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志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靈石中學,浙江臺州318024)
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提問策略簡論
貝志軍
(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靈石中學,浙江臺州318024)
課堂提問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綜合藝術。教師必須對課堂提問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當前傳統教育觀念、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限制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降低了課堂提問的實際效果,高中物理教師可通過精心提問、靈活把握發問時機、創設交流情境、留足思考空間、開展有效評價等途徑改善課堂提問效果和教學效益。
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策略
高中課堂教學中的提問,既是啟發式教學的常用形式,更是探究式學習的重要環節,更是師生在課堂教學中溝通和交流的重要渠道。當前,在高中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提問行為是非常普遍的,但有統計表明,教師課堂有效提問只有一半左右,課堂提問的效益難如人意。高中物理課堂提問的低效或無效主要體現在:教師的提問缺乏目的性,呈現出較大的隨意性;問題缺乏深度,能力水平要求不高;教師提問頻繁,沒有留足時間讓學生思考;問題主要針對基礎較好或較弱的學生,缺乏對不同層次的關注;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沒有作評價;教師提問多,學生提問少。
從高中教育教學實際來看,傳統教育觀念、管理模式和評價體系限制了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降低了課堂提問的實際效果,也束縛了學生個性和能力的發展,不能適應新的教育教學形勢。因此,當務之急就是教師改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改進提問行為,優化課堂提問效益。
提高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關鍵在于精心設計問題,這是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重要教學手段,也是教師必備的教學技能。問題的精心設計和合理安排,能充分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問題提得好,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化問題的難點,降低學習上的梯度。同時,可以引導學生獲取知識、獲得技能、提高自學能力。一般來說,高中物理課堂提問中的問題設計應注意以下原則:
第一,基礎性。首先,設計問題時應從學生的知識、能力及認知結構現狀出發,在學生的知識和思維水平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問,問題貼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又要體現出對學生的發展要求,使所設計的問題能夠遵循學生的認知事理的規律。其次,設計的問題不僅要讓學生“跳一跳,才能夠到桃子”,給學生提供足夠的發展空間,而且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夠得到桃子”,給學生提供體驗成功的可能。譬如:引導學生理解勻加速曲線運動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按照運動的加速度特點進行分類,平拋運動屬于哪種運動?”學生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真正理解平拋運動的特點,知道做平拋運動的物體整個運動過程中只受到重力作用。再次,需要學生“跳一跳”,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可知其加速度保持不變,且平拋運動的軌跡是曲線。最終得出問題的答案:平拋運動屬于勻加速曲線運動,學生夠到了桃子。
第二,科學性。設計問題時從情境素材到具體內容都是真實可信的,不違背科學常理。問題的設計內容應滲透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讓學生通過學習科學抽象概括法、研究問題的理想化方法、處理問題的等效法等物理學方法,既學到了知識,又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逐步開學習物理之“竅”。同時,還要注意設計問題的措詞表達的科學性。教師要用科學準確、條理分明、清晰精煉的物理語言向學生表述問題的條件、前提、方向,使學生能充分理解和感受物理問題情境,完善認知結構,進而激起學生思維的火花。譬如在進行“滑動摩擦力”教學時,教師:“剛才我們提出了3個可能影響摩擦力的因素:物體間的壓力、接觸面的性質、接觸面積。那么,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該怎么辦?”這樣就很容易引導學生回憶起研究這類問題的方法——控制變量法。
第三,針對性。問題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了解每個學生不同的個性,正確地估計學生的能力,設計出多種認知水平的問題,因材施教,調動全體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針對教材的重點難點進行設計,問題的內容上要緊扣教材內容,抓住關鍵點,突破難點,完善學習的結構。
第四,層次性。設計的問題要結合教學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環環相扣,層層遞進,使學生通過每一步小問題的解答,逐步突破大問題,把握要領、掌握規律。這些循序漸進的問題將有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有序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第五,啟發性。啟發性是課堂提問的靈魂,只有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才能開啟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使師生在教學對話中閃現出智慧的火花。教學中切忌不可為了提問而提問,“滿堂問”其實是滿堂灌的另一個翻版。提問過多過濫,會讓學生應接不暇,從而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問時應盡量避免單純的判斷性提問,而是多用疑問性提問,注意問題的發散性、開拓性。讓學生不僅可以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而且能在提問中受到啟迪,引發出新的問題,促使研究不斷深入,問題得以升華。譬如:在動量守恒定律推導的過程中,可以提出以下兩個問題:(1)動量守恒為什么要系統不受外力或所受外力的合力為零?如果外力的合力不為零,守恒定律還成立嗎?從推導過程中能找出原因嗎?(2)既然我們知道動量守恒定律是由牛頓運動定律推導而來,那么為什么還要學習動量守恒定律呢?它比牛頓運動定律的優越性在哪里?通過這兩個問題的解答來促使學生在分析概念和定律的關系中產生新的問題,進而將各個問題系統化,促進知識的順利遷移。
第六,開放性。增加問題的開放性,允許學生給出多種可能解釋或回答,促進學生多方位的發展。強調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強調人與自然、社會協調發展的現代意識,展現物理學在人類文明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從而促使學生認識到學習物理的意義,提高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發問是教學提問的首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發問的時機。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可見,只有當學生進入了“憤、悱”的狀態,才是對學生進行“開其意”和“達其辭”的最佳時機。最佳發問時機即學生的新舊知識發生激烈沖突、學生意識中的矛盾激化之時,要求教師敏于捕捉,準于把握,也要求教師巧于引發,善于創設。具體來說就是,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疑難之所在而提出問題,如學生沒有疑問則設置疑點,即“制造矛盾”,以打開學生心扉,激發他們去思考,逐步引入佳境。在新舊知識的結合處提問,通過提問使學生了解知識是如何演化發展的,溝通了新舊知識的聯系,并學會了分析、比較等思維方法;在學生的思維受阻處隨時調整或改變原來準備的問題,靈活處置。
創設愉悅的情境是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討論交流之中的心理前提。因而教師在課堂提問和交流討論過程中,首先,要營造充滿信任、自由、謙遜和愛心的課堂氛圍,通過努力與學生溝通,來拉近與學生的心理距離,從而扮演好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促進者的角色,信任、愛護、尊重、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并將每一個學生都視為有成功希望的個體,以形成自由和諧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其次,要善于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尊重學生發表的不同觀點,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并及時給予鼓勵和支持。教師的語言不能損害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要讓學生獲得話語權,并在師生語言交流中體會被尊重的感覺。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合作和競爭的關系,使競爭成為合作與發展性的競爭,讓學生在合作的學習過程中理解和體會相互合作、相互學習、平等交流和友愛的意義。就物理教學的特點而言,將課堂提問與實驗演示情境結合起來,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愿望,明確學習目的,動員必要的已有經驗和認識,運用學會的學習方法,加之自身的思考和動手最終掌握新的規律以及方法。是提高課堂提問效益的一個具體手段。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問題后,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考和討論的時間,讓學生在回答問題前有所準備。提問后,教師的等待時間取決于問題的難度,對于較低水平的問題,教師給出的等待時間應在1秒鐘或以下,對于較高水平的問題教師等待時間從1秒增加3~5秒。提問后留下適當的等候時間,再叫學生回答,這是有效提問的最起碼要求。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也應該等待足夠的時間,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評價或者再提出另外的問題。這樣可以使學生有一定的時間詳細說明、斟酌、補充或者修改他們的答案,從而使他們的回答更加系統、完善,而不至于打斷他們的思路,降低學生回答問題的信心。總之,合理地利用等待技巧,不僅會促使越來越多的學生更愿意回答問題,而且會使學生回答的問題更具有分析性、創造性和評價性,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成就感明顯增強。
評價是課堂教學中一個必需環節,是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教育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加強對學生進行積極、及時的評價反饋,發揮課堂評價的作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首先要給予學生及時的評價反饋。也就是說,教師必須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反饋,以此表明教師通過傾聽學生的回答或意見確實了解了學生對回答問題、尋求正確答案做出的努力和貢獻,讓教師的傾聽與反饋來傳遞教師對學生的愛、尊重和信任。其次要給予學生積極的評價反饋。對于學生給出的問題答案或不同意見,不管正確與否,物理教師都應先肯定學生的參與,多用一些肯定、表揚與鼓勵性的評價語言,少一些評判性評價,杜絕指責、諷刺學生回答的教學評價。在言語上,教師始終要用鼓勵性評價語。比如: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用“嗯”或“哎”等表示自己在聆聽,以此促進學生進一步回答或論述問題;在學生回答問題之后,教師用“回答的很完整”、“你的構思很新穎,再仔細想想”、“繼續努力,你會做得更好”等,適時地對學生在回答問題中的閃光點進行鼓勵,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提高其學習的興趣。在體態語言上,教師可以用微笑表達對學生的贊許;用鼓掌表示對學生表現的強烈鼓勵或贊賞;用點頭、搖頭或身體姿勢的變化來表示對學生表現的肯定、否定或關注、鼓勵;教師也可利用拍拍學生的肩膀、撫摸頭、握手等動作來傳遞暗示、關心、友好、鼓勵、贊賞等積極情感。
課堂提問是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門綜合藝術,它涉及到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邏輯學等各個領域,同時與教師的專業知識水平、教師對教材和學生的理解程度密切聯系。教師必須對課堂提問進行深入的研究,才能更好地為提高教學效率服務。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物理教師通過精心提問,靈活把握發問時機,創設交流情境,留足思考空間,開展有效評價,能起到啟發、引導學生的學習行為、推進課堂交流、提升課堂教學效益的作用,使得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只是單一的思維過程,而是體現了師生交流互動、伴有情感體驗的認知過程,是情知統一的思維、品德品質的提高過程。
[1]李 琴.教師如何讓課堂更加生動有趣[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2]陳洪平.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安徽教育,2006(8).
[3]周廣強.教師專業能力培養與訓練[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劉顯國.課堂提問藝術[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0.
G632
A
1674-5884(2012)02-0019-02
2011-12-09
貝志軍(1978-),男,浙江黃巖人,教務主任,主要從事高中物理教學研究。
(責任編校 龍四清)