有效的切入點。具體到保險領域,保險商業方法專利是指那些結合數字網絡經營的能夠增進業務、降低成本、抵御風險、提高效率的保險商業方法。事實上,但凡保險商品的創新、行銷方式或技巧的提升、風險選擇機制的改善等都可以申請專利。保險商業方法專利依技術領域可分為產品設計、營銷模式、評估分析、信息管理、理賠支付和其他輔助等六類,從保險業務的各個領域為極易模仿的保險創新提供排他性法律保護,帶來壟斷利益。更為重要的是,它是保險企業戰略布局的有力“籌碼”,不僅能助其獲得保險行業的競爭主動和競爭優勢,還可能通過“技術專利化,專利標準化”的途徑形成未來的行業標準,因此大大激發了企業的創新熱情。
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申請人分為保險相關機構、非保險機構、自然人三類,截至2011年底,在我國的申請總量為215件。其中保險相關機構的申請數量為52件,只占總量的24.2%,這其中還包括少量與自然人或非保險機構共同申請以及社保相關機構申請的專利;而非保險機構的申請數量高達104件,個人申請數量也有59件。這說明保險機構申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積極性不強,對事關自身發展的專利戰略資源尚未給予足夠的重視,這給了以科技、通訊、科研院所為主的非保險機構以及自然人提早布局的機會,進而通過轉讓或授權獲取利益。
從國別構成上看,境外申請人占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量的47%,為101件;而境內申請人占53%,達到114件,逐漸扭轉過去境外申請人一家獨大的局面。盡管申請量平分秋色,但境內外申請人的構成還是有很大不同。境外申請人主要是非保險機構,占其申請量的56.4%,其次為保險相關機構,占37.6%,自然人申請者寥寥無幾;雖然境內非保險機構也是申請的主力軍之一,但更多的是自然人申請者,占比高達46.5%。表1反映了境外申請人集中度,僅前六名的境外公司就占境外申請人申請量的52.5%,前六名的國家更是覆蓋了境外申請量的86.1%,而申請2件及以上的境內申請人共11位,僅占境內申請量的28.1%,其他申請人均為單件零散申請。
申請人構成特征可以從以下幾點理解:(1)保險商業方法專利以非保險機構申請為主,由于商業方法離不開信息網絡技術的支持,研發實力較強的非保險機構擁有先天優勢;(2)境外申請人集中于少數企業和發達國家,在保險商業方法專利領域,我國面臨美歐日等金融技術強國集合創新、技術、資金、管理等優勢的“集約化競爭”,其規模遠遠領先于境內“散兵作戰”的格局;(3)境內機構申請人比例偏低,這表明境內保險機構專利意識較弱且自身研發能力有限,同時也尚未形成與非保險機構在專利收購或合作研發上的良性互動。另外,對于集專業性和技術性于一體的保險商業方法專利,很難想象大多數申請人為自然人,因此過高的自然人申請比例可能預示著企業職務發明的流失。

表1 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申請前六位的境外企業和國家排名

圖1 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年度申請情況
1997年以前,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申請量很少。隨著其后美國法院對商業方法專利的認可及我國入世等影響,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申請量開始逐步上升,個別年份更是由于部分申請人的批量申請而達到小高峰。這說明業界正逐步重視其潛在價值,并積極進行布局,其中,擁有成熟技術和專利戰略意識的境外申請人借助各國對商業方法可專利性態度轉變的契機,順勢推行“專利先行”戰略。2008年,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的發布,我國保險業進一步加大了研發申請力度,不僅申請量一舉超越境外申請人,且優勢正逐年擴大。雖然專利數據割斷影響了近兩年的統計,但從已經公開的專利來看,優勢擴大的趨勢不會改變,這預示著我國保險業的競爭態勢或逐步發生扭轉(如圖1所示)。
專利申請只能代表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發展趨勢,然而要使其發揮更大的戰略價值,還需要獲得授權。考慮到保險商業方法專利對我國保險業可能產生的深遠影響以及各國對商業方法“技術性”標準的莫衷一是,我國專利行政部門實行了較為嚴格的審查標準。因此,215件專利申請中,視為撤回和駁回申請的專利占據一半以上,達110件,而真正獲得授權的專利只有17件,占總數的7.9%。為數眾多的未決專利(包括公開和實質審查中的專利)顯示近年來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申請力度有所加強,其中近2/3來自境內申請人表明其已經在專利布局上比境外申請人更加積極。
雖然國內保險業不斷扭轉專利布局上的不利局面,但外資企業在專利數量和質量上仍處于優勢地位。表2反映了外資企業在保險商業方法專利上的授權情況,盡管日本以14件申請排在瑞士、美國之后,但高達50%的授權率足以證明其超強的專利意識和技術實力。授權專利中有8件進行了PCT申請,表明其是具有較高價值的核心保險商業方法專利,而其中大部分更是近幾年才被授權,說明其技術仍較新穎,戰略價值正日益顯現。相較之下,來自境內的授權專利主要涉及身份認證或數據存儲,多是兼顧保險業的使用,在系統性和針對性上差距懸殊。
前已述及,我國保險商業方法專利可分為六大技術領域:產品設計是指利用信息網絡技術開發、管理新型的保險產品或保險系統;營銷模式主要指基于現代技術手段的保險銷售、保費支付、合同簽訂等與服務購買相關的方法和系統;評估分析則是為合理決策而開發的風險評估、預警以及數據分析系統;信息管理系統針對保險公司內部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計算和管理;理賠支付系統則是將理賠或支付的工作與信息網絡技術相結合,實現高效便捷;而其他輔助系統還包括培訓、績效、防盜以及個別險種中特殊方法的應用。
在我國現階段,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的主要競爭領域集中在產品設計、營銷模式和評估分析三類。這三項分別占申請量的23.3%、23.3%和19.1%,總計65.6%。其中,境外申請人憑借其先進的專利意識和技術實力已經在產品設計、評估分析領域形成優勢,表明其更注重保險商業方法的整體創新和風險管控。而境內申請人對營銷模式的偏好體現了國內保險業仍舊沿襲以營銷渠道為主的外向式經營思路,忽略了向產品創新、風險評估等內涵式增長方式的轉變。
境內申請人之所以在理賠支付、信息管理和其他輔助領域占據優勢得益于大量與社保及交強險相關的專利申請,其多涉及保金支付、身份認證和車輛勘驗等技術,而外資目前是無法進入這兩個領域的。可見,產品設計和評估分析無疑是現階段國內保險業需要加大技術研發投入的領域,方能與營銷模式共同組成拉動保險創新的“三駕馬車”,而前兩者顯然更考驗企業的技術實力。

表2 境外申請人已獲得授權的保險業商業方法專利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國內保險企業對專利申請缺乏重視,尚未形成有效的研發體系,更沒有指導專利管理、布局、運用的方針政策,而外資企業雖然在申請總量上優勢不再,但在產品設計、評估分析等關鍵領域的專利數量和質量優勢仍舊十分明顯。有鑒于此,國內保險企業宜運用基礎性、防御性的專利戰略來反制外資企業的專利攻勢。
研究發現,本應作為申請主力軍的國內保險企業僅有14件申請方案,創新活動極其匱乏。這與目前保險企業的研發體系密不可分,其研發項目往往由總部或各省分公司發起,絕大多數的基層員工無法參與其中。而事實上,基層員工在與客戶接觸過程中往往會有更多的改進意見和創新理念。企業應建立完善的創新反饋渠道,通過論證篩選,從具有現實意義的創新意見中提煉研發項目,建立一套“由下而上”的創新體系。為了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國內保險企業可以成立內部創新基金,對提出創新意見、形成專利申請、成功獲得授權、進入實際應用等情況實行分級物質獎勵,鼓勵員工提出更多更好的創新意見。在企業創新活力充分激發的同時,也應注意“為我所用”。保險商業方法專利較高的境內自然人申請比例可能預示著職務發明的流失,企業應加強對員工的警示教育,通過勞動合同明確專利歸屬,必要時運用訴訟來保護自身權益。
國內保險企業長期沿襲營銷攻勢和渠道擴張的發展模式,短期內不可能轉型為創新驅動的技術型保險企業。但研究也表明,以咨詢、科技企業為主的國內外非保險機構提出了大量專利申請,顯示其對這一領域的濃厚興趣。因此,財力雄厚的國內保險企業完全可以借力這些非保險機構,發揮各自優勢,實現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如此便將資金、市場、技術等資源充分配置,國內保險企業也避免了組建研發部門時所面臨的資金、人才、組織架構、產出效率等方面的困擾。當然,一種將保險企業的資金資源發揮到極致的專利獲取戰略是直接進行專利收買或以此為目的的企業并購,雖然省去了研發環節,但仍應借助專業機構對目標專利進行充分的甄別分析和評估預測,確保實現戰略價值。
近年國內保險商業方法專利申請迅速攀升,預計對外資企業的數量優勢會逐步擴大。但應清醒地看到,外資仍牢牢掌控產品設計、評估分析等核心技術領域。要與外資企業一較高下,擁有數量優勢的國內保險企業首先想到的自然是“圍殲戰”,該戰略著眼于外資核心專利的外圍應用和上下游產業,通過大量布局成本較小、技術較低的外圍專利對其形成包圍或牽制,阻止該專利的大規模運用。如瑞士再保險公司已獲授權的“熱帶氣旋”和“洪水”預測的兩項專利,實質上都是以計算機、傳感器技術為基礎,在參考歷年數據的基礎上,結合各種變量進行概率運算。對此,國內保險企業完全可以借鑒其技術資料,對火災、地震,甚至是與“風”和“水”有關的其他自然災害進行同樣的研發申請并將其“團團圍住”,但之后卻不宜貿然對其發動無效訴訟,畢竟外資企業技高一籌,且專利訴訟耗時耗力。因此,“圍而不殲”,迫使外資企業進行專利授權,甚至是主動放棄權利才是明智的選擇。
要使資金、市場和部分技術領域的創新優勢發揮最大程度的效用,國內保險企業應實現資源共享,形成自己的“攻守同盟”,依靠集團或產業集群優勢共同抵御外資企業。如在領先的營銷模式領域,各企業可利用本土營銷、渠道等方面的成功經驗,大量布局商業方法專利并授權相互使用,推動建立國內保險營銷的行業標準,整體對外進行有償授權,有力打擊競爭對手,并按授權費的一定比例提取共同基金來分擔弱勢領域部分技術的咨詢、開發費用,實現該技術的資料共享,專利共有。同盟應設立專利執行機構,除負責授權管理外,專司查找外資在產品設計、評估分析等核心領域的專利無效情形,如現有技術抗辯、說明書公開不充分、權利人放棄或縮小保護范圍等,并不時將各企業認為沒有專利必要的技術統一公開,使之喪失新穎性,阻止外資企業進一步拓展專利技術領域,逐步在主流技術上與外資企業展開正面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