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浙江工業大學之江學院
反規避措施是反傾銷措施的延伸和發展,主要是指進口國針對出口商規避反傾銷措施而采取的調查和裁決。近年來,各國頻繁動用反傾銷措施,強化對本國生產商和市場的保護。因此,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出口商為保住失去的市場,想方設法規避進口國的反傾銷稅,進口國為了防止這種規避行為開始實行反規避措施。加入WTO后,我國遭遇的反規避措施數量激增,不僅歐美發達國家,還有一些發展中國家也開始對我國的一些產品展開了反規避調查,對我國出口貿易與對外投資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我國應完善應對反規避的措施。
自從我國加入WTO以后,我國出口產品遭遇反規避調查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不僅發起國的數量增多,而且案件數也持續增長。雖然在2002年遭遇反規避調查只有2起,2003年1起,但是到了2004年就迅速增長到了6起,2005年仍為6起,2006年略有回落為4起,2007年為3起,此后連續四年都保持在4-5起。雖然發起反規避調查的數量遠遠無法和反傾銷案件的數量相比,但對我國出口產品造成的影響卻不容忽略,仍然值得我們注意。
根據中國貿易救濟網統計,從入世后至2011年中國共遭受39起反規避調查案件,其中有29起由歐盟和美國發起立案調查的,占比達到了74.3%。因此,應對歐美對我國產品發起反規避調查仍然是我國采取措施的重點。發展中國家如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在2002年至2006年共發起了4起反規避調查案件,占總數 (20)的20%,從2007年到2011年共發起了6起反規避調查案件,占總數(19)的32%,占比提高有增長的趨勢,而且巴西在2011年首次對我國出口的產品提起了反規避調查。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也開始頻繁使用反規避調查手段對中國產品的出口設置障礙,因此,對于發展中國家發起反規避調查也要提高應對的意識。

表1 入世后至2011年中國遭受的反規避調查主要案件
1.規避形式以“第三國組裝或生產”為主。從表2中看出,在對中國提起的反規避調查案中,77%的案件均適用反規避法規中的“第三國組裝”規則。因此,中國企業應當仔細研究各國反規避法中的“第三國組裝”原則,特別是研究關于歐盟美國反規避法中的“第三國組裝”規則,盡量避免中國的出口產品遭受反規避調查。
2.發起反規避調查的主體國范圍擴大。從表3可以清晰地看到歐盟是對我國實施反規避措施最大的國家,占比高達51%,其次就是美國占了23%,說明歐美是對我國提起反規避調查最多的國家,同時也可以看到,不僅是歐盟美國等發達國家對我國實施反規避措施,其他發展中國家也對我國出口產品實施反規避措施,這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不容小覷。
3.涉及產品種類集中。自2002年以來,國外對我國出口的金屬制品,化工和塑料產品以及機器器具分別提起反規避調查,占比依次為31%,26%,15%,共占比達到72%。而其他的產品如紙類產品和非食用原料各為3起,動植物油脂及蠟產品和鞋類產品各為2起,棉紡織品為1起。還有金屬制品、化工和塑料產品及機器器具的征稅,無疑對我國的金屬、化工、塑料和機器行業有一定的影響,這些行業的出口企業要在合理規避反傾銷的同時,也要積極尋找其他的出路。
4.肯定性裁決比例高。2002年至2011年,在對我國發起的39起反規避調查中,33起已結案,30起作出了肯定性裁決,占90.9%。美國于 2006、2008、2010年三次對原產于中國的薄棉紙制品提起反規避調查,其中前兩起都做出了肯定性終裁,其中征收反傾銷稅最高達到了112.64%。歐盟于2004、2009年兩次對原產于中國的鋼絲繩和鋼纜提起反規避調查,并最終都做出了肯定性的裁決,其中征收反傾銷稅最高達到60.4%。土耳其也于2008、2009年連續兩年對原產于中國的空調提起了反規避調查,也最終都做出了肯定性裁決,都征收了25%的反傾銷稅。2008年墨西哥雖然結束對原產于中國的印花毯反規避調查,但是對原產于中國制造印花毯的印花長毛絨織物仍然征收379%的反傾銷稅。從以上的統計分析可以看出,不僅反規避調查最后的肯定性裁決比例高,而且同一國家對同一出口產品也先后多次以不同的原因提起反規避調查,這在其他的貿易救濟手段實施過程中實屬罕見,不得不引起我國的高度重視。最后,由于我國出口企業無法抵御高比例的稅收,從而使我國的出口貿易額也大幅度的降低。

表2 入世后到2011年12月31日不同規避形式調查數量

表3 入世后至2011年不同國家對我國實施反規避調查的案件數量統計
1979年歐共體首次對我國出口的糖精鈉進行反傾銷調查,通過相關的統計數據分析得出,從2001年到2011年間,我國共遭遇30多個國家提起的797起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實施反傾銷國家數量以及涉案產品數量和被征收稅率等,我國一直處于世界第一位。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反傾銷案件在不斷上升,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從2000年以后,我國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案例在全球中占到比重均在15%以上,且一直處于上升勢頭。在2007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數達到最高,即37.2%,隨后開始逐步回落,基本維持在20%之下。正是由于我國出口產品頻繁的被各國采取反傾銷措施,所以,相當數量的出口企業為了避免遭遇反傾銷而采取了一定的規避形式,而部分的規避行為涉及到違反了進口國的反規避法規,進口國又對涉案產品進行了反規避調查。
從我國經濟增長和出口發展來看,資源優勢造就了競爭優勢,使得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中國產品在世界市場具有較高的競爭力,與進口國,特別是發達國家夕陽產業的競爭力相比優勢顯著,因而,我國的相關產業容易成為反傾銷目標。而在不當規避反傾銷的的情況下,這類產品繼而成為了反規避的對象。針對中國出口產品的反規避調查70~80%集中在機器器具、化學制品、金屬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低附加值產業。而在世界范圍內這些產業的共同特點是生產標準化程度較高,市場壟斷性較高。反規避成為起訴公司作為“分割市場和排擠競爭對手的工具”。

圖1 2001~2011年中國反傾銷調查案件統計

圖2 2001~2011年國外對華反傾銷數占全球反傾銷發起總數比率
原產地規則是進口國實施反傾銷、反補貼和其他保障措施的重要組成部分。WTO規定,允許各成員方在尊重世貿組織協定基本原則的同時,可以實施各種保護措施,那么進口國首先須確定進口貨物的原產地。有些國家在反傾銷過程中還力圖借助不同的原產地規則以達到反規避的目的。我國現行的原產地規則在判定我國出口產品的原產地標準較低,吸引了一些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設廠規避其他國家的反傾銷制裁,許多外國產品因此披上了“中國制造”的外衣,以中國產品的名義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當該產品出口對其他國家造成傾銷時,導致我國企業被列入第三國規避范圍。因此,相應的反規避調查也會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負面影響。
反規避措施貿易保護功能主要體現在:具體標準缺乏量化的規定;實施主體可以有選擇的使用反規避條款;美國商務部行政權力重大弱化了司法復議。由于中國與歐盟和美國在國際貿易發展過程中,長時間保持貿易順差,也使得中歐、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不斷發生,甚至影響了正常對外貿易的發展。因此,歐美基于貿易保護主義,在采取了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等手段之后,反規避措施又被推向前臺來抑制我國的外貿出口。
反規避措施的出現,使得出口企業,特別是被提起反規避調查的企業能夠升級和優化產業,促使企業轉變增長方式。我國產品多以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產業為主,在比較優勢理論中,我國出口這些產品是可行的,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知識的發展,我國僅僅制造和出口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國際貿易中的產品將被技術密集型的產品或者更加低廉的產品取代。如果是被技術密集型的產品取代,我國出口的產品就很快被提起反傾銷調查,如果是被更加低廉的產品替代,我國的低價優勢就很難維系下去,最終陷入“比較優勢陷阱”。因此,反規避措施的出現無形中給我國的這些出口企業帶來一定壓力,促進其提高科技含量,優化產業升級,轉變增長方式。
我國出口的產品被提起反規避調查都是以反傾銷為前提的,一旦某類產品被提起反規避調查,外國進口商會心存疑慮而不敢大量訂貨。因此,外國進口商為避免經營風險,要么轉移貿易伙伴,要么減少進口。而我國出口企業則蜂擁將自己的出口市場轉向別的國家或者是采取不同的規避方式出口,這樣,就會產生另一宗反規避案件。比如,2002年出口歐盟的氧化鋅經越南轉運或與其他貨物混裝被歐盟提起反規避調查,其后在2005年經哈薩克斯坦轉運又被歐盟提起反規避調查。同時要是一國對我國出口的某產品多次提起反規避調查,這會使其他國家對我國出口到該國的產品有戒備,這又影響了企業國際化發展進程。
某一產品的規避影響或許可以一定時間內消除,但是,一旦對某產品成功實施了反規避,其原材料、半成品等下游產業的其他進口國經營者將會積極效仿,以期獲得同樣的利益。其他地區與國家的同行業也會提高警惕,在可能的情況下,將提出反規避調查。這樣的情況下,接受過反傾銷制裁的行業以及相關的國內產業將會被帶來毀滅性打擊,進入惡性循環。另一方面,出口企業為了爭奪市場,不從品牌、性能、服務、包裝等其他營銷手段想辦法,而是單單采取價格策略,或繞道第三國轉運或組裝,這也助長了反規避調查。
本來反傾銷持續的周期比較長,要是一個產品再被提起反規避調查,時間之久可想而知。比如從我國石蠟蠟燭的反傾銷反規避調查來看,美國于1985年對我國出口以石蠟為原料的蠟燭進行反傾銷調查,1986年由商務部做出終裁征收54.21%的反傾銷稅。到了1999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對此案又進行“日落復審”的立案,最終裁定未來5年依舊征收反傾銷稅,到2004年反傾銷稅達到了108.30%。2005年又提出了反規避調查,2010年仍舊做出了肯定性裁決。整個案件時間長達26年,極大地影響了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形象,一定程度上,還嚴重挫傷了國外企業對我國投資的積極性,很多外國企業不得不把他們的投資轉向別的國家,由此也影響到了我國吸引外資的能力。
一方面,加入世貿組織后,我國傳統產業部門對外投資的主要方式是將資本投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利用當地的廉價勞動力,使用當地資源或從國內進口原材料或者零部件產品加工組裝后銷往歐美國家或者就地銷售。如果之前我國出口相同或類似的產品到進口國已經被采取過反傾銷調查,那么我國在該發展中國家投資生產的產品又有可能被進口國提起反規避調查。因此,會抑制我國傳統產業的對外投資。另一方面,如果我國企業直接在歐美等國內部投資設廠,原先有某產品被提起反傾銷調查,在歐美生產該產品的主要零部件仍由國內供應,那么這些產品也容易遭受到反規避的調查,也阻礙了我國對歐美市場的投資。同時,一些外國公司在華投資,目的在于利用我國作為“第三國組裝規避”的基地,一旦規避行為被認定,那么這類出口加工企業的生產便會陷入停滯,也會影響我國利用外資的效果。▲
[1]楊曉靜.反規避措施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7(6):49-52.
[2]席巖.我國企業應對反規避策略的研究[D].山東大學,2008.
[3]宮桓剛.從蠟燭反規避案與光纖反傾銷案之比較看中國反規避法的缺失[J].國際商務研究,2009(4):54-60.
[4]黃麗萍.國際反規避立法及其對我國的借鑒意義[J].國際經貿探索,2007,23(12):37-40.
[5]薛新喜,趙偉.國際反規避措施的貿易保護主義功能分析[J].中國漁業經濟,2007(5):54-56.
[6]明潔,姜小琴.中國出口產品遭遇反規避調查的案件分析[J].對外經貿實務,2008(6):43-46.
[7]候連琦.論中國應對外國反規避措施的對策[J].當代經濟,2008(18):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