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霞
創造數字化地理學習新樣式
劉 霞
2012年7月5日,我從人教社得到了一本七年級地理上冊教科書,這是新課標修訂后編修出版的第一冊地理教科書。翻開這一冊教科書,意味著我們已經隨著課改的洪流步入深水區,站到了巨大變革的門檻前。我輕輕問自己:面對未來的挑戰,我準備好了嗎?
2012年7月11日,我隨常州教育代表團去青海省共和縣支教。同一天,我遠在江南水鄉的同行、同事和學生們,就“看到”了我的課堂,“聽到”了我課堂上藏族孩子的笑聲。不是我們彼此有“千里眼”,不是我們彼此有“順風耳”,而是有了互聯網。我們可以通過博客,通過微博,通過QQ群,將課堂的信息傳遞給學習共同體中的同伴;我的同行可以在千里外,給我提供教學支持;我的學生,可以將我旅途記錄的地理觀察文章和照片,作為可選擇的學習資源,融入自己的學習之中;還有,許許多多的我從未謀面,亦可能永不謀面的朋友,也可以通過博客分享我的心路歷程……互聯網連接起不同時空和不同生活背景的學習者,這是一種全新的體驗,它明白無誤地告訴我們,數字化學習時代不可阻擋地來臨了,它同樣必定帶來教學樣式(Instructional patterns)的重大變革,我再一次問自己:面對未來的挑戰,我應該做什么?
2012年8月14日,我來到黃山,參加中國教育學會地理教學專業委員會2012年綜合學術年會,聆聽專家學者、同行對“現代教育技術與地理新課程改革”的真知灼見,在這熱烈真誠的氛圍中,我繼續追問:面對未來的挑戰,我能夠做什么?
徜徉在恬靜的新安江邊,浸潤在高層次頭腦風暴之中,我深深領悟到,在目前,在課程改革新出發的時刻,我們應該而且可以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就是將數字化學習方式融入地理新課程改革之中,創造數字化地理學習新樣式。我們可以從順應、探索、創造三個方面入手,展開我們的行動。
順應,就是順應變革,以開放的態度,接納數字化學習對傳統教學方式的“顛覆”。比如,數字化學習,打破了課堂學習與課外學習的界限,只要在線,都可以展開學習;數字化學習,打破了“正式的”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界限,使“從游戲中學”成為課堂教學的常態之一;數字化學習,打破了師生互動的空間邊界,將師生實時交互的距離,從面對面擴展到地球上的任何地方,西藏的學生,可以請上海的老師輔導,美國的學生可以請印度的老師輔導。當這“顛覆”突然來臨的時候,我們需要積極擁抱它、適應它、駕馭它。
探索,就是踐行變革,以飽滿的熱情,探索數字化學習在地理課堂中的應用。地理教師要敏銳感受、準確判斷數字化學習中的新優勢,將數字化學習的理念、思想、方法融入地理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快樂地、努力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不斷讓學生思考,不斷感受到挑戰。”比如,我們可以設計制作數字化微課程,應用游戲化學習方式,讓學生掌握“經緯網”、“等高線”等地理知識與技能; 應用“云資源”豐富學生學習過程;應用GIS技術、用Google Earth等社會化軟件,引導學生展開虛擬探究,引導學生展開虛擬探究,深刻理解空間、地方、區域、景觀等地理學的核心概念;應用博客、微博等“自媒體”,引導學生展開自省性學習;應用互聯網引導學生展開遠程調查,以全球視野深刻理解人地關系。
創造,就是在實踐探索的基礎上,自主創造地理課堂數字化學習新樣式,如“教師—學生互動”的合作學習、角色扮演樣式,“以學生為中心”的非指導性學習、內省性學習樣式。其最重要的是,創造關于地理思維的方法與策略的新樣式,如:數字化學習中發展地理空間思維的教學樣式;數字化學習中發展地理綜合性思維的教學樣式;數字化學習中發展學生批判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的教學樣式。
地理新課程改革是一座通向未來的彩虹橋,未來在哪里,未來是怎樣的,可能沒有人知道。讓我們在憧憬中積極行動,創造地理教育美好的未來!
(作者為江蘇省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兼職教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